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排斥赤誠心。南僑情愫誰人比?護我中華民族尊。」日前,在惠安縣螺陽鎮上坂村辜鴻銘紀念室,一群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齊聲吟誦詩詞,朗朗童聲傳遍村莊。
據介紹,辜鴻銘祖籍惠安,螺陽上坂村是其父輩們生活和居住過的地方,為了紀念這位近代史上傑出的國學大師,近年來,當地的辜氏宗親每逢傳統節日,都會舉行紀念辜鴻銘中華詩詞吟誦會。吟誦會當天,來自泉州、惠安兩地的詩詞作家,匯聚一堂,與上坂小學數十名少年兒童同吟齊誦包括辜鴻銘先生詩文在內的中華優秀詩詞。
「讓家鄉後人汲取辜鴻銘先生的正能量,用心靈的語言,誦吟高歌,將中國人的精神在新的時代發揚光大。」組織吟誦會的螺陽書院工作人員說道。
辜鴻銘是清末民初的一代文苑精英,以奇人、怪傑而聞名中外,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和先行者,曾將「四書五經」譯成英文傳播國外,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辜鴻銘英語當年曾被孫中山譽為中國第一,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其身兼十三個博士學位,精通九種外語。據有關資料考證,先祖於清康熙年間從福建惠安縣螺陽鎮上坂村辜厝移居臺灣鹿港,後又移居馬來西亞。辜鴻銘在臺灣的堂侄、海基會原會長辜振甫的太太嚴倬雲女士在回閩尋根時,就曾為惠安螺陽辜氏宗祠題字——脈承惠安。
據了解,螺陽鎮上坂村辜氏族親合力重建辜氏宗祠,1999年春落成,並設立「國學大師辜鴻銘紀念室」,今年剛好是20周年。
「為了傳播國學精神,擴大辜氏宗親文化的影響,讓村裡民眾對於國學大師辜鴻銘有更深的了解。」辜鴻銘紀念室負責人、年逾古稀的辜炳輝老先生介紹,目前村裡姓辜的將近300人,整個惠安縣辜姓約1500人左右。
走進辜鴻銘紀念室,屋內左側走廊牆壁上貼有辜鴻銘生平事跡和訓示名言,對面的右側牆面則貼有辜振甫生前開展兩岸工作的部分事跡。廳堂中央設為活動場所,廳堂左側有一陳列室,收集了辜鴻銘先生著書文集及歷史照片等。
「有辜鴻銘老先生翻譯的經典國學,寫過的詩詞,也有後人給他寫的傳記評論,這些書籍都是設立紀念室時宗祠去收集的。這張照片是辜先生在北大教書,這一張是上世紀印度泰戈爾詩人來中國時和辜先生合影,當時兩位都是文化界大師級人物。」辜炳輝介紹說,辜鴻銘對國學的貢獻後人有目共睹,紀念室成立後一直秉持弘揚國學文化,開展經典誦讀等活動,傳承辜鴻銘國學精神。
當地鄉賢、泉州市攝影家協會原主席林水坤參與策劃了辜鴻銘紀念室揭牌成立儀式,辜鴻銘祖籍在惠安的最早報導出自他手,年過花甲之年的他已報導過無數辜氏後人紀念辜鴻銘的活動,包括辜振甫的太太嚴倬雲女士回閩尋根事跡。
「辜鴻銘是辜振甫的堂伯父,上世紀20年代辜鴻銘曾到過臺灣辜振甫家小住一段時間,那時辜振甫大概7歲。辜氏宗祠和辜鴻銘紀念室落成之時,擬邀請辜振甫先生參加,後來因各種原因,沒能如願,不過有收到他的復函。」林水坤說。
據了解,當年辜振甫復函道:「『國學大師辜鴻銘紀念室』之興建,於歷史暨我辜氏後代均屬大事……有關本氏宗祠將舉行進主大典一事,理應奔赴效勞,惟屆時已排定其它要務,不克分身,殊感遺憾,至盼日後得便返鄉祭禮,一償心願……」
據介紹,乾隆末年,惠安辜氏七世辜宗攜子赴臺謀生。根據螺陽上坂村辜氏族譜記載,辜鴻銘是惠安辜氏十一世。
辜炳輝說道,清初上坂辜氏共有三房,其中第三房也就是辜振甫祖輩於清初赴臺發展。為了紀念到臺灣發展的辜氏宗親,上坂辜氏宗祠祭祖時仍不忘尾房的份子例。「逢年過節在祠堂祭拜祖先的時候,一般每個房頭都要擺上五碗米飯,其中長房擺了七碗,就是替當時離鄉到臺灣謀生的第三房宗親多擺兩碗,這也是我們祖輩交代下來的。」
如今談起惠安辜氏,不能不提生前擔任過海基會會長的辜振甫。據史料記載,1924年,辜鴻銘曾應堂弟辜顯榮的邀請去臺灣講學。辜顯榮乃是辜振甫的父親,他和辜鴻銘屬於惠安辜姓的第十一世,辜振甫屬十二世。辜鴻銘到臺後,住在辜顯榮的涼州街家中二樓。此時辜振甫七歲,聰明伶俐,頗得辜鴻銘垂愛。除教他ABC,還不忘灌輸中國文化。辜振甫很快愛上了這位風趣幽默的伯父。
兩岸親情割不斷。2004年2月10日,時任臺海海基會會長辜振甫夫人嚴倬雲回泉州與辜振甫私人教師辜淑如次子辜世輝見面。
辜炳輝談到一個細節,他說辜鴻銘到臺灣講學時,對處身日據時期的臺灣,辜鴻銘告誡為日本殖民當局做事的辜顯榮「時刻莫忘了自己是中國人」。此話留在辜顯榮記憶深處,也留在年幼的辜振甫等辜氏家族的後人心裡。
採訪期間,辜炳輝帶著記者前往二十公裡之外的泉州臺商投資區東園鎮長新村,拜訪辜氏族親辜世輝。今年90多歲高齡的辜世輝老先生是教師出身,他的父親辜叔如是辜振甫的家庭教師,被辜振甫尊稱為啟蒙恩師。辜振甫生前獲悉祖籍地在惠安之後,多次通過與辜世輝書信來往,了解老家宗親情況。20年前惠安上坂辜氏宗祠建成之時,辜振甫還為宗祠《重建志》文稿修正寄回。《重建志》清楚地敘述了辜氏的發展史及惠安閩臺辜家的血緣關係。
辜世輝在整理記錄《辜氏族譜》中提到,1997年7月31日晚上,辜振甫會晤廈門市經貿赴臺灣參訪團一行,談話中提起祖籍惠安,不禁流露出悠悠思鄉之情。2005年1月12日,辜振甫夫人嚴倬雲返鄉探親寫下了「脈承惠安」四個字。
據介紹,辜振甫曾在書信中講到「鴻銘先生誨之諄諄,本人深蒙啟迪,終身受用,並常以之轉囑後輩共勉之。」可見,辜鴻銘對辜振甫的影響至深,這也是辜氏叔侄的情感所在。
辜鴻銘(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湯生,字鴻銘,號立誠,自稱慵人、東西南北人,又別署為漢濱讀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祖籍福建省惠安縣,生於南洋英屬馬來西亞檳榔嶼。學博中西,號稱「清末怪傑」,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東方華學的中國第一人。
他翻譯了中國「四書」中的三部——《論語》《中庸》和《大學》,創穫甚巨;並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和《中國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義》)等英文書,熱衷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並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