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泰國旅遊業發展啟示:旅遊不是「孤立系統」)
旅遊業是一個關聯度極高的綜合性產業,任何環節的短缺都會制約旅遊服務鏈的良性運行。
據報導,儘管暑假遊開始進入高峰,但因為當地天氣影響、近期發生事故等原因,泰國遊遭遇冷遇。
近年來,由於性價比高、距離不遠、文化相近,東南亞旅遊愈發火熱。其中,泰國依託綺麗的熱帶風光、豐富的名勝古蹟以及「千佛之國」的宗教文化,成為東南亞以至亞洲旅遊的佼佼者,也是中國人最喜歡的出境遊國家。
泰國旅遊業在亞洲起步較早,始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半個多世紀以來,泰國接待外國遊客從8萬人次增加到2017年的3500萬人次,平均每2個國民接待1位外國遊客。
泰國政府極其重視旅遊業。總理府下設旅遊發展委員會,統籌旅遊業發展大計。泰國旅遊與體育部設有16個海外旅遊辦事處,開展「奇異泰國」國際市場營銷。此外,泰國在旅遊熱點城市設立旅遊警察,更是在國際上開了先例。
但是,泰國旅遊業繁榮景象的背後,也潛藏著不少深層次的問題。
泰國傳統上是個農業國,農產品至今仍是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20世紀80年代,泰國電子工業等製造業迎來迅速發展,產業結構變化明顯,工業化進程加快。但城鄉二元結構突出,泰國城市的繁華與農村的落後、景區的美麗與社區的混亂形成了鮮明對比。即使在芭達亞、普吉島等著名旅遊勝地,也是豪華與陳舊的旅遊設施同在,基礎設施與服務設施均不完善。2017年,泰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6246美元,仍在中等收入國家之列。
在這種社會經濟基礎上,泰國的旅遊業一枝獨秀,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旅遊外匯收入超過傳統的紡織品、大米等出口收入,成為第一大創匯行業,旅遊產值佔GDP的10%以上,佔服務貿易的66%以上。
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歷年發布的《旅遊業競爭力報告》顯示,在136個國家和地區中,泰國一直排在第40位左右,但在該排行榜的「旅遊業保障」方面,泰國2017年排名第118位,即倒數第18名。今年6月,英國一家保險公司把它列為全球最危險的旅遊目的地。
可見,安全保障仍是泰國旅遊業的短板。此次普吉島海難事件直接原因是海上風暴驟起,但暴露了旅遊基礎設施的落後與管理服務的無序。
旅遊業是一個關聯度極高的綜合性產業和社會化事業。按照「木桶」原理,旅遊服務任何一個環節的短缺,都會直接制約旅遊服務鏈的良性運行。旅遊業離不開相關行業和部門的支撐,離不開社會經濟、政治、外事、文化和生態等方面的紮實基礎。
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旅遊業的整體水平不可能超越它的社會發展階段。發展中國家可以依託資源秉賦、歷史機緣和區域條件,在政府的大力倡導和強力支撐下,在某些地區突出地發展旅遊業並取得顯著成績,但不可能單兵突進成為一個完美之業態。
探討普吉島的海難事故,對我國旅遊業如何穩中求好,也是一個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