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7日上午,閻良分局閻良派出所民警接到群眾報警,稱在西安市閻良區鳳凰街辦斷垣村的魚池邊發現一隻受傷的水鳥。值班民警張勇剛、王延安立即趕到現場,經現場查看,發現群眾所報稱的受傷水鳥,是一隻因受傷落單的黃嘴白鷺,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在閻良境內出現系過境夏候鳥,目前因一腿部受傷不能飛行,如果不及時進行救治將會死掉。民警立即聯繫閻良區農林局相關部門進行求助。當天下午3時許,受傷的白鷺被民警安全移交給閻良區農林局主管人員,由農林局派專車將受傷的白鷺送到周至縣樓觀臺陝西珍稀野生動物搶救飼養研究中心進行治療!
黃嘴白鷺(學名:Egretta eulophotes),也叫白老、唐白鷺,珍稀水禽,中型涉禽。體長46-65釐米,體重320-650克。雌雄羽色相似,通體白色。嘴、頸、腳均長。夏季嘴橙黃色,眼先藍色,腳黑色,頭頂至枕部有多枚細長白羽組成的叢狀羽冠;背部、兩戶生有蓑狀長羽,向後延伸超出尾端,前頸基部的蓑羽垂至下胸。趾有四個,黃色,三前一後;前後趾位於同一平面上,前趾基部有蹼相連。冬季嘴暗褐色,下嘴基部黃色,眼先黃綠色,腳亦黃綠色,背、肩和前頸無蓑狀長羽。虹膜黃色,爪黑色。
棲息於海岸峭壁樹叢、潮間帶、鹽田以及內陸的樹林、河岸、稻田,以魚、蝦和蛙等為食,有結群營巢、修建舊巢和與池鷺、夜鷺、牛背鷺混群共域繁殖的習性。
主要繁殖在俄羅斯的遠東地區、朝鮮、韓國和中國的東部地區,越冬地主要在菲律賓、馬來半島、新加坡、蘇門答臘和越南等地。
已被列入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1976年,中國鳥類學家鄭作新報導,黃嘴白鷺在中國分布於東北的旅順和鴨綠江、山東青島、江蘇東海、沙衛山島、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島、西沙群島以及臺灣等地。黃嘴白鷺曾經是南部沿海地區常見的夏候鳥,但隨著人為的幹擾,棲息地的日漸縮小,黃嘴白鷺的數量也越來越少。1990和1992年,國際水禽研究局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表明,1992年在中國見到143隻黃嘴白鷺,在東南亞見到448隻,總計591隻。
棲息環境
黃嘴白鷺棲息於沿海島嶼、海岸、海灣、河口及其沿海附近的江河、湖泊、水塘、溪流、水稻田和沼澤地帶。單獨、成對或集成小群活動的情況都能見到,偶爾也有數十隻在一起的大群。白天多飛到海岸附近的溪流、江河、鹽田和水稻田中活動和覓食,晚上則飛到近岸的山林裡休息。常一腳站立於水中,另一腳曲縮於腹下,頭縮至背上呈駝背狀,長時間呆立不動,行走時步履輕盈、穩健,顯得從容不迫。
黃嘴白鷺分布範圍:全球性瀕危。繁殖於北朝鮮西部沿海島嶼及中國東部、遼東半島部分島嶼。越冬主要在菲律賓,極少至婆羅洲及馬來半島。
中國分布:於東北南部旅順、鴨綠江,山東、江蘇、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均為旅鳥或偶見種類。在遼寧東溝、金縣、大連、旅順(蛇島、海貓島)、長海縣(廣鹿島),河南信陽、大別山北坡和淅川丹江口水庫,江蘇連雲港和蘇州以及廣西北部灣北部沿海地區,為夏候鳥;浙江溫嶺、瑞安、文成、洞頭、樂清,內蒙古赤峰為旅鳥。
主要分布省份: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河南、廣東、廣西、海南、臺灣、香港
分布在以下保護區:升金湖、內伶仃島--福田、東寨港紅樹林、董寨鳥類、雞公山、興凱湖、萬江河大鯢、東洞庭湖、莫莫格、鹽城國家級珍禽、蛇島--老鐵山、雙臺河口、達裡諾爾鳥類、榮成天鵝湖、蘆芽山、靈空山、歷山、瀘沽湖(雲南)、衡水湖溼地和鳥類、南靖南亞熱帶雨林
分布在以下山脈湖泊:長白山、大別山、五指山、石臼湖
國外分布:於俄羅斯、朝鮮、韓國、日本、緬甸、泰國,主要越冬地在菲律賓巴拉望、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和印度尼西亞的佔碑及南蘇門答臘。
致危因素
黃嘴白鷺在全世界迅速減少的原因:一是沿海灘涂養殖業的發展和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特別是對繁殖地及溼地的過度開墾和越冬地的海岸開發,使黃嘴白鷺的棲息地遭受嚴重的破壞;二是在黃嘴白鷺的繁殖產卵季節,趕海的漁民及外地遊客經常上島觀光和撿拾鳥卵,使黃嘴白鷺無法完成繁殖活動;三是19世紀末,人們採集、買賣黃嘴白鷺的絲狀羽毛,大量捕殺造成黃嘴白鷺的數量急劇減少,至今不能恢復元氣。
編輯:鄭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