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防控境外輸入疫情風險,從3月13日零時起,所有中外人員,凡是在進入上海之日前14天內,有過韓國、義大利、伊朗、日本、法國、西班牙、德國、美國等國家旅行或居住史的,一律實施居家或集中隔離健康觀察。
從以上地區回國的上海市民,集中隔離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如何做到入境後的防疫閉環?今天,新聞晨報記者帶你走進從德國返滬的一家三口被集中隔離的故事。
3月3日,浙江省公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情況,新增境外(義大利)輸入性確診病例7例。愛莎一家,與這7名確診患者搭乘了同一架航班。
以下為愛莎口述:
航班上沒戴口罩的不到10人
看著舷窗外,飛機緩緩地降落在跑道上,我心裡鬆了一口氣,上海,終於回來了。
這是一架由莫斯科飛往上海的航班,航班號為SU206,同航班上很多乘客一樣,我們都是由歐洲經莫斯科轉機,經過長達9個多小時的飛行,才回到上海的。
我和我老公都是上海人,雖然已經拿了德國的綠卡,但是還是會經常往返國內外。我的兒子目前在上海一所國際小學讀五年級。我的老公是做餐飲行業的,曾經在德國漢堡的一家很有名的咖啡店工作,還是那邊第一位成為咖啡師的亞洲人。
我們一家三口2月26號從德國漢堡出發,在德國,幾乎沒有人戴口罩,和平時相比沒有感覺不正常。在莫斯科轉機等了6個小時,走到登機口準備登機的時候,我卻突然有了一種緊張感,因為發現周圍幾乎所有人都戴著口罩,就我們一家沒有戴口罩。
那個時候心裡就覺得有點緊張了,我還問老公,是不是不戴口罩不能上飛機?
我老公安慰了我一句:「你看有的工作人員都沒戴口罩。」上飛機了以後,我觀察了一下,有的空姐戴口罩,有的沒戴,心裡稍微有一點安全感了。
我們所乘坐的這架波音777座位全滿,放眼望去,幾乎都是中國人,不戴口罩的加我們一家3口不到10人。
半個多小時後,飛機進入安全巡航高度,空姐開始發放餐食,大家紛紛摘下了口罩,坐在我們前一排的乘客,空姐發放餐食的時候,都選擇不吃飯。當時我還和我老公說,9個多小時,飯也不吃,水也不喝,太難受了吧。
這次入境,明顯感覺比之前回國嚴格多了,我們排隊通過體溫檢測、提取行李、海關申報,順利的走出機場,當時是朋友在停車場開車來接我們回家,到了小區門口,放下行李,朋友就回去了,一切看起來並沒有那麼糟糕,我們也回到家開始居家隔離。
接到電話通知時,我手腳冰冷
3月2日下午3點,我在陪兒子寫作業。突然,上海市疾控中心給我打過來電話,通知我同航班有一個人確診了,我立刻就問他們是坐在飛機上哪一排?對方回答:22排,我回憶到我們是坐29排,當時我渾身都在抖,手腳冰冷。
接下來,工作人員又對我說:「打電話先告知你們,目前你們不能出門,請你們等待下一步的通知,我們會把你們信息下放到區裡,區疾控中心再和你們聯繫。」
4個小時後,我又接到上海市公安局的電話,對方跟我們確認了家庭住址,讓我們等消息,我問是在家隔離,還是集中隔離?對方回答,等待進一步通知。
晚上11點多,徐匯區疾控中心給我家打電話,因為剛回國,需要倒時差,我和孩子已經睡了,這次是我老公接的電話。徐匯區疾控中心工作人員表示,現在就派車來接我們,讓我們提前準備好行李。
隨後,我收到了一個簡訊,簡訊內容是要集中隔離的酒店地址,這時候心裡就比較踏實了。
凌晨12點半,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員打電話說我們快到了,讓我們帶好身份證、社保卡、換洗衣物等行李,他們沒有進小區,我們從小區自己走出來,看到一輛白色的麵包車,上車的時候工作人員讓我們三個人分排坐。
車輛並沒有直接開往酒店,工作人員又去接了一家四口,是跟我們乘坐同一航班的。
很快,車輛就在徐匯區一家酒店門口停下,進入酒店,我看到前臺旁邊專門搭起了工作檯,有工作人員給我們安排入住手續。
我向工作人員申請,能不能讓我老公和我們住在一起?因為我老公上周剛做了手術,每天需要換藥。
工作人員回覆:「大人必須分開住的,換藥的工作他們會安排。」
後來,他們給我老公發了一面鏡子,讓我老公每天對著鏡子換藥,老公笑著說:「我感覺電影中特工受傷的場景發生在我身上。」至今想想都覺得特別好玩。
集中隔離的這家酒店看起來是比較老舊的酒店,空調也不熱,被子也很薄,我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打電話給工作人員,說你們能否給我送兩張被子上來?沒想到很快,工作人員就把兩床被子用黑色的袋子裝起來,放在了房間的門口,讓我們五分鐘後取。
每天8點、12點、18點工作人員會準時送餐,測體溫是一天兩次,上午8點30,下午1點到2點之間。我還說這次匆忙出來,帶的東西不多,沒想到工作人員給我們發了很多生活用品、牙膏、牙刷、體溫計、杯子、毛巾,這些都是免費的。
圖片說明:愛莎與兒子被集中隔離的房間
每天早上8點到9點,會有人進房間來消毒,現在,我每天唯一能看到的人就是他們,所以每次看到他們都很開心,他們也會幫我們收走垃圾。
圖片說明:房間外會放置一個小板凳,用來存取餐食
他們會每天變著花樣給我們送餐食,早餐基本一樣,午餐晚餐一般有一個葷菜幾個素菜,也可以叫外賣,有好幾次,我都把餐食吃得精光,和兒子開玩笑地說,因為太好吃了,隔離結束媽媽必須得減肥了。
圖片說明:愛莎在隔離期間的「光碟行動」
在我們房間外,都會放一個小凳子,每次拿餐的時候,看小凳子上放著幾個餐盒,我就知道又有多少人住進來了。這幾天,感覺住進來的人變多了。
心理幫助比物資捐助更為重要
在隔離的房間,每天看著電視裡的新聞,湖北武漢的疫情,總讓我感到揪心,但是又無能為力。
我有一個朋友是做青年志願者服務的,他們從一月份開始就做了抗擊疫情方面的心理諮詢方面的志願者活動,這段期間,也一直在問我願不願意加入進來?
3月1號,她建了一個微信群,群裡有一名來自武漢的朋友,微信名叫小魚,她的老公是確診患者,那個時候希望我能陪她聊聊天。
3月2日,我微信發了一張帶有「hope」的圖片給她,她沒有回覆我。
3月3日,也就是我被集中隔離的第一天,我看到她回復了我的微信。
她說她很害怕,很擔心老公,晚上睡不著。我直觀感受到新冠疫情確診患者的恐懼,她兒子才五歲,與我相比,她身上那種壓力、恐懼是成百倍的。
聽她說,目前她老公多個器官衰竭,甚至已經用上了 ECOM(註:體外膜肺氧合,是一種醫療急救技術設備,主要用於對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提供持續的體外呼吸與循環,以維持患者生命)。
我也幫不上什麼忙,只能通宵陪著她聊天,安慰她不要著急。後來,事情終於出現了轉機,醫生在治療中又發現了一個很珍貴的數據,她的老公可以不用外接肺的治療方案了。
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小魚聊天,前面五天我都不敢用微笑的表情包。後來,我們的語音通話總是充滿了笑聲。
我們就這麼在線上彼此陪伴,彼此成了好閨蜜,她老公的身體也越來越好。
圖片說明:隔離期間,通過微信,愛莎為遠在武漢的小魚加油打氣
疫情過後,我們還相約彼此要見面,他們全家會來上海看我們,我們也會去武漢找他們玩。
以這種形式去幫助她,我感覺我也參與了一次特殊的「抗疫」。雖然之前也曾經在網上捐款、捐助口罩,但是比起物資上的給予,我感覺在心理方面的幫助更為重要。
「老公,這是一場必須要打贏的仗」
圖片說明:集中隔離期間,家庭群裡每天報備體溫
圖片說明:集中隔離的第3天,愛莎老公在房間拍攝的照片
我和我老公是通過朋友介紹認識的,今年是我們結婚的第13年。
剛被隔離的時候,我會抱怨我老公:「都是你,不讓我們戴口罩。」後來,分別被安排在兩個房間的我們,只能微信視頻,我就靜下來心思考,如果我們彼此埋怨,是改變不了現狀的。
「老公,這是我們必須要打贏的仗。」有天晚上,我思考了很久,發了這樣一則信息給他。
婦女節那天,老公也破天荒的在家庭群裡發紅包。有一次,我還能聽到隔壁老公在唱歌,記得那天唱的是《水星記》:
「還要多遠才能進入你的心,還要多久才能和你接近,咫尺遠近卻無法靠近的那個人,也等著和你相遇……」我看著手機裡的歌詞,面對著一堵牆隔離成的兩個房間,這麼近,卻又那麼遠。
不禁想起,我老公已經很久沒有對我說「我愛你」三個字了,但是在疫情期間,那種久違的感覺回來了。
以前如果讓我排序,事業我會排在第一,作為一名女企業家,我必須要對我的團隊所有人負責。但是經過這次疫情,我想我會把親情排在第一, 因為我也是一個母親、妻子、還有女兒。生活應該是人和人之間親密度美好的關係,工作只是一件事情,一個人再成功,離開了家庭也是失敗的。
剛開始隔離,因為倒時差的關係,我的睡眠質量本來就不好,一天最多能睡三四個小時。隔離了三四天後,有次看新聞,看到我們乘坐的那趟航班由1個人確診變成7個人,心裡就特別的緊張, 第一反應想到的是爸爸媽媽,我該怎麼去告訴我那年邁血壓又高的媽媽?
後來我發現我騙不了他們,因為媽媽每天都要和我視頻,一開始,我先和媽媽視頻,說我們這架飛機沒事,確診的在和我們同時降落到的另一架飛機上,我用很樂觀的情緒告訴他們:我們很好。
後來我們家裡就建立一個群,每天在群裡發視頻,讓他們放心。
圖片說明:隔離期間,愛莎一家三口的繪畫
堅持上網課的兒子記錄他隔離的一天
我的兒子今年12歲,因為學校老師要求的作業,在隔離期間,他也寫下了自己隔離的一天。
我打開兒子做好的PPT,看到了兒子把隔離的一天分成了4個部分,你們不妨來看看我兒子寫的隔離日記:
「這段時間我因為隔離所以搬到了一個酒店來生活,酒店內的房間形狀是這樣的,所以我有了一個不一樣的家。」
圖片說明:愛莎兒子用平板電腦繪製的酒店房間
早餐篇:
早上8點,工作人員會把早飯放到門口的一個小凳子上面,我們要等5分鐘才能把飯拿進房間。
飯後篇:
飯後就是戴口罩的時候了,因為每天都會有工作人員穿著防護服來房間消毒,我要麼是在上課,要麼就對著雞蛋發呆。
學習篇:
因為房間裡面沒有凳子和椅子,所以我的小圓餐桌又立刻變成了我的學習課桌。
運動篇:
下午的運動時光就是在兩個床上蹦蹦跳,露出個肚皮搖搖搖,減減肥。
圖片說明:愛莎兒子在隔離房間
就算是隔離期間,孩子也沒有中斷學習,早上孩子要上網課,上完網課,我和我兒子打撲克,我發現原來我兒子撲克打得這麼好。
我曾經無數次害怕我孩子長大了,就疏遠了,感謝這段隔離的經歷,讓我這個曾經的大忙人第一次和兒子這麼長時間單獨相處,讓我抓住他年少的尾巴。
一家三口久違的火鍋
3月13日下午,我收到了工作人員的通知,我們的集中隔離生活可以結束了,我激動地和我老公視頻,我老公頭髮梳得特別的精神,新衣服都換好了,那種喜悅,就像一個長跑選手拿了冠軍。
回家路上,看著車窗外,熟悉卻又陌生的上海,此時,我內心就好似經歷過生死,從「鬼門關」裡走出來的那種心情。
圖片說明:3月13日,愛莎收到了解除集中隔離的通知,居家隔離的4天加集中隔離的10天,一共14天的隔離醫學觀察期結束。
快到小區門口,我們下車,經過居委會,居委會的王阿姨,見到我們提著行李,連忙跑過來問我們:「你們沒事了吧?」我說我沒事了,然後她突然高興地拍手鼓掌。
不知為何,那種喜悅,卻讓我壓抑十多天的情緒突然找到了宣洩的窗口,眼淚掉了下來。
高興之餘,我內心卻還在掛念著自己的店鋪,明天一大早就打算過去收拾收拾,年前買的菜都爛掉了要扔掉,水電費物業費也應該去交了,比起這些,我更擔心的還是那遲遲沒有著落的房租。
然而,命運總會在你大起大落時和你開個玩笑,再送你一份「禮物」,剛進家門,物業部門的負責人就給我發微信,給我發了三個文件材料,讓我填報減免房租申請。
我問可以減免幾個月的房租?物業方面回答:「最高兩個月,只針對小微企業。」懸在我心裡好久的一塊石頭終於落地了。
兒子突然想吃火鍋,我腦海中冒出一個大膽的想法,咱們全家要不要出去吃?現在很多餐廳已經復工了,我們也去支持下小微企業。
圖片說明:截止3月13日晚,愛莎的隨申碼依然顯示紅色(3月14日早上查詢,隨申碼已經變成綠色。)
老公提醒我:「你先看下自己的隨申碼什麼顏色吧。」我打開微信小程序,隨申碼還是紅色,按照規定,不能出門。那麼,我們點外賣吧。
圖片說明:3月13日晚8點,愛莎一家三口在家中吃起了火鍋。
一手夾著滾燙的涮肉,一手和親人朋友打電話報平安,坐在家裡舒服的沙發上,我回憶著被集中隔離的這段時光,感慨萬千。
一開始也會有怨恨,怨恨那些確診的患者,你們怎麼可以這麼自私,那些空姐空少可怎麼辦,他們的工作居然有這麼大的風險。當然,我也暗自為他們祈禱,希望確診的病人最終都能平安回家,回到親人的懷抱。
剛拿起體溫計的那一刻,我是害怕的,只有我自己調整我自己的心態,那麼我們就往好的一面去想,事情也許就會有轉機。
酒足飯飽,我打開了窗戶,想透透氣。連日陰雨的上海,迎面一股料峭的寒風讓人直哆嗦,但是我知道,這次它吹來的是春天的花香。
(為保護受訪者隱私,本文均使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