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先富不願意帶後富

2020-12-16 半月談網

——寫在鄧小平南方談話發表20年之際

對於鄧小平,周恩來總理當年有一個很有味道的評價:「舉重若輕」。偉人就是偉人,目光如炬,一語中的。

確實,作為隨後中國改革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舉重若輕的領導風範表達得淋漓盡致,特別是他在20年前的南方談話,信步閒談間指點出了中國改革的大方向,繪就了中國改革的大藍圖。南方談話提出的一系列改革理念都已成為今日中國改革的實踐。

但是,伴隨中國改革巨大成功的是不容迴避的問題,數十年來中國改革進程中一系列的代價、苦果、病症,讓人不能不對今天的現實產生困惑,畢竟很多問題都是在改革的過程中出現、滋長的。

筆者認為,小平同志南方談話提出的改革理念,如:市場不過是一種手段,資本主義能用,社會主義也能用;發展總是不平衡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大家共同富裕何樂而不為;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幹,不要把事情搞複雜了,等等。這些改革理念確立的改革大方向一點錯也沒有,過去沒有錯,現在也沒有錯。鄧小平設計的改革大方向不容否定。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中國改革的重要策略與突破口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中國改革的重要策略與突破口,也是鄧小平南方談話再次強調的要點之一。說實話,在現代社會,這樣的觀點是很少有人敢公開宣稱的。即使在資本主義社會,在私有制的背景下,其客觀結果確實是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但其政策主張絕對不敢如此地公開透明。西方社會最常用的藉口是說由於市場競爭才導致了財富集中,而政策出發點則始終著眼於所謂「平等」,從來不是偏心的。可是在20多年前的中國社會,在共產黨領導下的改革,在搞社會主義的背景下,它被提出來之後,不僅沒有招致大家的質疑反而一片擁戴之聲。

為什麼?兩個緣由:其一在中國社會深厚的文化傳統影響下,先富帶後富是一件當然的事情。一個家庭由於財力物力有限,把全家僅有的可憐的一點資源和條件先集中到諸多兄弟姐妹中的一個人身上,讓他富裕起來、發達了,就把大家都拉扯起來了,大家就都有盼頭了。既然在家庭裡可以這樣,擴展到國家又會有什麼不一樣的?中國社會「國家」這個詞的構成就意味著「國」是以「家」為基礎的,國家就是一個大家庭。其二,源於中國政府的高度自信和中國民眾對中國政府的高度信任。中國社會的體制決定了政府的權力如此集中強大,政府號召要求先富起來的人幫助後富的人豈不是小事一樁?中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到時候怎麼可能不幫助人民富裕?

可事情的演變卻不像大家預想的那樣發展。一部分人是富起來了,而且還富得不一般,我們不用羅列什麼數據,僅就中國成為世界奢侈品消費大國和一些中國遊客在海外的瘋狂豪舉,這些細節就可透露出富裕的規模、成色和檔次。但共富卻好像遙遙無期。現在一些先富起來的人一聽到有人說「共同富裕」,就扣平均主義的帽子,就嚇唬說大家不要走回頭路,甚至還找理論根據——所謂有差距才有效率,如果搞平均大家就都不幹了,社會還怎麼發展?又所謂財產神聖不可侵犯,你中國社會還要不要搞法治了?

為什麼一些人先富了不願意帶後富呢?因為中國社會在改革的過程中社會文化也在改變。經過數十年的改革,中國人已是現代政治文明意義上的「公民」, 中國人之間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聯繫中國人之間的紐帶不再是家族情感與宗法,而變成利益與規則。親兄弟還要明算帳呢,我這個先富起來的公民憑什麼要對其他「不思進取」的公民負有責任?這一變化也「卓有成效」地挖空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情理合法性基礎。

那麼,為什麼又有一些地方政府的少數官員在推進共富方面缺少大作為呢?一方面市場化的改革讓一些官員不再像自己想像中的計劃經濟背景下那樣有力量,市場的掣肘、法治的約束,政府非有大智慧[11.69 1.48% 股吧 研報]、大擔當很難有大手筆;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官員的財產狀況也在發生變化。我們不是僵化地要求在政府工作的人都要是窮光蛋(事實上也不可能成為窮光蛋),但至少應該與該社會最大多數群體的財產狀況相匹配。否則當他們自己首先成為先富起來的人的時候,他們還有動力去共富嗎?

鄧小平當年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教會了更多的中國人去追求富裕,今日中國人人都知道要富裕的時候,有些人還依然把「權宜之計」當做「不變之策」;恰恰忘記了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小平同志還一再明確提出的「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先富則是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當把手段當成目的時候,必然偏離改革的方向。

弄懂馬克思主義的真道理,贊成馬克思的人才會真正多起來。

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充滿樂觀地說:「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哪有這回事!」毋庸諱言,南方談話後20年,中國社會改革的成就是巨大的,可贊同馬克思主義的人是不是像鄧小平所預言的那樣多了起來呢?

馬克思主義固然是科學,但要做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有一個前提,就是先弄明白什麼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

鄧小平反對誇誇其談的馬克思主義,但他心中有自己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不願意炫耀馬克思主義的詞句,但他一直在踐行著自己認準的馬克思主義。我們今天絕大多數的人,甚至包括相當多的共產黨成員,是否如鄧小平那樣清醒,能否有鄧小平那樣堅定?尚需審慎觀察。

這裡舉一個例子。在這些年來中國社會改革的過程中,勞動與資本的地位越來越變異,勞動參與分配的比重越來越低,資本獲取利潤的能量越來越大。我們並不是僵化到對資本全盤否定,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給資本一定的空間、發揮資本的積極功能是必要的。但決不能因此就美化資本,否定勞動。但有人說,憑什麼勞動者就不能獲得資本的收益,這樣的說法很有迷惑性。當然,讓居民擁有財產性收入是社會的進步,也讓很多的普通民眾很興奮。但事實是怎樣的呢?目前中國有資格有財產性收入的人不到20%(筆者以為,對於那些把可憐的養老金存到銀行獲得一些跑不過CPI利息的群體,是算不得有財產性收入的人。)如果使用國家統計局數據的測算則更為保守,就全國範圍內看目前財產性收入佔居民收入的比重不到5%。數字可能是抽象的,我們講點具體的、活生生的現象。中國股民能算是希望獲得財產性收入的人了,十年下來有多少股民獲得了財產性收入的增值,誰炒股誰知道。

不是本人對資本有成見,而是資本的本性就是向少數人集中。如果人人都有了資本,資本還會存在嗎?3億美國國民有財產性收入是由於美元國際貨幣的地位,全世界70億的人在養活他們;由於初級階段的改革紅利,中國10億人也可能暫時養活得了3億獲得財產性收入的人。但問題是當我們普通老百姓想動這個念頭的時候,最好先掂量掂量自己到底能屬於哪一類人。

筆者以為,這樣的說法不僅迷惑了普通民眾,也蠱惑了中國的企業家。在資產運作、資本經營的幌子下炒股炒房炒資源,大家再不願意做實業了,中國的實體經濟出現萎縮的可怕徵兆。一個有著巨大勞動力就業壓力的國度,沒有足夠的實體經濟將會是什麼樣的後果,是不用我們去渲染的。

理論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理論導致的現實是冷冰冰的。鄧小平當年講要搞清楚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如何發展馬克思主義。現在看,這一工作並沒有完結,恐怕要貫穿中國改革全過程。

如果說改革設計是「舉重若輕」的話,改革實踐必須是「舉輕若重」。

從改革設計到改革實踐,這之間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改革實踐不能是對改革設計的墨守成規;不思進取照葫蘆畫瓢是實現不了改革藍圖的。施工不到位而怪藍圖不詳盡,是推卸責任的行為,不是真正改革實踐者應有的態度。

改革的總設計師是鄧小平,改革的實踐者卻包括我們每一個中國人。把鄧小平同志提出來的事情,像反對腐敗、共同富裕、民主法治等等不折不扣做起來,實實在在兌現了;那麼,改革的實踐必定凝聚改革的共識,改革的共識必定形成改革的動力,必定會推進中國社會大步向前。(本文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辛鳴)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相關焦點

  • 鄉村振興-真愛永遠的先富帶後富
    我們都知道,有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先富起來的人可以帶動後富人群,怎樣實現先富帶後富呢?這就是我們要說到的鄉村振興-真愛永遠的先富帶後富。我們都知道,要富不是專門的吃吃喝喝大家無條件的幫扶,只有我們給他一個方法,讓他們真的實現造血功能,只有有了造血功能,才可以把先富帶後富的事情實現好,運行好。我們為什麼說真愛永遠的先富帶後富,我想就是我們今天需要談的話題,先富通過消費和技術支持,實現後富地區的富裕。
  • 先富帶後富 這個建檔立卡貧困戶贊!
    先富帶後富 這個建檔立卡貧困戶贊!35歲的鄒飛雲曾是零陽鎮亮埡村建檔立卡貧困戶,2018年,一家人搬遷到零陽鎮工業園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後,在家門口成立了建築裝飾公司,不僅自己脫了貧致了富,還帶動安置點的貧困戶就近就業,為當地百姓樹立了勤勞致富、先富帶後富的榜樣
  • 人民日報評論員:飲水當思源 先富幫後富
    「增強飲水思源、不忘黨恩的意識,弘揚為黨分憂、先富幫後富的精神,對於打贏脫貧攻堅戰很有意義。」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浙江省安吉縣黃杜村農民黨員來信提出向貧困地區捐贈白茶苗一事作出重要指示,肯定當地幹部群眾主動幫扶貧困地區群眾的精神,勉勵大家把幫扶困難群眾這件事做實做好做出成效,帶動更多人為脫貧攻堅貢獻力量。殷殷囑託,給人溫暖,催人奮進。 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
  • 【最美陵水人】候選人:陵水文羅鎮「福媳婦」先富帶後富
    一年後,黃麗萍和幾個朋友在海口市開了一間蔬菜收購店,本著誠信經營,鋪面生意越來越紅火。在外闖蕩兩年後,黃麗萍才有時間回家過年。回村後,她發現五星村非常適合種植冬季瓜菜,不少外地的收購商也經常來收購,如果回村發展種植業,銷路方面應該不用擔憂。  返回海口後,黃麗萍毅然與合作夥伴分股,帶著幾年來的積蓄回村種植蔬菜,期間她還報名參加了農業知識培訓,一邊創業一邊學習。
  • 先富帶動後富,如何正確打開
    先富人群行善應儘量避免採用臨時動議、被動出資、簡單給錢等傳統慈善模式,逐步建立值得家族成員持續投入的戰略慈善模型前不久,一則「廣東富豪捐贈2億元建258套別墅贈鄉親卻反遭村民刁難」的新聞,在網上引起熱議。
  • 曹雲金郭德綱和老相聲藝術家們,看到了先富帶動後富的難處
    當曹雲金一下子從銀行給女方唐菀,一口氣轉帳500萬人民幣的時候,不知道大家看到此情此景,會聯想到什麼?人間薄涼,戲子無情。其實,如果有危機感的人,應該想想自己的處境,生活之不易,想離婚,準備好五百萬了嗎?
  • 千萬富翁回鄉任村支書現象調查之一:先富帶後富,他們把自己押上
    從年少時離開到富後歸來,他們在尋找什麼?曾經的「逃離」秦巴山,層巒疊嶂。望著家門口一眼望不到盡頭的大山,趙昌柱心裡只有一個念頭,走出大山。父親去世得早,母親帶著他們兄弟姐妹守著幾畝薄田,窮得揭不開鍋。2001年,23歲的他背上行囊,離開家鄉竹谿縣兵營鎮麻灣村,去河南建築工地打工。
  • 讓先富帶動後富!
    二柱子想起多年前晚上去客戶家「拜訪」,當時那個大平層小區入住率也是不高。用客戶的話解釋,現在這個社會,能買起別墅的,大部分都不會常住,在市中心的大平層更方便,一般住大平層的,也都有好幾套大平層在手裡。 為了表示自己在認真聽客戶講話,二柱子急忙給客戶比喻。
  • 回鄉創業種冬棗 先富帶後富
  • 文化教養,社會擔當,自由靈魂:先富的那些人為何沒有貴族精神
    為什麼會這樣?我們改革開放這麼多年,富人越來越多,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不是說好先富帶後富實現共同富裕嗎?這是嚴重低估人性的貪婪,是一種理想主義的錯誤,是貴族精神缺失的後果。隨著一部分先富起來,國內也興起了貴族學校熱,這些學校動輒一年數十萬的學費,軟硬體設施更是無可匹敵。當然,也有一部分有錢人把孩子送到國外的貴族學校。然而,他們發現即使是英國最好的學校——伊頓公學,與想像中奢華的概念相去甚遠,竟然睡硬板床,吃粗茶淡飯,並接受嚴苛的訓練,簡直就是來吃苦的。
  • 為什麼很多女兒出嫁後越來越不願意回娘家?原因如此現實!
    今天的立娜說情感要和大家講的是:為什麼很多女兒出嫁後越來越不願意回娘家?原因如此現實!都說女兒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但是女兒結婚後,就被女婿連人帶心一起帶走了。小編所說的不是全部,而是一小部分的女兒,在婚後對自己的父母關係越來越少,甚至不願意回娘家,原因是什麼呢?
  • 北歐人為什麼都是「窮富窮富」的?
    交流少了,攀比自然也少了,沒了攀比,富不富就不那麼重要了。如果你去過瑞典的首都斯德哥爾摩,會發現大街上基本都是襯衫、白T、緊身褲,每個人都穿得極其簡單。細心觀察北歐的產品,你會發現北歐的設計也跟北歐人的穿著一樣「窮富窮富」的。從車內飾板到屋內家具,一水的原木。
  • 鄉村振興2020田園報告:牽著你的手,我們一起富
    就是以下姜村為龍頭,輻射周邊幾十個行政村,先富帶後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下姜村是個什麼樣的村莊?為什麼要以他為龍頭呢?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聯合體?怎麼抱團發展?效果又怎樣?會上,大家針對目前農產品的品質不一、品牌不統一,資源如何共享、基地怎麼建、市場怎麼拓展等問題展開熱烈討論。大下姜聯合體到底是個什麼性質的聯合體呢?
  • 為什麼泰國「租導遊」服務,願意接待歐美人,不願意接待東方人?
    "租導遊"服務,願意接待歐美人,不願意接待東方人?泰國是一個不禁止色情業的國家,而泰國的人妖服務屬於合法行業,這也能給泰國的經濟帶來很大的發展,其實除了人妖泰國,泰國的出租導遊服務也是很受歡迎的,其實這也被稱為租老婆服務,在當地租一個臨時老婆,價格也不是很貴,白天他們帶你,晚上他們會照顧你,為你提供和你妻子一樣的服務。
  • 南美大陸最後一塊殖民地法屬蓋亞那為什麼不願意獨立?
    不過儘管法屬蓋亞那被法國殖民了二百多年,但法屬蓋亞那卻一直不願意脫離法國。2010年當地居民不僅拒絕獨立,而且連獲得更多自治權的公投都不同意,要求維持現狀,鐵了心的要跟著法國混。那麼法屬蓋亞那為什麼不願意獨立?這事要從新航路開闢說起。法屬蓋亞那地處南美東北部的海濱地帶,屬於熱帶雨林氣候,氣候炎熱潮溼,河湖遍布。
  • 90後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意為生活而奮鬥?
    但不少年輕人卻都失去了鬥志,不願意努力工作,似乎根本看不到奮鬥的希望,甚至有些家庭條件好一些的,年輕人寧願在家做「啃老族」。90後年輕人充滿活力,但為什麼感覺到看不到希望呢?90後年輕人,不像剛出校門的00後還對生活充滿了幻想,他們經過幾年的生活磨鍊,耳聞目睹了現實生活中種種艱難,免不了產生悲觀情緒。
  • 為什麼現在的90後大都不願意結婚,原因只有兩點
    然而今時不同往日,90後已經成為了社會主體,思想也在發生改變。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個問題:為什麼人類在25~29歲的階段,就必須得結婚?再者,世間萬物都有個合適不合適的說法。有人適合唱歌,有人不適合;有人適合當教師,有人不適合;那自然,有人適合結婚,有人不適合。有調查顯示,90後不結婚的原因有兩個,而這些都是隨著生活的變動而不斷增加在他們身上的最明顯表現。
  • 為什麼有人出嫁後越來越不願意回娘家?看完好心塞
    對於一些遠嫁的女孩子,回娘家的次數可能會更少,那麼,為什麼不少女孩子在出嫁後越來越不願意回農村老家了呢?是覺得老家窮嗎?首先,傳統的封建思想(重男輕女)所致,重男輕女是自古以來的封建思想,在農村,這種思想體現的淋漓盡致。很多人覺得女兒嫁出去之後就不再是自家人了,而是男方那邊的了。所以,每當女兒回娘家,也便像招待親戚一樣招待自己的女兒。
  • 平頂山下,第一批先富起來的人如今卻「倒下」了
    平頂山下有一些人,在時代的引領下他們先富了起來,卻又在潮流的腳步中「倒下」了,我們總是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窮」,是的,這座城市正在經歷著,太多的故事來不及講述,有歡笑也有淚水。那一年的國慶,在新步行街,有一場展示秀,臺北風情在城建請來了幾名學生模特,由於其中的一名男生缺席,大寶臨時頂替,成為了站在街道「見證」一切的秀場模特,不論是店內還是場外,諮詢和成交都在不斷的增加,你很難想像,這樣一家看起來生意很不錯的企業,卻在幾年後轟然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