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時的歐洲人從不吃土豆,他們是怎樣愛上土豆的?

2020-12-21 龍騎士蘭斯洛特

俄羅斯人說:「一個土豆我有一千種做法!」

德國人說:「我每年能吃一千個土豆!」

在俄羅斯,毫不誇張的說,是「民以土豆為天」;在德國,土豆則是他們引以為傲的「國菜」,每年的8月19日是他們為紀念土豆而設立的「土豆日」。

但在18世紀時,歐洲人是從不吃土豆的,他們認為吃土豆會得疾病,這種髒兮兮不起眼的植物,看上去並不美味。是什麼改變了他們的看法,讓土豆變成了他們餐桌上的珍饈美味?

德國視覺大師克里斯多福.尼曼的繪本《土豆國王》,用鮮明的紅、黃、藍三原色塑造了造型誇張,卻不失生動的人物形象,輔以詼諧幽默的故事,講述了關於土豆如何成為人們餐桌上珍饈佳餚的神奇故事。比起故事,更讓人驚豔的是,這本書的所有圖案都是這位視覺大師用土豆印章完成的。

1.因為「土豆」而出名的國王

故事的開頭很親切,亦如小時候在滿天星辰的樹下聽到的那樣:「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國王,他的名字叫弗裡茨。有一天,他聽說了一種來自南美的神奇新植物——土豆。」

這位國王為了推廣土豆這種食材,在當年可是大費周折,為什麼呢?

他的臣民們覺得這種叫土豆的植物長得怪模怪樣,一看味道就不好。為了扭轉百姓們對於土豆的偏見,國王巧施妙計。

1.下令將馬鈴薯定為「皇家蔬菜」,只有皇親國戚可以吃,甚至下令一般老百姓連種都不能種,只有國王能種。

2.派士兵看管土豆田,但暗地裡要士兵鬆懈一點,也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百姓們晚上可以偷偷的把土豆運到自己的田裡。

3.讓王室中的女子都帶上土豆花,他的王后瑪麗.安託瓦內特也用土豆花來裝飾她美麗的頭髮。

這個策略一下子就奏效了,百姓們吃了土豆以後,才發現如此美味,整個身心都為之投降了,這可是皇帝派重兵把守的寶貝,只有皇帝才能吃到的珍饈佳餚。

百姓們把土豆偷挖回家後自己種,由於土豆種植容易,味道甜美,人們百吃不厭。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土豆的種植慢慢得到了普及。就這樣流傳到了民間,農民開始種植、食用,土豆也因此成為了歐洲家喻戶曉的美食。

從這個簡簡單單的故事中,研究心理學的人,能看出這位國王對人性的把握;研究銷售的人,能看出這位國王卓越的營銷智慧;研究歷史的人,喜歡探究這個現象背後的故事。土豆在這個故事中,也從一個卑賤、令人厭棄的東西,搖身一變成了珍貴的地下黃金,因為只有皇親國戚才能享用,這意味著什麼?當然是優越與尊貴,擁有土豆的人,瞬間感覺自己好像也成為了高高在上的皇帝。

2.關於《土豆國王》的故事背景

這個弗裡茨國王就是德國的腓特烈二世,當時的背景是這樣的:

18世紀中葉,瘟疫和自然災害導致普魯士的糧食顆粒無收,上百萬人餓死。腓特烈大帝十分焦急,偶然間,他聽聞南美洲有種叫土豆的植物產量高,營養豐富且易於種植,於是決定在全國推廣這種食材。

當時小麥是老百姓的主食,但基本上是靠天吃飯,所以一旦發生饑荒,對統治者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所以,腓特烈大帝這麼做,是為了避免糧食過於依賴小麥。現在,世界已經公認土豆是營養最豐富的食物之一,含有人體所需的澱粉、維生素C、胺基酸、蛋白質等,但是在當時,老百姓們可不這麼認為。

首先,土豆是生長在地下的。當時人們的思想相對保守,認為只有屍體才埋在地下,所以肯定與鬼神有關。

其次,土豆是茄科植物。因為吃了茄科植物中毒的案例太多了,例如曼陀羅、洋金花。事實上,馬鈴薯確實有毒,它含微量的生物鹼,不過只要經過高溫烹煮,毒素就會分解。既然已經被定性了出身不好,所以土豆想翻身也不容易了。

最後,《聖經》中從來沒有提到土豆。說明上帝並沒有允許大家吃。(歐洲國家大多信奉天主教、基督教,所以開口閉口都是《聖經》。)

在這種情況下,老百姓們誰還敢吃土豆?於是就有了《土豆國王》中的故事。

3.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

梵谷曾說:色彩就像音樂一樣,是一種震動

在這個繪本故事中,國王用了鮮豔的紅色,士兵和老百姓是醒目的藍色,其次就是金燦燦的土豆了,沒有任何複雜的色彩和圖層,就像一首簡單而明快的樂曲,非常適合對色彩有初步認知的小朋友閱讀。

根據國內外的一些研究資料,2歲到8歲的兒童對最喜歡的幾種色彩分別是:紅色、藍色、黃色,家長可以在孩子們的閱讀過程中加以引導,激發想像力,創造力,培養他們對色彩和圖形的直觀感受。

2歲~3歲的孩子可以繪本中的色彩裡發散自己的想像力,通過鮮明的色彩來認識這個故事。

稍微大一些,比如6歲~7歲的孩子可以臨摹書中可愛的小人,家長也可以為孩子講解土豆的各種吃法和營養價值,還可以親自用土豆來刻書中的小人,是不是很有趣?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生活中的逆向思維的重要性,《土豆國王》中的腓特烈大帝從不同的方式和角度來解決問題,事半功倍,這就是逆向思維的魅力。

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循規蹈矩和按傳統方式解決問題,容易使人的思路死板和僵化,得到的也都是一些司空見慣的解決方法,在社會競爭力日趨激烈的今天,顯然並不適用。

4.故事中的「逆向思維法」讓你事半功倍

在《土豆國王》的故事中,腓特烈大帝用的是哪種逆向思維法?逆向思維法又分為哪幾種呢?這就是接下來要講的。

①反轉型逆向思維法

對於某件已知事物,從相反的方向進行思考,產生新的思維。

比如我家附近一個自助餐廳,總是因為顧客嚴重浪費,眼大肚子小,剩下不少食物。後來餐廳立了個規定:「浪費食物者罰款十元!」結果生意沒原來好了。這是他們換了個新規定:「不浪費食物的獎勵十元!」結果生意不但更好了,還杜絕了浪費。

餐廳從反方向換位思考,站在了顧客的角度,所以生意更興旺了。

繪本《土豆國王》中的腓特烈大帝,用的就是反轉型逆向思維。這種思維方式講究的是「正」與「反」兩個既對立又統一的思維,然後再逐步尋求突破,出奇制勝。

②轉換型逆向思維法

在解決問題時, 因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受阻,所以轉換成另一種方法,或者轉換成另一種角度去思考來解決這個問題。

比如一道數學題解不出來,可以嘗試用另一種方法把它解出來,方法永遠是靈活的。數學題不可能永遠只有一種解法,就像生活中的所有事情,不止一種解決方法,這也是一個轉換型逆向思維的例子。

③缺點逆向思維法

利用事物的缺點,將缺點變為可以利用的,化不利為有利,化被動為主動的一種思維方式。主要是將缺點化為優點,而不是克服事物的缺點。

曾看過一個段子。參賽的藝術家不小心把雕像的臉磕成扁的了,已經來不及再重新做,乾脆起了個名字叫「擠地鐵」,結果拿了個大獎。這就是利用缺點轉換思維法的一種應用。

從這三個逆向思維法中,我們可以充分領略到逆向思維的魅力,就像《土豆國王》中的菲特烈大帝一樣,事半功倍。

最後:

從《土豆國王》中可以看出, 改變人的心智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但是腓特烈大帝做到了。在生活中,我們改變自己的日常認知也是一件很難的事,但是逆向思維可以助我們一臂之力。

故事中造型頗具特色的小人,鮮豔的三原色,妙趣橫生的故事,共同構成了這個美好而充滿童趣的故事,讓我依稀記起,童年時寂寥而甜美的月光,和那些偷偷望著我的繁星。

相關焦點

  • 小麥、玉米、水稻、土豆的趣知識;十六世紀歐洲種土豆花是時尚
    一,歐洲文明是小麥文明,亞洲是稻米文明,拉丁美洲則是玉米文明。而墨西哥及中美洲,正是玉米的發源地,在墨西哥,不僅有白色的玉米、黃色的玉米,還有深藍色的玉米、墨綠色的玉米、紫紅色的玉米,還有紅、藍、綠、白、黃間雜排列的五彩玉米。
  • 不吃土豆的人,到德國旅遊要謹慎,德國人一天至少吃兩頓土豆
    不吃土豆的人,到德國旅遊要謹慎,因為到了德國你會發現,德國人的主食不是米、不是面,而是土豆。德國人簡直可以把土豆吃出花來,烤土豆、煎土豆、焗土豆、炸薯條、土豆泥、土豆餅、土豆沙拉……烹飪時還會在土豆中加入各種佐料,黃油、果醬、咖喱粉、色拉油,還有肉、青菜、水果等等。
  • 俄羅斯人只愛吃麵包和土豆?他們的三餐其實是這樣的
    我們只知道俄羅斯人愛吃麵包土豆,其實他們真正的三餐是這樣的。傳統的俄式早餐一般有蕎麥粥、燕麥粥,配上火腿切片、魚子醬,還有俄羅斯的傳統食物「布林餅」,再來一杯茶,開啟活力滿滿的一天。俄羅斯人的午飯和晚飯其實是十分精緻講究的,只是由於現代人生活節奏太快而被簡化了。俄羅斯的正餐分為四步,第一步是冷盤,就是開胃小菜,如沙拉、香腸、海鮮等,種類繁多,口味豐富。
  • 每一個吃土豆的荷蘭人,都有現實主義的料理魂
    比起花與星空,我更喜歡看梵谷畫的普通人,不加裝點的直率和熱烈,在《吃土豆的人》裡濃鬱的現實場景,相當於看了一部製作精良的歷史劇,而畫家本人,早已入戲太深,化作畫中人。
  • 【科普】土豆是怎麼來到德國的?
    在以前,德國乃至歐洲經常會因為糧食歉收、戰爭以及一些其他原因鬧饑荒。那些生活在土壤貧瘠的國家與地區的老百姓更是飽受饑荒的折磨,在這些地區,土豆的種植能夠解決很多人的溫飽問題,因為土豆在惡劣的土壤條件和氣候條件下,仍然能夠保持高產量。因此,歐洲人也越來越多地以食用為目的種植土豆。Im 17.
  • 【科普營養】紅薯和土豆,減肥吃哪個?
    自17世紀傳入中國後,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土豆產地,也是世界土豆消費最多的國家。平均每人每年需要消耗40kg土豆[1]紅薯源自中美洲,隨著歐洲殖民者,紅薯被帶到世界各地,16世紀末來到了中國,目前紅薯在全世界農作物中排名第七,全世界89%的紅薯產自中國。
  • 【樂見】了不起的土豆
    是印第安人的「豐收之神」,也是哥倫布地理大發現的戰利品土豆原產於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區,人工栽培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大約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魯南部地區。印第安人將土豆奉為「豐收之神」,因此土豆的豐收與否直接影響著他們的生活。
  • 其實歐洲人也吃餃子,還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土豆奶酪餡是什麼鬼?
    但是剛看到波蘭人吃的餃子餡時,你就會整個人不好了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其實波蘭呀屬於中歐國家,它位於德國和烏克蘭交界之處,那我們這次來到波蘭的中西部,一座古老的城市裡,它叫波茲南,作為波蘭第五大城市,它也是最大的工業,文教,科研交通中心之一,其實這座城市比我們想像的要小的多,在這裡的人對於那些遠在東方的中國人,並不是那樣熟悉。
  • 18世紀白人因何崛起?不是歐洲工業革命!真正的主角躺在盤子裡
    法國的強大來自於人口,因為法國佔據了歐洲最富庶的土地,糧食自給率達到了300%,更是葡萄、橄欖等經濟作物重要產區。所以中世紀法國的人口最多,兵力也就冠絕整個歐洲。到了18世紀初,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國有2000萬人口,佔了歐洲總人口的五分之一;有30多萬軍隊,佔到了全歐洲總軍力的三分之一。而同時期的英國人口是378萬;德意志地區也因為三十年戰爭的緣故,人口從3000萬暴跌到1200萬。
  • 有的人吃土豆瘦了,有的人吃土豆卻胖了,怎麼吃土豆才減肥?
    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說,土豆能夠幫助減肥。很多人看過土豆的熱量之後卻發現,土豆的熱量高達81大卡/100克,再對比其他的平均熱量只有25大卡的其他蔬菜,就會非常困惑。還有很多的案例,說法也完全不同,有的人說,自己靠吃土豆瘦了20斤,有的卻說,自己吃了很多土豆,不僅沒瘦,反倒還胖了,究竟怎麼回事呢?土豆究竟能不能減肥?
  • 戰爭年代能解決饑荒的食物:土豆的貢獻
    根據陝西省興平縣縣誌的記載,16世紀時馬鈴薯已傳入中國。明朝的萬曆年間,時人蔣一葵撰著的《長安客話》卷二《黃都雜記》中曾提到土豆。還有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中有「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黃獨。蔓生葉如豆,根圓如雞卵,內白皮黃……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膩衣,潔白如玉」的說法,此書成書於1628年,故推斷土豆傳入中國時間不晚於1628年。
  • 中國人很少吃土豆,但它卻是無數國家的口糧!救了很多人!
    其中在愛爾蘭人把土豆,稱為是愛爾蘭人的耶穌。愛爾蘭人基本上靠土豆活的,德國也被稱為是土豆國家。德國的飯菜上全是土豆,英國也是,各種土豆薯條,土豆泥,各種土豆餅之類的。就連美國很多家庭都是以吃土豆為主的,當然很多美國家庭也吃麵包,但是你看美國人那個餐桌上,少不了土豆泥和薯條這一類的土豆食品。
  • 土豆曾被當奇花異草:法國王后戴土豆花象徵高貴
    二戰時日本軍人用土豆當主食,也折射出他們後勤的捉襟見肘。  法國王后出門戴土豆花 土豆一度是時尚寵兒  火星上種的小土豆,故事不止一點點……  電影《火星救援》火了,小土豆也火了。  堪稱最有趣的鏡頭,莫過於男神馬特·達蒙在火星上種出了土豆。「原產於安第斯山區和智利沿海山地的土豆,是當地印第安人的主要食物,16世紀才引入歐洲。」
  • 吃土豆好的辦法就是吃土豆,他們可以作為早餐和小吃,真香
    吃土豆最好的辦法就是吃土豆,他們可以作為早餐和小吃,真香土豆是一年四季中最常見的食物,家常菜中有十多種烹調方法,如炸土豆絲、炸薯片、炸薯片、燉土豆片等,也可以與各種肉類一起炒燉,價格非常親民,幾乎是最便宜的食物。
  • 歐洲國家喊你吃土豆,每周不少於兩次!這疫情鬧的...
    新冠疫情危機正導致這個歐洲小國的土豆過剩。隨著庫存的增加,冷凍倉庫的容量正在受到擠壓,比利時約75萬噸土豆面臨被扔掉的風險。「最好的情況,如果他們多買一些,頂多也就是15歐元(13英鎊;16美元)每噸——比合同標價低10倍。15歐元是他們把土豆變成動物飼料的價格!」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種植者呼籲比利時聯邦政府提供援助,稱荷蘭向荷蘭種植者提供每噸50歐元的援助,「但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這樣的援助」。
  • 沒有一顆土豆可以逃離愛爾蘭!今天我們來講講愛爾蘭與土豆的關係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吃是人生的一件大事,飯飽酒足之後的滿足感可以讓人忘記所有的煩惱!今天,小達君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愛爾蘭引以為傲的飲食文化。但在分享愛爾蘭飲食文化之前,先講一下愛爾蘭和土豆的故事,可以說土豆是愛爾蘭飲食文化的根源。
  • 英語中,關於土豆potatoes的那些事兒
    關於土豆的烹飪方法,可謂多種多樣,具有極強的可塑性plasticity.土豆作為生活中最常見的農作物之一,最大的特點就是好養活hard grower,長得快。即使面對再惡劣的環境,也能頑強生長。在相同的環境下,土豆的產量是稻米和小麥的幾倍之多,能夠養活更多人。
  • 歐洲土豆減產價格上漲,薯條變短!美味土豆你懂幾分
    土豆一直是很多人都喜歡的食物,在最近的消息中顯示,由於今年歐洲大旱,導致了土豆的減產,土豆個頭也不是很大。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市場上銷售的炸薯條也比往年短了三釐米。土豆一直是西方國家的主食之一,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作物,更是被俄羅斯稱為「第二麵包」,由此可見,土豆對於西方國家的重要性。在西方國家,不僅僅是薯條,土豆泥也是他們日常生活的標配。而對於我們國家來說,土豆僅僅是這點花樣是會讓人笑話的。作為百變的食物之一,土豆的可塑性非常高,讓我們來看看有哪些日常中的土豆作品吧。
  • 在中世紀北歐靠土豆,南歐靠番茄,離了這兩樣歐洲人簡直不能活
    熟悉歐洲飲食的人都知道,北歐人靠土豆,南歐人靠番茄,離了這兩樣他們簡直不能活。那麼,在這兩種作物來到歐洲之前,他們都吃什麼?有什麼特別奇葩的飲食習慣,或許羊皮古卷能告訴我們一二軼事?事實是,他們什麼都吃!
  • 吃土豆對人有什麼好處 吃土豆要注意什麼
    土豆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其營養價值非常豐富。每天多吃土豆,可以減少脂肪的攝入。今天小編給大家具體講一講吃土豆對人有什麼好處、吃土豆的禁忌以及土豆冬季如何保存。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吃土豆對人有什麼好處提高免疫力銅等礦物質形式與免疫機能有關的酵素。健脾適用於脾氣虛弱,運化無力所致的脘腹脹滿,大便溏洩,食欲不振,肢倦乏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