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生死攸關鄰國:中國兵臨3次,立馬導致三個中國強盛王朝滅亡!讓我們走進高句麗古遺址,探秘「隋」、「明」、「清」——3大強盛王朝:為啥一出兵朝鮮,就迅速衰敗覆亡?
●遠交近攻的高句麗
北周時期,中國就進行了冊封,其統治者高湯被封為遼東郡公、遼東王。隋文帝即位後,仍封其為高麗王。作為藩屬國,高湯在開皇初年不斷遣使入隋,稱臣納貢。
但高句麗很狡猾,奉行遠交近攻的國家策略,先結交弱小的南陳。隋文帝滅陳統一全國後,高湯大懼,認為隋朝接下來會撤藩,於是「治兵積穀,為守拒之策」,隨時準備迎接隋朝大軍。針對藩屬國這種「無禮」的舉動,隋文帝於開皇十七年(597年)致書高湯,責問他是何居心,並說:「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句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高湯謝罪後,不久病死。
隋文帝時候的開皇十年(公元590年),高元登上歷史舞臺,繼高句麗大位,他是平原王長子,為嬰陽王。隋文帝遣使,冊嬰陽王為上開府儀同三司,襲爵遼東郡公。高元接受冊封。雙方的關係看起來是正常的。
高元卻不滿於現狀,嫌高句麗國小、民少,一心擴張。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二月,高元勾結靺鞨軍,率萬餘騎兵侵擾遼西,雖然被營州總管韋衝剿滅,但狼子野心已暴露。
隋文帝大怒,當年即命漢王楊諒、上柱國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周羅喉為水軍總管,率大軍30萬,水陸並進,徵伐高句麗。終因天氣原因、糧草不濟和疫病流行,還沒有開戰就無奈退還,隋朝水陸兩軍竟死傷十之八九。高元也害怕了,連忙派使者前來謝罪,上表自稱「遼東糞土臣元」,於是隋文帝罷兵,待之如初。
隋朝時,西域三十餘國稱臣,吐谷渾遠遁,東突厥納款,西突厥輸誠,周邊國家幾乎全成了隋朝的藩屬。
●隋煬帝三伐高句麗
隋煬帝即位後,作為藩屬國的國君,高元應該親往長安覲見祝賀,但他卻沒有這麼做,只是派使者前去應付。高元還外與突厥、契丹、靺鞨主動交好,內部國力大增、軍力強悍、國土擴大,以至於產生自大和忘本思想,居然不把泱泱大隋帝國放在眼裡了。
大業三年(607年),隋煬帝到突厥視察時,偶遇高句麗使者,就向他宣旨:「朕明年當往涿郡,爾還日語告高(句)麗王,宜早來朝,勿自疑懼……苟或不朝,將率軍民往巡彼土。」
這種善意而又帶有威脅的提醒,卻遭到了高元的拒命。高句麗一時強盛,北面的靺鞨,西邊的契丹、奚、室韋,都不是他的對手。當時的朝鮮半島,還有新羅、百濟,但都比較弱小。但隋朝擔心遊牧民族聯合,危及中原。從戰略考慮,隋朝不得不出兵,徵伐高句麗。
大業七年(611年),大隋帝國總動員,開始徵伐高句麗。隋煬帝命天下兵卒,不論遠近,都到涿郡集中。最終隋軍共計113萬人,號稱200萬,統由煬帝親自指揮,一伐高句麗。最終的結果是隋軍幾無戰績,幾乎全軍覆沒。
大業九年(613年),大隋帝國再次出兵,徵伐高句麗。二伐高句麗,雙方主要在遼東激戰,隋軍和高句麗軍隊呈膠著狀態,達幾十天,隋朝也沒有佔到便宜,後因楊玄感叛變,隋煬帝不得不撤軍。
大業十年(614年),大隋帝國第三次出兵,徵伐高句麗。高句麗請降,隋煬帝撤軍。高句麗不費一兵,愈益張狂。隋朝接著在農民起義中被推翻,最終隋朝滅亡。
隋軍撤退後,高句麗人竟把陣亡的隋軍將士的屍骸堆積排布,創造了一道毛骨悚然的「景觀」,供其國人觀賞。隋煬帝連年用兵,遼東多敗,高句麗又拿不下,戰爭耗費巨大,逐漸失去了民心,失去了國家,陷入窮途末路。公元618年,隋煬帝被人弒殺於揚州,時年五十歲,隋朝由此滅亡。
高句麗殘忍,又毫無人性,唐太宗「欲為中國報子弟之仇,高麗雪君父之恥」而兩徵高麗。貞觀五年(631年),對東徵高句麗陣亡將士的骸骨專門派人收葬,祭奠。
●援朝抗倭
中國古朝鮮滅亡1500年後的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原高麗國大將軍李成桂,廢除幼主,自立為王。史稱後朝鮮。李成桂派出了「權知國事」韓尚質,帶著事先取好的兩個名,即「和寧」(李成桂出生地)、「朝鮮」赴南京,請求明太祖朱元璋選賜國號予自己。
明太祖朱元璋認為:「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最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朝鮮之國,就這樣固定下來了。
日本進入豐臣秀吉時代後,形成了內外擴張的慣性。1592年4月14日,日本出動十幾萬軍隊,突然從日本本島,渡過朝鮮海峽。4月13日就迅速登陸釜山港,開始了侵朝戰爭。當時朝鮮有水軍,水軍統領元均卻下令,竟把軍艦、武器全都沉入海底,並解散部下。日軍就這樣暢通無阻地推進,援兵毫無困難地派進來,軍需物資陸續運來,投放朝鮮戰場。
日寇一路所向披靡,連克漢城、開城、平壤。朝鮮潰不成軍,「三都失守,八方瓦解」。日軍在兩個月內進展迅速,攻佔了朝鮮七道,當時朝鮮國土,總共八道,朝鮮日寇囂張,幾佔朝鮮全境。甚至有一部分日寇度過了鴨綠江,進入到當時海西女真的勢力範圍內燒殺搶掠了一番。朝鮮國王李昖嚇破膽,一路向西,又向北,逃命到臨近中國的義州才稍微停歇。
此時的朝鮮國王,十萬火急地向宗主國求救,請求明朝出兵援助。明廷認為:倭寇圖謀朝鮮,意在中國,救援朝鮮,也是在保衛中國。故決定援朝抗倭。先把朝鮮國王,接到了中國境內保護好。1593年7月,明朝以遊擊史儒、副總兵祖承訓率騎兵五千為先頭部隊,進入朝鮮,直撲平壤,拉開了明援朝抗日之戰的序幕。
第一戰,突襲平壤未果,明軍損兵折將,史儒及兩名千總均中彈而亡,祖承訓不得不引兵退回境內。
當年十月,萬曆皇帝詔命名將世家的李如松為防海御倭總兵官,提督,宋應昌為經略,統領5萬大軍(包括遼東鐵騎和戚家軍)投入朝鮮戰場。
次年正月李如松率部進攻平壤,經一天激戰,克復平壤。平壤日寇守將小西行長率「不滿五千」殘部退出平壤南逃。先後收復開城,以及黃海、平安、京畿、江原四道,進逼王京。明軍斬首日寇1647級。日寇傷亡超過萬人。明軍陣亡796人,受傷1492人。李如松的坐騎被鳥銃擊中、浙兵主將吳惟忠的胸部中彈負傷。當年三月,明朝增調劉綎、陳璘率軍入朝。
在第一次援朝戰爭中,平壤城是拿下了,大明卻付出了幾十萬兩白銀,戰死幾千人。中日於1593年議和並休戰,李如松凱旋班師,被加封為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
後蒙古韃靼土蠻犯遼東,李如松率輕騎追擊,與數萬韃靼騎兵遭遇,李如松率所部三千餘人浴血奮戰,陣亡於撫順渾河一帶,卒年五十歲。萬曆皇帝「痛悼」,令具衣冠歸葬於順天府(北京)宛平縣長辛店。贈少保寧遠伯,立祠諡忠烈。
●第二次援朝抗倭戰爭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戰事再度爆發。日寇再次發動進攻,援朝戰爭進入決戰階段。明萬曆皇帝以邢玠為薊遼總督,因李如松已經在與蒙古人的戰爭中戰死,所以任命麻貴為備倭大將軍,調薊遼、宣府、大同、山西、陝西兵及福建、吳淞水兵援朝,又募川、漢兵等往援,總兵力達14萬。
次年二月,明軍兵分四路(中路董一元、東路麻貴、西路劉綎、水路陳璘),分道向釜山挺進,中朝水軍協同並肩作戰,在海上打敗敵人最精銳的小西行長所部。
1598年8月18日,倭寇主帥豐臣秀吉突然去世,臨死前遺命撤兵。1598年11月,在朝明聯軍的致命打擊下,小西行長率日寇,計劃從海路逃竄回國。在露梁海戰中,朝明聯軍擊沉日艦450艘,殲滅日寇1萬多人,日本水軍大部被全殲,陸軍殘部勉強撤回了日本。長達7年的援朝抗日戰爭,最終以日本的失敗而告終。明神宗大獎三軍,《明史》稱此為「東洋之捷,萬世大功」。
萬曆援朝抗倭戰爭明朝傷亡5萬多人,朝鮮傷亡26萬,日寇傷亡超過17萬。朝鮮老百姓也犧牲了100多萬。明朝的幫助使半島免於亡國。朝鮮全國上下都對「父母之國」再造藩邦感恩戴德。
萬曆皇帝在北京舉行盛大的慶功儀式上發布了一篇詔書,詔曰「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李如松、鄧子龍、劉綎、麻貴等名將因此戰而名揚史冊。
明之亡,實亡於萬曆。萬曆朝,卻在韓戰中。
明朝在援朝抗日戰爭中,耗費國帑數百萬兩,戰死幾萬人,元氣大傷。大明精銳盡失,戚繼光創建的戚家軍和俞大猷創下的俞家軍在這場戰爭中全軍覆沒,遼東鐵騎也損失慘重。在這場本和大明朝無關的戰爭中,大明朝掏空了國力,幾十年後就滅亡了。
●清出兵朝鮮致亡國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年)春,朝鮮突然出事,發生了大規模的東學黨農民起義,起義軍聲勢浩大。1894年6月3日,朝鮮求救,讓清朝出兵幫忙平叛。6月4日,清政府即調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總兵聶士成、總兵夏青雲率兵2465人,分乘招商局輪船,由「揚威」、「平遠」、「濟遠」、「致遠」、「操江」號5艦護送,
6月6日,登陸在朝鮮牙山。同時電致駐日公使汪鳳藻,知照日本外務省,以符前訂的《中日天津條約》。約好兩國出兵相互通知。
以保護僑民為藉口,日本突然出兵,並立即於7月6日出兵一萬在仁川登陸,7月23日日寇突襲漢城王宮,挾持高宗和閔妃,成立以大院君李是為首的政權,迫使他宣布廢除中朝間所有的條約,所謂授權日寇驅逐原先的友軍清軍。
扶植親日傀儡政府。兩天之後的7月25日,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伊砂佑亨率領艦船十五艘,直撲朝鮮牙山口外豐島,在此駐紮的清軍運兵船突然遭到攻擊。不宣而戰,挑起甲午中日戰爭。清軍被迫退回至鴨綠江,綿羊狠不過豺狼,日本霸佔了朝鮮。晚清帶給中華民族的災難由此拉開序幕。
日本先佔朝鮮,以為跳板接著侵略中國,同年10月24日寇跨過鴨綠江,於11月4日先後奪取中國的海防前哨旅順,大連。1895年1月20日日寇對威海衛發起進攻,全殲清朝北洋艦隊,取得了甲午戰爭的勝利。
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籤訂了《馬關條約》。割讓中國遼東半島(後因三國幹涉還遼而未能得逞)、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
賠款相當於戰前日本3年的財政收入,加上戰利品1億日元,總共掠奪財物達4億6千多萬日元。依靠巨額賠償,日寇再次掀起更大規模的擴軍備戰,做侵華準備。清朝在甲午年,痛失朝鮮,在甲午戰爭中戰敗背上沉重包袱,到1911年終被推翻。
以史為鑑著眼於東亞未來,作為中華民族,我們在新世紀如何援朝而更興盛昌隆呢?(孟陵羽)
關注一下,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