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健委3月29日發布的首版新冠疫苗接種技術指南最新明確,5類人群不宜接種疫苗:
(1)對疫苗的活性成分、任何一種非活性成分、生產工藝中使用的物質過敏者,或以前接種同類疫苗時出現過敏者;
(2)既往發生過疫苗嚴重過敏反應者(如急性過敏反應、血管神經性水腫、呼吸困難等);
(3)患有未控制的癲癇和其他嚴重神經系統疾病者(如橫貫性脊髓炎、格林巴利綜合症、脫髓鞘疾病等);
(4)正在發熱者,或患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期,或未控制的嚴重慢性病患者;
(5)妊娠期婦女。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衛健委明確了對育齡期和哺乳期女性的接種建議。對於有腎病,免疫功能不好的人群,能打疫苗嗎?
免疫功能受損人群是感染新冠病毒後的重症、死亡高風險人群。目前尚無新冠病毒疫苗對該人群(例如惡性腫瘤,腎病症候群、愛滋病患者)、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數據。該類人群疫苗接種後的免疫反應及保護效果可能會降低。
對於滅活疫苗和重組亞單位疫苗,根據既往同類型疫苗的安全性特點,建議接種;對於腺病毒載體疫苗,雖然所用載體病毒為複製缺陷型,但既往無同類型疫苗使用的安全性數據,建議經充分告知,個人權衡獲益大於風險後接種。
不過
還有人對接種疫苗
存在一些誤讀
有人疑問,如果說70%的人接種新冠疫苗後,可以形成群體免疫屏障,是不是意味著,剩下的30%人群就可以不用接種了?
其實,70%是根據目前已有的研究數據做的一個基本推算,而且是最低限值,構建免疫屏障的意義在於阻斷病毒大範圍的傳播和流行,側重於公共衛生意義的體現。並不是說剩下未接種的30%不會發病,對於未接種的個體來說仍有感染髮病、甚至重症的可能,所以對於個體來說,仍然是越早接種越好。
還有人存在僥倖心理,覺得現在疫情平穩,不如再等等,等冬天了疫情厲害了再打?
新冠肺炎與季節性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不同,不僅在秋冬季更高發,即使在炎熱的夏季也照樣流行。況且,接種疫苗後,不是馬上就能產生抗體,根據前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全程接種完疫苗28天後,約90%的人能產生較好的免疫效果,所以說早接種早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