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閱讀:雅昌藝術網關於「以冒用'雅昌'名義騙取藝術品等犯罪行為」的聲明
2009年,湖北美術學院所有學生遷往藏龍島新校區。至此,湖北美院的曇華林時代告一段落。
2018年,湖北美院的藏龍島「島民」生活即將進入第十個年頭。湖北美術學院副院長許奮在畢業展開幕式結束後說,「差不多是一個收穫的季節了」。
▲「湖北美術學院2018屆本科生畢業作品展·重啟Ctrl+Alt+Del」
開幕式現場
謝躍將這個「收穫」總結得更具體一些——「它是一種回歸」。在謝躍看來,「它首先就是對武昌藝專現實主義傳統的回歸;其次是『講究』,對技術的講究、對製作的講究,說到底是另外一種回歸——從表面上的熱鬧向作品本身的回歸」。
而「湖北美術學院2018屆本科生畢業作品展·重啟Ctrl+Alt+Del」,似乎從主題上已經對展覽進行了解讀。
▲「湖北美術學院2018屆本科生畢業作品展·重啟Ctrl+Alt+Del」
展覽海報
「我感覺老湖美回來了」:現實主義傳統的回歸、創作的回歸
湖北美院的現實主義傳統伴隨著它的誕生、它的成長與輝煌,深刻地烙印在它的性格中。「武昌藝專時期,我們最早一代的藝術家唐一禾曾經留學巴黎,當時西方盛行現代主義的各種流派,他卻堅持要學習帶有英雄主義的寫實繪畫,因為他明白他的國家在當時的需求,這是他的現實主義。到了湖北藝術學院這個階段,唐小禾的《在大風大浪中前進》和時代緊密聯繫起來,尚揚的《黃河船夫》表現了中華民族在改革開放中的時代感受,這是貼近時代的現實主義。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湖美這一脈的現實主義精神是對現實的反思和批判」。
談到今年畢業展上呈現出來的現實主義特點,進行校史研究工作的湖北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教授謝躍甚至說,「我感覺老湖美回來了」。「今天我在動畫學院看到了一件作品《竹葉性別的分析》。學生從竹子的生長周期、種類特點、演變歷史,用一篇科研報告加上一段動畫的形式,清晰地對它進行了全面的分析。這樣的作品讓人感覺特別荒誕但是又特別有意思」。
在今年的畢業展上,《竹葉性別的分析》這類強制性的「思想暴力」並不是孤例;但是在謝躍看來,正是這樣具有群體性的創作現象讓屬於這個年齡範疇內的青年藝術家在社會中所思考的問題、用藝術反映社會顯示的方式凸顯出來:「他們通過這樣的作品介入社會、介入現實,讓我們從他們的思考角度去看這個世界,你可以看到他們已經對現實有了懷疑,經濟飛速發展所帶來的很多相伴相生的問題、很多看起來自然而然的現象是否是合理的?這種對批判和反思現實的藝術形式是讓我們意外和驚喜的,但是它的現實主義脈絡與老湖美又是一脈相承的」。
▲周迪《大武》紙本設色
指導老師:熊明非 張永康
▲陳琛《薔薇島嶼》
指導老師:葉軍 郝孝飛
▲趙若君《紙上得來終覺淺》
指導老師:葉軍 郝孝飛
▲祝瓊《移》
指導老師:周顥 李思潔
▲鄒舟《欲》
指導老師:葉軍 郝孝飛
▲熊旺《容民印記》篆刻
同時,對創作本身的回歸亦成為今年畢業展的一大亮點。「在過去的畢業創作中,本科學生在技法上存在的問題和在製作上的粗糙是比較普遍的現象;但是從今年的作品來看,這個問題有很明顯的改善」。
「對於油畫、版畫這些很強調技術的專業,過去我們有一個明顯的感受就是他們的觀念和技術脫離得比較厲害,有的學生去走了一條完全強調傳統技巧的路;有的學生又走得非常快,完全丟掉了油畫或者版畫的特點——當然這在他們成為一個成熟的藝術家的未來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在他們還在進行基礎的專業學習的當下就選擇這樣的方式顯然並不利於長遠的創作。能夠獲得兩者平衡的學生是有的,但是非常少,今年這個基數就大大增加了」。
在製作上,謝躍認為今年畢業展的表現也有了清晰的進步。「看著這些在數字時代成長的孩子進來的時候,我就很擔心,這些成長在大量圖像中、對著照片畫畫的孩子,他們有獨立思考、獨立創作的能力嗎?前兩年的畢業展上,我們往往看得很熱鬧,你能夠看到各種各樣的作品形式;但是今年挺奇怪,形式上反而沒有以前那麼熱鬧,作品內容又的確是慢慢沉下來了,楚地藝術家身上那種比較『野』的性格好像有一些流露出來,可以看到學生們在做作品上花功夫、花心思了」。
▲羅瑤《方圓》裝置
指導老師:黃海蓉 艾麟 朱泳思 謝琦
▲周斌《編號001》裝置
指導老師:黃海蓉 艾麟 朱泳思 謝琦
▲馬百賀《路口徘徊》布面油畫
指導老師:徐文濤 劉劍 王朝斌 黃漢成 李建平 李華 於軼文
▲張家豪《萬物生長》紙上綜合
指導老師:魏光慶 桑建新 唐驍 賈峰
▲《Sakyantra》綜合材料
指導老師:魏光慶 桑建新 唐驍 賈峰
▲王世坤《1HZ》裝置
指導老師:魏光慶 桑建新 唐驍 賈峰
談到今年油畫系的畢業作品,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副主任徐文濤認為「作品質量上整體有所提高」。而在作品格局上,寫實傳統的相對少一些,實驗性的作品更多一些,「這樣的局面是不可避免的。在這幾年的教學中,我們特別強調藝術教育現場與藝術現場之間的關係,鼓勵學生去看好的展覽、具有國際眼光的展覽,也通過『A3計劃』將一些前言的學術信息通過講座等形式引進來,這對學生國際化的視野與格局有了積極的影響」。
「當然,由於青年人的特點,對傳統技法的關注也會相對薄弱,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始終還是將學術理念放在最前邊,在技術、主題各方面進行引導」。
▲鄧子豪《生存法則》 100cm*100cm *2 70cm*70cm*2
紫銅板 金屬機械零件 2018年
指導老師:馮建平 肖文君 丁曉 孫謀 趙小棵 蘇向攀
▲丁方禹《丁方禹深淵》
大漆脫胎 青苔 綜合材料 漆畫 2018年
指導老師:譚大利 郭天天 蒲美合
▲代裡《一副不是很史詩的史詩》
數碼材料噴彩 2018年
指導老師:丁曉 趙小棵 孫謀 馮建平 蘇向攀 肖文君
▲ 艾碧琪《lost in wonderland》2.44m*2.44m
亞克力板,鐳射炫彩膜,燈帶 2018年
指導老師:葉慶、謝蓀、葉倩、張澤楠、樂黎
▲彭楊《眼、生》
120cm*60cm*1 80cm*80cm*2
70cm*60cm*1 70cm*70cm*1材料繪畫 2018年
指導老師:丁曉 趙小棵 孫謀 馮建平 蘇向攀 肖文君
壁畫與綜合材料系則走了一條更為內斂的路。「我們系的定位是綜合性的實踐教學」,湖北美術學院壁畫與綜合材料系副主任丁曉介紹說:「目前在全校我們擁有最多的實驗室,金屬、纖維、大漆、鑲嵌、浮雕等不同方向的實驗室事實上就決定了我們以學術應用型為主導的創作方向。學生的畢業創作基本上都是在實驗室完成的,所以也可以看出明顯的觀念性」。
但是,丁曉也認為,「現在對觀念性的關注正是基於我們還處在綜合性探索的前期,我想在形成了一個階段的探索成果之後,趨於傳統的作品比重會逐漸與觀念性作品的比重維持在一定數量的平衡」。
▲魏子曰《LOOP》絲網版畫 書籍
指導老師:母貝旎 曹丹 周若 張輝
▲《肌膚之親》銅板
指導老師:王志新 胡新橋 呂昊霖
▲黃卓《墜》銅版畫
指導老師:曹丹 母貝旎 周若 張輝
在油畫系和壁畫與綜合材料系對創作本身的回歸之外,謝躍認為版畫系也帶來了不少驚喜。「由於創作形式的限制,版畫想要有所突破並不容易。你看從抗戰時期的木刻到現在,無論是從技法還是從題材上來說,它的發展並不是很明顯。但是在今年的版畫作品中,有相當數量的版畫用輕鬆的態度反映當下生活,這對於本科畢業生來說已經是難能可貴」。
▲李蘊琪 《1-0》陶藝
▲萬霄漢《文人臆想 無言之言》陶藝
指導老師:張春
▲詹妮《cure》陶藝
指導老師:張學龍
「這十年,每天都在變」:基礎建設、教學建設與代際更新
今年畢業展上最直觀的變化莫過於近半數系部對展廳的改造。在系部獨立的建築中,作為展廳的空間在今年不僅有了比較完善的展陳,還進行了功能分區,從而能夠更集中地對畢業作品進行展示。十年間,這樣的改變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環境對一個人的塑造是潛移默化的,從2009年遷入新校區,學校一直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這十年,我看到這裡每天都在發生變化」。湖北美術學院副院長許奮認為,「這些年因為新校區的建設、搬遷,有些發展沒辦法同步跟上,學校的發展與師生的、社會的期待是有差距的。更坦率地說,在與其他幾所專業美院的競爭中,我們的優勢並不明顯。所以,在新校區建設的資源配置中,我們一方面正在進行新校區的硬體設施建設,比如說已經啟動建設高品質的新校區美術館和華中地區專業藝術圖書館,已經陸續建成40多個各類各層次的專業實驗室;另一方面,很多對於學科專業的長遠布局和調整也都一直在實施」。
▲高詩婷《夢回故鄉》纖維藝術
指導老師:劉哲 代磊
▲徐玉婷《A table》纖維藝術
指導老師:崔巖 郭川
▲高賀琪《流》纖維裝置藝術
指導老師:代磊 劉哲
▲朱敏《童趣》纖維藝術設計
指導老師:劉哲 代磊
▲唐夢穎《街景》纖維藝術
指導老師:劉哲 代磊
同時,許奮亦認為,今年畢業展作品的積極變化,「事實上還是教學的整體延續」。「學生的畢業創作漸入佳境逐步體現出『1+3人才培養模式』的效益,也就是一年級的時候所有學生在基礎部學習同樣的課程,並不過早地進行專業訓練,而是進行審美通識教育;二年級以後我們開始進行基礎性的專業教學。這種基礎教學的模式反映到近幾年的畢業展來看,我覺得是有效果的」。
▲吳哲曦、杜嘉婕、劉威《100 voice》
指導老師:王靈毅
▲張恆森《過期處理》裝置
指導老師:王靈毅
▲宋荷、李瑤、吳曉慶《百年檔案》海報、裝置
指導老師:李海平
▲《吳迪遊戲Demo》遊戲
對於今年的畢業作品,許奮一直在感嘆「年輕」,年輕的作品,年輕的學生,年輕的老師。而這「年輕」,是改變的另一支力量。
「其實你能看到,我們現在的老師越來越年輕了。不僅對於湖北美院來說是這樣,我想其他高校也是同樣的情況,50後的教授們慢慢退下來,60後的老師數量不多,在擴招背景下進入學校的70後甚至80後老師成為現在教學的主力」。許奮認為,年輕教師更能夠融入這一代學生,更加注重從學生自身的感受和體驗出發,能夠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考慮他們的創作觀念。「這幾年的作品越來越呈現出從細節出發的特點、表現出學生獨特的觀察點,我想在教學過程中,一定是老師和學生有很好的互動才能產生這樣的作品」。
而另一方面,這一代學生的成長環境也是完全迥異的。「資訊時代、消費時代這些他們從小司空見慣的生活背景已經不再是讓人驚嘆的話題,而成長在相對平和的70年代的父母也讓他們離前幾代人的群體記憶和社會劇變越來越遙遠,這些都讓他們轉向了對自身感受的表達、轉向了更內在的自我發掘,體現在作品中,最明顯的是主體性越來越突出,對觀念、思想、美感的追求越來越突出」。
▲左詩豪 《De structure》
▲艾敬 《失控》
▲杜宇昊、賀瑾 《save》
▲黎懷文、趙玉冰 《家宴》
▲潘皓然、程子豪 《掌上明「築」》
與城市、社會和人的關聯:未來藝術家的文化責任與擔當
在過去的一年,湖北美術學院美術館陸續舉辦了「心智地圖的異像——馬庫斯·呂佩爾茨在中國」&「俯仰天地——周韶華」、「大道弘藝——楊立光先生誕辰100周年特展」等重要個展,並對重要藝術家進行個案梳理,積極發揮了身處學院的美術館優勢與教學研究性作用。
與此同時,由魏光慶、徐文濤、唐驍等老師發起的集科研、創作、展示、教學於一體的項目「A3藝術計劃」已經持續進行了4年,這個項目「以建立當代跨媒體視覺藝術研究及教學基地為目的,通過整合湖北美術學院等華中地區藝術與文化資源,逐步形成一個位於學術研究前沿、多功能、教研產銜接合理的國際性視覺藝術教育中心」,正在嘗試打破專業教學的邊界。
▲汪雅琦 田淑穎《塗家山鎮景區規劃》建築規劃
▲何馨芸 莫玉珊 孫遠 陶歡
《城市中心低碳消夏型園林設計》園林景觀
指導老師:潘延賓 周宇亭 王曉虎
▲朱彤韻 毛尚文《界限之外》景觀建築設計
指導老師:周彤、朱亞麗、田飛
▲《黃金工業園美術館》建築
指導老師:張進 何東明 伍宛汀
而在2017年12月中下旬,湖北美術學院壁畫系師生數十人參與了東湖綠道二期項目,以手繪塗鴉的形式為綠道二期設計並繪製塗鴉牆及3d地景畫,在課外實踐中介入城市公共藝術的打造。
在許奮看來,湖北美院對社會文化的多方位參與是拓展學生創作的重要助推力量,「我始終強調一個觀點,一所大學一定要和這個城市發生關聯,要和當代社會發生關聯,要和現代人的需求發生關聯,這種參與社會的活動是他們變得成熟的過程,也是他們不斷地把作品進行深化的過程。」
同時,這也是湖北美院在畢業展之外、在創作之外釋放的信號:「我們不僅是區域美術教育的中心,也正在走向區域藝術的核心。這些社會關聯,是在畢業作品之外,這些未來的藝術家用專業建立起來的對社會的認知、擔當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