石樓
地處晉西一隅
東依巍巍呂梁山西瀕濤濤黃河水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旅遊資源極其豐富
東面是廣袤的石樓山原始森林龐大的山體 千姿百態的山川訴說著石樓的悠久遙遠歷史中部有歷經數載的團圓山人工林帶松柏常青 青春常在偉人的故事與情懷永垂不朽西邊觀渾然無成的馬家畔黃河奇灣九曲黃河儲古韻 流川華夏萬世情意象蒼古的永由村千年古槐色如潑墨 枝似盤曲逸飛如神龍沖天欲起崢嶸盡顯 風華皆孕
石樓,因縣東有通天山石疊如樓而得名。石樓縣礦藏資源較豐富,主要有煤炭、鐵礦、鋁礬土、天然氣等。石樓縣著名景點有興東垣東嶽廟、郝氏大院等。石樓縣有「紅棗之鄉"、「文物大縣」等之稱。
石樓縣出土文物之多之珍貴,為史學界所公認。在縣境中部和西部發掘的新石器遺址3處,商代墓葬7處、周代墓葬和漢代遺址、宋代「漏澤園」各1處,還有零星出土文物,有陶器、陶棺、石器、國器、金器、表銅器、貝幣、布幣等近300件,這些文物大批調往國家和省、地博物館,留縣收藏的尚有67種,130件。最珍貴的文物為現存於國家博物館的商代青銅酒器龍紋觸一件,為全國孤品。
石樓縣古建築遺存頗具特色。
興東垣東嶽廟
興東桓東嶽廟位於縣城東北95公裡處的龍交鄉興東垣村北垣上,是一座規模頗大的古廟宇建築,為元代遺物。廟宇坐西向東,佔地約2800平方米,大小殿宇共有28 間。始建於金代,重建於明代,為傳說中東嶽大帝黃飛虎的行宮。殿內有情同治五年彩繪壁畫,仍保持了金代建築藝術的特色。
殿山聖母廟與元代戲臺
殿山聖母廟與元代戲臺坐落在縣城西南80華裡的張家河村南 的殿山塬上。廟址坐北向南,其元代戲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戲臺建築 之一,是已知的元代戲臺中最小的實例。戲臺為單簷歇山頂,內頂為「八卦串頂」,梁架結構設計精巧,立柱鬥拱承託屋簷。
四照樓
四照樓是縣城的古樓,矗立在縣城內古樓街交接處。為明代木結構二層建築,底部未做根基,僅用16根粗短木柱分四組支撐樓體, 故有 「無根樓」 之稱。
郝氏大院
郝氏大院位於義碟鎮西邊一條山梁的前端和兩側山谷之間。系清代道光年間由特授奉直大夫、華州知府郝升榮奉敕命建造。整個建 築群隨山起勢、設計巧妙、布局嚴謹、雄偉凝重。各大小院落呈現「風 凰展翅」的模式。其中作坊院,仝0孔窯洞,分設槽坊、粉坊、磨房 彈花辮氈坊等,為偏遠山區封建莊園建築的一大特色。
黃河灣
天下黃河第一灣,位於陝西清澗縣玉家河鎮舍峪裡村和山西省石樓縣辛關鎮馬家畔之間的黃河段,最佳觀景點為山西省石樓縣辛關鎮馬家畔。 2005年4月,石樓縣教育局鄭化民同志發現此處景點,攝影並製成大圖片,引起石樓縣政府及呂梁市政府的重視,列入「十一·五」規劃,著手旅遊開發。前中共中央主席、國務院總理、中央軍委主席華國鋒於2007年6月欣然題詞:黃河奇灣。 山西電視臺報導時稱之為「萬裡黃河上最美麗的彎」,因此被中央4臺採用作為長期固定畫面。
石樓永由古槐
石樓永由古槐,位於石樓縣裴溝鄉永由村中。永由村似乎因古槐而出名,那槐樹確實奇妙:色灰暗,如淡淡的潑墨作品;枝粗壯,似盤曲而逸飛,如神龍沖天欲起,若巨蟒回首望月;皮極糙,凹凸不平,崢嶸盡顯,風華皆孕;根極深,極粗壯,8人拉手,猶不能懷抱其身;樹中空,人能直挺進內,小兒還可上下爬竄,左右跳耍;樹身有四處先後曾現群枝新發,留有「枝苔」。人們說一苔可見證一千年歷史,永由古槐四千年仙壽由此得知。
東面是廣袤的石樓山原始森林
龐大的山體 千姿百態的山川訴說著石樓的悠久遙遠歷史
中部有歷經數載的團圓山人工林帶松柏常青 青春常在偉人的故事與情懷永垂不朽西邊觀渾然無成的馬家畔黃河奇灣九曲黃河儲古韻 流川華夏萬世情
意象蒼古的永由村千年古槐色如潑墨 枝似盤曲逸飛如神龍沖天欲起崢嶸盡顯 風華皆孕
石樓,因縣東有通天山石疊如樓而得名。石樓縣礦藏資源較豐富,主要有煤炭、鐵礦、鋁礬土、天然氣等。石樓縣著名景點有興東垣東嶽廟、郝氏大院等。石樓縣有「紅棗之鄉"、「文物大縣」等之稱。
石樓縣出土文物之多之珍貴,為史學界所公認。在縣境中部和西部發掘的新石器遺址3處,商代墓葬7處、周代墓葬和漢代遺址、宋代「漏澤園」各1處,還有零星出土文物,有陶器、陶棺、石器、國器、金器、表銅器、貝幣、布幣等近300件,這些文物大批調往國家和省、地博物館,留縣收藏的尚有67種,130件。最珍貴的文物為現存於國家博物館的商代青銅酒器龍紋觸一件,為全國孤品。
石樓縣古建築遺存頗具特色。
興東垣東嶽廟
興東桓東嶽廟位於縣城東北95公裡處的龍交鄉興東垣村北垣上,是一座規模頗大的古廟宇建築,為元代遺物。廟宇坐西向東,佔地約2800平方米,大小殿宇共有28 間。始建於金代,重建於明代,為傳說中東嶽大帝黃飛虎的行宮。殿內有情同治五年彩繪壁畫,仍保持了金代建築藝術的特色。
殿山聖母廟與元代戲臺
殿山聖母廟與元代戲臺坐落在縣城西南80華裡的張家河村南 的殿山塬上。廟址坐北向南,其元代戲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戲臺建築 之一,是已知的元代戲臺中最小的實例。戲臺為單簷歇山頂,內頂為「八卦串頂」,梁架結構設計精巧,立柱鬥拱承託屋簷。
四照樓
四照樓是縣城的古樓,矗立在縣城內古樓街交接處。為明代木結構二層建築,底部未做根基,僅用16根粗短木柱分四組支撐樓體, 故有 「無根樓」 之稱。
郝氏大院
郝氏大院位於義碟鎮西邊一條山梁的前端和兩側山谷之間。系清代道光年間由特授奉直大夫、華州知府郝升榮奉敕命建造。整個建 築群隨山起勢、設計巧妙、布局嚴謹、雄偉凝重。各大小院落呈現「風 凰展翅」的模式。其中作坊院,仝0孔窯洞,分設槽坊、粉坊、磨房 彈花辮氈坊等,為偏遠山區封建莊園建築的一大特色。
黃河灣
天下黃河第一灣,位於陝西清澗縣玉家河鎮舍峪裡村和山西省石樓縣辛關鎮馬家畔之間的黃河段,最佳觀景點為山西省石樓縣辛關鎮馬家畔。2005年4月,石樓縣教育局鄭化民同志發現此處景點,攝影並製成大圖片,引起石樓縣政府及呂梁市政府的重視,列入「十一·五」規劃,著手旅遊開發。前中共中央主席、國務院總理、中央軍委主席華國鋒於2007年6月欣然題詞:黃河奇灣。 山西電視臺報導時稱之為「萬裡黃河上最美麗的彎」,因此被中央4臺採用作為長期固定畫面。
石樓永由古槐
石樓永由古槐,位於石樓縣裴溝鄉永由村中。永由村似乎因古槐而出名,那槐樹確實奇妙:色灰暗,如淡淡的潑墨作品;枝粗壯,似盤曲而逸飛,如神龍沖天欲起,若巨蟒回首望月;皮極糙,凹凸不平,崢嶸盡顯,風華皆孕;根極深,極粗壯,8人拉手,猶不能懷抱其身;樹中空,人能直挺進內,小兒還可上下爬竄,左右跳耍;樹身有四處先後曾現群枝新發,留有「枝苔」。人們說一苔可見證一千年歷史,永由古槐四千年仙壽由此得知。
石樓,這片特殊的黃土沉積區,呈現出十分壯闊又與眾不同的生動景象,成為了呂梁山中,最為著名的北國風光。石樓一帶,黃河水就是這樣靜靜地流淌,仿佛一個人在訴說一段你喜歡聽的故事,那樣不急不慢,娓娓道來,其實無論你身處何方,都可以到這裡來走一走,看一看,近乎完美的黃河奇灣,立體生動的黃土高原,雄偉挺拔的呂梁山脈,還有歷史厚重的紅色記憶。
內容 | 人說山西好風光
整理圖片 |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