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山記——「永州N記」之一

2021-01-17 棋禪一味



題記:

寫完「湘大八記」,便生出寫寫故鄉永州的念頭。湘大是我精神的故鄉,而永州,是實實在在的故鄉,生於斯,長於斯,後來義無反顧地離開它,到了城市,享受著城市的繁華、現代,然後,一次次地回鄉,然後,有了動人的鄉愁。

本來第一篇想寫我的家鄉新田,因為畢竟那是我出生、成長之地。可幾次動筆,又幾次放下,正所謂近鄉情怯。正在躊躇中,見山明兄的美文《山中避暑》已先出來,我成了其中的「朋友」。本來約了山明兄寫關於永州風景人文的同題散文,湊個永州新八記、十記之類,如今,「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但有約在先,只好麻起膽子,權當續貂,哈哈!

這「永州記」不知最終能寫到幾記,姑且先以「N記」名之。

是為記!

 

   

第一次上陽陽山,是在2007年4月,杜鵑花開的時節,永州雙牌弄了個陽明山杜鵑文化節,其中有個海峽兩岸圍棋交流賽,大約是因為臺灣也有個陽明山。我是永州人,掛著個「圍棋博士」的頭銜,在圍棋界有了點名氣,也許是中國棋院的推薦,被邀請作為嘉賓,然後有了第一次的陽明山之行。 

   

                          

那次文化節的開幕式放在陽明山小黃江源景區入口前坪的廣場上。一長溜的車流,浩浩蕩蕩開進陽明山,開幕式也很是隆重。但上午活動結束,記不清是否去過其它地方,就下山了。蔥鬱的陽明山,並沒有給人留下太多的印象。記憶中最深刻的,是進山的那條路,剛修好,大量的黃土碎石,淹沒了綠色植被,那感覺,就仿佛是大自然母親,被劃開了一個巨大的口子,鮮血直流……這次活動的主題是和諧、生態,而這場景本身,就頗給人一些違和之感。


本來以為第一次的陽明山之行就這樣結束了,沒想到,隔了一天,就有了再次上山的機會。

2007年1月,中國棋院院長換屆,華以剛接替王汝南,成了新一屆中國棋院的院長。這海峽兩岸圍棋交流賽,華老自然成了最重要的嘉賓。華老因故晚到了一天,我曾在一篇文章《我眼中的圍棋三老》中有一段記載:


那天中午吃飯,氣氛感覺有點不對,原來前一晚,華老從北京飛桂林,本來到達就比較晚,從永州去接他的司機,出機場上高速後,把方向弄反了,奔南寧而去。走了好一段路,發現錯了再繞回來,結果凌晨三點才到住地。中午華老在那裡講述著他的「午夜驚魂」,縣裡的領導頗為不安,決定第二天專程陪華老上陽明山,看到我與華老說話比較投緣,一定讓我作陪。我說,不是第二天有座談會,讓我主題發言嗎?縣裡的領導揮揮手,那沒關係,陪華老要緊。第二天,與圍棋部的武力,《圍棋天地》的朱振南一起,陪著華老再上陽明山……  蔥籠的森林,美麗的杜鵑花,山上的野味、米酒,殷勤好客的山妹子,讓華老高興起來。那天中午喝了不少酒,下山的路上,華老紅著臉,一路都在學著湖南話說我是「湖南人( fu lan yen)」,然後解釋為什麼,講述他們家族先輩的故事……


那時正是四月下旬,從萬壽寺拾階而上,滿山的杜鵑花,紅的、白的、紫的,開得正豔。從來沒有見過如此壯觀的杜鵑花海,於是,陽明山,連同那燦爛的杜鵑花,就永遠留在了記憶中。

 

 


再上陽明山,已經是十三年之後了。

那天,到了永州,與山明兄、羅弟子商量行程。山明兄說,他們一家子,剛從山上下來,如果我去,可以再次陪著,去山上清涼幾天,我說好!


羅弟子作為湖南日報社永州分社的社長,說他也一直沒去過陽明山,正好陪同一起去看看。我說,你身為大記者,可得好好宣傳一下俺的家鄉。他說,那是份內之責,當然當然。


第二天,吃過早飯,我們自己開車,往陽明山進發。本來已有高速,導航卻好像知道我的心意,把我們導向了永連公路那條老路上。這也是過去從永州去我的老家新田的必經之路,於我而言,這也是一條懷舊之路,那就正好,重溫一遍那舊時的記憶吧!


陽明山綿延百公裡,延及零陵區及祁陽、新田、寧遠等縣,主體在雙牌縣境內。到了入陽明山景區的牌門,走高速的山明兄一家已在那裡候著。然後離開永連公路,拐進了山道。一路鬱鬱蔥蔥,當年見到的路邊一坡一坡的黃土,已全部成了綠蔭,山風也逐漸有了涼意,正所謂清風送爽,人也精神起來。


在山路上盤旋了半小時,來到景區管理處所在的小鎮。核心景區裡酒店和民宿有限,我們是臨時安排,只能先在這裡對付一晚。不過,酒店不大,名頭倒是不小:陽明山大酒店。


此時已是十點半,老闆讓我們休息一會,吃了中飯,再進景區。我們卻有些急不可耐,卸下行李,就出發了。第一站,小黃江源景區。見到當年文化節活動的廣場,頗有幾分親切之感。山明兄夫婦帶著孫女在小溪邊嬉戲,我和羅弟子沿著溪邊小道,一邊往裡走,一邊聽他講自己的漂流史、奮鬥史、家庭史,之前寫「湘大江湖志」之「羅弟子」,不過是憑當年求學時的印象和他微信中的文字,而在幽靜的山林、潺潺的流水中,也許,人是更容易敞開心扉的吧!


中午在一農家樂吃飯。酒足飯飽之後,我和羅弟子就在戶外長廊的條凳上,枕著清風,酣然入夢。山明兄說,大教授和大記者的睡姿,還有鼾聲,都已攝錄在案,供後學景仰。我說,這叫飢來即食,困來即眠,沒點修為,無此道行,哈哈!


下午,遊萬壽寺和萬和湖。漫步在萬和湖邊,徐徐的風,多姿多彩的雲,碧綠如玉、安靜如處子的湖……羅弟子說,他去過永州不少名勝之地,陽明山是最適合安靜地待幾天的地方。


晚上吃飯,羅弟子照例是酒興大發。喝過酒,散會步,搬張桌子到酒店前坪,小溪邊,三個人喝茶聊天。羅弟子酒意未消,坐不住,又一個人轉悠去了。過了一陣,回來,羅弟子看朋友圈的運動排行榜,還屈居第二。不行,要永遠爭第一,剛坐下,興衝衝地,又站了起來。想羅弟子在大學就拿過萬米跑第一,在綠茵場上曾是跑不死的小羅,我笑,說:弟子,快去快去,一定再拿個第一回來。


繼續與山明兄閒話。一輪月亮慢慢越過竹海,升上山脊,時微風習習,溪水潺潺,夜涼如水……


 

 

那晚一起吃飯的,還有一位已經退休的書記和他的夫人,兩位都是領導,谷書記在縣裡和高校當書記多年,退下來後,每年暑期都要來陽明山住上一、兩個月。我們加了微信,他把一些寫陽明山的詩發給我看,其中有一首《陽明故事》:


秀美陽明山/有個神奇的姑娘/半年休息/半年上班/無論你是誰/來自何方/……來到陽明山/她都會給一個深情的擁抱/一個深吻讓你終身難忘……你想娶她回家/那是天方夜譚/乾脆告訴你吧/是陽明山養育了/這魅力無限的姑娘/她的名字叫涼爽


哈哈,既然娶不回去,夏天來陽明山,入贅委身給這家「姑娘」,倒確實是不錯的選擇啊!


此後,谷書記差不多每天都會在朋友圈裡發一詩作,「一景一詩」,如:


        根語

詩與遠方空嚮往,

嫵媚婀娜不沾邊。

花言巧語難為情,

天天向上夢泡湯。

隱姓埋名心所願,

盤根錯節是專長。

博採精華非利己,

枝繁葉茂我為源。

 

野花

陽明山上野花爍,

萬紫千紅展婀娜。

一生難得枝獨秀,

鐵桿粉絲無須多。

 

 

觀「山」

陽明之巔有仙「山」,

巨擘揮毫寫藍天。

欲知宗師名和姓,

米芾真卿都汗顏。

 

這些詩,難言是名篇佳構,卻也自然天成,每天在清靜的世界裡,從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平凡中去發現詩意,並以平實的文字表達出來,獨樂樂,共眾樂樂,對一個曾經身居「舞臺」中心的人來說,不失為一種很好的修身養性的方式。難怪山明兄說,谷書記退下來後,心態好,過得自在。

 

 


一夜無夢,六點多起來,看離早餐還有一段時間,一個人出去溜達。這「鎮」,其實就是一個小村落,一條公路穿村而過,還有條小街,過了街就到了村邊,有小溪環繞,有婦人在浣洗衣服,有鴨子覓食嬉遊,有閒人站在石橋上看流水……再多走幾步,就是大片的真正的田野了。一壟一壟的稻子,將熟未熟,鵝黃的稻穗夾在綠葉中,滿滿的騷氣、正能量。還有那金黃的玉米,在早晨柔和的陽光下,無限的燦爛,再襯以山巒、竹海、藍天、白雲,還有陽光如光柱般透過來,明、暗相間,組成了一幅極美、極豐富又極富於日常生活氣息的畫面。那一刻,一個從鄉村走出去的遊子,仿佛一下接了地氣,真的有一種回家般的悠遠的親切啊!


然後慶幸,在核心景區外的這一晚。其實所謂景區與核心景區的區別,也就在於一道門,一道用於收費的門而已。


吃過早飯,羅弟子要忙他的經國大業,很是不甘不舍不情不願地下山去了。跟山明兄夫婦和他們的寶貝孫女,繼續往山裡去,在一家民宿安頓下來。


昨日已經驅「車」觀「景」,把幾個核心景點一網打盡,剩下的就是休閒了。在電腦上碼點字,看看寫永州的閒書,吃土菜,飽食之後,溜達一圈,夜晚在月光下,吹著山風,喝喝茶,說點閒話,一天的時光就打發了。

 


山裡的人自在,狗也淡定,見了人愛誰誰,難得叫喚一聲。鴨子在水裡自由嬉戲,連牛也是放養,滿山轉悠,主人也不擔心它們跑了。外面的人進來,爵位、功業之類,也就可以暫時放下。


屋前有一空坪,路邊有條小溪,沿溪行,半裡許,就有一小潭,名情人潭(又作戀人潭),潭中一小島,名戀人島,水邊一林子,名幽靜林。有木牌介紹「情人潭」:


此處水體景觀優美,清澈的溪水像戀人的眼睛,碧綠的湖面如溫柔的臂彎,潺潺流水似愛人在呢喃。情人們在藍天白雲下,漫步於青山竹林間,看野花搖曳,聽小河淌水,這片愛情港灣尤顯萬種風情。

 


這不知出自哪廂文人之手,煽情誇張。不過,這潭、這林子,確實不失一散步休閒的好去處。各種修長、挺拔的林木,如黃杉、紅豆杉、金錢松之屬,掩映出一片清幽無限的天地。據說,秋天的時候,這裡會金黃一片,猶如「林中的少女」在水邊梳妝,構成一幅天然的油畫。正值夏季,無福邂逅「林中的少女」,但每天飯後,無論早晚,或者一個人,在水邊,選一塊石頭坐下,看天上的雲彩變幻,看披紅著綠的練家們練功,看人釣魚,或者看無可看發發呆,竟也讓人「戀戀」。有時,跟山明兄散散步,風花雪月。偶爾憂國憂民一回,驚悟讀書人本性難移,趕緊打住,莫談國是,莫辜負了這好山水。



山中涼爽清靜,文思泉湧,將一部寫湘大母校的散文書稿整理完畢,補了後記,又為一位學生的文集寫了序。山明兄說,夏天來消暑的多,山裡不讓大力開發,民宿有限,本來只訂到兩晚的房,後來房東設法調整,增加一天,可住到周六。心裡竊喜。周五那天,上午繼續碼字,下午又接著碼了一會,感覺文思枯澀,頭腦滯脹,突然醒悟,如此好山好水,天天不忘「文章千古事」,立言立名,真是暴殄天物、天理難容啊!得,回歸大自然吧!


山明兄要照看孫女,一個人開著車,先去了萬和湖。那天跟羅弟子已經繞湖轉了一圈。今天一個人,更為從容,隨走隨停,拿出手機拍一拍,不同的角度,湖山呈現的是不同的面貌,天上的雲,也不斷地在變換著姿態、色調,映照得湖面千姿百態,妖嬈無限。特別是在逆光之下,山巒成了剪影,倒影在湖中,正所謂山光水色,融為一體,成了靈動的油畫。

 


萬和湖水,應該來自山上自然的清泉,後來築起大壩,便有了這汪藍幽幽的水,藍得那樣深,藍得那樣誘人,那樣憂傷……真擔心,恍惚間,以為有水仙召喚,成就縱身一躍的美麗與浪漫。


當年沒湖的時候,這裡也應該是風景絕佳的所在,是人修行的好去處。據說宋代這裡就建有昭禪寺。明正德年間,妙竹公主厭棄繁華,決意修行,到了不少地方,都不合意,索性信馬由韁。結果,馬到了這裡,不肯再走。於是,就在這馬歇之處,公主停了下來,「盡驅前僧」,更名「歇馬庵」,在此潛心修道,後成仙,成了「一品仙姑」。至今,歇馬庵遺址猶存。


一個人來到遺址前,見早已鏽跡斑斑的鐵塔、銅爐、大鐘……想著,歇馬庵的故事,固然說明了這塊地方山水的魅力,但妙竹公主以皇家的身份,「盡驅前僧」,以求一人清修,那「道」修得怎麼樣,也就大可懷疑了。至於「一品神仙」之類,儘管出自世人的想像,但直到如今,和尚、道士們仍然分「品」,以「品」享受待遇。可見修「身」易,真正要見「性」,難啊!

 


「陽明」者,「朝陽甫出,而山已明」也。也許,古往今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明「心」見「性」的方式,與陽明山也就會有不同的遇合,就像萬壽寺供奉的七祖活佛秀峰禪師。秀峰和尚可算得是我真正的老鄉,他的家鄉東山嶺村,就在新田縣陶嶺鄉,離我家也就三、四裡路。鄉人何宗勇寫過一本書《活佛萬家朝》,記活佛出生、修行的各種傳說。秀峰生於明正德七年(1512),曾在新田陶嶺師姑庵、石羊武當山、大冠嶺、秀峰庵等地修行,16歲,據說經七天七夜奔波,來到陽明山,在祖爺巖內獨自潛心修煉三年,後又遠赴廣東曹溪(今南華寺),體究六祖道要,日益精進,居三年,默傳六祖宗旨,返回陽明山。39歲,坐化成佛。據說起關時「宛然若生,爪發彌長,肉體儼若金剛」。明藩南渭王崇其號曰「七祖」,贈匾額「臨濟正派」,改寺名「萬壽寺」。從此,「名山千古仰,活佛萬家朝」,萬壽寺成為善男信女頂禮膜拜之地。

 


六祖惠能(638-713年)是唐初時人,秀峰(1512—1550年)與其相隔了八百多年,卻陰差陽錯成了「七祖」。而我,秀峰的家鄉人,小時還曾在東山嶺村做客,知道這位「活佛」,卻已經是2007年,與華老拜見萬壽寺的住持。彼時,一面拜見佛尊,一面心裡大叫慚愧!


這次重上陽明山,重新來瞻仰萬壽寺,面對「七祖月身寶殿」,便更多了一分莊嚴與親近。「振奮精神勇猛精進,莊嚴國土利樂有情」,這「國土」,這「有情」,仿佛也就更多了一些別樣的意味。

 

   

其實,那天下午,我真正的目標是觀杜鵑花海所在的山頂。離開萬和湖已過下午五點,車過萬壽寺,無暇停留,一路盤旋而上,山間公路越來越狹窄、陡峭。有的轉彎處,仿佛進了一個死角,繞過去,又是一個新的天地。快六點了,終於來到山頂。山頂有塊小平地,有一平房,是永州市廣播電視設在陽明山的一個微波總站,有幾個工作人員,顧不得與他們搭訕,趕緊走到一邊,極目四望,陽明山大大小小的山巒,一層一層地綿延開去,仿佛就那樣一直會到天邊。這時看遠處的萬和湖,仿佛成了一個盆景,而萬壽寺,萬綠叢中一片紅,分外地耀眼。


登上微波總站的平臺,這「臺」,像個古堡,又如仙境,仿佛就我一個人,遺世而獨立,不知今夕何夕。想起《永州府志》的介紹:「其麓險絕,幾疑無路。有銀沙十裡,鳥道盤折,上與天齊。及登頂峰,左衡右疑,極目千裡,身在雲際,超然出塵。」

 


此時,太陽就要落下,已經被遠處的山擋住一部分。落日的餘光灑在一片樹叢中,那麼明媚,那麼柔和,山風吹拂下,這陽光似有著一份直透人心靈的溫暖。我也仿佛被淨化了,在那個有色透明的傍晚。


下得山來,已快七點,山明一家在等我吃飯。我還在興奮中,翻出手機裡的照片給他們看。山明兄說,你算幸運的,杜鵑賞花季節,那公路是封閉,不讓車上去的。想想也是,好些路段,特別是拐彎處,根本無法錯車。我連說,幸運幸運!這也是我第一次開這麼險的山路啊,無知者無畏。


第二天下山,我跟山明說,新田的一幫棋友約了中飯,我們就此別過,我還去小黃江源看看。


其實沒什麼要看的,就是心裡還有著種種的不舍,在山中多呆一會是一會。一個人沿溪行,據說這條路一直上去,可以一直走到萬壽寺去。因為沒公路的時候,這路就是善男信女的朝拜之旅。我只有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註定走不上去,也註定只能在紅塵中沉浮。


想著,以後有機會再來完成這段朝拜的「旅程」吧,也權當留個再來陽明山的念想。


去的路上,在一瀑布下的水潭邊,有一人在垂釣。回來時,見他仍在那裡手持釣杆,靜靜候著,卻並沒見釣上什麼魚。姜太公釣魚,釣的大約就是一種心情吧!

  


 

回來,讀山明兄的《四季陽明》,文分四「季」,我以為寫得最好的還是第一「季」,因為是春天,有陽明山最有特色的「杜鵑花開」:


山中的杜鵑一片片簇擁在山坡上,高達兩三米,花開的時候,總是綻放在遊人的頭頂,鮮豔的花朵映襯在藍天裡,更是風情萬種、嬌豔可人。更奇特的是,山上的杜鵑花顏色更加豐富,除了山下常見的紅色,還有黃色、紫色和白色,不同顏色的杜鵑仿佛約定一般,在不同的時段依次綻放。紫色杜鵑在四月的中下旬率先展開,當紫色即將凋零的時候,黃色杜鵑應時而開,然後是白色的杜鵑接踵而至,到了五月初,紅色花朵才攀上高枝,迎風怒放……

 


山明兄在文山會海中浸淫多年,還有如此純淨的文字,大約就是心裡還安放著一塊屬於「自然」的領地吧!這次上陽明山,最遺憾的就是季節已過,處處見到杜鵑花樹,那「花」,卻仍然還停留在十幾年前的「印象」裡。記憶中,我曾置身於那如雲霞、如火焰的怒放的「花海」中,恣意追逐,靜靜凝望,然後讓影像留在鏡頭裡,心靈中。後來,我曾把一叢杜鵑作為電腦桌面;後來,幾次更換電腦,那些「花」兒都不見了。


那片笑聲,

讓我想起那些花兒……


依稀記得,在我的散文集《老屋》中,曾用過一張陽明杜鵑的照片。但集中實在無寫陽明山的文字,翻了半天,原來是在寫一個學生的文字裡。那學生自號「無花」,那時可能正處在人生的迷惘時期,我用那朵開得恣意、放肆,白得妖嬈、明亮的杜鵑做配圖,也許便包含了勉勵之意:人生怒放如花,而有時,無花也可能有果。

 

 

後來,那學生在當地開了家名為「錦時」的書店。詩書花月是錦時,人生花季無須多。其實對個人而言,有時,能留一片花在心中,讓她時刻燦爛著,也就夠了。


這樣想著,沒再次邂逅陽明杜鵑的遺憾,也就淡了許多。

                                   2020.8.25—27


相關焦點

  • 永州陽明山上新華網首頁啦!瞰中國-陽明山冬日童話仙境 這些季節的...
    60萬永州車主的收聽選擇永州陽明山上新華網首頁了!永州陽明山上新華網首頁了!永州陽明山上新華網首頁了!這種感覺是不是很棒為永州的風景再次點讚往期熱點暢安春運|交警護航:永州2月4日新增7處電子抓拍永州大道2月1日通車 全線監控限速限行永州警方抓獲公安部A級通緝犯鄧雙明
  • 「五一」假期前兩天 逾4萬人到永州陽明山賞杜鵑
    (原標題:「五一」假期前兩天 逾4萬人到永州陽明山賞杜鵑)
  • 【看頭條】萬畝杜鵑人不見 永州陽明花盛開
    中國.永州.陽明山萬畝杜鵑花花季來了,有著「中國第一杜鵑紅」的美譽的陽明山的杜鵑花!屆時在陽明山舉辦的「永州臺灣兩地陽明山『和』文化節」也將在4月28號開幕!  攻略:永州市區(零冷)都有汽車前往陽明山,零區:零陵——茶陵客運,零陵——寧遠客運,陽明山山門下  在湖南永州和臺灣北部各有一座同名同姓、同根同祖的陽明山,臺灣陽明山素有「臺北後花園」之稱,永州陽明山也有著「嶺北生態畫卷」之美譽。
  • 永州陽明山上的人體攝影活動
    那是陽明山盤山公路旁的一片竹林,林子裡格外的幽靜,雨後的空氣也是特別的新鮮,在竹林裡拍人體,剛性的竹子襯託出模特柔潤的肌膚,模特依靠著挺直的竹子儘量展現人體的曲線,一種高度的和諧,一種強烈的對比,引發了現場幾十位攝影愛好者們創作激情。
  • 劉應雄畫家用現代的筆墨語言詮釋永州八記與永州八景圖
    《永州八記》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借寫山水遊記書寫胸中憤鬱的散文。她包含《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 永州陽明山賞杜娟一日遊
    永州陽明山賞杜娟一日遊湖南陽明山位於瀟水之東,雙牌縣境內東北隅,與零陵、祁陽、寧遠等縣接壤。主峰海拔1625米。
  • 假如沒有永州,湖南會變成什麼樣?
    如果沒有永州,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如果沒有永州湖南地圖「腦袋」那就缺失了整個下巴,哪門看都不協調,那麼空落落的,好奇怪哦.如果沒有永州湖南的GDP就會直線下滑!據2018年度GDP,永州排第9,原來永州沒我們想像的那麼窮。
  • 原來永州這麼牛!!!
    不像長沙那樣矚目不像杭州那樣淡濃相宜也沒有北方的豪邁不羈但是永州的美麗與底蘊卻像一本書是如此迷人,讓人慾罷不能有人說,永州是藍色永州是道德之源,人文始祖舜帝崩葬於九嶷山,所以永州是舜帝藏精之所,他所創立的中華道德文化深深紮根於永州大地。
  • 【11月16~17日】自駕永州雙牌,露營陽明山頂賞日出雲海,桐子坳尋訪千年銀杏村落
    情侶石、八戒望月、大禹試劍石等情形並在:戀人竹、夫妻樹、陰陽樹、石中樹等趣味橫生:山中水質清冽甘甜,萬壽寺古井酷暑不竭,大雨不溢,飲之回味無窮,譽為「陽明聖泉」;山上共有32溪、84潭、18可觀瀑布,龍潭幽深莫測,紫氣升騰,尤其是藏在深山的大黃江源,是柳宗元《遊黃溪記》黃溪河的源頭,其間一條山溪飛流直下,連成五重瀑布。
  • 當代辭賦:《永州賦》
    2、永州八景:永州八景:朝陽旭日、迥龍夕照、萍洲春漲、香零煙雨、恩院風荷、愚溪眺雪、綠天蕉影、山寺晚鐘。本賦化用入文章行文中。3、碑林:浯溪碑林位於永州祁陽縣城西南的湘江西岸,為我國罕見的露天詩海碑林。4、廉溪:指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今永州道縣人,北宋著名理學家,學術界公認的理學派開山鼻祖。
  • 【11月18~19日】非周末出遊——登頂陽明山賞日出雲海,尋訪永州銀杏村落(即將報名截止)
    情侶石、八戒望月、大禹試劍石等情形並在:戀人竹、夫妻樹、陰陽樹、石中樹等趣味橫生:山中水質清冽甘甜,萬壽寺古井酷暑不竭,大雨不溢,飲之回味無窮,譽為「陽明聖泉」;山上共有32溪、84潭、18可觀瀑布,龍潭幽深莫測,紫氣升騰,尤其是藏在深山的大黃江源,是柳宗元《遊黃溪記》黃溪河的源頭,其間一條山溪飛流直下,連成五重瀑布。
  • 湖南旅遊:永州古稱零陵郡,因瀟水與湘江在城區匯合又雅稱瀟湘
    湖南旅遊:永州古稱零陵郡,因瀟水與湘江在城區匯合又雅稱瀟湘永州古稱零陵郡,因為舜帝南巡崩於寧遠九山而得名又因為瀟水與湘江在城區匯合,便得雅稱瀟湘。永州是 戲曲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這裡有富有地方特色的大型地方劇種一一祁劇。除此之外,還有零陵花鼓戲,祁陽小調。本偶戲等地方戲曲。
  • 柳宗元的代表作「永州八記」
    所謂「永州八記」是指柳宗元在永州所寫的《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小石城山記》《袁家渴記》《石渠記》和《石澗記》等八篇山水遊記文章。 「永州八記」歷來被人們公認為是柳宗元山水遊記的代表作。據統計,現存《柳宗元集》中收錄的山水遊記文,其中有二十七篇作於永州。
  • 永州地名詩十五首
    註: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因「(零陵)郡西南有永山、永水」,置永州總管府,永州之名始稱於世,並與零陵為一地二名。又西周封國永,於春秋亡國後,舉族南遷,最後定居於今雙牌縣永江鄉一帶,後世因稱這一帶山水為永山、永水。零 陵虞舜南巡去不還,二妃尋遍九疑山。
  • 關注丨2018「走紅軍走過的路•徒步穿越大湘南」陽明山舉行
    關注丨2018「走紅軍走過的路•徒步穿越大湘南」陽明山舉行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2018-07-21 10:11:22
  • 永州必去的新八景
    永州必去的新八景我的家鄉在人傑地靈的永州,而永州位於湖南的最南邊,瀟、湘二水匯合處,雅稱「瀟湘」。永州歷史文化悠久,有2100多年的建制史;2016年永州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古城,作為一個瀟湘人,有義務傳播家鄉的歷史及文化,先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永州必去的十大景點吧;1、舜帝陵
  • 柳宗元在零陵十年,寫了《捕蛇者說》,《永州八記》是哪八記呢?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柳宗元,作為文學家他是成功的,多部作品流傳千百年,我們最熟悉的就是中學學過的《捕蛇者說》,他的《永州八記》更是在中國文學史上影響重大。而作為政治家,柳宗元是失敗的,就像蘇東坡一樣,他們都太過正直,一生的仕途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柳宗元為官期間任職最久的是湖南永州,他從長安被貶到永州後謫居十年。
  • 湖南永州進入霧凇觀賞季
    「千年打卡勝地」湖南永州已進入霧凇觀賞季。冬天雖冷,風景卻一點都不比春夏秋遜色。無論是陽明山還是雲冰山,屬於丘陵地帶的永州,有霧凇的地方總是群山巍峨,天地一色,徜徉其間,心曠神怡。圖說:陽明山霧凇美景 來源:網絡陽明山享有「北有廬山,南有陽明」美譽的陽明山位於永州市近郊,
  • 湖南永州陽明山傳承「和」文化建設旅遊名山(圖)
    中新社長沙5月24日電 記者 李思之  199對夫婦的「和美之旅」剛結束,湖南、臺灣兩地同名同姓的陽明山結為兄弟山共同發展旅遊,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為其題「和」字……近一個月來,位於湖南永州的陽明山匯聚天下「和」氣,中國「和」文化名山呼之欲出。  挽日月之輝光,聚山川之靈氣,延綿數百公裡的陽明山自古就積澱著深厚的「和」文化。
  • 永州陽明山下的百姓,需要一個加油站
    陽明山,是永州最大的景區之一,每到杜鵑花開,每天數以萬計的遊客紛紛登上陽明山,看一年一度的杜鵑花開盛況。去過陽明山的人都知道,陽明山四處是山,只有山腳下的峽谷裡,才有人民居住。這條狹長的地帶,居住著不少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