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區塊鏈沸沸揚揚,各種討論與評論層出不窮,更是出現了「3點鐘無眠區塊鏈群」、以及「陳朱互懟」朋友圈事件。伴隨著各種圍繞區塊鏈的討論群,聚集了太多困惑、焦慮、好奇、亢奮的圍觀群眾。大多數人覺得區塊鏈概念和技術神秘而複雜,有很多人分不清比特幣和區塊鏈的區別,搞不懂幣圈、鏈圈、礦圈所指何物,也有不少提前「吃螃蟹」的人、借風口樂於參與炒幣、境外參與ICO,期待和熱情滿滿。隨著一步步的深入理解和認識,尤其最近《人民日報》、新華網、光明網等主流媒體發文打call區塊鏈,覺得官方態度更多關注技術的價值和意義,體現了諸多的積極面,有感而發,分享一下接觸區塊鏈三年的感觸。不到之處,還望各位看客多多包涵。
對於一名一直從事計算機相關技術教育研究工作者來說,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也很有壓力。尤其最近5年多,信息科技大跨度地進步,包括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未來網絡等。雖然是一名老兵,也時時刻刻需要不斷學習,更新知識儲備。既希望能趕上技術大變革時期的浪潮,培養出精英的學生、做出相應的貢獻;也時時刻刻懷著對科學的敬畏之心,盡責揭示客觀真相,準確分析趨勢和方向。
在給學生們講課或者一起組會討論的時候,為了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時常想辦法通過一些觸類旁通的例子、故事加以說明。最看重的一個目標就是讓學生們不僅在專業領域搞明白一些原理,還需要搞明白事物產生的歷史、原因、背景和發展方向。經常跟他們說「通今、博古,知未來」,無論你們今天掌握多少最新的技術和科研成果,未來都會過時、都會落伍。而你們真正離開校園後,可以享用長久的是面對一件事情、一個問題,你採用什麼樣的思維方式、思考方法去理解和對待,這才是一種本事、一種能力。大部分學生對區塊鏈等新生事物理解不到位在於他們沒有太多社會經驗,沒有太多實際閱歷,比方說,很多同學沒有實際的金融方面的真實經歷,沒有炒過股票,不知道什麼是結算、什麼是標的物、什麼是金融屬性、什麼是經濟學屬性。因此在課堂上我會安排一些模擬炒股的內部競賽增強他們體驗。他們經常能接受一種方式,就是拿一些經典的電影或者電視劇來打比方。相對來說,這些比較通俗的娛樂作品,比較容易快速理解,產生共鳴,更直接地理解其中的內含。
其實有很多電影,非常適合計算機專業的同學去展望信息科技發展的未來景象。早先說得多的就是《黑客帝國》,這部電影印象最深的就是李維斯帥氣的外形加上中國功夫般瀟灑躲避子彈的鏡頭。其實這不就是未來虛擬實境的最強場景麼?未來可能一旦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高度發展,人或許真可以永生,不再依賴肉體的長生不老,思維意境可以任意穿梭於現實環境與數字空間,也可以依附於機器化、生物化的載體之上,真可以上天入地,無所不能,而在人機物萬物互聯的未來,整個世界、乃至宇宙的文明應該演進何方?
2010年的《阿凡達》,除了3D特效帶來了壯美華麗的「元年裡程」視聽體驗,好萊塢大片故事的內涵更是值得深思。一貫圍繞爭議、邪惡、絕境,救贖的主題,更多令人憂心忡忡於人類環境和文明面臨對遭遇的抗爭和文化與哲學的升華。文明之進展,人的慾念、心機和矛盾,銷毀了人之初的善良天性和對大自然的敬重。技術和道德靈性的先進,潘多拉星球納美人早已進化出比人類的電腦不知先進多少的辮子,卻過著原始人的生活,衣衫襤褸,高科技與類似原始社會混搭出高度不和諧。被人類冠以「野蠻一族」的圖魯克人表現的是如此的分布式共識,信任與堅強,但缺乏類似區塊鏈的集體價值與信用共同維護,只有無情的壓迫與掠奪,這兩類人呈現出鮮明的對比!試問,在科技與文明高度發達的未來,後阿凡達之上的文明是否像原始的ICO亂象一樣,割韭菜,野蠻而無序地炮製一個個龐氏騙局?
2018年2月26日春節後第一天與同學們討論未來網絡與區塊鏈的白板塗鴉
如何真正理解區塊鏈
網絡上對區塊鏈的介紹已經很多了,乾貨也很多。從區塊鏈的特性上來講,大家普遍認同的包括:去中心化、去中介、分布式總帳技術、不可篡改、可追溯、智能合約、零知識證明、DAG (Directed Acyclic Graph,有向無環鏈)、 挖礦等等,就不細講了。區塊鏈的技術入門理解,我推薦大家閱讀阮一峰的《區塊鏈入門教程》,比較簡單地介紹了區塊鏈技術的幾個核心要點。當然,如果要更加深入的理解和研究,最好把中本聰的論文和比特幣的代碼看看,尤其需要動手來自己體驗一下如何搭建簡單的區塊鏈,如何產生Token。
從區塊鏈的技術本質上來講,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區塊鏈的適用場景,同時對區塊鏈認識要清晰幾個基本原則:
1. 區塊鏈也沒有那麼神秘,也不是天崩地裂冒出來「石猴子」。
區塊鏈也是有來龍去脈的。簡單講,區塊鏈是比特幣的底層支撐技術,隨著比特幣的發展而逐漸被大家所挖掘出來,一種可以解決在開放環境中去中心化或者弱中心化場景下信用價值可靠傳遞的解決方案。區塊鏈技術是集成了多種常見的技術手段為一體的整體計算機技術方案,因而具備多種良好的特性,但也不能過於誇大,畢竟技術還在早期,成熟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例如:區塊鏈智能合約,目前應更多理解為按照既定的規則自動決策執行。這點目前還不能太誇大其「智能性」。區塊鏈技術未來可以研究與提升的空間還是蠻大的,例如與人工智慧的結合有很多想像空間的。
這點比較贊同史丹福大學張首晟教授《區塊鏈技術是網際網路世界新的分合轉折點》的觀點。從Google, Facebook來看,世界歷史可以用三國演義中的話來描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網際網路行業也體現了這一種規律,任何一個大規模信息技術的應用,都有集中化、分布式、協調分布式等多種形態。因此,有了雲計算就會延伸霧計算,有了數據中心就會延伸出邊緣計算。
2. 區塊鏈也不是萬能,它不是齊天大聖,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All problems)
這方面有區塊鏈本身技術瓶頸的原因,例如現在區塊鏈上的虛擬貨幣,包括比特幣,短時間都不可能充當法幣,因為法幣的流通量巨大,現在的技術方面還沒有那麼高效的處理能力;同時,區塊鏈線上解決不了線下的問題,例如:現在有很多應用都用區塊鏈的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性做溯源、做認證、做防偽,區塊鏈對於嚴格上鏈的數據是可以保障的,但是線下沒有嚴格把關的漏洞還是會存在。
比方說,你把茅臺的防偽數據放到鏈上,區塊鏈只能保障鏈上的防偽數據的可靠性,你把茅臺裡面的酒換成水,區塊鏈系統也沒有辦法判別,需要結合線下的一些管理和技術才能配套解決;區塊鏈直接解決不了信息孤島的問題,如果沒有完全地打通各個交易系統,比方說各個地方的醫療資料庫信息沒有對接,區塊鏈也不能知道你在不同資料庫之間的病歷信息,但一旦互聯互通以後,區塊鏈確實可以大大提高數據流通後的實用價值。
3. 並不是所有的問題(All problems)都需要區塊鏈去解決
區塊鏈的系統代價非常高,包括時間成本、能耗成本、計算和存儲開銷。區塊鏈技術是一種集大成者,裡面融合了分布式存儲、分布式共識、密碼與數據保密技術等。其中很多方面的應用只用到區塊鏈的一部分特性功能,以偏概全地要上一套完整的區塊鏈平臺,並非完全有必要。有些問題過於牽強地使用區塊鏈去解決會顯得有點「用大炮打蚊子」、「殺雞用牛刀」,更甚者得不償失。比方說,一個企業的內部信息系統,通過良好的組織結構、流程管理,並不存在跨系統、跨價值、跨交易邊界的需求,反而集中化處理、監督機制處理起來更加合理、高效;區塊鏈現在大致分為私有鏈、聯盟鏈、公有鏈,面向應用選擇方案的時候,需要根據時機的場景來定製分析,在代價和收益之間做權衡(trade off)。
一般情況下,越靠近開放的場景,也就是越接近公有鏈的應用場景,區塊鏈技術可能發揮的價值越大,也越透徹。不同的分布式共識算法的選擇也是很有講究的地方,一般來說,相對越安全、風險越小的場景,例如私有鏈,成員的信用基礎越好、潛在的被攻擊的概率低,就可以在少數(沒必要全網共識)核心節點之間做共識,可以加快系統的執行效率;做公有鏈的難度是非常高的,不僅是在技術方面,抗攻擊的健壯性設計方面,都需要有很深的技術實力和研究積累。同時也是在規模方面,比特幣之所以成為目前最成功的公有鏈應用,跟它在線時間長,規模大也是直接有關係的。參與共識的節點越多、算力越大,系統的整體容錯能力就越強。一個沒有規模保障、充分共識協同的公有區塊鏈應用,基本沒有太多意義,還不如直接採用中心化、雲化、層次化的系統構架去實現。
4. 區塊鏈Token才是真正明珠璀璨之所在,真正明白這個才可以期盼區塊鏈的願景
必須注意到一點,沒有Token的區塊鏈技術都可以被其它技術所替代。那麼什麼關鍵詞才是區塊鏈獨有的魅力所在呢?其實答案也很簡單,就是Token。Token最開始使用於網絡通信技術領域中,為了網絡避免擁塞,調度控制,Token的原意是指「令牌、信令」, 類似於交通的紅綠燈,只有活動了Token一樣的通行證書,相應的數據包才按照指令進行傳輸。
然而在區塊鏈的語義背景下,由於受到了早前比特幣、虛擬貨幣或者數字貨幣的烙印,很多文書直接把Token翻譯為「代幣」,或者等同於虛擬信用貨幣,這個解釋其實不合適。區塊鏈一個交易和流轉的基礎設施,區塊鏈下的Token可以代表積分、特權、收益權,Token可以承載可權益量化價值,也就是說隨著數位化進程的推進,未來更多的數字資產可以通過Token化、一定可細粒度度量化價值會承載在Token上。
那麼這個細粒度度量化價值為什麼如此重要呢? 這個話題需要徹底從現有和未來的社會組織模式,或者從協作模式層面來理解。人類文明,包含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文明也可以指人進化脫離了動物與生俱來的野蠻行徑,用智慧建立了公平的規則社會,例如華夏文明、古印度文明、希臘文明和埃及文明等。蒸汽機、電動機、電腦和原子核反應堆,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建立了「人化自然」的新豐碑。科技和社會生產力的空前發展,深刻變革未來生態文明。在電影《阿凡達》中,卡梅隆描繪的潘多拉星球,說到底,是一臺遠超過人類智慧的自然之腦,自由共產共惠、公平共作共享主義的智慧,勝過了人類的高科技。
為什麼很多人理解區塊鏈將來會顛覆社會關係,會導致生產關係的變革?其中最為關鍵就是要理解細粒度的Token量化價值可以塑造更加合理的分配機制,從而促進文明各方更緊密協同、分工合作,更加基於信用形成多元、多層次激勵的社會關係。所謂的「生產關係」,是由生產力確定的。AI+大數據,已經形成了超前規模的生產力,因此「Token是實現共產共分生產關係」就顯得比較必然。 這個其實理論上並不陌生,因此,我和學生們也半認真半嚴肅地說:共產黨領導的區塊鏈是實現共產主義經濟模式的一條真實路徑。未來已來,看明白了區塊鏈內涵,也不用遮遮掩掩了。如何能有效做到按勞分配、按需分配,前提就是生產力的極大豐富,同時能構建一個紮實可靠的分配規則。中間不能有一家獨大、壟斷與被壟斷。比方說,微信靠著「你」的朋友圈掙了那麼多廣告錢, 有給「你」分半毛麼?,為啥「你」的吆喝,召集來的朋友,看了廣告,你不能合理分配一些廣告費呢?
或者不完全是騰訊不樂意,而是這個裡面計算你的收益權,結算的成本太高、太複雜。開放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能力。ICO亂象為啥要強力監管,因為技術太新、模式太亂,魚目混珠,政府必須站出來。但是,也有觀點「貨幣是人類社會秩序的根基,貨幣權是政府存在的基石。政府失去貨幣權,都可以回家賣紅薯」, 我覺得這是一種孔乙己想法,用現在的條條框框看未來,就像從封建社會理解共和制一樣,迂腐不仁,完全忽視了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歷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不可阻擋。等政府有了徹底監管的手段和方法,相信《金融科技雙創時代的「萬眾版」》(2017年7月29日,ICO強力監管之前在深圳CCF YOCSEF金融科技與區塊鏈論壇上一個報告)一定會到來。
也多次詢問同學們,你們覺得阿里到底是促進了市場經濟還是阻礙了更進一步的市場經濟?最後與同學達成的共識,就是這些問題都需要辯證地看,結合時代背景,與時俱進地分析。在網際網路和電子商務的早期、發展期,阿里平臺絕對是促進了網際網路+經濟的發展,網際網路的便利已經給所有消費者帶來了收益。再往後看呢?為啥阿里的雙十一節節高,這難道不是走回了一種新的集中式模式了麼?從這些方面去展望,區塊鏈中可細粒度量化的Token權益分配機制給未來的潘多拉世界揭示了奪目的文明之光。
未來已來,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任重而道遠
再回到技術層面。區塊鏈技術目前確實還是早期,其中有不少效率、安全、計算和代價的問題,這些問題在區塊鏈之前也有,相對區塊鏈更加關鍵。 本質的本質是網際網路的基礎實施問題,IP網際網路從開始之初在設計上就沒有考慮過安全問題,後面60年都是打補丁,補丁補來去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垃圾郵件為啥就不能根治?矛盾的根節就是現在的IP網際網路系統結構三大問題:
1. 標識與位置的綁定。
換句話說,就是用戶與網絡的綁定。用戶上網之前都需要得到一個IP位址,而這個地址既代表了用戶的大致位置(LBS的工作基礎),同時也阻礙了用戶的漫遊和移動性,導致攻擊很容易達到目標地址。像2017年5月的「勒索」比特幣病毒,一旦校園或者企業內部網絡中有一個機器中招,就會IP位址「泛洪」的方式「殃及池魚」;同樣,對於這個病毒本身,它的收錢地址也暴露了「錢包」的位置,因此很多殺毒、追逃方法就是順著IP位址進行隔離控制和追蹤。
2. 控制與傳輸的綁定。
換句話說,就是數據資源與傳輸端的綁定。這一點導致了網際網路產生了太多不必要的消耗,包括計算資源、網絡資源,尤其是能耗資源。原來在IP網絡上做p2p天網Maze, 這一個單一的文件共享應用就曾經佔用了教育網三分之二左右的流量。為啥,因為用戶重疊的數據彼此之間反反覆覆地傳來傳去,而且路徑是端到端的,不遠千裡地從優酷的北京伺服器把數據傳來深圳,其實你身邊的機器原來就有這些數據,為啥不能直接拿?即使有CDN技術,但是CDN技術只能解決數據中心和應用層的問題,冗餘浪費還是非常高,而且價格昂貴,只有大玩家才用專有的CDN網絡,這也是為啥視頻直播、點播網站收入很高,缺盈利很低。大部分的收入都被CDN公司「吸血」抽乾了毛利潤。更可悲的是,運營商成了管道,通道都被佔用滿了,都不知道怎麼收錢,因為IP協議讓他們審計不了內容是誰的數據,收誰的錢?解決的一個有效思路就是網絡層設置嵌入緩存,這也是信息中心未來網絡的一個核心理念,大家共性需求就應該下放到網絡層去完成。區塊鏈底層也是一個p2p大網絡,類似的詬病依然很嚴重。
3. 安全(身份)與數據的未綁定。
IP對於數據和數據的所有者是無法判斷的,而數據在傳輸中的安全是完全依賴連接這個管道的安全來保障。類似傳輸天然氣,一旦管子漏了,災難就發生了。這個原因也是由於最遲的網絡由於計算能力的局限,網絡底層不能承擔太大的工作任務,越簡單越好。後來隨著硬體軟體的進步,在IP協議上加上了IPSec, VPN的解決方案;但是這些方案還是有不足,尤其現在網絡越來越分布式化,像5G, 多網絡、多協議並行融合,明明可以多鏈路同步並行傳輸,然而IP是先路由,事先約定路逕行進規則,類似鐵道交通,必須按照軌道和接駁的控制傳輸,僵化死板。IP的安全模式離開了管道就無法確定數據的安全、數據的身份。而命名數據網絡作為一種前沿的未來網絡體系構架設計,從設計之初,確定網絡中的數據都有公私鑰加密,這點與比特幣和區塊鏈觀念上一致的。作為數字資產,必須保證好確權、交易、結算各個環節的數據安全性,也是區塊鏈構建價值網際網路的關鍵,這一點在應用層通過技術去維護,既複雜又困難,歸根結底,還是底層的網絡基礎設施沒有足夠先進。
未來網絡基礎設施是區塊鏈技術成熟之礎,潘多拉世界砥礪之基
網際網路已成為支撐現代生產力與促進未來社會文明發展及關鍵的基礎設施。網際網路規模的發展速度超乎人們的想像,網絡中的內容不斷呈爆炸性增長,而且這種趨勢不斷在加速。未來網際網路更在意構建以信息/數據為中心的網絡(Information Centric Network),主要功能是滿足高效率、大規模、安全的內容獲取、共享和分發。傳統的IP網絡構架沿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網絡誕生時期的設計理念,通信模型卻是基於位置模式(Location-Based),僅僅滿足數據端到端傳輸的需求。
這種不一致帶來了很多問題,尤其各種多樣化的網絡類型之間的數據交換,以TCP/IP協議為核心技術的網際網路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技術挑戰:在網絡的擴展性、安全性、可靠性、靈活性和移動性等方面暴露了許多的不適應性。
狗年開學的第一天,我就對學生們說,在我們實驗室,不管你的興趣和你現在的課題是哪個研究方向,都必須額外關注實驗室其它方向的知識儲備。現在社會交叉學科,交叉促進已經成為常態。如果要說有重點的話,至少未來網絡、區塊鏈,知識圖譜(也就是基於文本數據處理的人工智慧技術)是目前知識體系的鐵三角。總的來說,未來網絡、區塊鏈,知識圖譜都是解決以圖為邏輯結構,面向內容的分布式網絡及系統計算問題。信息中心未來網絡體系結構研究解決在計算機網絡的「大圖」上對網絡數據內容傳遞、轉發、存儲、計算等問題;區塊鏈技術的研究則是解決在區塊鏈的分布式圖結構上對交易數據、帳本等內容的安全性、可靠性等問題;知識圖譜更是通過對語義內容處理技術,研究解決在知識「圖」譜的結構上對自然語言等內容的處理、表示、解析等問題。
本人做過多年的「天網Maze」(曾經教育網內最大的P2P文件共享應用),1999年在美國花旗集團工作過,對計算機與金融的發展一直有點先知先覺。2014年開始在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新開了《網際網路金融科技》課程及高級課程人才班。2015年覺得區塊鏈也是一種典型的類似p2p的分布式計算技術,區塊鏈可以深刻變革銀行等金融行業很多痛點,例如:支付、結算、交易、憑證管理等。便帶著幾個學生開始關注研究,期間也組織過好多次報告會、論壇、講座(包括參加2017、2018年兩年胡潤百富新金融論壇的學術嘉賓)。
因此,在2017年6月26日,實驗室舉辦了「2017信息中心未來網絡論壇」,大會設置了主論壇(ICN)、知識圖譜分論壇及金融科技與區塊鏈分論壇。在會上,中國工程院劉韻潔院士說,從網絡功能上講,網際網路逐漸從科研型向消費型再向生產型過度。第一代網際網路側重軍事與科研領域,第二代則是以全球資訊網為代表的電子商務,現在正向第三代也就是未來網絡過渡。而目前網際網路正面臨可擴展性、安全性、移動性等前所未有的挑戰,開發全新的網絡架構勢在必行。
未來網絡基礎設施對未來新型網絡體系結構、系統方案、關鍵技術以及核心設備進行創新研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空間網絡、光網絡和量子通信網絡研究提供必要的實驗驗證條件,並將引領我國未來網絡發展方向,提高我國在世界通信領域的主導地位。展望未來,未來網絡基礎設施也是區塊鏈技術成熟之礎,潘多拉世界砥礪之基。在2018年,我們實驗室也將在未來網絡、區塊鏈、知識圖譜上繼續探索與研究,並將舉辦第一屆IEEE信息中心未來網絡學術會議(IEEE HotICN 2018)。
大會中文網站:2018.ndnlab.com 大會英文網站:www.hoticn.com
區塊鏈白皮書, 潘多拉星球超導礦工的勝利之門
在本次大會上,將共同探討信息中心網絡的架構以及一些未來網絡、區塊鏈創新想法。大會將設置有區塊鏈方向工業論文板塊,專門有意接受一些區塊鏈技術領域的白皮書,針對區塊鏈的關鍵技術、工業解決方案進行深入的探討與交流。
白皮書咋理解呢?白皮書,一般為一個組織機構正式推出的技術文書,一個區塊鏈項目的白皮書,就是項目團隊向市場展示創新想法、商業模式、團隊能力、技術實力、發展前景的公告,是判斷這個項目好壞優劣的重要依據。當前鋪天蓋地傳來傳去的白皮書,很多都是描繪了巨大的概念,堆積了很多冠冕堂皇的先進技術、或者描述一些一般非專業人士輕易能看懂的算法、模型。孰是孰非、誰好誰壞、忽悠還是抄襲?到底多長時間能夠交付?技術風險與競爭風險在哪裡?靠不靠譜,很多地方都無從判斷。
大會的目的就是希望組織一些由國際知名學者、專家、知名區塊鏈技術公司企業高管的 TPC成員(技術委員會),採用國際學術領域的Peer Review的審閱模式,挑選出具有被廣泛認同的學術和商業價值的那些佼佼者、讓它們眾多濫發的區塊鏈技術白皮書中脫穎而出。同時,接受的工業論文,按照IEEE的規則,必須到會宣講,敢於站到公眾面前、經得起質疑的那些團隊才有可能是真正的創業者、創造者、引領者,進一步保障項目的可靠性和公信力。另外,在目前「區塊鏈一個月,相當於傳統市場一年的」的快節奏步伐中,也是一種創意產權保護的方式。一個含金量足夠的白皮書,脫穎而出,可以被EI在全球範圍內被檢索,開啟了通向繁榮、勝利之門。
共產共惠、共作共利,人機物互聯的「星際」文明的繁榮幻想曲
隨著認知計算、萬物互聯、機器人、生命科技的迅猛發展,未來社會可以帶來無限的憧憬:終結者、異次元駭客、 原始碼、盜夢空間、星際迷航、A.I.人工智慧等等。人類可能不再是星系中唯一的智能生命體。人與機器的交互正日益變得頻繁和緊密,某種程度上正在顛覆或者重塑人類的生活、社交和繁衍方式。幻想未來,人不再是地球上唯一沒有天敵的種群,也不再是文明的中心和主宰。阿爾法狗(AlphaGo) 讓人類驚訝機器智能已經進化到了能夠輕而易舉地戰勝人類的地步;更有甚者,而不到2年Alpha Go Zero無師自通,可以完全從「人類嬰兒智力與知識」開始,不需要任何歷史棋譜的指引,更不需要參考人類任何的先驗知識,僅僅通過自學又完爆了剛剛打敗人類最高超棋手的阿爾法狗。人、機、物互聯乃至未來非機器化的智能生命生物體、外太空生命體的,細思極恐。
開放與互惠是人、機、物、外通往未來超社會文明的必然之路。人類未來身邊將與多種生產貢獻方共生共存,合作共贏的文明是必然發展趨勢。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和諧繁榮生態包涵物種之間、生命與非生命物質之間的整體和諧。區塊鏈的去中心化,不是一個絕對「去」,而是相對的「建」。未來繁榮文明需要建立的一個共同協同工作、共同參與者都權益可獲惠、共同合作協調、共同享有分配收益的以個體/節點為平等中心的基礎上。IP網際網路的基本協議,讓世界得到信息的基本傳輸自由,但是並沒有提供得到真實數據、價值、身份、交易的自由,沒得到可靠、安全、認證的自由,沒得到可信、可分辨、可追溯的自由;區塊鏈給未來網際網路開啟了新一代可保證價值與信任的開放與互惠的真實Cyber數字社會的路徑。區塊鏈正是因為有通過分布式共識建立起「智能約定與規則」,建立一種契合超強生產力之上的細粒度量化可按需、按勞、按權益分配的生產關係的功能,實際上可能讓全網時空形成一種超大型分布式計算系統,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全中心大腦",或叫作「腦鏈」。區塊鏈技術的普及,無疑會加速自然進化「適者生存、劣者淘汰」基本生態協議執行的速度,會讓未來社會文明繁榮創新的步伐,更加快速!
共生繁榮的「腦鏈」文明必須依賴互信共識、共產共惠、協力共分。區塊鏈技術後面所孕育的共產共惠、共作共利思想與秩序是阿凡達文明的一種締造之魂,拓實於當下,信息中心網絡是未來潘多拉共同繁榮世界一個砥礪之基。作為一名教育科研工作者,希望大家一起共同找到促使區塊鏈技術成熟的演進路徑和未來繁榮生態文明的理論根基,同時我也呼籲產業界與學術界一起共同努力,抵制亂象,共擔責任,築起區塊鏈等先進科技的鵬飛之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