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吃到臺灣最南的古城,從臺北一直到墾丁,去練習那溫柔的生活
幻想過臺灣的很多樣子,是《練習曲裡》一路遇見的有故事的人;是《我在墾丁天氣晴》的曉緯和漢文;是《艋胛》的龍山寺和兄弟
到西門的時候已經是晚上8點多,星羅密布的霓虹燈和廣告牌把西門町的夜晚渲染得像動漫裡的街景,20世紀初,這裡可是不亞於東京的商圈,當時正值日本殖民時期,可以說東京有什麼,西門町也一定有。儘管氣溫有點低,依然可以看到很多穿短褲的臺妹擦身而過
早上第一件事是去臺北車站買去墾丁和回程的高鐵票,從旅店步行10分鐘就能看到外觀像紀念堂一般碩大的臺北車站。臺鐵,高鐵,捷運和去往機場的捷運均可在這裡買票乘車和換乘,車站分好幾層,跟著指示牌一般都能找到地方,實在迷糊了就問保安。
國立臺灣博物館 小而美的時間膠囊,碰巧路過就買票進去看了看,幾乎不見什麼遊客,只有一隊幼兒園的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逛了館內一層的昆蟲標本展廳和二層的臺灣原住民展廳,可以了解到原住民的古代歷史和一些古老的生活用品。
自由廣場牌樓在藍天下顯得格外醒目,廣場裡面是莊重大氣藍瓦白牆的園區,由紀念館,音樂廳,戲劇院組成。沿著石臺階向上到紀念堂入口,蔣公正襟危坐的雕像讓人肅然起敬,雕像下方刻著蔣公遺囑,兩側是黨旗,背後牆上分別刻著民主,科學,倫理。
在忠孝東路的路南有條巷子十分熱鬧,深入後驚喜的發現,這兒藏著一個美食地圖,這就是大安路。大安路中段是美食集中的地方,一個個檔口雖不大,卻有著接地氣的美食,晚上11點多依然門庭若市,看來是很多當地人逛完東孝忠路吃宵夜的首選。
凌晨2點多返回旅店,在臺灣的時間要開始倒數了,總覺得遺漏了太多地方沒能好好體會,幾天的時間來不及觸摸到一座城市的肌理,來不及熟悉太平洋的天氣,幸而從臺灣人身上,感受到了我們欠缺的溫柔和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