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卡威 的東方村位於 蘭卡威 島第一高山馬西 岡山 (Gunung Mat Cincang)的山腳下,除了 蘭卡威最有名的高空纜車和天空之橋外,還有個3D館也值得一遊。
東方村
上午十點從 蘭卡威 坐船回 檳城 ,直奔姓氏橋。
蘭卡威
舊時「下南洋」的華人多在 檳城 從事漁業,為了逃避高額的土地購置費,在海邊搭起橋板、延伸出海面,搭起水上房屋而華人移民的南來時,往往通過血緣、姓緣、地緣關係,依姓氏而群聚,團結客居同胞以接應新移民,出現了姓氏橋,這些百年漁村如今成為的世界遺產之一。檳城 有六座姓氏橋,姓林、姓周、姓陳、姓李、姓楊五座橋,再加一座什姓橋,就是姓什麼的都有,構成了六座姓氏橋。
姓氏橋
姓李橋開始於19世紀末期,橋民來自 中國 福建 泉州 同安 縣稅山村。姓李橋的橋民不多, 比起姓周橋少了很多, 目前姓李橋有24戶橋民。
姓氏橋
橋頭(相當於村口)的廟宇
姓氏橋
姓李橋遊客比姓周橋少很多,可以慢慢走走,也就十來分鐘吧。
姓氏橋
很整潔的街道
姓氏橋
各家門窗都不同,興致勃勃每家拍一張。
姓氏橋
據說這裡沒有排汙系統,汙水直接排入海裡。
姓氏橋
這家門大開著,沒人,偷拍一張。
姓氏橋
很好奇各家門上都掛著一個圓形的紅色吊牌,上面寫著不同的字,祖厝後,西街,下蔡,不知道什麼意思?
姓氏橋
原來這24戶李姓人家雖然都來自 福建 同安 縣稅山村,同一個村村前村後有不同的地名,祖厝後,西街,下蔡等等,為了記住太公,太公的太公的家鄉,各家各戶都做這樣一個吊牌,從姓李橋出來馬路對面有一座1928年的小屋。
新關仔角
從姓氏橋到新關仔角約20分鐘車程
新關仔角
檳城 大街兩旁很多這種參天 大樹 ,樹幹粗大,目測兩人圍不過來,大部分有上百年樹齡了吧,行程最後是在新關仔角Gurney Paragon 自由活動——購物,對購物沒有多 大興 趣的我,從Gurney Paragon 步行十來分鐘前往泰佛寺和緬佛寺遊覽,位於車水路的泰佛寺在1845年建立,佔地5英畝,該佛寺融合了 中國 、 泰國 和 緬甸 的建築風格,華麗且精雕細琢。
臥佛寺
建築設計有著 泰國 佛殿的格局,門口外面奉著兩頭守護龍,也有一間5層樓高的寶塔在大門進來的左邊。
臥佛寺
一般人們都把泰佛寺叫成臥佛寺,因為裡面有樽臥佛,它在1958年7月建成。該臥佛是世界第三大的室內臥佛,僅次於 緬甸 和 泰國 的大佛。全長33米,耗資馬幣100,000,祥和笑容祥和躺在寺廟大廳裡。
臥佛寺
臥佛的四周圍還供奉了其他佛像、十八羅漢像和 泰國 高憎的塑像。
臥佛寺
臥佛寺對面就是緬佛寺了,緬甸 佛寺是 馬來西亞 唯一的一座 緬甸 佛教系的寺院,也是 馬來西亞 歷史最悠久的南傳佛教寺廟,它被 檳城 政府列為 檳城 古蹟寺廟。據寺內碑文記載,該寺始建於1803年8月1日,但據學者考證,1828年5月才正式登記註冊為佛寺。
臥佛寺
寺的建築風格為地地道道的緬寺形式,寺塔一體,上半部是四方錐形塔,下半部為方形建築,與 印度著名的 菩提伽耶 大塔式樣相近。兩座邊塔緊靠立塔,對稱有致。每級塔沿裝飾了波浪形飾物,華麗多姿,塔頂葫蘆形圓錐體突兀而出,風格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