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合肥改名失敗,而為什麼不繼續用「廬州」,其實大有深意
中國的經濟在飛速發展,國力日漸強盛,離不開中國各省市城鎮的共同努力。在新出爐的中國2018年上半年的經濟總量排行中,有這樣一個城市,它的排名並不是在最前,但是它的經濟增速是最快,它就是合肥。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會城市,古稱徽州,也有很多關於合肥改名真是太失敗了的言論和聲音,然而那些說合肥改名字失敗的人,真正了解過合肥這兩個字嗎?合肥絕不是聽起來像賣複合肥城市,合肥二字其實大有來意。
關於合肥這個名字的由來,首先說時間,其實合肥出現的比廬州還要早,廬州最早是出現在隋朝,如今合肥所在的這塊地在古時候就叫做廬。但是合肥則是早在西漢的時候就有了,到漢武帝時期這裡設立了一個縣,叫合肥縣。
合肥的由來還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酈道元在《水經注》裡的說法:「夏水暴漲,施合於肥,故曰合肥。」施、肥二字分別是指現在的南淝河和東淝河,二者交匯處就是合淝,因此合肥原本也是應當寫作「合淝」。
另一種說法是就是在中國古代和現代對「肥」的意思解釋不同。在《爾雅》中對「肥」字的解釋是:「歸異出同曰肥」,也就是說出處相同而歸去的地方不同,就叫做肥。南淝河和東淝河這兩條河,正好是一個源頭,一分為二,歸處不同,因此把這裡叫合肥。
最終選擇合肥而不是廬州作為這個省會城市的名字還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四川有一個被稱為「酒城」的瀘州,而現在的合肥再叫廬州,雖然字不同但是讀音卻是相同的,就重名字了。另外,僅僅是在安徽名字帶州的就有四個:宿州、亳州、滁州、池州,還有宣城在過去也是被叫作宣州,省會再用廬州也就很普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