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年末《財富》中文版的一篇訪談報導,以及國內媒體後續跟進的調查報導,將中國華信和葉簡明推向了浪尖風口。
在此之前,知道中國華信的人很少,即便在它所在的能源行業,這也是一家知道不多的公司。很難想像這是一家年銷售額418.45億美元的公司,在《財富》「全球500強」排名第229位。在中國的民營企業中,華信排名第六,低於華為和聯想,但高於萬科和萬達。
知道葉簡明的人就更少了。葉簡明2002年創辦了中國華信,但一直遠離媒體視線,直到接受《財富》採訪,他才第一次曝光在媒體面前。葉簡明以「40位40歲以下青年企業家」第2名的身份出現在雜誌封面,這篇報導引發了很多人的驚奇:葉簡明是誰?
隨後的媒體調查報導引發的輿論反應讓華信和葉簡明始料不及。很多媒體都很好奇地追問葉簡明的身份,各種語焉不詳的猜測甚囂塵上。在2017年伊始,筆者參加的一個小型座談會中,葉簡明否認了對他身份的種種猜測,並希望這次輿論風波早點過去。
「我對名利沒有任何想法,我做任何事的目的都是為事業服務,名利實際是為社會價值服務的工具。」葉簡明坦言他對名利的淡泊,他受《財富》訪談完全是出於企業在國外拓展的品牌需要,因為華信的主要業務都在國外。在此之前,他曾多次婉辭了《財富》的訪談。
創業15年來,葉簡明謝絕了所有媒體的訪談,也謝絕了各種社會職務的邀請。他深居簡出,絕大多數時間用於工作,除了工作之外,他的時間主要用於看書、聊天和打坐。他通曉中國傳統文化,對儒釋道和王陽明的心學信手拈來,談話思維清晰而縝密。
和葉簡明的低調相呼應的是,中國華信在近幾年來在國際化布局的高歌猛進。
近年來,華信以令人驚異的速度在全球迅速布局,成長為橫跨亞歐非的能源跨國巨頭,產業鏈覆蓋油氣資源、石油儲備、物流和加油站。它還布局金融體系,擁有國外銀行,成為一家「能源+金融」的跨國控股集團。
2016年,華信的國際化發展速度前所未有,它在海外頻頻發起併購,涵蓋從能源、金融到文化旅遊、裝備製造等多個領域。可以預期的是,華信在2017年 「全球500強」中的名次還會大幅提升。這種速度在中國可謂絕無僅有。華信是怎麼做到的呢?
全球胸懷成就企業格局
一家企業規模能到多大,往往是由創始人的格局決定的。要理解華信的全球布局,必須了解華信的創始人葉簡明的思維方式。
在華信的官方介紹裡,葉簡明除了擔任中國華信能源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之外,還擔任了香港中華能源基金會理事會主席、中國文化院理事會主席、美國能源安全理事會榮譽主席、上海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上海華信公益基金會主席,以及捷克共和國總統經濟顧問。
其中,香港中華能源基金會、中國文化院、上海能源安全研究中心和上海華信公益基金會都屬於華信全資資助設立的社會組織。華信致力于于智庫和公益,在民營企業中也是絕無僅有,也已經成為華信厚積薄發,深具底蘊的全球布局的一個驅動力。
華信每年拿出利潤的10%開展公共外交和智庫、公益慈善。以香港中華能源基金會為例,這是一個被聯合國批准為特別諮商地位非政府組織,幾任卸任的聯合國大會主席、很多國外政要擔任了基金會的顧問,協力推動能源公共外交合作與國際可持續發展研究,該基金會還與聯合國共同在聯合國設立能源大獎,每年100萬美元在全球範圍內篩選資助能源新技術研發。
在國內,華信公益基金會在甘肅、雲南這些省組織開展支教活動,每年都被評為中國十大公益組織。在國外,華信還舉辦世界文明論壇,邀請世界各種宗教派別的領袖探討共同倫理,在歐洲建立中醫中心,對外傳播中國文化。這些都成為華信品牌文化的獨特而重要的組成部分和影響力體現。
葉簡明深受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影響,他的很多觀念都能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印證,其中包括儒家、佛教和道家的思想,這些思想在葉簡明身上得到了和諧的統一。
華信的核心戰略是拓展國際能源經濟合作,爭取行業話語權,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企業,以實業服務國家。葉簡明把華信的使命稱之為「為天地補缺」,這種格局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北宋儒學家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種胸懷讓他創業之初就匯聚了一大批能人精英。
華信的核心價值觀是「由力而起,由善而達」,這是一種道家思想。葉簡明認為,宇宙之事都是由力而起,力首先是一種吸引力。對每個集體而言,吸引力是非常重要的,有了這個吸引力,大家才能聚在一起。但聚在一起,要幹善事才能持續,善分為「大善」和「小善」:大善做民族企業,服務國家戰略;小善就是在做大事的同時成就個人,萬物得其所欲。
「每個人到這個世界上都一定有你的使命,真我就是完成自己內心的使命。如果你想賺錢,想當官,想追求名,你都走不遠,最後你會不知道要什麼。」葉建簡明說,「人的肉身首先是自私的、膽小的、怯懦的、殘暴的,但是人的精神體是勇敢的、博大的、敢擔當的、有真愛、有義氣的。肉身和精神融在一起,卻在不斷排斥。如果精神的念頭是歪的,各種妖魔鬼怪就會出現,如果念頭是對的,妖魔鬼怪就沒有了,你想幹的事自然就成了。所以我就悟出來,宇宙所有的事都是來自於力,都是由力起。靠什麼擺脫?全部要靠善來擺脫。」
未到而立,葉簡明經歷了一場大手術。這場突如其來的人生磨難讓他頓悟了很多。他認為,格物就是參透物和物之間的關係,並在其中找到切入點。在華信的國際化布局中,都能找到這種「格物」的思維方式的影子。
葉簡明說:「人與人的不同,就是你能不能比別人更加勇敢,能不能比別人更包容,能不能對別人更有愛,就是佛家講的慈悲之心。如果一個人的術非常多,但不慈悲,會變成魔;如果有慈悲心,這個人的力量就比較大,哪怕開始走錯了,最後都會往善的方向。」
這些觀念都深刻地影響了華信的企業文化和價值觀,以及他的國際化策略。葉簡明經常提到「先成就別人,再成就自己」,這種思維方式體現到華信的國際化策略中,穩定的合作與信用本的品牌價值始於對別人的成就。
以戰略家的格局尋找發力點
華信主業是能源和金融。但在捷克,華信除了投資能源和金融之外,還投資足球俱樂部、媒體、旅行社、重工企業、航空公司、酒店等,這種布局也和其他中國企業截然不同。
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歐盟經濟體整體趨緊,捷克經濟面臨困難,捷克在歐盟外的最大合作夥伴俄羅斯也自顧不暇,雙邊貿易額大幅下跌,捷克需要外部資本的支持。2012年上臺的捷克總統澤曼致力於發展與中國,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合作這為中捷合作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葉簡明獨具一格的戰略思維,再次使中國華信在捷克找到了發力的空間。捷克是歐洲的地理中心,旁邊可以輻射16個國家。捷克是前社會主義國家,不像西歐國家那樣對中國敏感。
華信在捷克的投資不是單純的經濟投資,而是著眼於長遠的合作與發展,著眼於服務國家戰略。這是中國華信不同於其它民營企業的一個最大特點,也無疑是葉簡明戰略智慧的體現。中國華信董事局主席葉簡明強調,「中國華信在捷克投資布局的出發點不是單純的經濟利益,而是圍繞『一帶一路』戰略,最終服務於兩國友好關係,促進兩國合作交流。」
2015年擁有123年歷史的布拉格斯拉維亞足球俱樂部陷入了即將破產的困境。斯拉維亞俱樂部曾經出過約瑟夫?比坎等傳奇球星,是捷克歷史最悠久的足球俱樂部之一,但當時卻連工資都發不出來,在捷克甲級聯賽的降級邊緣徘徊。
葉簡明得到這個消息後,只用了兩天時間就決定要收購布拉格斯拉維亞足球俱樂部。當時很多專家也反對收購足球俱樂部,原因主要有兩條:華信的主業是能源,購買足球俱樂部有些「不務正業」;即便從財務角度來看,這個俱樂部也沒有盈利的可能。
葉簡明堅持自己的理念,他認為華信收購斯拉維亞足球隊,幫助捷克人民喜愛的足球事業,符合華信在捷克投資的戰略。足球屬於捷克的國球,上至總統下至平民都很喜歡足球,布拉格斯拉維亞足球俱樂部的註冊球迷約10萬人,一個球迷背後往往是一個家庭,影響的民眾可能達到100萬人左右,整個捷克的人口才1050萬,相當於覆蓋了十分之一的人口。
華信宣布收購布拉格斯拉維亞俱樂部60%的股權,並宣布投入資金,但不幹預俱樂部的運營。在中國華信入主後,只用了一年的時間,本來在捷克甲級聯賽墊底的布拉格斯拉維亞俱樂部在捷克聯賽中的排位已經升至第二位,並打入歐冠比賽。
華信收購布拉格斯拉維亞俱樂部足球俱樂部的仁義之舉,雖然沒有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卻收穫了捷克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讚揚。這是對中國華信投資理念的最好回報!
華信的核心戰略是獲取國際能源資源,而能源是資金密集型行業,在歐洲控股銀行,打通國內外資金渠道對其能源戰略的快速推進至關重要,歐洲低成本資金也將為華信帶來更加豐厚的利潤。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後,歐洲一直保持著較低的利率水平,資金成本不到2%,遠低於國內的5%。
但很多專家都認為控股歐洲銀行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中國企業要控股歐洲的金融公司,面臨嚴格的審查,還要通過民意調查,如果民意調查不通過,收購同樣會被會被否決。但華信做到了。
2016年3月,中國華信與捷克J&T金融集團籤署協議,收購J&T銀行50%股權,成為首家控股歐洲銀行的中國民企。J&T金融集團以銀行和金融服務為主營,旗下銀行在捷克、斯洛伐克、瑞士、俄羅斯等多個國家有分支機構。
J&T銀行原來是捷克斯洛伐克央行,後來社會主義改制,私有化被行長收購了。這個銀行目前在斯洛伐克是第一大財團,在捷克是第二大財團。這個收購的好處在於,華信通過控股J&T再去歐洲收購其他銀行、金融機構就不需要再審批了,這樣就可以控股別的國家的銀行和保險。據悉,華信系將收購荷蘭的一家保險公司和義大利的一家大銀行。
同時,中國華信推動J&T銀行作為捷克政府方代表與中國工商銀行共同發起設立了中國-中東歐投資基金,支持中國與中東歐地區合作,協助中國企業對接「一帶一路」投資。協議還確定雙方將深化合作在中國設立銀行,為未來推動國內、國外銀行同業合作奠定基礎。
華信在捷克的併購包括收購捷克第二大航空公司Travel Service,第四大啤酒集團老博客啤酒集團,最大的在線旅遊電子商務企業INVIA,布拉格東方文華酒店和皇宮藝術酒店等兩家五星級酒店,第一大媒體集團美迪亞媒體集團、第三大媒體集團恩姆珀萊薩出版集團、巴蘭多夫電視集團,以及扎達斯(ZDAS)特種鋼鐵公司。
葉簡明也成了捷克總統的座上賓,被捷克總統聘為經濟顧問。2015年9月3號,捷克總統澤曼參加中國反法西斯戰爭七十周年,成為唯一參加的歐盟國家總統。2天後,他訪問中國華信的上海總部,並見證中國華信與捷克的多個合作項目籤約。
如今,中國華信已經成立歐洲集團公司,並在捷克設立了歐洲第二總部。以捷克為支點,華信開展國際投資,充當國際投行角色,陸續收購捷克各個行業的企業,並通過自身海外品牌與資源優勢,積極配合央企、國企混合走出去,推動國際產能合作,助力國內產業升級。
打造「能源+金融」的國際投資集團
2016年12月15日,華信與哈薩克斯坦國家石油公司在羅馬尼亞首都舉行了哈石油國際股權轉讓交割協議籤字儀式,這為華信的能源版圖又增加重要一塊。華信現在已經是一家以能源為主業的世界500強企業。但是,華信進入石油領域確有著很大的偶然性。據說,華信早期曾參與廈門華航石油的公開拍賣,但最終收購併未成功,華航石油債務糾紛影響了最後交易的進行。但華信由此吸引、吸收了華航石油業務管理團隊,並在廈門成立了公司,獲取成品油牌照,由此開始進入了石油領域。他布局金融,支撐配合能源戰略發展
目前,華信的能源戰略重點是在歐洲建立油氣下遊終端板塊,上遊則主要是在中亞、中東和非洲,通過歐洲的終端輻射連接中東、中亞、俄羅斯等區域。
在下遊終端板塊,華信控股哈薩克斯坦國際公司(KMGI)51%的股份,在歐洲擁有了上千座加油站,並計劃通過增資擴張在歐洲的加油站終端,最終將加油站增加到1萬家。作為對比的是,2016年中石油和中石化在中國的加油站分別為大約2萬座和3萬座。
在上遊油氣資源方面,華信則在中東、東歐和非洲一起發力,每年獲得的油氣資源高達6000萬噸石油銷售權益,這個數字超過了中石油、中石化等國內央企的成績。
在中亞和東歐,華信通過與哈薩克斯坦國家石油公司戰略合作,每年獲得哈薩克斯坦1000萬噸石油銷售權益;華信還與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籤訂了收購俄羅斯貝加爾項目3個油田區塊的協議。
在非洲地區,華信還與臺灣中油籤署合作協議,獲得臺灣中油在非洲查德三個油氣區塊35%股權及油氣權益。
在中東地區,華信還與阿聯阿布達比籤訂戰略合作協議,每年獲取1000萬噸石油銷售權益,並參與阿方油氣項目開發,與阿方開展能源儲備及公開市場交易合作。
在石油儲備上,中國華信還在國內海南洋浦港、山東日照港、上海洋山港等處正在規劃建設總規模達3000萬立方的石油儲備基地,有望成為中國最大的石油儲備企業。十八大強調能源儲備戰略,華信已經先行一步。
在能源物流方面,華信也另闢蹊徑,走與眾不同的道路。他與中國鐵路總公司合資設立三家公司,共同建立油氣鐵路物流運輸及潤滑油配送,通過將收購的哈薩克斯坦DGT、Petroleum等能源物流公司和中鐵全球最大鐵路運輸系統對接,打通中國到中亞的鐵路危險品運輸、潤滑油和天然氣儲運經營,構建從中國直通歐洲的陸上能源物流網絡。華信還和中船等國有大型儲運企業設立合資公司,共同開展油氣儲運物流合作,投資關鍵物流結點和儲備,提高儲備周轉速度。
中國華信著力打造能源與金融高度融合的國際投行。目前已擁有證券、信託、期貨、銀行、金融資產交易、網際網路保險等金融平臺,通過配套金融服務,增加金融利潤,降低財務成本。
在目前歐洲優良資產普遍價格偏低的形勢下,華信通過控股海外銀行,著力布局金融板塊,不僅為企業融資提供便利,通過自有銀行降低海外投資合作伴隨的經濟及法律風險,更重要的是充當國際投行角色,服務國際「一帶一路」戰略建設,為國內企業提供多元化、多層次的金融服務。
控股J&T金融集團後,華信可以獲取大量低成本資金,對產油國開展「石油換貸款」業務,獲取上遊油氣權益,提升華信在國際能源領域的影響力。華信正在積極推動在國內設立J&T外商獨資銀行,與國家開發銀行合作開展跨境同業業務及結算支付。華信還聯合發起設立中東歐投資基金,吸收中國與中東歐16國共同參與,協助中國企業對接「一帶一路」投資合作。
如今,華信在能源和金融的國際化布局已經初具規模。華信正在積極利用自身積累的國際品牌優勢和資源優勢,發展其作為國際產能合作組織者的角色,通過整合國內外市場、技術、品牌等多方優勢資源,推動國內國企、民企及國際企業的多元化合作,助力國內產業升級。
世事如棋局,當初華信海外布局,看似落子無意,但當棋過中盤,連子成線時,一切豁然開朗,戰略布局令人嘆為觀止。(陳雪頻)
(責編:朱明剛、王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