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人創造了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城市書寫著不同的故事。在大運河文旅博覽會開幕之際,這裡要說的,是南長街上看不到的東西。
無錫景
南長街雖然給現在的無錫帶來了遊客,帶來了網紅效應,但不過是滄海一粟,在歷史長河中,真正發揮作用的,並將在未來繼續發揮作用的,是古運河畔誕生的藝術,是古運河水流淌出的思想,是古運河兩岸的人民在治水過程中磨礪出的精神。
這些是大運河真正有價值的遺產,是肉眼看不到的,卻是無錫城能夠長盛不衰、不斷發展的基石、動能與力量。
不得不說,一座沒有藝術的城市,一定是沒有創造力的城市;一座沒有創造力的城市,一定是沒有生命力的城市。許多人以為創造力應該來自科技,應該來自工程師。但再先進的技術若找不到應用的場景,就是無用的東西;而我們的工程師雖然在讀書的時候是一群最聰明、最活潑、最有想像力的孩子,但經過了若干年教條灌輸之後,多數變成了缺乏想像力的機器人,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重要的是安全、可靠地實現所要求的功能,想像力此時反而變成了「危險」的導火索。藝術家則不同,藝術家不是為了實現某種功能而存在的,藝術家的價值在於天馬行空,在於隨心所欲,在於自由表達。
倪瓚作品
有著三千年歷史的無錫古運河,無疑為藝術的生長提供了一個特別的空間。自由流淌的河水,嫵媚秀麗的丘陵,遼闊平靜的太湖,飯稻羹魚的生活,處處體現的是自在與自然,所以,王羲之——這位在蜿蜒曲折的古運河塘街上成長的書聖,能夠隨機賦形,隨形賦法,寫下一個個飄逸流暢與閒適舒暢的文字……倪雲林——這位從小飽讀儒道佛經典的富家子弟,甘願在四十歲時散盡家財,浪跡太湖,與和尚、道士、詩人、畫家一起領悟山水精華,在作品中構建起一個個人與大自然生命融為一體的世界……
無錫的藝術成就,是可以傲視群雄的。不是因為吳冠中、徐悲鴻,也不是因為錢鍾書、王莘或李紳,而是中國最早的繪畫美學理論在這裡誕生。顧愷之的「遷想妙得」,並不是說胡思亂想,而是要求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把握對象的內在本質,讓靈感轉化為符合對象本質的完美藝術形象……這種本質到哪裡去尋找?到自然中,到日常生活的空間中……
顧愷之作品
遷想,然後妙得。這是古運河對無錫這座城市的惠贈。然後,古運河帶來了楊時,帶來了「愛人」、民貴、寬政的思想,然後有了「讀書、講學、愛國」的濟世救民的實學思想,灌溉出經世致用的城市靈魂,成為明清以來無錫人共同遵守的價值追求,於是有了實業救國、科技救國的行動,奠定了今天的工商城市地位。
這種價值追求一直發揮著作用,「治水」就是三千年來無錫人始終在做著的一件事情。治水興利,從古至今,從未放棄,磨礪出震古爍今的古運河精神。
因為有了這種精神,渤公能夠化身「豬婆龍」,拱開犢山門,使得五裡湖成為梁溪與太湖間的天然蓄水湖,從此梁溪兩岸成為鳶飛魚躍、五穀豐登的魚米之鄉。
五裡湖
因為有了這種精神,泰伯會剪短頭髮、刻畫其身,插秧捕魚,開溝挖渠,留下了「一瀆九涇」(一瀆為伯瀆,九涇為伯瀆兩側的香涇、洋涇、龍涇、梅涇、界涇、毛家涇、跨長涇、鴨沙涇、嘯傲涇九條支河),造福鄉民三千年。
因為有了這種精神,雖然明嘉靖四十年運河暴漲,舟行入民居;萬曆十五年太湖驟漲,周邊數百裡一望成湖;清康熙四年太湖結冰,運河不通舟楫一月有餘;民國二十年河水猛漲,低田被淹;1991年連降暴雨,沿河居民家家受淹……但是,無錫人民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百折不撓,創造了今天的平安、富庶和幸福的生活。
無錫古村
在這樣的日子,無錫人是應該聽一聽《二泉映月》的。因為這不是一首個人的悲歌,而是一首「弦河之歌」,一首「古運河之歌」。在那深邃、滄桑而又柔美的旋律中,既有運河水的溫婉與柔韌,又有一股深沉的力量,一股向前的力量,一股「發展就是硬道理」的力量,推動這座城市一路向前,走向更加美好的遠方……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