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在我們國家的主導地位究竟有多高?
《易經》身為群經之首,是我國古代人民思想、智慧的結晶,直指大道之源。
《易經》是一部累積筮佔之辭的辯證法哲學書,約成書於西周時,被稱作「諸經之首,大道之源」。
《易經》不僅僅是唯有佔卜算命之道,在其中為人處世,及其人的一生中存在的任何事,都可以在《易經》中找到答案。
一個正常人,每日都會開口說許多 的話。語言,藉助一種十分直白的方式變成了我們的一張名片,它能暴露我們,也能夠成就我們。講話是一門需要進修的藝術,更加是一門非常值得鑽研的學問。每一個人都想把話說得漂亮,言語流利、巧舌如簧的人,憑著說話的技巧也能夠清掃路上的絆腳石;笨嘴結舌、心直口快的人,無形之中為自己的未來搭起了一面高牆。
常言道,「口中言少,自然禍少」,《易經》揭示:要想出人頭地,這三種話千萬不能說!
一、貶低他人的話不說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缺乏存在著這樣一類內心陰暗的人。他們懷著陰暗的心態去看待他人,他們的眼睛仿佛一直漂浮在高處,往往是一副自恃清高的模樣,戴著自己的有色眼鏡苛刻著他人的各個方面,人前人後指指點點地貶低他人。貶低他人的話說一次,當你是直言不諱;說兩次,當你心直口快;說三次,那便是品行不端,這種人早已不值得被別人尊重。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論是工作上或是生活中,我們更應當學會賞識他人,去尋找另一方身上那一些值得學習的閃光點,就算是微微的光亮,何不善意地給他人一個眼神上的肯定、一陣輕輕響起的掌聲、一段激勵他人的言語,態度上的真誠和言語上的力量實際上早已使我們自己在無形之中得到 了他人的認同和尊重。
二、抬高自己的話不說
真正的強者,從不會去貶低他人,也不屑去抬高自己,這是一種有教養的體現。有著自信是值得肯定的,但並不是那一些目無他人的「自信心爆棚」,過於自信會造成 自負,太過於張揚會導致他人反感,最後自毀前程。成大事的人,「寵辱不驚,去留無意」,他們常常會站在低處去仰望高處的神秘,他們清楚天外始終有天,強者以後依然有巨人,他們清楚抬高自己靠的是實力而不是高談闊論,他們不斷進取的是無限的上升空間。
三、毫無價值的話不說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你或許聽過「機會」鳥的故事嗎?地上兩個人,都拿著弓箭,一隻鳥飛過時,他們卻在相互爭論抓到後是「烤」或是『燉』。
一抬頭,名叫「機會」的鳥已經消失不見了。「機遇溜走」的故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發生。在工作上碰到大型項目時,本來機遇都在面前了,還只顧探討一些脫離實際的幻想,侃侃而談地說空話,卻不抓緊時間付諸實踐,即便 是口中有意義的設想過後也變成了毫無用處的廢話。還有的人在職場中,沒有眼力見,無法領會上司交代的重點,不清楚向前輩請教,造成在不恰當的機會說了不恰當的方案,耗費了自己的精力,也耗費了其他人的時間。
少談脫離實際的空虛,不說不去行動的空話。能把脫口而出看似雲淡風輕的話,變現為有意義的現實,才是真的有本事,久而久之,腳下的路才能走得踏實。
當然,以上只是我對《易經》粗淺的認知罷了!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
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古代 ,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易經》。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再看看如今。
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我經常聽到身邊看易經的朋友抱怨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啊等等問題。
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還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易經》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一本僅需要59.8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