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遊石
最近,中秋國慶「雙節」旅遊的「帳本」陸續公布,河南答出一個好分數。
累計接待遊客近7245萬人次,全國第一。比第二名江西多出400萬,比第三名山西多出2000萬。
但是再看旅遊總收入,卻是另一番光景。
360.7億元,位居全國第4!
問題是,排在前面的三個省,除了江西遊客人數與河南相近,其他兩家——貴州、江蘇都比河南人數少的多。
河南旅遊有點像河南GDP,總量挺高,全國第五,但是一平均,就得另行評價。
具體來說,比如江蘇,接待遊客只有4663萬,僅僅是河南六成,但是創收達到512億,約為河南的1.5倍。折算下來,江蘇的人次均消費,超過河南的2倍。
城端根據接待遊客人次和「攬金量」算了一筆帳,人次均消費數據如下:
在給出數據的省份、直轄市之中,河南位居倒數第二,僅比一片大草原的內蒙古高一位。
此外,四川、重慶、浙江等未給出旅遊總數據無法統計,但根據其主要片區旅遊收入看,人次均消費的數據並不差,如果將其結果加進來,河南排名還要下滑。
人次均消費不同於人均消費,其反映出單個景區景點的消費拉動力有限,遊客人次雖多,但是架不住景區也多,這樣平均下來,單個景點的收益就很稀疏了。
就像一條街道全部是火鍋店,但是人次均消費就是一碗麵錢,光看著熱鬧卻不賺錢,這樣的模式絕非長久之計。
河南的旅遊資源,本可以說是笑傲國內的「金飯碗」。
5A級景區多達13家,妥妥的北方第一,全國第三;其4A級景區132家,同樣位居全國前列。
少林寺、龍門石窟、龍潭大峽谷、中原大佛、老界嶺、雲臺山等,個個獨當一面,名聞海內外。
照理說,將這樣的旅遊資源放在哪個地方,當地人做夢都會笑醒,但守著諾大金飯碗,河南省的旅遊經營,卻長期停留在「低質量」階段。
這是為什麼呢?
文旅研究學者劉傑武曾點出一個問題:河南旅遊少有精品、爆款。
具體來說,多年來最強勁的支撐景區就一個嵩山少林寺,其他均相對孱弱。
一般決定「旅遊爆款」的決定因素有兩個,一是主流市場充分認可,二是主流傳播認可。
旅遊市場客流一般來說,本土遊客是主流,外地遊客是補充。環顧國內,最優質的遊客來源分布在粵港澳、江浙滬和京津地區。這三個地區人多、收入高、肯消費,他們的消費範圍,影響著全國旅遊市場。
主流傳播則包括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其傳播中心依然是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以及一些人口超千萬,或媒介發達的二線城市如成都、武漢、長沙、杭州等。
比如北京通州的古北水鎮,在贏得北京本地市場後,憑藉其靠近主流傳播中心的優勢,迅速名滿全國,短時間躋身旅遊爆款。
如廣東開平碉樓,因為電影《讓子彈飛》在此取景,得到主流傳播中心關注,後成功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馬上從無名之輩一鳴驚人,躍升為熱門景區。
新媒體崛起後,藉助抖音等平臺,一些景點迅速成就「網紅景點」,也成就了相當一批知名打卡地,比如西安「摔碗酒」網紅景點永興坊等。
而反觀河南,其遠離粵港澳、江浙滬和京津地區,在媒體流量方面也很少有足夠亮眼的宣傳,這導致了河南旅遊長期依賴以「內循環」為主的消費模式。
而在具體操作上,河南旅遊也弊端顯見。
首先是低價低質競爭的惡性循環。
一個毋庸置疑的現實是,河南是人口過億的人口大省,其旅遊市場以本土消費人群和相鄰省份消費人群為主。
人多不怕沒人來,但這個消費市場的特徵就是:消費不高。
央廣網今年10月8日報導就揭示這樣一個現象:河南省鄉村旅遊成為雙節旅遊「主角」,鄉村遊人數佔全省遊客的70%以上。
河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一位研究員說:「鄉村環境優美、道路寬敞,既沒有大景點人多車多的煩惱,又不用買門票。因此,鄉村旅遊並不比大城市、大景區旅遊遜色,反而會呈井噴態勢。」
鄉村遊一大特徵就是就近、短途,由此可見遊客人群的組成,而其弊端是能帶動的「周邊消費」有限,也很難出圈,吸引外地高消費遊客。
從很早時候起,受惠於這樣的旅遊市場,河南景區就陷入了極致追求 「性價比」的思維定勢中。
成也「性價比」,敗也「性價比」。
既然大家需求就是便宜實惠,於是各地就主打門票優惠、套票等,時不時用「良心」「實惠」的招牌吸引遊客。
而低價必然導致盈利空間有限,為追求利潤,對旅遊服務的投入勢必長期停留在低水準,導致景區服務品質缺乏優質體驗感,也就很難形成「破圈」的口碑。
有句話話糙理不糙:凡是講「性價比」的東西都不是好貨。
比如,玻璃橋、玻璃滑道等創新項目,都是起源河南,如今已成河南景區標配,但精品和爆款卻是出在張家界。
其次,「套路消費」導致優勢景區口碑崩盤。
先用低價、優惠吸引遊客過來,等待大家的,就是索道、纜車、觀光車……許多和旅遊體驗緊密相關的二次消費。消費後感覺被宰,不消費則處處不便,由此導致景區口碑崩盤。
比如少林寺、雲臺山,都是負面新聞和被投訴的「大戶」,名列5A景區的青天河甚至被網友吐槽「步步是坑」,一路都在要錢。5A頭牌尚且如此,小廟又如何讓人放心?
旅遊產品如同任何消費品一樣,欺詐和套路永遠比價格本身更令人厭棄,問問有過深度體驗的驢友,哪個人沒有一堆槽要吐。如此之下,河南景區怎麼走的更遠呢?
最後,河南景區多還停留在行政主導的思路,缺乏旅遊投資、開發、運營的先進人才和民間力量。
這進一步強化了景區運營的呆板和單調,給人千篇一律的觀感,缺乏品質和創意。
如今,擺在人們面前的現實是,河南旅遊大而不強,景區普遍餓肚子。
2017年,5A級景區龍潭大峽谷合併破產,如今負債前行;2018年,圖謀「河南旅遊第一股」、登陸新三板兩年的清明上河園宣布退市;魯山上湯境內的佛泉寺,花了12億修了金身大佛,如今門可羅雀;作為中國十大影視城之一的焦作影視城,因缺乏核心IP,也是破破爛爛連年虧損;去年開始,南召縣的寶天曼景區因欠款,其收費權被司法拍賣,卻無人接手,如今已成了爛攤子;今年5月,以管理混亂聞名的洛陽欒川養子溝又申請破產了。
焦作影視城
這一樁樁生生砸碎金飯碗的案例,像芒刺一樣提醒著河南旅遊:再不能停留在「便宜走量」的好看數據上,自我安慰自我麻痺了。
文創,看看故宮;品質服務,看看江蘇,一個高速服務區都能刷屏;在剛剛發布的全國旅遊城市50強中,坐擁5A級景區數量排名一二位的江蘇、浙江分別上榜6座和8座城市,數量第三的河南僅上榜一座城市鄭州,排名還不如溫州。
唯有大膽打破目前溫水煮青蛙的「安逸區」,深刻認識到「人氣」背後的不足,主動求變。在景區包裝、IP打造、服務品質方面更貼合市場需求,尤其是給與重點優質景區持續「出鏡」的機會,不遺餘力的傳播擴散,取得主導市場認可,繼而打造領銜爆款。而非四面出擊、粗放撒幣。
河南旅遊亟需用心擦亮手中金飯碗,靠智慧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