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電視臺「經典詠流傳」(第三季):滿族歌手那英傳唱了由清代著名詞人納蘭性德《長相思山一程》改編的《山水又一程》。那英的歌聲,像是把聽歌的人們有帶回了那個風雪交加的夜晚,看到千帳的燈火,有雄關漫道的感覺。同時也感受到了千百將士的思鄉之情,「雖則雄壯,思鄉情切」。
令人驚奇的是,那英與納蘭性德其實可以算是一家人。因為納蘭家族在入關之前是屬於葉赫部的,後來葉赫那拉這個姓氏就改成了「那」姓。這首歌可以說是一個家族的兩代人,相隔三百年的對話。
詩詞原文: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詞中大意:翻過一座座山,越過一道道水,我隨同護駕的千軍萬馬,浩浩蕩蕩地向山海關進發。天黑了,營帳中燃起了盞盞燈火,壯麗輝煌。夜深了,不知道什麼時候,營帳外忽然風雪交加,陣陣風雪聲攪得人無法入眠。同樣的寒夜風雪之聲,卻覺得和家鄉截然不同。
┃詞的賞析
<1這首詞開篇就寫出塞上旅程的艱難曲折,遙遠漫長。」山一程,水一程「,就好像親人送別了一次又一次,不忍回頭,親人的身影不時地閃現在山上和水邊;也有了峰迴路轉的意思,一程又一程,就像一個趕路的行者坐在馬上,回頭看看身後走過的路的感嘆。
如果說」山一程,水一程「寫的是身後走過的路;那麼」身向榆關「寫的是作者因職責在身,馬不停蹄地護駕奔向目的地——榆關(即山海關)。「那畔行」三字是通俗化語言,猶如「那廝」「那處」,脫口而出俗語,表明了作者的心情是頗有些激動的,甚至有些豪邁的情趣。」夜深千帳燈「,寫出了康熙帝率領眾人晚上野營的情景——風雪中,漆黑的夜空下,一個個帳篷裡透出的暖色調的黃色油燈,在群山裡,一路綿延過去,篝火與星空相互輝映,別有一番壯觀景象。「千」字用在這裡,既有壯觀的意思,又不誇張,也表明作者是個謹慎,內向的人。
<2下闕寫將士們的思鄉之情,結尾這一句直接地表達了徵人對故鄉的深深眷戀之意。
「風一更,雪一更「中」一更「是指時間,和上面的」一程「所指的路程,兩種情景互相映襯;又暗示出詞人對風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厭倦的心態。
「故園無此聲」,交代了「夢不成」的原因:外面正刮著風、下著雪,驚醒了睡夢中的詞人和將士們,勾起了他們對故鄉的思念,故鄉是多麼的溫暖寧靜呀,哪有這般狂風呼嘯、雪花亂舞的聒噪之聲。家鄉雖無這風聲、雪聲,但家鄉有親人,有天倫之樂;而這邊塞苦寒之地,怎比鍾靈毓秀之京都,況且又是暴風雪肆虐的露營之夜;加之「鄉心」的重重裹挾,就更難入夢了。此時此地,遠離家鄉,才分外的感覺到了風雪異鄉旅客的情懷。
<3詞中深層次地體現出詞人早已厭倦了這種四處飄零的扈從生活。山高路遠,塞上的酷寒天氣使得遙遠等等路途顯得更加望不到盡頭。面對這種天氣,深處這種無人理解的境遇,納蘭對這種表面上風光實則艱辛的職業發出了無奈的感慨。
┃詞的寫作背景:
納蘭是清代著名的詞人,生於1655年,卒於1685年。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名諱改為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族正黃旗人,納蘭性德本姓葉赫,就是我們熟知的葉赫那拉氏。「納蘭」是愛新覺羅家的賜姓。父親為大學士納蘭明珠。
這首《長相思》是納蘭性德隨康熙皇帝到東北祭祖時路上寫的。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帝平定雲南,出關東巡,祭告奉天祖陵,納蘭護駕伴隨康熙帝到福陵、永陵、昭陵祭祀。二十三日出山海關,恰逢塞外大雪紛飛,氣候苦寒,《長相思》及《如夢令》(萬帳穹廬人醉)便作於出關前後之途中。作者出關時冰雪未銷,又離開了京城千山萬水;當時皇帝出行還要野營,仍保持滿族傳統。對於一個身居京城貴族之家的青年對這種天寒地凍風雪交加的野營生活,既不習慣,又覺新鮮,詞中寫出了他的真切感受,並表達了從軍出徵的人對故鄉的思念。
當時納蘭性德27歲,正值年輕氣盛之時。但是全詞讀起來,卻不讓人輕鬆,恰似得了病的年輕男子,有抱負志向有心無力似的。可能和他宦官家庭出身,父親謹慎為官的教育有關。此詞雖寫的傳神動情,可是壯觀之處體現不出作者的大氣魄。
┃詞的寫作特點:
<1詞人在寫景中寄寓了思鄉的情懷,格調清淡樸素,自然雅致,直抒胸臆,毫無雕琢痕跡;整首詞辭句流暢,又不少跌宕,頗具李後主持風。
<2「山一程,水一程」與」風一更,雪一更「對仗工整,互相映襯;數字的疊用提現了路程的艱辛和環境的惡劣,為作者思鄉之情的表達做了鋪墊。
<3從「夜深千帳燈」的壯觀景象到「故園無此聲」的哀婉心緒,詞人將自己的生活經歷真實而生動的嵌入詞中,使情景描繪與自身感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4「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是點題之句子,即詞中表達主旨的句子。呼應上闕的「夜深千帳燈」一句,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寢的原因。一個「聒(gu)」字,突出了風雪聲響之巨;且極具擬人效果,仿佛這風雪也通人心似的,徹夜念叨著故園的人事,讓人心潮起伏。「聒碎鄉心」,用的是誇張手法,形象地表現了「一夜徵人盡望鄉」的愁腸百轉的心態。
這首詞以白描手法,樸素自然的語言,表現出真切的情感,最為前人稱道的。
此詞最容易打動人心的就是「山一程,水一程」的異鄉飄零、夢歸故裡的意境,看似直白鋪陳、不事雕琢,實則在平淡中更顯內心的無奈感慨之情。正如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著名學者王國維所說:「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清代詞人朱祖謀也說:「八百年來無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