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旅遊業的產業鏈涉及餐飲、酒店、零售、會展、娛樂以及交通運輸業等領域,被各國視作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行業。隨著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如何保障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如何規範旅遊市場秩序,以及保護性開發旅遊資源,成為各國發展旅遊業必須面對的問題。
新加坡:有序開發「無限資源」
本報駐新加坡記者 陶 傑
旅遊業是新加坡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整個產業鏈包括餐飲業、酒店業、零售業、會展業、娛樂業,以及交通運輸業等多個領域,從業人員約佔當地勞動力總數的7%,對新加坡GDP的貢獻率達到10%。根據新加坡旅遊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從2002年至2012年,新加坡的旅遊收益取得了10%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遊客人數增幅高達6.6%。
政府嚴格執法
新加坡政府長期以來十分重視發展旅遊業,把旅遊業視為「無限資源」,早在1964年,就成立了「旅遊促進局」(現改為新加坡旅遊局),旨在推動和促進新加坡旅遊業發展。新加坡旅遊局是負責指導和管理新加坡旅遊業的經濟發展機構。該機構致力於推動和扶植新加坡旅遊業的發展,使其成為新加坡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除了一如既往地進行旅遊推廣宣傳之外,它還在推動旅遊經濟發展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新加坡政府主要通過法律手段來對旅遊業實行宏觀調控,並通過嚴格執法,使旅遊業得以健康發展。其主要的法律法規是旅遊促進局法,該法規定旅遊業管理機構組成和職能、各種協會的組成、旅遊業的地位及其範圍,以及旅遊業法律制度,如賠償金制度、旅行社申領執照制度以及導遊管理制度等。此外,還有旅行社法、旅遊促進稅法、飯店法、導遊管理和頒發執照規則、旅遊投訴制度等。
強化文化底蘊
新加坡是一個多民族文化的國家,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傳統既相互融合,又各自獨立,這被新加坡政府視為發展旅遊業的一項寶貴而特別的財富。新加坡政府為此發起了「文化遺產事業援助計劃」,撥巨款協助民間推動和保存當地各民族文化遺產事業。在政府及全體國民的大力推動下,新加坡一直十分重視和保護每一處種族文化遺產的載體。目前新加坡本島國土遺產保護大致可以分為:代表印度文化特色的小印度區域、代表馬來文化特色的甘榜格南區域、代表中華文化特色的牛車水區域以及代表殖民文化的維多利亞街區域等。
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寸土寸金,本應是高樓林立,街道縱橫,但是新加坡卻以其美輪美奐的園林綠化而被譽為「花園城市」。除了濱海灣一帶城市建設比較密集外,其他地方都穿插著難以計數的公園和綠地。新加坡政府自1963年提出「綠化新加坡」的構思之後,先後開展「花園城市」、「空中綠化」、「錦簇社區」、「主題幹道」等園林綠化活動,國土綠化覆蓋率2007年就達到了46.5%。在僅有的71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不僅保留了佔地32公頃的植物園、佔地164公頃的武吉知馬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佔地87公頃的雙溪布洛溼地保護區。近年來又開始在全島建設總長度達到200多公裡的公園串聯廊道。
有序開發資源
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視對旅遊產業的管理和規劃,通常都是通過政府部門和行業協會兩個渠道來進行。在管理上,前者主要是進行宏觀上的管理和規劃,使得旅遊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和科學的開發,以保證整體旅遊業布局的健康發展;後者則具體地對旅遊業進行行業規範,引導並促進各旅行社和旅遊組織不斷地提高服務質量,進行有序競爭,以保證旅遊行業有效、有序的自我發展。在規劃上,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視旅遊業的發展,同時也十分看重對旅遊業的規劃和投資。在對旅遊業投資的同時,還注意以旅遊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新加坡每年對旅遊業的投入達到2億美元至4億美元,而2007年則用20億新元建立了旅遊業發展基金。
在未來的發展規劃中,新加坡旅遊局制定了10年發展目標,希望在2015年以前每年能夠吸引1700萬人次的遊客,使得旅遊業收益增加兩倍,達到每年300億新元,並為旅遊業創造10萬個就業機會。新加坡政府認為,發展迅速的亞洲經濟體是推動新加坡下一輪旅遊業增長的重要動力,而作為新加坡第二大遊客來源地的中國,則有很大的市場潛能。為了達到增長目標,新加坡旅遊局制定了四大策略:一是旅遊局在市場宣傳上將以推動消費為主,根據各地區不同的情況,在宣傳手法上也將有所不同,目標群體更集中於普通大眾,他們不一定最富有,但是他們的旅遊需求必須是新加坡所能滿足的;二是加強新加坡旅遊景點、會議中心、餐飲與休閒場所以及購物商場等旅遊設施對遊客的吸引力;三是鼓勵旅遊業者改變營業模式,採用科技提高生產力;四是新加坡旅遊局將與有意推動新加坡旅遊業的國人和團體合作,向海外市場宣傳獅城,同時邀請國人對旅遊項目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見解。
韓國:靠什麼力推旅遊市場
本報駐首爾記者 楊 明
韓國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大力發展旅遊業,如今已成為亞洲旅遊中心國家之一。特別是近年來,韓國接待外國遊客的人數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去年赴韓外國遊客數首次超過1000萬人次,韓國旅遊收入達到142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在國內經濟持續低迷的態勢下,旅遊業已逐漸發展成為帶動韓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法規頻出機構各司其職
為使旅遊業能保持健康可持續發展,韓國政府從一開始就秉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原則。1961年8月頒布《旅遊業振興法》,1962年4月制定《國際旅遊公司法》,1966年7月實施《觀光事業法施行細則》,1972年出臺《旅遊振興開發基本法》,1975年發布《旅遊區開發促進法》,同時將《旅遊業振興法》修訂為《旅遊業法》,並明確為國家基本法。1982年和1987年兩次對《旅遊業法》進行修改,增加了《旅遊地開發促進法》等內容。
可以看出,韓國政府在旅遊發展最初階段就將旅遊資源的保護和合理有序的開發納入法律保護的框架,加強法制管理,為旅遊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此後,韓國政府又在2003年12月出臺《旅遊促進法》修正案,規定韓國的旅遊資源開發計劃由10年規劃期的「旅遊業發展基本方案」和5年規劃期的地區旅遊發展計劃組成。而在促進其他產業發展的法律法規中也突出強調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問題,在經濟發展中有效保護了自然生態環境。
在韓國,負責旅遊行政管理的國家機關是文化體育觀光部,它是政府主導型戰略的主要決策主體。其主要職責是:通過確立旅遊政策的基本方向、擴大普通國民和社會弱勢群體的國內旅遊機會、擴充和改善旅遊地和住宿等基礎設施、招攬國內外遊客及進行宣傳、實現旅遊資源的商品化、開發和保護可持續發展的旅遊資源、開發旅遊休閒式企業城市及活躍島嶼旅遊等,為提高國民福利開展多樣的業務旅遊。
1962年成立的韓國觀光公社是政府出資的公共事業機構,是政府旅遊發展戰略的重要實施者,其宗旨是振興韓國旅遊業,開發旅遊資源,培養旅遊人才。此外韓國還設有旅遊公司、旅遊協會等機構組織。由於各部門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又相互協作,從組織和管理方面有效推動和促進了韓國旅遊業的快速、持續發展。
挖掘培育保護性發展市場
韓國自然旅遊資源並不豐富,但韓國政府能夠將自己獨特的文化與旅遊資源相結合,打造出極具吸引力的旅遊產品,運用正確的發展戰略使韓國旅遊業發展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
一、發揮「韓流」的帶動效應。韓國政府藉助娛樂明星和影視作品,結合地方特色文化培育形成「韓流」,並利用「韓流」吸引外國遊客,促進入境旅遊業的發展,可以說是韓國旅遊發展中的獨特之處。以前些年熱播的韓劇《大長今》為例,韓國將該劇主要拍攝地——首爾以北的MBC文化院更名為「大長今村」,遊客在其中可以試穿宮廷韓服,品嘗宮廷美食,體驗劇情場景,感受韓國文化,從2004年10月開放到2005年底,遊客人數就突破30萬。據韓國官方統計,在《大長今》的示範效應下,2005年前往韓國的遊客人數增長了15%,當年「韓流」遊客為韓國帶來的外匯收入超過10億美元。
二、挖掘和培育韓國固有文化旅遊資源。韓國通過把其具有比較優勢、遊客容易感知的關鍵性因素,如地域飲食、服飾、瓷器、歌劇和節慶等與旅遊結合起來,在努力挖掘體現地方特色項目的同時促進了旅遊品牌的塑造,使有限的旅遊資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依靠文化特色獲得持久的觀光客源。以韓國江原道為例,遊客一年四季都可以體驗具有特色文化的旅遊項目,包括:春天的春川國際戲劇節,夏天的春川國際漫畫節、東海魷魚節,秋天的襄陽松茸節、旌善阿里郎節、襄陽三文魚節,冬天的大關嶺雪花節、滑雪節等等。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旅遊項目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遊客,有力推動了旅遊業的發展。
三、積極開展旅遊設施建設。韓國政府在2010年制定的旅遊和休閒產業發展方案中提出,力爭在2014年進入旅遊業發達國家行列。為此,韓國積極建設首爾圈、東海岸圈、南海岸圈和濟州島圈四大旅遊景區,以及順天灣、牛浦沼澤和非軍事區(DMZ)等三大自然生態旅遊區的旅遊設施建設。為了應對平均每年增長8%以上的豪華旅遊需求,2020年以前,韓國將在釜山、仁川和濟州等港口建設專供豪華遊輪停靠的專用碼頭,積極扶持豪華旅遊產業。為了搞活灘涂生態體驗旅遊,韓國還將開發白翎島和獨島之間的海上旅遊路線。同時,為了推動戶外休閒產業的發展,政府相關部門內部正在協商開設滑翔傘和高空跳傘等旅遊項目所需的空域問題,並計劃修建四五處滑翔傘起降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