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華語電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臺灣電影與大陸電影、香港電影一樣共同承載著中華文化的精髓,並以其特殊的歷史背景,而成為了華語藝術走向世界的重要橋梁,它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沿著特定的軌跡發展,孕育出不少經典佳作,並一直將獨特的文化魅力傳承至今。
如今的我們對於臺灣歷史所知甚少,對臺灣電影文化的了解甚至不及對香港的百分之一,除了與香港電影金像獎齊名的臺灣電影金馬獎之外,臺灣電影的起點、輝煌與轉型我們一無所知。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由中國臺港電影研究會、中國電影評論學會主辦,華語萬映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承辦的海峽兩岸暨香港「十大華語電影」評選活動,希望可以促使大陸(內地)、香港、臺灣三個地區的電影文化相互交流,使華語電影能夠取三個地區之長處,共同實現華語電影中國夢。
1925年是臺灣電影正式發展的元年,由劉喜陽等人創辦的「臺灣電影研究會」拍攝了第一部故事片《誰之過》標誌著臺灣電影萌芽階段的起點,但到了1931年,日治時期的臺灣電影受到了嚴重打壓,甚至禁止拍攝人員在電影中使用中國語言,試圖從根源上扼殺臺灣對於祖國的文化認同感,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臺灣電影終於艱難地挺進了成長時期,政府也接管了日方的電影製作機構「臺灣映畫協會」與「臺灣報導寫真協會」將其合併為「臺灣電影製片廠」。
此後,由徐欣夫創辦「萬象影片公司」拍攝了臺灣光復後的第一部故事片《阿里山風雲》,此片的幕後人員與創作團隊皆成為了臺灣影壇的中堅力量,在臺灣電影的成長階段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到了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中央電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為了臺灣重要的影視製作基地,許多來自香港的電影公司也開始進軍臺灣電影市場,通過獨立拍攝或合作拍攝的方式催生出大批優秀影片,也成為了臺灣電影發展的重要契機。
而真正標誌著臺灣電影飛騰發展的是60年代已初具規模的臺語片,如何基明導演的抗日影片《青山碧血》、《血戰噍吧哞》和張英導演的兒童片《小情人逃亡》,這些電影在當時全都取得了票房與口碑上的成功。
到了1963年前後,中央電影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改變了當時的臺灣製片方針,提出了「健康寫實主義路線」,既「儘量發揮人性中之同情、關切、原諒、人情味、自我犧牲等美德,使社會振作,引導人人向善,走向光明。」這一方針的提出徹底改變了臺灣國語片的發展方向,摒棄了藝術中的糟粕而走向了真正的藝術之路。也因為這一時期臺灣經濟的飛速發展,臺灣電影金馬獎評選活動舉辦了第一次電影盛會,終於迎來了臺灣電影創作的黃金時期。
到了六十年代中期以後,以瓊瑤原著改編的浪漫愛情片成為了臺灣電影的新寵,被稱之為「金童玉女」的青春偶像形象也就此產生,並鑄造了臺灣自己的明星文化,而在這一時期,武俠影片也是另一大片種,1975年臺灣武俠片《俠女》更是獲得了坎城電影節的「綜合技術大獎」。除此之外「尋根思潮」興起使得部分心念祖國的同胞們開始嘗試「不忘祖國、不忘祖宗」的主題創作。
到了80年代之後,臺灣電影進入了低谷期,迫使當時的臺灣影壇開始啟用青年導演來進行電影創作,「新電影運動」也就此展開,這些新晉導演以反思意識開始敏銳地審視社會,大膽地直抒對於社會的意見與看法,對於人生的領悟與見解,尖銳地表現了經濟飛速發展所造成的精神病態。
到了90年代之後,臺灣影壇迎來了一位書寫歷史的導演——李安,並被稱之為臺灣電影復興的新希望,他以中西結合的電影理念不但包攬了國內外各項大獎,更是為華語電影打開世界市場做出了突出貢獻。此後的臺灣影壇開始與大陸產生了合作與碰撞,更是加強了兩岸之間的融合與促進,而臺灣電影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與大陸電影金雞獎也並稱為三金獎被眾人熟知。
海峽兩岸暨香港「十大華語電影」評選活動,正是基於加強三地交流與互補的理念,希望可以通過自身力量,使得「華語電影」這個概念不斷地完整、豐富起來,為了華語電影走向世界而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