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報記者陳妍凌
「驚聞《中國鳥類野外手冊》由於絕版,網上售價暴漲。本人由於熱愛此書,囤了幾本。如果有需要的鳥友,可以以350元一本的價格包郵出售。」上周四中午,一位觀鳥愛好者在微信朋友圈發布了這條信息。沒想到,僅過了半小時,5本原價85元的二手書就被搶購一空。
「好圖鑑可遇而不可求。」王溪是5位搶購者之一,此前,他在當當網守株待兔了半年多,平臺卻一直顯示缺貨。
記者查詢了京東、亞馬遜等電商平臺,也均無貨。而在專營二手圖書的孔夫子舊書網上,九成新以上的二手《中國鳥類野外手冊》,標價從416元到780元不等。
一本出版於2000年的書,為何不僅沒「過氣」,反倒越來越「紅」?
觀鳥人的「字典」
已經退休的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院副教授高武,是我國最早的觀鳥帶頭人之一。他清楚地記得,上世紀90年代,大家手頭沒有合用的鳥類圖鑑。他和朋友們就四處搜尋些書,把有價值的內容拍照衝印出來,東拼西湊出3本簡單的圖鑑相冊,以備野外觀鳥時查閱。
2000年,《中國鳥類野外手冊》橫空出世。書中描述了1329種鳥,每種配有彩色繪圖和分布圖,另描述了幾百種亞種。分布圖顯示每種鳥在中國及鄰近國家和地區夏候、冬候及居留期的分布。
「當年我聽說,由於沒有又好又便宜的圖鑑,中國年輕人觀鳥入門不容易。」這本書的作者、英國鳥類學家約翰·馬敬能表示,他們因此向世界銀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和世界自然基金會申請資金,支持本書中文版出版。幾經努力,英文版定價48.49英鎊的書,中文版僅標價85元人民幣。「我希望讓中國年輕人買得起。」
如今從事生物多樣性研究的中國環境科學院副研究員常江,就是當年眾多獲益者之一。他回憶,當時自己還在讀研,同專業學生基本人手一本《中國鳥類野外手冊》。書的前半冊是鳥類圖譜,後半冊是文字介紹,他們就把書一分為二,野外考察時帶上前半冊,「鳥種全,帶著也輕便」,因而成為學生們的高性價比之選。
很多觀鳥愛好者都對這本書給予高度評價。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科學傳播與培訓部部長王西敏說:「中國觀鳥事業的快速發展,和這本書有很大的關係。」自然之友野鳥會會長李強稱其是「裡程碑式的圖鑑」,成都觀鳥會的朱磊則將其比喻為觀鳥人的字典:「沒有字典,怎麼認字呢?」
18年來無出其右者?
21世紀以來,民間觀鳥組織增多、活動專業性提升。觀鳥者在線上建立起網站、論壇、交流群,分享行業動態和觀鳥新發現,線下組織觀鳥節、觀鳥比賽等,帶動更多人參與。新鳥友的快速增加,催生了對觀鳥圖鑑的旺盛市場需求。
同時,隨著研究的深入,國內專家也在嘗試原創出版鳥類圖鑑,編寫越來越精細。
業內人士分析,一種趨勢是追求對國內鳥種廣覆蓋、描述精細化,內容權威且詳實,但書也難免較厚重且價格較高。比如《中國鳥類圖鑑》,共3冊,定價2800元;《中國鳥類生態大圖鑑》定價398元。它們更適合作為科研工作者和資深觀鳥者的案頭工具書。
另一種精細化趨勢是,只針對某個地區常見鳥類或某種門類的鳥編寫圖鑑。其價格較全國性圖鑑略低,地方觀鳥組織和觀鳥愛好者也願意嘗試編寫,如武漢大學學生出版的《珞珈山鳥類手冊》,收錄了校園內114種鳥類。這類圖鑑對開展地方性觀鳥活動而言很實用。
「《中國鳥類野外手冊》更像是兼顧前兩者優勢的第三類圖鑑,介紹的鳥種多,又便於野外攜帶,滿足了許多觀鳥愛好者的使用需求。」常江說。
此外,這本書的手繪鳥類圖畫,也是一大亮點。鳥類照片囿於拍攝角度、光線、清晰度等影響,看似直觀,實則信息量有限。「你可能要用10張照片,才能呈現一種鳥的全部外形特點。」馬敬能說,但是手繪畫可以很清晰準確地表現。逼真的手繪畫,辨別效果甚至更勝於照片,這切中觀鳥者需要。
高武評價說,市面上也有一些鳥類圖鑑採用手繪畫形式,但效果都不如《中國鳥類野外手冊》。比如介紹銀鷗,書中把它不同年齡、不同季節的形態特徵都畫了出來,非常便於指導觀察。
「我自己參與編寫了《北京地區常見野鳥圖鑑》,才更覺得《中國鳥類野外手冊》做得真全面,真不容易。」李強說,後者的鳥類分布圖,需要作者海量搜集資料,工作量特別大。
作為中科院動物所的博士,朱磊把編寫圖鑑作為未來努力的目標,「但現在還是先從翻譯開始吧。」今年6月,他參與翻譯的國外鳥類圖書《東亞的鳥類》有望出版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