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原住民的祠堂•族譜

2021-01-19 仰嶽樓家譜館

廟聯一:

鳳闕承恩輔翼二王巡粵嶠,龍城證道扶持眾庶鎮屏山。

廟聯二:

國戚蓋忠千古英靈依宗帝,閭閻保障萬家香火拜侯王。


這廟聯是流傳了千百年楊家將保家衛國的精神。勇敢忠義的楊亮賢已經被神化,與土地公公,金花娘娘同享香火,抵禦外族侵略,護佑一方平安。

香港是一塊英雄的土地。興中會第一任會長楊衢雲烈士就犧牲在此,墓地還在。楊衢雲(1861-1901),字肇春,別號衢雲,福建海澄(今廈門市海滄區霞陽村)人。廣東東莞出生,中國近代革命家,1890年於香港創立最早的革命組織輔仁文社,並為興中會首任會長,負責策劃廣州起義。1901年在香港遭清政府派人刺殺。




楊衢雲與民國大總統孫中山在香港開展革命,結下深厚的友誼。1898年孫中山母親楊老太夫人七十歲生日,他賀壽的一副銅牌,現在還被保存下來。孫中山先生深受楊衢雲會長的影響。楊衢雲烈士的犧牲,更加堅定了孫中山先生推翻賣國無能的滿清皇朝的信心。

楊衢雲烈士墓地每年都有辛亥革命後裔,楊氏族人去祭拜。

香港原住民楊氏不多,很多都是後來從內地遷過去的。香港原住民的尋根文化,影響了很多外來的人到內地尋根。

其中有一楊姓宗親,六十多歲,在拆深圳寶安區西鄉街道老房子時候,發現了爺爺珍藏在牆縫裡的手抄本《弘農世傳族譜》。他欣喜若狂,自掏腰包,翻印了幾百本手抄家譜,送給香港的兄弟,送給同宗的族人。他還於2016年特地送了一本給長沙仰嶽樓家譜館收藏。


他說一直很納悶,村莊只有自己一戶姓楊,父親也說不清楚祖籍。他們一家作為外來戶,深受村裡人祭祖文化的影響。原來,爺爺把族譜藏得這樣嚴實。他翻看族譜的記載,才知道自己的根:江西省吉安市吉水縣黃橋鎮——廣東省韶關市南雄珠璣巷——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深圳市寶安區——香港。

自從找到族譜,這位朋友感覺內心很充實,把公司交給兒女們打理,自己和夫人回到東莞市清溪鎮,參加清明節和冬至節祭祖活動。他特地駕車,按照族譜《路引》上記錄的每個地名走,回海豐楊氏祠堂祭祀祖先。這裡是僑鄉,很多人會下南洋,去香港、澳門等地討生活。有的可能一輩子不能夠回來。所以他們的祖先在編寫族譜時,特別會加一篇《路引》,用文字記錄一個個地名,一個個驛站,指導後人尋根問祖。這是廣東沿海族譜與內地族譜的一大區別。

現在,很多香港人退休後,開始關心家譜,關心族事。特別喜歡到內地尋根問祖。到了清明節,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隊隊打著祭祖旗幟,敲著銅鑼的香港同胞,興高採烈的回來祭祖。


 

族譜記載:香港泰亨文氏是文天祥堂弟文天瑞的後裔。該氏原為江西省吉水縣人。文天瑞於南宋末與文天祥一路抗元,兵敗惠州,匿居東莞。其五世孫文蔭明初遷入新界,住屯門,繼遷屏山,再遷至新界大埔泰坑(即今大埔泰亨村),為文氏泰亨系一世祖。


泰亨鄉文氏宗祠建於明朝年間,於至今已有500餘年的歷史。祠堂二次大戰時被日軍破壞,族人已於2005年完成修繕重光。宗祠設計為兩進式,依照五百年前舊祠尺寸訂造,屬唐末祠堂建築風格。內廳設有三個神臺恭奉超過百個祖先木主,並掛有南宋信國公文天祥畫像。宗祠建材選料考究,石柱、石雕等於福建訂造;青磚、漢瓦在廣東開平用人手鑄造,神樓及案臺在深圳布吉及松崗訂造;簷口板雕花、神樓門神、屏風則特請浙江工藝師人手雕刻;牌匾「浩然正氣」及「厚德參天」由國學家文懷沙書。集全國各地技藝精華所建。
新田文氏村落,在今日的三圍(仁壽圍、東鎮圍和石湖圍)六村(安龍村、永平村、蕃田村、新龍村、青龍村和洲頭村)。新田最少有六間文氏祖祠,包括文氏宗祠(一級歷史建築),俗稱「大眾祠」,內有文天祥和文天瑞的神位。其他有麟峰文公祠(法定古蹟)、莘野文公祠(二級)、明遠堂(二級)、永秀文公祠(明德堂)和沃經堂等。明遠堂經常重門深鎖,平時舉辦祭祖活動,接待遠道來的宗親,才會開祠堂門。這是一個富有愛國情懷和書卷氣的家族。文天祥書法墨寶失而復得,就是一個最好的故事:潮州鳳凰文氏珍藏的文天祥傳世墨寶真跡,在廿十多年前,賣給了一位商人。這在海內外文氏中引起強烈反響,大家紛紛打聽這幅天祥公的墨寶真跡的下落。湖南文志雄會長曾在2018年5月份拜訪香港文氏時,鑑賞過幾幅天祥公的墨寶真跡。其中一幅便是賣掉,幾經周折,又被文氏購回的潮州鳳凰文氏珍藏的文天祥傳世墨寶真跡。

據了解,文天祥的親筆書法墨寶由該村一位名叫文衍祠的族人收藏,1995年,由於家境貧寒,他將這副真跡賣給了一名外姓人韋逸隆,當時的成交價僅僅幾百元!後來,韋逸隆又轉手賣給一名專門收購舊貨的小商販。很快,這名小商販將手跡送到廣州,請專家進行裝裱,同時進行了鑑定,證實了該書畫確實是一代名相文天祥的真跡!此後,手跡又幾經周折,被人帶到香港準備出手。或許是文天祥真跡註定最終回歸到文家人手中。在香港,一名文氏後人文富穩接觸到該真跡,在了解到該作品來自潮州鳳凰山後,他馬上用12萬港幣將作品買了下來。

香港媒體曾經報導:香港文天祥後人,解放軍軍營內祖墳祭祖。駐港部隊解放軍軍營位於新田嘉龍路小磡村以南,營內範圍約有一百個墓穴,其中文氏墓穴佔一半。解放軍駐港部隊發言人答覆香港媒體查詢時指出:元朗古洞新田軍營屬於軍事禁區,根據《駐軍法》及《香港公安條例》,村民進入軍事禁區,必須得到駐軍批准。發言人稱,駐軍注意到村民掃墓的需要,對村民按照程序提出的申請,在不影響駐軍日常工作的前提下,駐軍會予以滿足。每年清明節,新界文氏都會按照要求,組織族人去軍營內祭祖。他們秩序井然,深受軍營裡的官兵敬重:新田文氏家族不愧為文天祥的後裔,一身正氣。2019年6月2日,香港新界新田鄉隆重舉行第廿五屆執行委員會就職典禮。新界文美桂先生榮任新一屆執行委員會主席。

湖南省文志雄會長去香港向文美桂宗親當選表示祝賀。並且送上「浩然正氣」的條幅。美桂會長陪同湖南文氏代表拜謁了香港文氏宗祠,遊覽了文天祥公園。

公園裡,文天祥抗擊外族侵略,寧死不屈的銅像,在藍天白雲下,堅定而飄逸。基座鐫刻著:


文美桂主席就職不久,遇到了亂港暴徒的打砸搶。他一身正氣,號召鄉民們愛港愛國,震懾了那些不珍惜香港和平,包藏禍心的亂港分子。2020年6月3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7月8日上午掛牌的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公署」。深受香港人民的歡迎。他們說:「 我們要珍惜國家的保護。香港有希望。祝香港明天更美好!」

編輯:張卉

特別鳴謝:

泰國斯巴頓大學,贊助仰嶽樓家譜館進行家譜整理、研究,開展「一路一帶」文化交流。

泰國斯巴頓大學服務於「一帶一路」宏偉大計,共築東協人才儲備,開展一帶一路政策下的人才儲備與激勵計劃,促進中、泰教育交流與合作,為東協 10+3 在中國選拔和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專業人才。

泰國斯巴頓大學向中國招收高中畢業生,幫助有意向留學的中國高考學生,取得中國承認的大學本科文憑,提供國際航空、酒店旅遊管理、國際商貿等一帶一路就業方向。


泰國斯巴頓大學駐中國大陸招生面試官:

楊老師   15367337787(微信同號)




支持原創,支持家譜文化傳承,請點擊右下角「在看」,就是對作者最大的支持!



相關焦點

  • 祠堂祖先神位如何排列•學習族譜知識(12)
    祠堂按等級制度又可分為官廟、公祠和民間祠堂;祠堂按家族人口繁衍又分總祠、支祠、分祠、享祠。祠堂萌芽于氏族公社解體之後的夏商周,到宋代才形成比較完備的體系,明清時期發展到了高峰。祠堂作為封建家族制度下所形成的產物,供奉祖先神位、祭祀家族祖先是她最初始也是最重要的功能。那麼祠堂的祖先神位如何排列?昭穆是我國古代的宗法制度,指宗廟、墓地、神位的左右輩次排列,左為昭,右為穆,故稱左昭右穆制。
  • 「修譜說」中國人為什麼要建那麼多祠堂,祠堂和族譜有什麼關係?
    在傳統家族文化中,族譜和宗祠是必不可少的兩大內容,編修族譜是為了尋根問祖、聯結血脈、承上啟下、增知育人,那麼,宗祠起什麼作用呢,我們今天詳細講講。到唐五代時期,民間開始建造家族祠堂,清代以後,祠堂開始在各大家族繁衍開來。最開始,民間每個家族的祠堂必須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龕,而且還要從現田中每龕取二十分之一作為祭田。祠堂作為族權和神權交織的中心,還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
  • 農村建祠堂、修族譜,有錢就能使祖上風光?裡面的貓膩你知多少?
    最近幾年,不管是官方還是民間都非常重視傳統文化,例如把農曆三月初三定為中國華服日,以及現在流行的漢服熱,打開抖音,「帶著漢服去旅行」等相關視頻往往擁有大量的人氣,如果說這些是屬於城市的尋古,那麼興建祠堂、修族譜則是農村的一種精神文化寄託。
  • 家鄉的族譜印記 眉山後裔蘇氏祠堂
    蘇氏祠堂坐落在湘攸新市鎮界江村楓仙嶺東面的茂密林間,朝向東南,前門映入眼帘是長形的「官人塘」,當陽光照耀,波光粼粼,泛出紅潤,好似雲臥的仙女,清澈透明又似飛舞的綢緞,風雲的變化盡收眼底。祠堂後面山巒疊嶂,層林盡染。山頂有「楓仙寺」,風隨佛經嗡嗡,木魚得得,鳥語啾啾,茶花帶露,沁人心脾。
  • 為什麼在我們北方很少見到祠堂,而南方卻有很多祠堂呢?
    華南通常包括廣東、福建、海南和港澳臺地區,在這些地區,修祠堂和編族譜的情況的確比其它地區普遍,但是,這裡面的客家人地區修祠堂的要略少,即使在珠江三角洲,沙田區和民田區的祠堂情況也不一樣。就以長江以南來說吧,現在看到湖南、江西的祠堂多一些,但族譜更多,而江南地區祠堂更是極少見了,族譜卻還有。說明在這些地區,革命把祠堂都掃蕩了,並不表明以前很少。但在其它南方地區,比如西南的雲貴川,就不好說祠堂比北方多了。
  • 一座祠堂的重量,平潭漁限村楊氏祠堂的傳奇故事
    族譜上記載著漁限村楊氏一族的歷史在祠堂後廳的柱子上也刻有一副楊氏輩分的長聯,楊建禎翻出保護得很好的族譜,他十分自豪地說:「眼前這副長聯,族譜裡有記載。你看這厚厚的族譜全是手寫的毛筆字。」「族譜裡記載得很清楚,從一世祖起至二十一世輩分排行都在這副聯裡,古代家譜中的名字都包括字輩、行第、表字。
  • 現在各地在修建祠堂,這是被允許的嗎?祠堂的意義是什麼
    祠堂存在的意義祠堂,在國內南方多數村落都有,祠堂在當地所象徵的意義,不是單是一座不起眼的建築那麼簡單。那是一個村落,他們先人的靈位擺放所在,是祭祀祖先的場所。在我們當地,如果有以前久遠前外遷的人,想要回鄉追根問祖,都會去當地的祠堂去查閱下族譜,看能不能找到熟悉的名字。祠堂,除了可以祭祀先人,也有勸誡後人正確的為人處世。雖然在以前法制不健全的時代,一些地方的祠堂會私設法堂,用非法手段去處罰犯錯的族人。
  • 龍川縣田心鎮祠堂閣下村族譜
    關注我們,每天都能收到這種好文章田心鎮各位宗親:大家好,修譜工作已進入衝刺階段,經大家共同努力,田心鎮族譜已整理好,現發至駱氏公眾網和修譜交流群,敬請各位宗親認真審核第二節  祠堂閣下村 祠堂閣下村、屬二世祖明輔公分支脈、是文忠、季謙、曰富、通公、恭公裔孫。
  • 海峽論壇參展族譜之楊氏族譜
    海峽論壇參展族譜之楊氏族譜2009-05-14 15:25     來源:福建省臺辦     編輯:楊笑>18上杭族譜館FJSH023龍巖楊楊氏重修族譜15上杭族譜館FJSH098龍巖楊八閩三楊匯譜·弘農楊時世系卷1
  • 寧化丨客家人為什麼愛修族譜?
    圖 / 張健上世紀80年代初,人們走出「文革」的陰霾,紛紛重修毀壞的祠堂和族譜。邱恆勇年紀輕輕,毅然輟學跟著父親,帶上祖先的修譜工具,在不同村落中穿梭。過去二十多年裡,邱恆勇在小正方體上,刀起刀落,每天被濃墨和木屑的味道包圍。
  • 歷史著名奏摺藏身石獅長福林氏族譜
    ­  石獅長福社區有「祠堂一條街」,祠堂文化在這裡氤氳不絕;前園長福林氏現存族譜始修於明代,族譜中收錄了御史林潤彈劾嚴嵩父子的奏摺,再次還原這段歷史­  說到明史,彈劾嚴嵩、嚴世蕃父子無疑是「反腐掃黑」的典型案例。嚴嵩曾任內閣首輔、權勢燻天,要將這位巨貪拉下馬,沒有勇猛的鬥爭是做不到的。
  • 客家文化|客家祠堂
    客家祠堂往往是客家風水文化的再現.客家祠堂一般都建在村裡的風水寶地上,背後必需要有「靠山」,講究的是風水中的龍脈,前面一定有池塘,講究的是水的財氣,客家祠堂以山崗作為屏障,四周往往有幾棵、十幾棵參天古樹簇擁,形成一個空氣清新,山環水繞,風景怡人的優美環境,祠堂周圍都是同姓人家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
  • 館藏毛氏古族譜匯總
    存卷載聖諭十六條、家禮圖、祠堂圖、祠堂規範、名賢譜說、重修宗譜序、列公傳序、紀略、節孝傳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題名】上湘毛氏三修族譜: 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湘鄉]【先祖/名人】始祖:[宋]毛讓; 始遷祖:[宋]毛道者【摘要】參見清毛官覲修《上湘毛氏續修族譜》條目。卷首傳文、壽文、墓誌、仕進錄、遠宗圖、誥封等,卷一至二十二世系圖譜,卷末祠堂圖、墳山圖。
  • 《井店三街村槐池巷張氏族譜》
    井店張氏在清道光年間,首次建立祠堂和老案,從明初至2009年發展至21代人。1991年,第13代張土魁、張花田開始13年的調查走訪、續修老案工作,2005年張土魁帶領本族第14代人張其旺和第15代人張韜進行修譜工作。破除舊的封建思想、歧視婦女的舊傳統和上男不上女名字的舊俗,列近代家族的男女老少的名字、生卒年月、出嫁簡況。
  • 曾氏族譜
    簡介現存族譜大都是明以後所修;從地域上看包括安徽、湖南、重慶、福建、浙江、廣東、廣西、山東、四川、湖北、江蘇、江西、香港、臺灣、河南等地區,尤以福建、廣東、四川、江西為多。其體例大多採用前序、後跋、中正文的體例,分別闡述修譜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譜系、族規家法、宗祠祭祀等內容,其中尤以譜序最具影響和家族特色。
  • 憑族譜記載!這位臺灣客家籍博士到蕉嶺"尋回"兩百年前"老家"
    ▲邱一峰博士(右一)與宗親們一起查閱族譜。丘一峰家族一直留傳著一本族譜,顯示其家族自十六世由蕉嶺縣文福鎮白泥湖(現白湖村)遷徙至臺灣,但對於十六世前的記載為空,尋根問祖問題一直是他和父親的一個心結。在蕉嶺期間,丘一峰一行在當地白湖村民理事會負責人丘繼榮的陪同下先後參觀了丘姓祠堂、白湖村委會和丘逢甲故居等,拜祭祖先和拜訪老家親人,查閱並完善了兩岸丘姓族譜。每到一處,丘一峰都會主動要求拍照留念,並詳細了解該村發展情況。
  • 李姓族人清明節祭祖續族譜 辦「壩壩宴」招待同宗
    因李姓族譜急需續譜,李亮亮在網上發帖,尋找在外務工的李姓族人於清明節前返鄉到廣安參加李姓族人首次舉辦的「清明會」,並一起商議祭祖、續族譜、修繕祠堂等事宜。而在清明會當天,李姓族人還將大擺30餘桌「壩壩宴」招待同宗。
  • 廣東惠來一座皇封林氏祠堂,惠來第一宗祠林氏曲尺祠堂——林厝瓦飛
    位於廣東省惠來縣惠城鎮西三社區「曲尺祠巷」的林氏祠堂,規模宏大,歷史悠久。據族譜記載:明正德年間(1506-1522年),在朝廷為官的族人林富(福建莆田人),蒙冤被貶至潮州縣任縣令,其間與獅石祖系十二世裔孫南浦公(時任昔丞,靖海前吳村人)認識... ... 有「潮汕座半祠堂,惠來林氏得一」的稱號。
  • 英港政府強拆他家房子,他拿出族譜說:「整個香港都是我的」
    這不就有一位香港九龍叫曾灶財的人,就拿著自家的族譜嚷嚷九龍是自家的財產,曾灶財是廣東人士,後來跑去香港打工,在他30歲的時候港英政府拆了他的房子,這時的他就感覺天都塌下來了,在這個時候他發現了自家的族譜中的秘密,這個秘密給了他活下去的希望,因為族譜中記載著,他的世祖是周朝的首相,就是香港秀茂坪大山主,住在九龍城。
  • 「迷信」還是「文化」, 田小娥砸爛的宗族祠堂代表了什麼?
    小說《白鹿原》中族長白嘉軒按照白鹿原家族的村規民俗,拒絕黑娃和田小娥結婚而進祠堂和族譜。並最終把他們趕出了白鹿原。後來黑娃搞運動帶領田小娥怒砸祠堂犯眾怒。祠堂、寺院、道觀等等做為主要破壞對象,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的書畫、古玩、雕塑、建築等藝術品被破除損毀,損失成度超過八國聯軍燒毀的圓明園。各地名人祠堂,孔氏祠堂、王文成公祠、醫聖祠、武侯祠都有不同程度破壞,連家族宗譜也被燒毀,湖北通城縣被焚古書十萬多冊,其中一萬四千多本是民間家族宗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