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活越來越富足,全國各地的大城市之間差別也越來越小,到處都有大商場,哪兒都不缺Shopping Mall。不過,真正能體現一個城市靈魂的,恰恰是普通人們最質樸、最日常的生活。正如去東北就要坐東北人的火炕,到上海就要鑽鑽上海的弄堂,而逛北京要想逛出原汁原味,那還當數北京的胡同。
北京的大小胡同星羅棋布,數目達到7000餘條,每條都有一段掌故傳說。要想在五一小長假逛完簡直是天方夜譚,別說來北京旅遊,就算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也沒人敢打包票說自己逛盡了北京的胡同。那麼可以利用有限的時間,從這些保護最完好、歷史最深厚、故事最動人的胡同逛起。
在北京,有這樣一條胡同:700米的長度,700年的光陰。這兩個數字代表的,是無數名人匯聚起的風華絕代,這就是史家胡同。
從地鐵5號線燈市口站出來向北,馬路對面就是史家胡同。從清朝到新中國成立,這裡曾有80多個四合院,雲集了很多高官和名流。凌叔華、傅作義、徐向前、榮毅仁、喬冠華夫婦等,都曾住在這裡。史家胡同的高貴,有人用這樣一句話形容:「一條胡同,半個中國。」
◆ 史家胡同59號 史家小學
從胡同西口進入,第一個看見的就是史家小學。這裡原來是史可法祠堂舊址,也是清代教育八旗子弟的「左翼宗學」,直到現在都是北京最有名的小學之一。史家小學原址在清朝時,還是清政府選拔赴美留學生的考場,竺可楨、胡適、趙元任等都是從這兒中榜才有機會出國留學。
圖/資料圖片
◆ 史家胡同53號
這裡最早住過抗清名將史可法,後成為大太監李蓮英的外宅。解放後,這裡還曾經是全國婦聯的辦公地。如今,這裡大門上的牌匾還是鄧穎超題寫的「好園」,「好」即「女子」,恰與婦聯工作「一語雙關」。
圖/史家胡同博物館供圖
◆ 史家胡同51號
這座院落曾是山東抗日名將李樹春中將私邸,解放後由外交部接管,後來成為章士釗先生的住宅。章士釗的養女章含之與丈夫洪君彥也曾在這裡居住,1961年,章含之與洪君彥的女兒妞妞出生,妞妞就是今天我們所熟悉的洪晃。2011年,洪晃把史家胡同51號院交還給外交部,如今,這裡已是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圖/史家胡同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 史家胡同47號
新中國成立後,傅作義成為首任水利部部長,這座院子也成為了他的居所。
圖/史家胡同博物館供圖
◆ 史家胡同24號 史家胡同博物館
在遙遠的民國時,這裡是聞名京城的「小姐書房」,主人是與冰心、林徽因齊名的「文壇三才女」、「新月派」和五四女作家群代表人物之一凌叔華。24號院本為她與陳西瀅結婚時的嫁妝,當年許多文人墨客常在這裡聚會。
圖/史家胡同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而現在,這裡變成了北京第一家胡同博物館,博物館的常設展陳,就是這條胡同的前世今生。旁邊還有史家胡同博物館的文創社,與其他的博物館不同,這裡的「手伴」幾乎都是居住在史家胡同的居民的作品,大家的畫作、攝影作品變成明信片、冰箱貼,有著那些製作精良的文創品沒有的樸實韻味,很多款都幾乎「賣斷貨」。這裡隔三差五還會舉辦好玩的講座和活動,而且很多都可免費參加。
圖/史家胡同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 史家胡同20號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最初創立時就選在這裡。20號院成名於解放後,據說舊門牌號是56號。當年,新中國成立,華北文工團進城後把這裡作為駐地。前院大樓是蘇聯專家設計的,在當時很是「高大上」。1950年,文工團改名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史稱「老人藝」。首都劇場建成之前,很多劇目在這裡醞釀排練,焦菊隱、夏淳、于是之等建院元老,都在這裡生活工作了大半輩子。
圖/史家胡同博物館供圖
※ 注意:史家胡同很多四合院是居民住宅,謝絕參觀,但門前大多都有二維碼,掃碼之後即能看到這座四合院的歷史。雖然不能進去,但還是可以一窺小院真容。
新京報記者 王萍
編輯 李揚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