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湖南省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特別是在這塊沃土上曾先後誕生了毛澤東與劉少奇兩位共和國的開國元勳更是令世人矚目。記者曾多次到過湖南,而一直希望能到偉人故居瞻仰的願望卻因種種原因始終未能成行,萬沒想到在2008年的一次湖南採風行中,記者終於有機會專程先後前往兩位偉人的故居進行了瞻仰,也終於了卻了多年來湘未曾實現的這一夙願。
偉人毛澤東與劉少奇(資料圖片)
2008年4月21日一早,記者一行從下榻的長沙麓山飯店出發,驅車南行向西大約行程100公裡左右,於兩個多小時後首先抵達了隸屬於湖南湘潭的韶山。隨行的長沙導遊小聶快人快語,妙語連珠,在行程中對於韶山的詳盡介紹,使剛剛到此的遊人們對這裡似乎有了一種似曾相識、熟悉的親切感。
韶山水庫(攝影:馮贛勇)
作為偉人毛澤東主席的故鄉,韶山如今既是重要的革命紀念地,又是包括花明樓、嶽麓山、炎帝陵等在內的湘東風景區的中心及景色秀麗的旅遊勝地。相傳四千年前,舜帝南巡道經此山,遇南來尋夫的娥皇、女英二妃,舜帝欣喜若狂,便在山上舉行盛典慶賀。隨從奏起宮廷中悠揚悅耳、婉轉動聽的《韶樂》,引鳳來儀,百鳥和鳴,當地百姓也聞聲而至。後人為了紀念這件事,在山上修建了「引鳳亭」,韶山由此而得名。
韶山毛澤東銅像(攝影:馮贛勇)
記者一行乘坐的旅遊大巴首先來到的是韶山毛澤東銅像廣場。 毛澤東銅像位於韶山毛澤東紀念館大門前80米處,這裡佔地5200平方米。1993年12月20日銅像正式揭幕。是經中共中央批准興建的紀念毛澤東一百周年誕辰的重點獻禮工程。
毛澤東像前合影(攝影:馮贛勇)
在廣場正中的毛澤東銅像由著名雕塑大師、中國美術館館長劉開渠和他的高足國家一級美術師程允賢設計,國家一級企業、航空航天工業部南京晨光機器廠鑄造。銅像重3.7噸,像高6米,基座高4.1米,通高10.1米,象徵著「10.1」國慶,更象徵著毛澤東是新中國的締造者。像面朝東南方,身著中山裝,左胸前掛著「主席」證,手執文稿,目光炯炯,面帶微笑,正視前方,巍然挺立,成功地再現了人民領袖毛澤東出席開國大典時的風採。
向毛澤東像獻花籃(攝影:馮贛勇)
在毛澤東銅像前,記者同中國工業機械審計學會一行的數十人懷著對毛澤東的無限敬仰之情,列隊走上臺階,圍繞銅像仰目瞻仰一周後,面對偉人莊重地獻上花籃,並深情恭敬地三鞠躬,以此表達對這位新中國締造者的緬懷。
記者韶山留影(攝影:孫明和)
離開銅像廣場驅車前行不遠就是毛澤東故居韶山沖上屋場。總建築面積472.92平方米,佔地566.5平方米的毛澤東故居是一棟普普通通的江南農舍,為「一擔柴」式的房子。它座南朝北,背山面水。屋前荷花塘和南岸塘相毗鄰,綠水瑩瑩,風過處,蕩起縷縷漣漪。放眼青山,背依翠竹,綠水、蒼松和翠竹把這棟普通農舍映襯得生氣盎然,好一派秀美的田園風光。
故居前南岸塘(攝影:馮贛勇)
記者曾多次看過這座偉人故居的圖片,所以對此感到十分熟悉和親切,但是唯獨令記者意外的是故居周邊的環境會是如此秀美。特別是房前的那片被稱做「南岸塘」的開闊水面,那是毛澤東童年時代遊泳的地方。
韶山沖上屋場(攝影:馮贛勇)
記者站在塘前凝思遐想,好似看到一個想像中的孩童身影揮臂在塘中嬉水的頑皮和收放自如的矯健……那一刻真是感到在偉人故居前觸景生情的遐想會如此美妙。
故居前的景色(攝影:馮贛勇)
走進毛澤東的故居,從廚房往東,便是橫屋,屋內擺有方桌、板凳,再往裡走進入毛澤東父母臥室,室內的方形架子木床、青色大布蚊帳和印花床單、棉被等物依依在目,這一切仿佛帶您回到以往的歲月。
遊人絡繹不絕(攝影:馮贛勇)
東牆上的毛澤東父母遺像流露出先人的慈祥與堅韌的性格,相鄰便是毛澤東少年時代的住房,房內陳設與父母親臥室無異,簡單樸素,床邊的一盞桐油燈,曾伴隨少年毛澤東渡過無數不眠之夜、尋求革命真理,東牆上有毛澤東三兄弟與母親的合影,室內木樓上有一開口,1925年毛澤東就是在這木樓上秘密建立了韶山第一個黨支部。
傾聽導遊講解(攝影:馮贛勇)
從臥室來到天井,東邊是擺放勞動工具的雜物房,均是湖南農村常見的一些農具、水車、蓑衣、風車、谷篩等,還有穀倉、牛欄、豬欄。據毛澤東回憶,當年父親便教導少年毛澤東,毛家是靠勞動致富的。南邊和西邊是毛澤東的兄弟毛澤覃、毛澤民臥室,裡面陳列了舊時的一些家具。
毛澤東故居留影(攝影:孫明和)
走出故居,便是滿眼的綠色,大自然的氣息使人心曠神怡,讓人領略到「聖地」靈氣和歲月的記憶,偉人雖已遠逝,但他的豐功偉績永存,仿佛就像故居旁的青山綠水,仍然鬱鬱蔥蔥,永遠印在人們的心中,世代相傳。
行進在韶山小路(攝影:馮贛勇)
離開上屋場的毛澤東故居,中午在韶山賓館用過午飯,接下來在參觀了毛震公祠後前往離此大約三十公裡之遙的花明樓劉少奇故居。作為共和國另一位開國元勳的偉人劉少奇主席比毛澤東小五歲。
劉少奇故居留影(攝影:孫明和)
劉少奇誕生在湖南寧鄉縣花明樓鄉炭子衝。這裡處於「長沙—張家界」自然風光之旅、「長沙--花明樓--韶山」名人故裡遊這兩條黃金旅遊熱線的中樞聯結點,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偉人故裡「金三角」的重要組成部分。
劉少奇故居房舍(攝影:馮贛勇)
花明樓景區佔地面積47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主要包括劉少奇故居、紀念館、銅像廣場、文物館、花明樓、修養亭、劉少奇坐過的飛機、萬德鼎、九龍柱、一葉湖、劉家祖墳等景點。
劉少奇故居庭院(攝影:馮贛勇)
由於這裡景區地域較大,遊人需要乘坐景區專用環保觀光車進入。由於時間有限,記者一行首先來到劉少奇故居進行瞻仰。好似異曲同工般的天造地設的景象。劉少奇故居前也有一片像毛澤東故居上屋場的南岸塘那樣的寬闊水面,只不過這片水域遠大過南岸塘,且景色十分秀麗。
故居前的水塘(攝影:馮贛勇)
始建於清嘉慶元年(1796)的偉人劉少奇的故居就坐落在水之畔。1980年3月按原貌修整後對外開放。故居大門額上懸掛著鄧小平題寫的「劉少奇同志故居」橫匾。劉少奇故居與上屋場毛澤東的故居相比,雖然都是很普通的農舍,但相對來說,房間多一點,佔地面積大一些。
花明樓合影留念(攝影:馮贛勇)
這座老屋為土木結構的四合院農舍。前迎池塘,後依山巒,坐東朝西,佔地面積600平方米。正堂屋左邊為鄰居,右邊為劉少奇故居,有堂屋、正房、書房、飯堂、廚房、烤火房、碓屋、豬牛欄屋及雜屋等20餘間。左有參天古樹,右為村民農舍。整座故居結構自然,潔淨樸素。
劉少奇故居堂屋(攝影:馮贛勇)
也許由於整個故居在「文革」中遭到嚴重破壞而被重新修復的,所以這裡的周邊環境沒有上屋場那樣富有濃鬱的原生態般的田園風光,而是一些後經修復的現代感風光景色。只有走進故居裡,看著老屋中的陳設,聽著解說員的講解,才能深切感受和體味到劉少奇的偉人風範。
劉少奇當年臥房(攝影:馮贛勇)
1898年11月24日,劉少奇同志在這裡誕生,並度過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1961年,身為國家主席的劉少奇同志回鄉調查期間,在這座房子裡住了六天六晚,室內的木架床及其他用品仍按當年原狀陳列。1988年元月,花明樓劉少奇故居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居除原有的茅草房和瓦房外,還陳列有展品200餘件,保持了原來的風貌,生動再現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江南農家的典型風貌和劉少奇在這裡生活學習的部分場景。
劉少奇回故鄉(資料圖片)
特別是在劉少奇生平事跡展覽館內,大量的資料文圖介紹令記者不禁為這位共和國建立了巨大功勳的前國家主席的深深景仰和緬懷。此次,毛澤東與劉少奇兩位共和國偉人的湖南故居行,使記者再次重溫了他們對共和國的豐功偉績,偉人雖已逝去,但是他們的光輝形象將永遠活在人民的心中……(圖文:馮贛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