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裡贛江第一城的贛州,清秀別韻、氣勢非凡,四面環山、三面環水,自設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千百年來,江水濤濤,滋潤了這片多情的土地,養育著生長在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居民;江水悠悠,孕育了這種燦爛的文化,造就了植根在這種文化土壤裡一個又一個的風光名勝。
貢水東岸的馬祖巖,早在宋代就是贛州著名的遊覽勝地,每年的九九重陽節,來這登高的遊客絡繹不絕。除了部分信眾,來這裡的都是為了觀光、休閒、健身,因為這裡是俯瞰贛州城的最佳位置,登上佛日峰,遠眺贛州城區,繁華之景象、秀麗之風光盡收眼底。
01
在山下的不遠處,有一座經無數人群來往行走、車輛過往穿梭的大橋,靜靜地橫臥在貢江面上,雖歷經半個多世紀,卻依然堅挺如故,依舊在為貢江兩岸交通日夜不間斷唱著勞動之歌。這座大橋就已經成為贛州最老的一座現代雙曲拱橋梁,大橋堅固之耐用,造型之獨特,堪稱贛州橋梁建設史的經典之作。這座橋就是贛州東河大橋。
雄偉的贛州東河大橋(周樹吾供圖)
贛州,在宋代就已屬輝煌鼎盛名城,為全國三十六個州之一。期初由於生產技術條件所限,溝通三江兩岸交往的工具只能靠渡船。直到宋代,贛州經濟才有了較大的發展,為了方便與外面的溝通,於是就在章、貢兩河上就先後建造鋪就了東河、西河、南河三座浮橋。
一座浮橋半城交通史。沒有那座城市像贛州這樣,有一座古浮橋,漂浮在江面之上歷經800多年春秋,仍然默默地造福於兩岸人民。始建於宋乾道年間的贛州浮橋,伴隨著江濤,緊密連接城鄉的聯繫,見證了千年古城的滄桑巨變,是一道江南宋城最美麗的風景線,也是贛州人的鄉愁記憶和驕傲。
然而,浮橋的功能十分有限。落後的經濟條件,滯後的交通環境,一直是制約這座城市發展的瓶頸,導致生產生活品質難以提升,經濟發展徘徊不前,致使贛州在全國的地位逐漸下移。因而,在貢江修建城市公路橋梁成為一代又一代贛州人的夢想。
古浮橋雪景 (劉念海攝)
一唱雄雞天下白。新中國的成立,給古老贛州帶來了生機和活力。為了適應贛州日益繁忙的交通運輸需要,繼1955年開工建設贛州第一座永久性公路大橋——西河大橋外,緊接著規劃在貢江新建贛州東河大橋。
1959年11月,東河大橋正式開工建設。大橋由交通部設計院和江西省交通廳設計組設計,主橋工程分兩期施工,前期工程由原贛南建築公司承建,至1961年7月完成了墩臺基礎工程及兩岸跨越線拱圈工程。可惜由於國民經濟調整,工程暫停而推遲了大橋的竣工。隨著國家經濟形勢好轉,1964年元月,續建東河大橋重新啟動,由國家建築工程部第一基礎公司承建,完成了全部主橋工程。
難以想像的是,面對大橋結構複雜,施工精度要求高,施工季節性強,工程量相當大,在任務十分艱巨的情況下,全體建橋職工是怎樣的比幹勁、講奉獻?怎樣的解放思想,大搞技術革命和技術革新,堅持土洋並舉?怎樣克服一系列困難,激發雄心壯志,提前完成了建橋任務?
為建東河大橋,共拆除民房12125平方米,佔用民房4604平方米。被拆遷戶服從城市建設需要,支持配合市政工作,大橋開工建設進展順利。贛州市委、市政府還發動廣大幹部群眾,積極參加義務勞動,為此節省了一定的國家投資。大橋工程總造價746.32萬元,低於預算總造價(778.2萬元),大橋也提前一個月建成通車。
02
1965年9月1日,秋高氣爽,對贛州市民來說是個值得慶賀的大喜日子:期盼已久的大橋通車夢想終於變為現實。
這天上午,贛州市各界一萬多人,聚集大橋西岸橋頭,舉行了大橋落成通車典禮。儀式之隆重,可謂贛州史上的第一次「高大上」的慶典。專市黨政軍負責人和國家驗收委員會的成員參加了通車典禮。專署副專員王魯光、贛州市副市長徐志燕、承建單位工地副主任彭大用、個人代表、贛州汽運局駕駛員徐榮生分別在會上講了話,熱烈祝賀大橋的通車。接著,贛州地委書記李毅章剪彩。剪彩後,由彩車、小汽車、客車和卡車組成的彩車隊,一部接著一部在熱烈的歡呼聲中,徐徐前行,駛過了大橋……鞭炮震天響,鼓樂動地鳴,從此開闢了贛州城區東河公路橋梁的歷史。
東河大橋運行後,贛州市民紛紛從橋頭兩端湧向大橋,腳踏橋面,手撫橋欄,仰視橋燈,以一睹大橋芳容為快;躋身橋頭堡,聽習習江風,看兩岸風景,遠眺上下遊水天合一,一股作為家鄉主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1965年9月2日贛南日報大橋通車典禮剪彩的報導圖片
贛州東河大橋是解放後繼贛州西河大橋後建設的第二座大橋,是贛州城連接323國道的城市公路兩用橋,也是連接城區與水東鎮的大橋,全長687米,橋高在河床以上24米,橋下通航可以通行千噸大輪船。橋寬14.5米,兩邊人行道2.25米,中間行車道10米。正橋上設有21盞高壓水銀螢光燈,正橋兩岸,一號和十號橋墩上,建有橋頭堡亭,橋頭堡室可供遊人休息和瞭望,兩邊均設有樓梯可以上下通行。橋西兩端還設公共汽車候車站。這是一座規模巨大、氣勢雄偉、結構新穎、型式美觀的現代化橋梁。在當時,也是江西省規模最大的公路橋梁。
郭沫若1965年6月為大橋題寫的行書「東河大橋」四個字, 用大理石嵌在大橋兩端的橋亭上,分外顯目。
曾經有一段歲月,為保障大橋的安全及對行人的警戒,決策者安排有關單位的民兵,在四個橋頭堡室,輪流值班,守護大橋,成為一種獨特的大橋景象
03
東河大橋的建成,不僅把貢江兩岸緊密聯結了起來,而且順暢了城鄉貿易的溝通,奏響了贛州城區的東擴以及贛縣新縣城建設的序曲,產生了積極的效應。
《贛州東河大橋總結》(周樹吾供圖)
效應一,帶來了水東工業區的蓬勃發展。在虎崗周邊,國家陸續投資新建及遷入的企業有江西齒輪箱廠、贛州電機廠、贛南農藥廠、贛州燈泡廠,贛州木材二廠,加上原有企業,贛南造船廠、贛南化工廠、贛州電池廠等 ,這裡已成為贛州市工業經濟的重鎮。此外,1969年冬,解放軍362醫院遷入水東萬松山山下……
效應二,「市縣同城」管理模式逐步淡出。由於歷史的原因,在一段時期,贛州市和贛縣「市縣同城」,這種行政區劃模式不多見。提到「新飯店」,就會想到贛縣新城區。1967年,贛縣在梅林建有一所兩層樓紅磚小飯店(就在汽車站邊),俗稱「新飯店」,這也是新贛縣城的標誌。1969年7月,為支持贛州中心城區建設,贛縣縣城由城區整體搬遷至梅林鎮,從此迎來了贛縣城區新一輪的大發展。
04
東河大橋是繼1958年贛州標準鍾,1959年贛州公園解放十周年紀念碑後,贛州城區最重要的標誌性建築,一度成為贛州的主要名片。
作為一個時代的城市建設成就,各地交通咽喉的公路、鐵路大橋大都多登上了煙標、酒標等。如武漢捲菸廠的「大橋」牌,南京捲菸廠的「長江大橋」牌,滁州捲菸廠的「浦東橋」牌,洛陽捲菸廠的「汝河橋」牌、天津捲菸廠的「北安橋」牌等等。一些名橋還出現在了以城市名為標名的煙標上,如「杭州」牌捲菸煙標上有錢塘江大橋和西湖斷橋,「廣州」牌捲菸上有海珠橋,「蘭州」牌上有黃河中山橋,「寧波」牌上有甬江大橋等等。
1971年,贛南捲菸廠就出品了「贛州橋」牌香菸,東河大橋圖案首次出現在煙標上,這是贛州當時大眾牌香菸,在贛州可謂家喻戶曉。看見這些煙標還有贛南煙紙,不禁喚起人們對那個特殊時代的深深記憶。
贛州橋牌煙標(周樹吾供圖)
不僅煙標,東河大橋的圖案還出現在贛州酒廠出品的贛州大麯、贛州二粬、贛州地區食品公司出品的贛江白酒、贛縣酒廠出品的玫瑰酒等酒的商標上。
贛州酒廠商標(周樹吾供圖)
贛州地區食品公司酒標(鍾書鴻供圖)
贛南火柴廠的火花、贛州印刷的日曆等也到處可見東河大橋的容貌。
贛州香醋商標(周樹吾供圖)
紅衛照相館商標(周樹吾供圖)
贛南火柴廠的火花(周樹吾供圖)
贛州地區文藝工作站的日曆(周樹吾供圖)
05
庚子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籠罩大地,2月8日,贛州城區六座大橋首次出現因自然不可抗拒原因被迫關閉,東河大橋難得一次短暫的休養生息後,又繼續「履職擔當」。
保護贛州「網紅橋」,傳承橋文化,這是我們贛州人的使命和責任。由於城市的發展、車輛的增多,東河大橋似乎有些疲憊不堪。幸好,為緩解東河大橋交通壓力,減輕重負,沿八一四大道、東郊路往北將新增一個過江通道聯繫水東組團(東河大橋東側約270米),該通道建成後,東河大橋現有大量交通將得到有效分流,水東組團、贛縣區與河套老城區之間的交通出行將更加方便快捷。
東河大橋全景(劉念海攝)
06
伴隨時代的列車滾滾向前,贛州城市建設一路高歌猛進,一條條快速公路的通行,一幢幢樓房的拔地而起,這座古老的城市面貌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一座座現代化橋梁飛架江河兩岸,不僅拓展了城市框架,更方便了百姓出行。
但是,最令贛州人留戀難忘的還是東河大橋,你伴隨了幾代贛州人的成長曆程,成為贛州人的生計所系,見證了這座城市的發展變遷,成為一代又一代贛州人的情感所託,喚起曾經美好的時光回憶。
初秋的東河大橋(2020年8月28日筆者攝)
在我的記憶裡,寬闊的貢江,燦爛的朝霞映在江面上,江水緩緩流淌,漂浮的漁船把江面劃出了一道道孤線,彩雲在橋頭上空像綻開的花朵,倒映在水中變幻無窮。微風吹起,江面波光粼粼,江水把天地連成一體。白天,橋上車水馬龍,充滿明媚清新的氣息,帶著愉悅的心情,一路歡暢,趕赴各自的目的地。傍晚,華燈初放,讓夜幕增添了繁華,橋上人來人往,沉醉於城市夜景,洗淨一天的勞累和憂愁,放飛心情和遐想,小船在江面輕輕地飄蕩,耳邊仿佛響起一曲《漁舟唱晚》。在我的心中,東河大橋就是一組靈動的水墨畫、風景畫,既有春之美輪美奐,也有夏之雄偉壯觀,還有秋之阿娜多姿,更有冬之堅固如磐。
9月1日,就是贛州東河大橋落成通車55周年的日子。在東河大橋生日之際,我們贛州市民帶上對你的思戀和依戀,為你獻上一支安全、通暢、幸福的大橋戀曲,衷心祝願你青春永駐、美麗依然,健壯如初,祝願贛州經濟和社會事業蒸蒸日上,百姓生活更加紅火安康。
周連生簡介
農工黨黨員,章貢區政府機關退休公務員。曾任贛州市人大代表和章貢區政協常委。贛州市作協會員、市書協、市老年書畫協會會員,市收藏家協會會員、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研究員。愛好書法、文學和收藏。
文章來源 ▎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
整理編輯 ▎章貢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