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覽古今歷史的演變和發展,籠統點說基本上就是人類文明在各方面不斷進步的過程。尤其是在軍事方面的進步表現得最為明顯,譬如從戰國時期魏國吳起首創的魏武卒精銳開始,精銳部隊這種特殊的軍隊形式便一直傳承和發展至今。
而且,歷朝歷代幾乎都有一支自己專屬的精銳部隊存在。譬如,東晉時代的北府兵;明代的戚家軍;成吉思汗的怯薛軍;清代的兩白旗等。一般來說,此類精銳部隊的具體人數雖不盡相同(通常不會太多),但是他們的武器裝備和兵員素質確實是要遠勝於一般的作戰部隊。
而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玄甲軍」,便是唐代一支威名赫赫的精銳騎兵。「玄甲」在古代文獻中指的是鐵製鎧甲,因此所謂「玄甲」軍便是身上披著鐵質鎧甲的軍隊了。
根據《資治通鑑》中的記載所述:「秦王世民選精銳千餘騎,皆皂衣玄甲,分為左右隊,使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敬德、翟長孫分將之。」其大致意思說的是李世民親自挑選了千餘名精銳組成了玄甲軍之後,將其分別交給了秦瓊、程咬金、尉遲恭和翟長孫4人帶領。
至於史書中關於玄甲軍的具體資料確實不多,可根據一些零散的史料記載來看,其規模大概應該在3500到4000人之間。另外,根據唐初實行府兵制來分析,我們也能大致推斷出玄甲軍當時的兵員素質和訓練狀況。
據記載,唐初府兵在冬季的訓練內容主要包括「薄戰」和「縱獵」。其中「薄戰」指的是專門針對士兵識別軍中旌旗、金鼓等號令的嚴格培訓。而「縱獵」的意思便是遊獵,其目的則是為了提高士兵們的武藝(也就是加強單兵作戰能力)。
根據上述一般唐軍府兵的訓練情況來推斷,玄甲軍的訓練狀況大體上應該也是如此。不過,由於玄甲軍確實是唐軍精英騎兵的緣故,其訓練和選拔必然也會更加嚴苛一些。那麼唐初時期的玄甲軍究竟是一支怎樣的精銳部隊呢?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家仔細的剖析一下。
首先,從玄甲軍的武器配置來看。
根據唐代騎兵的標準武器配置來推測,基本可以斷定玄甲軍的大致的武器配置情況。其中包括遠中遠程距離的殺傷類武器弓箭(一般配備30支箭矢),以及射程較遠的馬弩(最遠射程為200步左右)。
至於長柄武器方面則是以漆槍(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槊)為主,而短柄武器一般為短柄長刀。再加上啄、錘、斧、鞭等具有破甲之能的鈍器,以及騎兵專用的小型圓盾和鎧甲等防禦類武器,基本上構算是囊括了玄甲軍武器配置的所有類別。
不過,除了玄甲軍除了給人配備了進攻和防禦的武器裝備之外,他們胯下的戰馬也有特殊防護裝備的專屬配置。而且每一匹戰馬的防具都做得十分細緻,通常包括「面簾」(用於保護馬首)、「雞頸」(用於保護馬頸)、「當胸」(用於保護馬胸)、「馬身甲」(用於保護馬軀)和「搭後」(用於保護馬臀),以及豎立於戰馬臀部的「寄生」。
而且,玄甲軍的每個士兵按標準皆配有2匹戰馬。當然,這樣奢侈的2倍戰馬數量配置,說到底也是為了提高全軍的機動性和持續作戰能力。
其次,從玄甲軍的實戰案例來看。
眾所周知,歷史上任何一支精銳部隊的威名,皆是憑藉著無數場顯赫的戰績才得以著稱於世。唐初的玄甲軍自然也不例外,據記載李世民曾經率領著1000玄甲軍大敗王世充(光是斬殺的俘虜就有6000多人)。
另外,武德三年(也就是公元620年)唐夏兩大勢力之間爆發的那場虎牢之戰,更是直接證明了玄甲軍強悍的實力。當時李世民親自帶領著數千唐軍與十多萬夏軍相對峙(其中就有3500名玄甲軍),
此戰中竇建德親率主力部隊十多萬人支援王世充,而李世民只用了3500名玄甲軍增援虎牢關之後,便將竇建德的大軍一舉擊潰。而王世充減竇建德十幾萬大軍一敗塗地,自知不敵的他也只能向唐軍投降。由此可見,唐初玄甲軍的確實是戰力非凡。
最後,從玄甲軍的軍種類型來看。
時至今日,許多人對於唐初的玄甲軍到底是輕騎還是重騎一直都存有疑問。不過,據小編推測唐初的玄甲軍應該算是一種綜合性的騎兵(也就是說它既是輕騎也是重甲騎兵)。因為,從史書記載的戰例來看,唐初玄甲軍騎兵的機動性極強。
譬如,玄甲軍在追擊劉武周的戰役中,就曾用一晝夜的時間急行了200多裡的路程。而且,此後還一直追擊了敵軍3天有餘。單從這一點來看若是重甲騎兵只怕是不可能完成這種長途追擊的人物。不過,這對於玄甲軍來說卻是小菜一碟。因為,玄甲軍騎兵那厚重的馬甲確實是擁有隨時隨地拆卸的功能。
簡單來說,如果敵人是騎兵部隊的話,那麼玄甲軍就會選擇輕裝上陣(也就是化身為戰場上的輕騎兵),這樣便有利於提升部隊的機動性;可若是敵人主要以步兵為主的話(譬如農民起義軍部隊),那麼玄甲軍就會裝上厚重的鎧甲變成重甲騎兵,然後利用重甲兵的優勢去衝擊散農民軍的步兵人馬,以此來達到百戰不殆的效果。
總得來說,唐初的玄甲軍可謂是完美的詮釋了精銳部隊通權達變的效果。因為,他們不僅能充當重甲騎兵,同時也能卸去裝甲完成輕騎兵的任務。毫不誇張地說,這樣一支應變力超強的部隊,理應位列於我國歷史中一流的特種部隊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