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渝中區大溪溝片區因為地勢起伏,爬坡上坎、迂迴曲折的步道成為這個片區的特色。轄區內著名的步道,如張家花園步道(山城第三步道)、紅球壩步道、文化宮巷成為外地遊客感受重慶山地文化的首選。
今日(20日),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從渝中區大溪溝街道獲悉,作為渝中區打造的十個特色老社區,大溪溝轄區內的紅球壩社區、張家花園社區、人和街社區三個特色老社區目前正在打造之中,紅球壩特色老社區和張家花園特色老社區有望下月打造完成,人和街特色老社區主體工程預計下月完成。
打通節點統一建築風貌
今日,記者在大溪溝人和街看到,人和街社區目前正在進行外立面改造,而紅球壩社區的樓房外立面改造接近尾聲。打造後的紅球壩特色老社區,紅色的外牆,步道上鋪裝的青石板,潔淨的巷道,走在步道之上,高大的黃葛樹掩映之下,渝中老城味道油然而生。
大溪溝街道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腳下的紅球壩步道延伸段兩周前正式打通,鋪裝完成,「大溪溝片區處於坡地之上,上接中山二路,下臨嘉濱路,轄區內步道街巷縱橫,不僅是居民出行的要道,也是近年來遊客體驗重慶文化的旅遊健身步道。」該負責人表示,紅球壩步道延伸道打通了片區內兩大步道,紅球壩步道和張家花園步道(山城第三步道),並延伸至濱江路。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大溪溝轄區內老社區多,歷史悠久。特色老社區打造不僅要改善居民居住環境,完善基礎設施,統一街巷風貌,還要重點推進歷史建築修繕保護、社區文化展示、街巷肌理梳理等內容,「要保護和挖掘歷史文化,留住母城記憶,不斷提升社區品質。」
串聯文化感受特色社區
「通過步道,遊客不僅能健身,最主要步道連起了一串老重慶文化遺存。」該負責人介紹,紅球壩社區佔地面積10.9公頃,緊靠人民廣場,環抱大禮堂—馬鞍山傳統風貌區,地理位置優越,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以及山地特色風貌資源。「正在打造的馬鞍山傳統風貌區內,沈鈞儒等名人舊居群見證了抗戰風雲,內部的傳統街巷格局老重慶味道十足。再延伸過去就是大禮堂和三峽博物館。」
比如張家花園特色老社區,要整合社區內的文化資源,營造「書香文化」為主題的學習型社區,提升張家花園步道品質。張家花園步道又稱為山城第三步道,這條步道不僅在大溪溝轄區內,還延伸到了七星崗街道,它以串聯老重慶文化遺存著稱。大溪溝內的歷史遺存包括棫園(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遺址)、巴蜀中學舊校門遺址以及著重慶最早的發電廠之一的大溪溝電廠等。
像巴蜀中學舊校門和中華全國文藝抗敵協會這樣的遺址,大溪溝還有很多。「在大溪溝,看不到恢宏的現代建築,漫步其中,卻能夠充分感受到重慶老建築的滄桑氣息。」相關負責人表示。
多知道點》》
大溪溝真有「溝」
紅球壩因「球」得名
大溪溝得名,是因為這裡有條溝嗎?這可能很多人好奇,據《巴縣誌》記載:明洪武(1368 年),屬「附部二廂」之「內江廂」地帶。民國十九年(1930 年),由棗子嵐埡、學田灣、曾家巖等處流水於此,匯集成一較大溪溝注入嘉陵江,故得名並沿用至今。
據當地老居民回憶,以前站在枇杷山上看大溪溝,最少可以看見三條大的水溝:一條是由今天的觀音巖到少年宮、兒科醫院;第二條是文化宮;第三條是兩路口。
上世紀20 年代後期,重慶建市以後開始「新市區」建設,修建了一條從通遠門經觀音巖、兩路口、上清寺到曾家巖的馬(公)路。公路沿線開始修建街道,這些水溝沿線也了居民點,形成小街小巷。為了方便修路建房,這些水溝陸續由明溝改建成了暗溝,到了解放時已經基本看不到明溝了。
而紅球壩名字的由來,也與抗戰時防日機轟炸有關。大溪溝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抗戰時,日機來襲之前,防空部門要拉警報,掛紅球。掛紅球的地點,是在山城高處的鵝嶺、枇杷山等地,市民望見,紛紛扶老攜幼進入防空隧洞。
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何浩 畢克勤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