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顧亞奇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端午節包含著豐富的人文哲學意蘊。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各地已有少量的現場禮俗活動,更多的人則通過社交媒體表達祝福與問候。在如今的網際網路時代,古人「雲中誰寄錦書來」的鴻雁傳情獲得了新的載體與形式。從年初的「雲端」賀歲,到「五四」青年節的「後浪」奔湧、「六一」花式過節,傳統節俗和紀念慶典在「雲端」綻放,瞬時互動、創意迭出、情懷滿滿的「雲節慶」,正開啟傳情達意的新模式。
創造新景觀
節慶是在特定日期,人們圍繞特定主題舉行的約定俗成、世代相傳的社會活動。節慶種類眾多,從內容看可分為祭祀節慶、紀念節慶、慶賀節慶、社交遊樂節慶等,也可以簡單分為傳統節慶和現代節慶。無論如何分類,節慶活動主要著眼於情感交流,強調意義傳達。「雲節慶」則充分利用數位化手段,將線下的群體聚集性節慶活動搬到線上,在虛擬空間裡激發互動體驗。與傳統方式相比,「雲節慶」雖然少了現場氛圍,但它輻射廣泛、創意迭出、高頻互動,創造了異彩紛呈的節慶新景觀。
從輻射範圍看,時間和空間大大拓寬。以清明節為例,「雲祭掃」克服了空間障礙,讓身居異國他鄉的人們,也可以實現懷念逝者、寄託慎終追遠情愫的願望。不僅如此,與祭掃相關的文字、圖片、視頻儲存在「雲端」,人們可以隨時隨地閱覽重溫,實現了時間維度的延展。再如,清華大學建校109周年、北京大學建校112周年,兩所高校均推出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網上慶祝活動,包括線上校慶致辭、師生校友的雲祝福、雲論壇、雲演出、雲賽事以及線上遊覽校園等。「雲校慶」不再像以往那樣以校友慶賀為主,還吸引了公眾廣泛參與,成為高校面向社會的開放式形象傳播活動。
從內容與形式上看,精彩的創意成為亮點。在網際網路上過節,只有創意獨特才能贏得關注,一場場節慶活動宛如無聲的「點子」大賽。「五一」期間,一些媒體攜手知名商業平臺,向公眾推送了許多新穎開放並極具儀式感的報導,如「我的『五一』雲遊照」H5等,為用戶定製專屬「雲遊照」。再如,在「世界讀書日」這天,網友們製作的讀書海報、薦書寶典,令人耳目一新。
從參與反饋的角度看,即時互動的傳播效果更好。「雲節慶」的特點在於網友實時在線,只要趣味足、話題熱,就會瞬間引發全網參與。帶有遊戲成分的「雲植樹」,在植樹節前後掀起了「防疫+全民義務植樹」的熱潮,嗶哩嗶哩在「五四」青年節推出的「後浪」演講,讓人們熱議不同年代下青年的責任與使命。「國際護士節」這天,人們用「雲演唱會」「雲設計」等集體行動向醫護人員致敬。在「雲端」,人們穿越時空呈現一個個新意迭出的節慶活動,激發了大家深藏於心的集體記憶與情感共鳴。
引領新風尚
中國傳統節慶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與鮮明的時代特色,有的源自美麗動人的神話史詩,有的與人類的生產生活相關,有的與歷史人物的英雄壯舉相連。現代節慶同樣有著特定的主題與內涵,尤其是國際性節日,更關乎人類共同命運。「雲節慶」的魅力在於既尊重傳統,又推陳出新、移風易俗,引領社會新風尚,無疑是節慶文化的新飛躍。
俗因勢變,與時俱進。在無「網」不在的今天,節慶與現代科技的珠聯璧合,讓虛擬與現實共融共生,節慶文化被賦予新內涵、注入新力量。數位化、網絡化、移動化的傳播方式,符合現代人快速、碎片化的生活特點。「雲節慶」讓更多的人擺脫時空限制,享受到豐富多彩的文化盛宴,這是技術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
節約資源,人文綠色。傳統節慶方式對人力物力的消耗極大,「雲節慶」不僅節約資源、綠色環保,而且不斷變幻形式,拓展精神內涵。「雲節慶」不是簡單的技術創新,而是傳統節慶的迭代升級。正因為少了「現場集聚」,人們轉向「人文性」的深度挖掘,力求以人性化、人本化的線上交流,滿足情感表達與交流的需求,在潛移默化中移風易俗,淨化社會風氣,推動社會進步。
跨界創新,多維共贏。「雲節慶」匯聚政府、市場、公眾各方力量,整合各類資源,不斷加快行業跨界融合的腳步,形成了新的消費需求,培育並釋放了節慶的商業價值。放置在全球語境中看,「雲節慶」還有助於中國節慶影響力的外溢,是文化「走出去」的有力舉措,有利於實現跨民族、跨國界的對外傳播。
未來更精彩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因活動受到局限,網際網路的傳播力被彰顯,「雲」服務在各個領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節慶民俗的「雲端化」程度,未來有可能進一步加深。
在傳播渠道上,線上線上結合、共同發力,是未來節慶活動的必然選擇。公眾既能感受到真實環境的節慶氛圍,又能體會到網絡空間的便捷與精彩。從用戶體驗來看,虛擬與真實的一體化,將進一步擴大節慶的影響力。人們能把個人對節慶的感受,與更多的公眾共享,書寫集體的時代記憶。從功能開發的角度看,節慶的文化服務與商業運營互相促進,將實現社會效應與經濟效益的雙贏。節慶活動的儀式性既有文化內涵,也具有天然的商業元素。隨著5G、虛擬技術、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普及,人人參與的「雲節慶」形態將更加多樣,文化創意衍生品的開發與營銷更有吸引力。
「雲節慶」一旦開啟就不會停止腳步,它展示了文化層面的「雲力量」,將伴隨科技、經濟、文化的發展,讓人們的生活更有趣、有料、有味,在改變生活方式、滿足精神文化需求方面,持續地增添人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 責編:李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