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銀行信用卡StarCard新核心系統:投產一周年「實戰錄」

2020-12-16 雷鋒網

自2003年「信用卡元年」起,中國信用卡市場處於蓬勃發展的狀態,信用卡業務以幾乎每年30%以上的複合增長率實現著高增長。這種級別的業務體量和增長速度,遠超上一代基於IOE架構的銀行信用卡核心系統可承受範圍,好比一輛高速行駛的列車容納不了更多新乘客,就需要及時擴容升級。

早在2014年,中信銀行信用卡就已著手研究其新核心系統項目。2019年10月,新核心系統StarCard成功投產。據介紹,這是我國首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一代雲架構信用卡核心系統。

近日,中信銀行信用卡StarCard新核心系統一周年沙龍在深圳舉行, 11家機構在會上聯合啟動「生態市場」,宣布正式開啟無界開放的數字金融新業態。

本次沙龍會議也揭曉了StarCard新核心系統從廣泛調研、設計實施到正式上線、穩定運行,以及中信銀行信用卡團隊與華為、中興等生態合作夥伴的協同努力等種種細節。

開啟自主創新之路

在調研決策階段,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就先經歷了一場頭腦風暴。

中信銀行信用卡黨委委員穆銀芳介紹到,由於業務高速發展,首先要解決系統「有沒有」的問題,最快速解決的方式就是購買。但購買也會遇到一些問題:一個核心系統加上一百多個外圍系統,各種架構、各種軟體標準五花八門,這對銀行IT從業人員要求極高。

從技術來講,這些是混搭式架構,歸根到底都是煙囪式的形態,很難完成數據的融通和業務流程的穿透。

想儘快提升敏捷度,找到應對網際網路競爭之道,他們開始探尋一種更大膽也更直接的方案:能不能一次性解決,只升級一次就徹底解決容量和功能問題?

2014年,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啟動廣泛調研,包括全球範圍的合作夥伴、供應商、華為等國內硬體解決方案提供商以及軟體提供商。此外還特別邀請普華永道和德勤協助評估調研結果,最終給出了一份長達數十頁的結論報告,總結出來無外乎兩點:

  1. 技術是成熟的,雲架構是可行的。

  2. 全球範圍內主流信用卡供應商的系統,基本上都無法解決跨越式發展的要求。

在充分論證後,2016年,他們決定把銀行的核心挪到雲架構平臺上。在沒有先例可依的情況下,中信銀行管理團隊果斷決策,正式啟動新一代信用卡核心系統的自主建設和研發。

有了「換車」的決心,接下來要解決的是:應該造一輛怎樣的「新列車」?

難點在於,新一代核心系統不能光是解決現有問題,同時也要布局未來,要穿過時間的迷霧去預判和防禦可能的挑戰。

如果總結行業情況,貫穿三十年的發展角度來看,信用卡系統核心大致經過了如下迭代:

在團隊的構想裡,這次不僅要實現系統的升級,還要藉此機會實現信息技術、管理和功能層面的升級,也是新技術平臺雲架構的升級,依託這一機遇,實現"新服務、新技術、新管理"三維一體的綜合能力提升。

整個IT研發過程的管理,也將採用新的敏捷交付管理模式——與其說這次系統升級是配備「新武器」,其實更像是藉此良機獲得大規模協同作戰的能力。

一張98分的評估結果

在本屆沙龍的研討環節,畢馬威企業諮詢(中國)有限公司項目合伙人於鳳友回憶投產之前:「我們有一套評估模型,在第三階段項目成熟度評估中顯示所有的項目評估結果幾乎所有都是綠的,獲得了98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認為上線不會有太大問題。」

這個98分來之不易——這場系統升級戰打響之時,其實並沒有先行案例可供學習。

目標很高遠,但是動作要一步步來。項目組提出「先外圍、後核心」的作戰方針,有序推進信用卡新核心系統的升級,了解到一個大概路徑就先全力開發,同時鍛鍊隊伍、培養人才;在組織架構或者業務協同上,項目組以業務單元組建作戰隊伍,來大幅提升協作能力。

新核心系統升級三大戰役(授權交易子系統、帳戶處理子系統、數據&應用服務子系統)隨即展開。

在投入過程中,他們也採用了新的策略:大規模應用開源技術並深度定製,同時採用了不同的科技資源分配比例投入方式。

傳統的銀行核心系統,是把80%的資源投入到硬體設備上,例如大數據存儲這類昂貴設備。但項目組的邏輯是結合當下軟體定義的概念通過軟體來解決問題,而不是把壓力放到設備上,從應用層面實現自有智慧財產權升級。

同時項目組採用了很多開源中間件和資料庫、伺服器,包括中興的GoldenDB資料庫、華為伺服器和網絡設備。

「造車」難,「換車」更難。項目組面對的考驗相當於是要在不「停車」的情況下,把一輛高速列車上的「乘客」,轉移到一輛性能更強、容量更大、更能平穩運行的「新列車」上。

據介紹,把舊系統遷移到新系統一般是2-5年的項目實施周期,他們則用23個月的時間,實現了系統升級,同時把原系統遷移上去。

作為中信銀行信用卡的合作夥伴之一,天陽宏業總裁歐陽建平回憶稱,業務系統面對的數據量、交易量都非常大,當年對於卡中心選擇的這條較為「果敢」的技術路線還是有一些擔心,但後來了解到新核心系統是經過反覆的調研、論證後做出的決定,所以取得的成功是必然的,既果敢又非常謹慎。

通過與江融信、長亮、天陽、畢馬威等合作夥伴的協同努力,以及新核心系統背後上千人的技術團隊和五六百人的業務團隊,最終在八個月內交付四大版本,囊括了超過一萬個功能點。

越接近上線,困難和壓力也逐漸顯現,系統評估中出現過運維支撐能力、穩定性、質量等問題。

為此,項目組採用「業務專家、合作公司」雙線並行的辦法,開展大規模業務測試,累計完成了接近50萬個測試案例,把極端情況下的容器雲、資料庫、授權系統、網絡等各種故障情況都包括在內,最終模擬了接近600個異常場景,保證即使出現異常情況時,系統仍能平穩運行,保障業務的連續性。

投產過程前期,項目組也完成了一系列完整的數據比對、仿真測試。指揮系統實行「線上、線下」雙指令體系,雙邊確認,確保指令的執行或決策過程準確無誤,有效化解「三新疊加」風險:新技術、新運維模式、新資料庫。

2019年10月26日,中信銀行信用卡StarCard新核心系統成功投產上線。

整個系統上線完成後,運行情況較為平穩,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從傳統架構「4個9」的時代進入「5個9」的時代,可承載億級帳戶量。每一筆授權交易的服務響應時長在40毫秒以內,成功率可達99.999%。

尤其在雙十一期間,新系統也經歷過壓力測試,生產上已經輕鬆突破4500 TPS,在實際測試環節用20臺x86就可以支持20000+ TPS的壓測值,這是同業雙十一峰值的兩倍以上。

新系統也在今年9月,按照監管要求完成了同城機房無感切換演練。

StarCard真容

在本屆沙龍活動上,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方面介紹,StarCard系統是基於大數據時代重新構建而成,具備微服務、容器雲、海量存儲、海量計算和機器學習的能力。

相比於傳統的三代信用卡系統,IT時代的系統做到最極致的是參數化、模塊化。但實際上,基於DT新時代打造的全新分布式StarCard系統,已經將系統微服務化,同時把業務系統功能簡化。從另外一層面來說,微服務也可以達到參數化、模塊化。

其次是容器化部署。從單線程升級為多線程以後代表著技術上很大的進步,系統穩定性大幅提升,但是用容器雲把多線程擴展到多機器,比如100個線程擴展到20臺機器上,哪怕20臺機器中有兩三臺出現故障,對整體業務並無太大影響。

另外,這個系統支持將容器雲部署在多臺機器上,可達成設備資源的節省效果。項目組也全面使用容器雲部署,提出了「同城雙活、異地災備」的兩地三中心部署方案。

新核心系統背後,其實是銀行人對數位化轉型的深刻理解。

麥肯錫曾經提出數位化驅動的業務戰略、數位化增長、開放銀行等,項目組參考這一系列概念,結合自身經驗,總結出了數位化所需的六大IT能力支撐

1. 重塑客戶旅程,整個系統以客戶為視角,將業務流程重構,將原始碼重寫。

圍繞客戶體驗,把新的科技能力(如人臉識別、活體檢測、OCR技術)都融入其中,通過用戶行為分析、員工行為分析的手段提升客戶體驗。

2. 內置大數據平臺,提供OneData數據服務,簡而言之,100多個系統的數據趨近於實時,統一採集管理運算,把結果再運用回去。

3. 微服務架構,把原來的很複雜的銀行系統變成一個個單元的小功能。只有系統從服務層面解耦,才能跟後面的敏捷開發配合起來,才更方便。

4. 敏捷交付,協同系統。

很多人一說IT就講項目管理,其中的確有項目成本、進度等相關內容,但更多的是大規模隊伍的協同體系。

每個人在底層中有工作量分配和架構設計,之後分解、分拆任務,每個人按照任務內容開展,最後再快速組裝到一起——按以前郵件或者一般的協同工具來做,難度相當高。

而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這次的案例管理、測試過程,全部用工具平臺來支撐,最終實現人員數位化管理。

5. 智能運維,系統報警可以實時派出任務,項目組能及時跟進、沒有遺漏地進行處置。從應用系統監控能看到,每個微服務就像心電圖一樣,能夠直觀看到服務運作和調度運營情況。

6. 數位化還有API和AaaS平臺(API as a Service),整個核心合作夥伴系統遵循Restful API接口的標準,可以按業務需要和未來場景需要往外對接。

從系統的服務架構、項目管理、程序代碼的發布來看,StarCard新核心系統也與Google等主流網際網路企業的做法基本一致。目前核心授權已完成所有聯機微服務的單元化部署,這種單元化邏輯架構,利用有限資源投入即可支撐故障隔離和灰度發布。

據透露,中信銀行信用卡StarCard新核心系統也依託這項能力,建成了業界首個業務策略實時在線預評估系統。

在這次沙龍上,新核心系統的各項功能亮點也被逐一介紹。例如:帳戶管理這一核心能力,對帳戶進了高度抽象:帳戶就是交易流水的分類匯總;每完成一筆交易之後只需記下交易流水,帳戶根據用戶需要隨時設定。

「雙改單」的實時入帳處理也在新系統中得以體系,現在從技術層面已經實現實時入帳、實時到帳、實時對帳。

在中信銀行信用卡團隊看來,以前經常提到核心系統用什麼資料庫、大數據用什麼技術,而新構建的系統技術,歸根結底是服務於業務場景的。

寫程序過程中,有一種說法叫做「讀寫分離」,他們把這個微觀邏輯用到宏觀層面的框架設計,實現這一大層面的讀寫分離,從而實現傳統數據跟大數據平臺雙向融合。

從最後實現的效果來看,數據採集同步能從T+1天提升到秒級實時;客戶的複雜查詢需求遷移到大數據平臺,通過這一平臺可以率先實現十年帳單在線查詢。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AI金融評論了解到,在接下來的工作中,StarCard新核心系統也將加大多平臺測試,以適應更多國家和地區的多元化需求;目前已經完成ARM伺服器各項指標壓測,運行情況良好。中信銀行信用卡團隊也表示,未來會繼續豐富信用卡業務生態,構建「業務+技術」的平臺體系,把功能和交易在各行各業進行延展,以銀行即服務(BaaS)的方式,實現行業與行業的聯結。

雷鋒網雷鋒網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中信銀行信用卡StarCard新核心系統:投產一周年「實戰錄」
    這種級別的業務體量和增長速度,遠超上一代基於IOE架構的銀行信用卡核心系統可承受範圍,好比一輛高速行駛的列車容納不了更多新乘客,就需要及時擴容升級。早在2014年,中信銀行信用卡就已著手研究其新核心系統項目。2019年10月,新核心系統StarCard成功投產。據介紹,這是我國首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一代雲架構信用卡核心系統。
  • 中信銀行自主研發信用卡新核心系統成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2019年「雙11」,中信銀行信用卡當日網絡交易總額同比實現兩位數增長,再創歷史新高。「雙11」當天凌晨,中信銀行信用卡網絡線上交易額僅2分鐘即突破1億元,一小時突破10億元,系統交易速度提升3倍,成為該行近期全新上線StarCard新核心系統投產後的首次「捷報」。
  • 解讀StarCard新核心系統:全新跨越,生態賦能
    中信銀行信用卡就是其中的典型「標杆」,其打造的國內首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一代雲架構信用卡核心業務系統——StarCard新核心系統自2019年10月投產運行至今,在成功實現「更穩定、更快、更敏捷」效能提升的同時,其融合信用場景深度踐行金融科技的新生態,也讓中信銀行信用卡實現了「新服務、新技術、新管理」三維一體綜合能力的全新跨越。
  • 中信銀行信用卡:打造金融科技「新名片」
    代表性股份行率先發力,把數位化能力打造成信用卡業務的一大核心競爭力本文由「輕金融」出品 作者:李靜瑕從交易冰凍到「滿血復活」,連接千萬商戶與億萬消費者的銀行信用卡業務,在2020年上半年經歷了一次反轉。
  • 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2019中國網際網路經濟論壇再創佳績
    今年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經過四代網絡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之後,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中國經濟已經步入全面數位化的時代。2019(第十七屆)中國網際網路經濟論壇在大會上表彰了一批在數位化轉型方面成績斐然的標杆企業,分享及探討其科技創新實踐經驗,以期在新經濟形勢下探尋更具生機活力的網際網路命運共同體。
  • 中信銀行信用卡榮獲「傑出信用卡創新獎」與「卓越信用卡」兩項大獎
    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憑藉在信用卡領域的金融數位化轉型和產品服務創新的突出表現,斬獲金融界「傑出信用卡創新獎」;與此同時,該行今年推出的「手機裡的信用卡」中信銀行Huawei Card榮獲《深圳特區報》金榕樹獎「卓越信用卡」稱號。
  • 中信銀行信用卡總裁張明:建設消費場景無界生態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一年意義非凡,同時也具有諸多挑戰和不確定性。站在辭舊迎新的新起點,思考如何加快創新轉型,走上高質量發展的新徵程,如何讓金融更好地服務於民,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感,這是每一個金融機構都面臨的時代課題。
  • 中信銀行信用卡業績背後 科技賦能銀行敏捷組織轉型
    信用卡交易量為25613.95億元,較上年增長23.05%;實現信用卡業務收入 605.09億元,較上年增長31.47%。中信銀行積極推動信用卡資產證券化業務,報告期內,累計發行信用卡分期債權資產證券化產品30.52億元;通過不良資產證券化處置信用卡不良資產本金規模25.45 億元,有效加快了資產流轉。
  • 「生態市場」加持下的數字金融,正在推動銀行巨頭信用卡業務升級
    這方面,那些一直在信息系統上深耕的銀行走在了前面,中信銀行信用卡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成功度過「雙十一」等重大節點的考驗後,中信銀行信用卡在一年前的2019年10月投產的StarCard新核心系統,其生命力和技術能力又一次得到印證。
  • 中信銀行信用卡2019年業績穩步增長 金融科技引領轉型突破
    領跑金融科技創新,驅動業務高質量發展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中信銀行信用卡堅持自我革新,轉型突破,積極貫徹落實金融業核心系統自主研發戰略,持續開展科技賦能金融業務的融合創新。2019年10月26日,其自主研發設計的信用卡StarCard新核心系統正式投產上線,成為國內首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一代雲架構信用卡核心業務系統,實現了「新服務、新技術、新管理」三維一體的綜合能力提升,有效增加和完善了金融產品供給服務。報告期內,該行憑藉此系統及在金融科技領域的卓越表現,榮獲「2019年度中國金融科技最具影響力獎」、「2019年度科技金融之星」等獎項。
  • 中信銀行信用卡總裁張明:建設消費場景無界生態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這一年意義非凡,同時也具有諸多挑戰和不確定性。站在辭舊迎新的新起點,思考如何加快創新轉型,走上高質量發展的新徵程,如何讓金融更好地服務於民,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感,這是每一個金融機構都面臨的時代課題。
  • 為「雙11」支付護航 平安銀行信用卡A+新核心系統上線
    10月31日凌晨5時,平安銀行信用卡A+新核心系統成功完成切換投產,平安銀行信用卡將能夠支持10億級交易帳戶,實現10億級海量日交易量,為客戶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金融支付環境,為"雙11"護航。而此次平安銀行信用卡系統"以舊換新",採取了業內首創的交易不中斷的切換模式——通過創新的網關接管技術,系統在升級過程中,除去部分查詢及分期類業務,用戶核心業務如消費、取現、還款等均未受到絲毫影響,總共5小時的切換也創下了最短時長記錄。
  • 平安銀行信用卡A+新核心系統榮獲財聯社2020年度金融科技傑出案例獎
    基於項目在前沿技術創新、應用運營效率、社會責任擔當等多個維度展現的價值,平安銀行信用卡中心A+新核心系統最終實力入選。原信用卡V+系統運行在大型機上,沒有原始碼;成本高、擴展性差、不靈活,並且日益展現出無法滿足多樣化的客戶需求等痛點問題。
  • 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位居榜單前五,力爭上遊
    近日,繼中國科學院《網際網路周刊》、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eNet研究院共同主辦的2019中國網際網路經濟論壇之後,周刊發布了《2019年度銀行信用卡中心排行》,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憑藉其金融科技方面的卓越表現位居前五,同時位列前茅的還有工商銀行信用卡中心、招商銀行信用卡中心。
  • 信用卡黑科技?中信銀行攜手華為量身打造「手機裡的信用卡」
    中信銀行Huawei Card,該款聯名信用卡是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華為錢包、銀聯等三方聯合推出,面向華為用戶量身打造的一款「手機裡的信用卡」,線上化、智能管理、手機便捷支付、帳戶安全可靠的特點,讓這款信用卡的問世具有重要意義,是未來信用卡發展演變的新趨勢。
  • 1985-2020:中國信用卡大革命
    當然,也有一些銀行選擇自力更生,例如,中信、光大等。在信用卡元年之前,還有兩件重要的事情不可忽略,它們一起推動了信用卡新時代的開啟。2002年3月,脫胎於金卡工程的銀聯公司在上海成立,它的搭建了跨行交易清算系統,實現了系統間的互聯互通,進而使銀行卡得以跨銀行、跨地區和跨境使用。並且統一了銀行卡的受理市場,包括Pos機的普及等。
  • 中信銀行信用卡獲「傑出信用卡創新獎」與「卓越信用卡」兩項大獎
    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憑藉其在信用卡領域的金融數位化轉型和產品服務創新的突出表現,斬獲金融界「傑出信用卡創新獎」。與此同時,該行今年9月份推出的「手機裡的信用卡」中信銀行Huawei Card榮獲深圳特區報金榕樹獎「卓越信用卡」稱號。
  • 民生銀行信用卡的「消費美學」,有全聯美學那味了
    但,最近燒腦君又發現了一個新的寶藏品牌,文案堪比全聯的「經濟美學」,它就是民生信用卡。2019年,民生銀行信用卡基於對「消費」背後情感意義的洞察,首次提出「民生消費美學」,以全新的視角審視花錢這件事,向消費者傳達了關於消費背後的文化及意義。
  • 中信銀行信用卡實現「無卡綁定」支付寶
    近日,中信銀行信用卡中心與支付寶的快捷支付合作升級。用戶無需通過「動態卡位」或支付寶APP輸入卡號,即可快速綁定信用卡和支付寶的快捷支付功能。據了解,該行此前已實現信用卡新用戶申卡一鍵綁定支付寶,以及支付寶端的一鍵綁定信用卡功能。
  • 奧凱航空中信銀行聯名信用卡正式發布
    圖:奧凱航空中信銀行聯名信用卡 奧凱航空供圖   民航資源網2018年9月30日消息:近日,奧凱航空聯合中信銀行正式推出「奧凱航空中信銀行聯名信用卡」。該聯名信用卡的推出,是奧凱航空在探索為旅客創造更多價值與權益過程中的一次全新嘗試,也是奧凱航空聯手銀企共同為客戶提供附加增值服務的體現。  通過此次聯名信用卡的發行,奧凱航空將與中信銀行共同整合優質服務資源,為各自客戶的航空出行提供更多便利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