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萬工轎即將亮相《國家寶藏》

2020-12-24 寧波晚報

    1月底或2月初,央視綜藝頻道《國家寶藏》欄目將走進浙江省博物館。屆時,該館的三件鎮館之寶——清末民初寧波萬工轎、良渚文化玉琮王和唐「彩鳳鳴岐」七弦琴將在節目中一一亮相。說起來,萬工轎和唐「彩鳳鳴岐」七弦琴這兩件國寶都與寧波有淵源,其中唐「彩鳳鳴岐」七弦琴在鎮海珍藏多年,萬工轎則由阿拉寧波人一手打造。

    為什麼寧波人造的萬工轎會被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館?它有什麼奇異之處?背後又有怎樣傳奇的故事?記者採訪到浙江省博物館專家範珮玲、寧波文保專家楊古城和寧海十裡紅妝博物館館長何曉道,聽他們講述萬工轎的前世今生。

    1 為什麼它沒有轎門?

    竟是為了「炫富」

    與浙江省博物館內動輒千年歷史的文物相比,清末民初寧波萬工轎屬於「後輩」,但它卻在2008年被列入省博的「十大鎮館之寶」,可見其「人氣」之高。在西湖文化廣場浙博武林館區的「十裡紅妝」展廳,就數這頂流光溢彩、金碧輝煌的轎子風頭最足。「現代人對以前的婚嫁習俗非常感興趣,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站在轎子邊能興奮地欣賞半天。」浙江省博物館工藝部主任範珮玲笑著說。

    範佩玲在浙博工作了幾十年,是浙博唯一會拆卸萬工轎的人。她說,萬工轎,顧名思義, 是指用一萬個工時製作的花轎。這頂清末民初時期的寧波朱金木雕花轎,還有一個美稱叫「天下第一轎」。木質雕花,朱漆鋪底飾以金箔貼花,萬工轎遠看像一座微型宮殿。範珮玲介紹說,萬工轎採用圓雕、浮雕、透雕三種工藝手法進行裝飾,共雕有250個人物,花鳥蟲獸無數,所以寧波人也稱它為「百子轎」。「這樣的做工,一個雕工師傅要不眠不休勞作30年才能完成。」萬工轎上除了天官賜福、麒麟送子等吉祥主題外,還有《水滸傳》《西廂記》《荊釵記》《拾玉鐲》等戲曲場景,有的地方還輔以鏡片玻璃畫。只要萬工轎一動,這些戲臺上的人物就會開始左右晃動。

    細觀萬工轎就會發現,這頂由幾百片可拆卸花板組成的花轎,卻沒有轎門。這是為什麼?大概誰也想不到,這居然能與「炫富」扯上關係。範佩玲解釋說:「萬工轎追求極致奢華,轎門上的裝飾是重要的擺設。」那新娘怎麼坐進轎子裡?坐在裡面會不會悶?「所以迎親時有專門的拆轎師傅,他們跟隨在迎親的隊伍裡負責拆卸,以方便新娘子出入。」至於會不會悶,範佩玲補充說,這個問題她也想到過了,「上世紀80年代我在寧波考察,那些在世的小腳老太太們告訴我,坐在普通花轎裡是很透氣的,萬工轎的花板之間都有幾釐米的空隙,我想悶是不存在的。」

    2 為什麼會入藏浙江省博物館?

    1956年便被收購

    如果按現在婚車的豪華程度分,寧波萬工轎在清末民初絕對屬於加長型頂級配置的婚嫁「豪車」。這是由哪一戶大戶人家打造的?答案是寧波的「婚慶公司」。清末民初,寧海一家名為「聚成號」的貰器店(當時出租婚禮喜慶用品的店鋪),就用這頂轎子來租給結婚的新人。萬工轎的轎杆上,至今還能看到「聚成號」的名稱。

    對於這頂花轎的來歷,文保專家楊古城是寧波為數不多的知情者之一。去年12月,央視《國家寶藏》欄目組還曾向他致電求證萬工轎的相關細節。楊古城先生從1962年起便在寧波工藝美術研究所工作,他記得,這頂花轎的原持有者為寧海縣南門街聚成號貰器店。「1956年,原浙江省手工業管理局幹部李自新帶隊到寧波調研,在寧海縣發現了它,這頂轎子是他從這家店裡買來的寧波三大件之一。三大件指千工床兩張、花轎一頂。」楊古城說,1962年他去寧海調研時,聚成號已經關門,但轉行開的舊貨鋪還在。「我當時在那裡還發現了一件刻有『聚成號』字樣的嫁妝箱,浙博的這頂轎子上也有聚成號的字樣,所以出自聚成號無疑。這也證實李自新先生的花轎是從這裡購買的。」

    3 萬工轎與虞洽卿嫁女有關?

    專家稱:沒有關聯

    那麼,如此豪華的花轎,當時有哪些大戶人家租借過?一種說法是,坐上這頂轎子的第一位新娘,是當時被稱為「活財神」的上海總商會會長虞洽卿的女兒。但是,楊古城先生和寧海十裡紅妝博物館館長何曉道對此都不認同。

    「不管是地方文獻還是民間傳說,都沒有萬工轎與虞洽卿嫁女相關的記載。」楊古城認為,虞洽卿之女是坐上萬工轎的第一位新娘這一說法純屬無稽之談。何曉道也表達了相同觀點:「從工藝特點上看,這頂花轎由當時寧海、奉化的能工巧匠製作而成。」這件精美的寶貝印證了一點,即江南地區自古就很富庶,而且很有文化。何曉道認為,當時寧波地區經濟發達,富商對婚嫁追求很高,嫁女兒都講究排場,於是,根據市場需求,門面稍微大一點的貰器店,都有比較豪華的頭號轎,但虞洽卿嫁女,和萬工轎並沒有關聯。

    4 要多少錢才能租到萬工轎?

    光有錢不行,還要託關係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為什麼寧波花轎可以製作得如皇室御用一般奢華?傳說這要拜一個人所賜,他就是宋高宗趙構。相傳南宋初,高宗趙構為避金兵南逃到寧波,被曬穀場的一個姑娘救下,趙構獲救後許諾,回去就用鳳輦鑾駕娶這位姑娘入宮,信物就是姑娘身上的藍印花圍裙。半年後,高宗果然派太監來寧波迎娶那位姑娘。結果發現,家家戶戶的晾衣架上都掛著藍印花圍裙。娶不到心上人的趙構於是下了一道旨「浙東女子盡封王」,出嫁時皆可以鳳冠霞帔,乘龍鳳花轎。這個流傳於民間的傳說真假難辨,但寧波花轎成了浙東地區實實在在的婚俗物件,流傳至今。

    那麼,需要多有錢才能租到萬工轎?範珮玲告訴記者,像浙江博物館的這頂頭等花轎,在當時的租金相當於5000斤米,普通人家根本承受不起。而且,光有錢還不夠,用這樣的轎子需配上「十裡紅妝」儀仗隊,還要託關係提前預約。一般頭號轎需提前一年,如果只提前半年,就只能預約到二等轎了。據了解,在即將播出的這期《國家寶藏》節目中,演員任重是萬工轎的「國寶守護人」,他將用真人演繹歷史故事的形式,講述清末民初寧波萬工轎富有傳奇色彩的前世今生。記者 龐錦燕

相關焦點

  • 國家寶藏 聽專家細說「世上最豪華轎子」寧波萬工轎
    範珮玲說,這頂花轎還有一個非常好記的名字,叫「萬工轎」,又叫「百子轎」,是一頂清末民初時期的寧波朱金木雕花轎,也是浙江省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之一。  它高3米,寬2米,有7層樓閣,5座主亭,稱為「五嶽朝天」,四周用朱金雕刻層層裝飾點綴,再襯以繡片、珠翠、流蘇、鏡片、玻璃彩繪進行裝點,整個轎子金碧輝煌。  為什麼叫「萬工轎」?
  • 國家寶藏 聽專家細說「世上最豪華轎子」寧波萬工轎
    範珮玲說,這頂花轎還有一個非常好記的名字,叫「萬工轎」,又叫「百子轎」,是一頂清末民初時期的寧波朱金木雕花轎,也是浙江省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之一。  它高3米,寬2米,有7層樓閣,5座主亭,稱為「五嶽朝天」,四周用朱金雕刻層層裝飾點綴,再襯以繡片、珠翠、流蘇、鏡片、玻璃彩繪進行裝點,整個轎子金碧輝煌。  為什麼叫「萬工轎」?
  • 《國家寶藏》「萬工轎」的工藝 這場展帶你飽覽
    2018-05-19 14:16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俞吉吉 通訊員 胡慧媚萬工轎亮相央視《國家寶藏》欄目的「萬工轎」想必大家仍印象深刻,作為寧波「十裡紅妝」的代表,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的現存工藝最精湛的寧波花轎
  • 十裡紅妝女兒夢——在浙江博物館探秘國家寶藏寧波萬工轎
    ,因為這裡有一件浙江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萬工轎。中央電視臺的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曾經專門介紹過這件中國最年輕的國寶萬工轎。十裡紅妝展廳萬工轎製作於清末民初的寧波地區萬工轎需要由八個轎夫來抬,所以也叫八抬大轎。和普通的轎子比起來,這頂萬工轎顯然屬於豪華奢侈的交通工具,它以木質雕花,在朱漆鋪底飾以金箔貼花,從遠處看這頂花轎金碧輝煌,就像一座微型的宮殿一般豪華。
  • 透過《國家寶藏》之萬工轎,看父愛對女兒幸福的影響
    萬工轎假如你是一個還沒有出閣的姑娘,家庭條件允許的話,你期待以什麼樣的方式出嫁呢?在第一季《國家寶藏》之萬工轎,講到它的前世傳奇時,提到根據萬工轎的掌柜朱全來的後人回憶,1933年在上海灘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婚禮,引發萬人空巷,最令人矚目的當然是那頂珠金漆木雕花轎。據節目介紹,浙江省博物館裡的那頂萬工轎,是清末民初寧波式花轎,因製造時耗費了一萬多個工時,故稱「萬工轎」。此轎需八個人抬,又稱「八抬大轎」。
  • 《國家寶藏》浙博篇下周日亮相!蔡琴講述節目臺前幕後
    央視熱門綜藝節目《國家寶藏》一經播出,便在全國上下掀起了一股別樣「國寶」熱。下周日,也就是1月28日,來自我們家門口的浙江省博物館的三件寶貝終於要在節目中亮相了。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蔡琴代表浙博參加《國家寶藏》節目錄製,節目在呈現給觀眾的一百分鐘背後,是漫長的策劃、攝製過程。第一季《國家寶藏》為何選擇這九家博物館?
  • 千工床萬工轎,到底成本幾何?
    「千工床、萬工轎、十裡紅嫁妝」是清末民國初年寧波地區家喻戶曉的婚嫁民俗現象。在這場排場奢華的婚禮中,千工床和萬工轎更是重中之重的婚嫁用品。那麼,做一張千工床,制一頂萬工轎,到底需要多少成本呢?近日,甬式家具收藏家吳聖東在奉化鄉間偶然收集到的一張千工床和朱金漆木雕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蓋洪一頂獲得「山花獎」金獎的清末萬工轎仿製品,為我們提供了揭開謎底的線索。  1906年  新做一張中檔的千工床  成本  耗時205工花費大洋72.2元  製作一張千工床的成本到底有多少?
  • 看過「萬工轎」,再來看看「千工床」,它們都出自寧波象山工匠的巧手!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林梢青 通訊員 薛晶央視「國家寶藏」中,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的現存工藝最精湛的寧波「萬工轎」,令人印象深刻它們是寧波象山的小木作作坊主招集象山、寧海等地的10餘位工匠耗時三年製作完成的。5月18日,是第42個國際博物館日。當天上午,「山海匠意——象山古今工藝精萃」展在浙博武林館區開幕。展覽分古代工藝和當代工藝兩大部分,共展出寧波象山古今工藝品300餘件。
  • 「千工床、萬工轎、十裡紅嫁妝」
    各地、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不同,其所準備的嫁妝也會不同。「千工床、萬工轎」「千工床、萬工轎、十裡紅嫁妝」曾是浙江寧波地區家喻戶曉的婚嫁民俗,有了千工床和萬工轎,才是最體面的婚禮。千工床千工床分前後兩部分,前三分之一叫做踏床。因為製作一張床至少需要花費一千個工時,所以叫做千工床。
  • 浙江博物館為何選這三件文物參加《國家寶藏》
    隨著001號講解員張國立的開場白,由中央電視臺製作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在央視正式開播。節目播出後,深藏在博物館的國寶一時間火遍了大江南北。在第8期節目中,來自浙江省博物館的三件國寶——餘杭反山出土玉琮王、清末民初朱金木雕寧波花轎、唐落霞式 「彩鳳鳴岐」七弦琴,依次亮相,三件國寶的守護人周冬雨、任重、孫淳也給觀眾帶來三段精彩絕倫的國寶背後的故事。
  • 浙江的三件國寶在央視《國家寶藏》亮相後 網友為浙博點讚
    前天晚上七點半,央視綜藝頻道(CCTV-3)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播出了浙江省博物館(以下簡稱「浙博」)特輯,亮相的是良渚「玉琮王」、唐落霞式「彩鳳鳴岐」七弦琴以及寧波「萬工轎」。  其實早在開播前,浙江在線就對這三件國寶作了預告,不少心急的觀眾更早早地去浙博實地「打卡」,當《國家寶藏》前奏一響,微博上就開始了「實時刷屏」,打開B站,電腦畫面也鋪滿為國寶打call的彈幕。
  • 國家寶藏齊現浙江省博物館,不看後悔
    好了,近期大熱的國家寶藏,浙江省博物館送展了三件,分別是良渚玉琮、唐代古琴和這個清末民初萬工轎。清末民初寧波式花轎,是浙江省博物館最受參觀者喜愛的展品之一,有「天下第一轎」的美稱。1954年從寧波徵集而來。花轎長150釐米,寬90釐米,高275釐米,需八個人抬,故稱「八人大轎」。因製造時曾耗費超過一萬個工時,又稱「萬工轎」。
  • 宋祖兒化身寧波萬工轎,感受十裡紅妝女兒夢
    大家好,我是宋祖兒,今天我將化身為寧波萬工轎,他一生經歷了怎樣的故事呢?下面,就讓我來為大家講述吧。國寶檔案萬工轎,是清末民初寧波式花轎,以朱紅為底,金箔貼花裝飾,因製造耗費了一萬多個工時,故稱「萬工轎」,此轎採用榫卯聯結,沒有一枚釘子,由幾百片可拆卸的花板組成
  • 《國家寶藏》即將播出 央視新節目讓國寶"活"過來
    原標題:省博「三寶」入選《國家寶藏》 繼《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等熱播節目後,央視又在文化類節目上發力了。12月3日晚,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將在央視綜藝頻道首播,來自全國9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的27件國寶,承載著民族血液中的基因密碼,將在節目裡「復活」。
  • 上博選出大克鼎、商鞅方升、緙絲蓮塘乳鴨圖亮相《國家寶藏》
    原標題:上博選出大克鼎、商鞅方升、緙絲蓮塘乳鴨圖亮相《國家寶藏》圖片說明:《國家寶藏》主創人員 網絡圖  每一個博物館都有上萬件珍貴藏品,要選哪幾件文物登上《國家寶藏》,對於節目組與博物館而言是精中選精的難題。上博所選擇的3件國寶也成了上海觀眾關心的話題。
  • 寧波鼓樓始文化天一閣老少鹹宜的月湖公園
    寧波鼓樓始建於唐長慶元年(821年),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它是寧波歷史上正式置州治、立城市的標誌,也是寧波市僅存的古城樓遺址,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古建之一。不僅是鼓樓,附近的美食也值得打卡。在這裡吃上一天應該是沒問題的,例如老寧波油贊子等。老少鹹宜的月湖公園海曙區鎮明路月湖公園月湖可能就是寧波的西湖吧。
  • 走進民間博物館 探尋最原汁原味的寧波民俗
    記者周建平 攝&nbsp&nbsp&nbsp&nbsp2018年1月,央視推出的文博探索類節目《國家寶藏》轟動全國,節目第八期,在國寶守護人任重、舞劇《十裡紅妝女兒夢》的主演殷碩的講述演繹下,寧波「萬工轎」前世今生的神秘故事揭開了面紗。
  • 寧波地標寧波文化閃耀全國
    今年,寧波成為節目錄製的四大分會場之一。節目組先後走進橫坎頭村、天一閣景區、寧波舟山港、鄭氏十七房、東錢湖等地錄製。其中,橫坎頭村是導演組精心挑選的一個錄製點。在推進鄉村振興、高水平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橫坎頭村傳承紅色基因,發展綠色產業,成為全國鄉村振興樣板。
  • 浙江博物館的寶藏
    國家寶藏浙江博物館,浙博以河姆渡文化藏品、良渚文化藏品為精華,漆器、青瓷收藏名列前茅,很可惜的是這次都沒有來,鎮館之寶的阿育王塔和富春山居圖也都沒有來。可能是不想和千裡江山圖重複,所以富春山居圖沒有來。
  • 淺談古代婚姻史:古代女子出嫁之萬工轎
    我們來聊一聊,古代造型精美的萬工轎,和與花轎有關的風俗情況。寧海博物館珍藏了一頂萬工轎,造型非常精美。「萬工轎」已經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寧海「十裡紅妝」博物館珍藏的「萬工轎」相當珍貴,轎高3米、長1.5米、寬0.95米,重約200公斤。全轎沒有使用一顆釘子,全部採用榫卯工藝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