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建昌:火石山小米帶動增收 網絡眾籌精準扶貧

2021-01-11 中國網旅遊中國

中國網4月8日訊 有一群人,他們舍小家為大家,不分白天黑夜積極奮戰在扶貧第一線,他們用一聲聲親切地問候打開貧困群眾的心扉,用自己的智慧為貧困群眾指引致富的方向,他們就是在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業的駐村第一書記,今天,我們一起走近遼寧建昌火石山村駐村第一書記——劉鐵峰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脫貧致富首先要從幫助帶動好村支部抓起」,遼寧省文化和旅遊廳駐火石山村第一書記劉鐵峰堅定地說。2016年10月份劉鐵峰轉業到省文化廳工作,同年12月份,到遼寧省建昌縣賀杖子鄉任職駐村第一書記,他從到火石山村任職的第一天起,就緊緊圍繞「扶貧助黨建,黨建促扶貧」這一工作理念,從抓「兩委」班子建設入手,牢記使命,努力做到將黨建工作與脫貧攻堅同部署同要求同落實,有力促進兩項工作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脫貧攻堅之路。

自扶貧攻堅戰役拉開序幕以來,火石山村兩委班子就在如何帶著村民脫貧致富的問題上下苦功夫,確定了穩步推進與創新發展並行的路子。一方面,積極爭取縣委縣政府的扶貧政策,爭取了千畝造林項目,既保護生態環境,又增加村集體收入。2018年,該項目為村集體創收5萬元。去年,由村幹部牽頭的建昌縣憶品瑧種養專業合作社的400畝土地為村集體也創下了4.5萬元的收入,為集體經濟收益循環啟動扶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走群眾路線 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火石山村兩委深刻地認識到,要想打贏脫貧攻堅戰,僅僅依靠爭取政策是不夠的,捐款、捐物,老百姓只能暫時緩解困難,要想真脫貧,只有真抓實幹,把適合老百姓發展的產業做實,才能讓貧困戶有一個穩定的增收項目。所以,必須提高內生動力,依託有利資源,因地制宜發展適合本村經濟特色的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才能帶動村民早日脫貧致富。2016年,在賀杖子鄉黨委政府、包村工作組和駐村工作隊的指導下,火石山村確立了以有機雜糧種植為產業的村集體經濟,大力發展有機小米種植項目。2017年,由村幹部牽頭,成立了建昌縣憶品瑧種養專業合作社,一方面,通過流轉土地、提供打工崗位等方式,帶動貧困戶增收。另一方面,又能夠發展村集體經濟,再循環啟動扶貧項目。合作社以服務農民為宗旨,為社員養殖的牛、羊、驢、雞、豬及種植的經濟作物、農作物提供技術諮詢服務,並提供相應的生產資料,組織收購、銷售本合作社成員養殖及種植的經濟作物、農作物。為了提高經濟效益,減少加工成本,鄉黨委政府為村裡爭取了35萬元資金,成立了糧油加工廠,購進了糧米加工、油料加工設備,以及真空包裝機,油葵脫粒機等。預計步入正軌後,年可增加集體收入十萬元。

2018年,合作社種了200多畝小米,收谷6萬多斤,毛收入60多萬元;種植了100畝葵花,產葵花籽26000多斤,價值78000多元。此外還種植了大豆和玉米。400畝產生純效益4.5萬元,佔當年村集體經濟的一半。增強了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爭取各方支持 改變村容村貌

火石山村產出了高價值的有機小米,是普通小米的2倍以上,讓村幹部和村民都看到了希望,然而他們更清醒地認識到,「酒香也怕巷子深」,農產品要進城,必須擺脫過去由於地理位置偏遠、宣傳不到位、銷售渠道單一等不利因素,將火石山有機米的香氣散溢出去。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該村創新思路,在駐村第一書記劉鐵鋒的積極協調下,與中線傳媒集團取得了聯繫,決定利用新媒體進行網絡直播和微信平臺銷售等模式,對滯銷的小米進行宣傳推廣銷售。2018年11月3日,火石山村聯合遼寧中線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開展「網絡眾籌扶貧」活動,30餘名主播通過現場直播的形式,幫助火石山村推銷綠色有機小米,場面火熱,訂單源源不斷。利用網絡直播的形式銷售農產品,火石山小米一炮而紅,而這種銷售方式在葫蘆島市尚屬首次。



「新媒體在扶貧領域當中是最快最直接的信息對等,號召力量的一個新的載體,以前我們聽過但沒試過,通過這次嘗試,效果非常好,銷量一下子就上來了。」劉鐵鋒告訴記者,活動當天,小半天的時間通過新媒體銷售的小米就達到5000斤左右,價值6萬餘元,為該村貧困戶和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支撐。此外,「火石山」系列農產品還進了酒店特產專櫃,傳到了全國很多省市和地區。

發揚團結協作精神 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

脫貧攻堅,是一個系統工程,經濟要發展,精神要飽滿,生活條件要改善。火石山村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提高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充分利用婦女兒童之家的有利條件,組織廣大婦女學習,形成了廣大婦女個個爭當文明家庭之風,此外還先後組織實施技能培訓四次,鼓勵調動廣大婦女帶頭致富的積極性。村裡還邀請市群眾藝術館去村裡慰問演出,通過縣婦聯組織邀請省裡專家到村裡做心理團訓活動。他們利用文化廣場的有利條件,在滿足廣大村民業餘文化娛樂的同時,積極宣傳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包括掃黑除惡、新農保、新農合、護林防火、防汛、防疫和一些惠民政策等,做到了家喻戶曉。2018年,在鄉黨委政府、駐村工作隊和有關單位的大力支持下,村民盼望已久的碾火線鋪上了瀝青,桲欏樹組的巷道已全部硬化,上、下火石山組的部分巷道也已硬化,共2000米。全村新農保、新農合均達到了90%,在2018年脫貧的45戶77人中,戶戶有項目,有的戶有多個項目,包括大戶帶動、兩小、光伏、養殖、種植等,村裡各項指標均達到了脫貧標準,貧困發生率降到了0.9%。

「精準扶貧是時代偉業,作為一個軍轉幹部,一名黨員,能有幸親身投入到這個偉業中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我倍感自豪。」劉鐵峰說。

 (許雅輝)

相關焦點

  • 匯源的精準扶貧之路:立足大農業 探索致富經
    這是匯源新疆布爾津沙棘種植基地中的一處豐收場景,它昭示著匯源與該縣合作開展的產業扶貧項目步入又一個收穫期,同時也意味著匯源在精準扶貧道路上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在「大中國、大農業、大有作為」的思想指導下,匯源一方面深耕大農業,用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的升級,帶動鄉村振興、助力農民增收;另一方面,結合自身在產業、技術以及市場等方面的優勢,開展產業扶貧,「授人以漁」。通過立足大農業開展各種產業扶貧項目,匯源至今已幫助數萬農戶擺脫貧困。2015年,匯源在遼寧建昌建立農谷生態農業基地,就是其開展產業扶貧的標杆性項目。
  • 精準扶貧,愛心捐贈——津大盛源集團在阜蒙縣化石戈鎮開展精準扶貧...
    上午,一輛滿載功能性螯合肥的大卡車緩緩駛入活動現場,遼寧津大盛源集團為化石戈鎮捐贈肥料的儀式在這裡隆重舉行。本次捐贈的23噸螯合肥是遼寧津大盛源集團為化石戈鎮農耕土地專門配製的,並為受贈農戶提供了由津大盛源集團科普服務中心根據當地土壤特點為高粱、西瓜、花生等作物制定的全程營養施肥與管理解決方案。
  • 遼寧朝陽市依靠產業挑大梁,帶動17.5萬貧困人口脫貧 增收有項目...
    核心閱讀近年來,遼寧省朝陽市實施各類產業扶貧項目,帶動貧困人口穩定增收。投放扶貧貸款幫助貧困戶發展產業,建設標準化扶貧工廠實現家門口就業,完善產業體系拓寬老鄉增收渠道……隨著一項項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地,如今,朝陽市已經實現5個貧困縣脫貧摘帽、662個貧困村銷號、17.5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由6.9%下降到0.28%。「多虧黨的好政策,讓咱過上了好日子,現如今腰包鼓了,咱精神頭也更足了!」
  • 「私人訂製」開啟「精準扶貧」新思路
    今年初,老夏頭享受到扶貧政策,把自己的10畝地流轉出去,一年有4000元的收入;流轉出去的土地種上了黏玉米,一棒能賣七毛錢,利潤也歸自己;自己在「園田地」打工,能有一萬多元工資。「今年進帳兩萬塊,多虧了小老闆,打個翻身仗,」老夏頭說。  老夏頭說的「小老闆」是「園田地」的創始人姜大星。29歲的姜大星從哈爾濱一所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絡紅人」。
  • 王庭良:以藥興農精準扶貧
    近年來,按照榆社縣「農業富縣」戰略部署和脫貧攻堅總體要求,王庭良結合企業自身優勢和特點,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自覺投身中藥材產業扶貧、精準扶貧,帶動全縣扶貧開發工作實現精準、快速、穩健發展。先後獲得山西省勞動模範、省五一勞動獎章、省優秀共產黨員、省優秀企業家、省模範納稅人、省扶貧開發帶頭人、省精神文明建設優秀幹部、省優秀企業經營管理者、三晉英才等榮譽稱號。2019年榮獲全省脫貧攻堅獎奉獻獎。
  • 產業扶貧帶動農戶增收,中堂對口幫扶惠來縣四個貧困村
    目前,中堂鎮對口幫扶的東港鎮長圍村與惠來縣金沃實業有限公司達成協議,先後投入中堂鎮扶貧引導資金95萬元建立長圍中藥材種植扶貧產業基地。該項目投資面積約50畝,通過在原有荔枝林的自然條件基礎上,種植石斛、黃精等中草藥材,形成高效立體種植。項目按投資總額的8%作為投資回報收益,每年為長圍村集體增收7.6萬元。
  • 中國鐵路瀋陽局集團有限公司精準扶貧見成效
    這是中國鐵路瀋陽局集團有限公司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一個縮影。強化組織領導,統籌協調抓推進。該集團公司堅持把定點扶貧工作放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扶貧工作,制定精準扶貧工作方案,形成扶貧工作、資金管理、責任分工、督導檢查等工作閉環管理。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單立軍,總經理吳新紅多次深入定點扶貧村,調研鐵路扶貧項目,傾聽群眾需求,解決實際問題。
  • 朝陽縣打響精準扶貧攻堅戰之二
    這就是朝陽縣產業化扶貧給當地百姓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遼寧格蘭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是省級產業化扶貧龍頭企業。2014年,公司在朝陽縣開闢酒高粱種植基地1萬畝,實行訂單農業,與2000多農戶籤訂了種植收購協議書,當年,成功回購酒高粱3500噸,實現出口創匯400萬美元,企業盈利200萬元,為農民創收1000萬元以上。
  • ——瀋陽航空航天大學精準扶貧典型材料
    實施精準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關鍵。瀋陽航空航天大學精準幫扶瀋陽市康平縣方家屯鎮東小陵村以來,堅定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年更比一年強的決心,建立「書記校長牽頭抓總、常委領導定期聯繫、二級單位包保推進、全校上下合力共建」的精準幫扶機制,堅持精準對接、精準施策、精準推進、精準落地「四精準」原則,在科技扶貧、教育扶貧、產業扶貧等方面充分發揮人才智庫優勢,通過因地制宜,規劃「一心兩軸五片區」發展藍圖,明確「雜糧」和「堅果」特色產業發展方向,有效激發了農民群眾的內生動力
  • 運鴻集團李玉保:做大做強產業扶貧 精準發力促增收
    民營企業是脫貧攻堅的一支有生力量,認真總結民營企業參與脫貧攻堅的先進典型和經驗,是推動社會扶貧常態化可持續,銜接推進鄉村經濟振興的有效途徑。「十四五」時期,把消費扶貧作為促農增收、防止返貧的一種有效措施,加快形成政府引導、市場為主、社會參與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讓消費扶貧煥發新活力。
  • 渝北:產業扶貧精準施策 村民增收"細水長流"
    人民網重慶12月18日電 一處處水果產業基地,促進了貧困戶增收;一個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帶動了貧困戶致富……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渝北區因地制宜推進「雙十萬工程」建設,通過一戶一策為貧困戶量身定製產業發展計劃,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走出了一條符合渝北實際的、有特色的產業脫貧致富路,讓老百姓的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紅火。
  • 陝西佳縣以黨建引領帶動村民致富增收 農場建起來 扶貧出實招
    在黨組織的引領帶動下,王寧山村建起了以紅棗循環產業為主的扶貧農場,助力當地村民脫貧。「目前我們共改造了4500畝有機紅棗林,建成5條紅棗深加工生產線,開發出紅棗系列的果酒、醋飲、濃縮汁等10多種產品。將紅棗釀酒酒糟作為飼料,發展養殖產業。」說起王寧山村扶貧農場的綠色生態循環產業鏈,農場負責人杜軍鋒滿臉笑容。
  • UU公益「眾籌扶貧」走進泗水縣趙家嶺村
    果然,UU公益的清幽告訴孔書記,正好她們也在提倡一個「扶貧式助學」的助學方式。於是他們很快就達成共識,UU公益的志願者答應購買村裡的花生油和其它農副產品,並且不低於10萬元。10萬元,對於趙家嶺村來說,不是一筆小數目,大家都很興奮。清幽告訴孔書記,這就叫眾籌。    最近,泗水趙家嶺村的「眾籌扶貧」微信群裡,群友熱烈地討論著參與扶貧的事。
  • 山東省沂南縣孫祖鎮:四大產業帶動貧困群眾脫貧增收
    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消息:山東省沂南縣孫祖鎮按照「現代農業、鄉村旅遊、轉移就業、光伏扶貧」四大產業扶貧方向,大力發展特色產業項目,帶動貧困群眾脫貧增收。  全鎮投入上級扶貧資金和行業資金 800萬元,發展特色林果3608.5畝,種植小米1600畝、中草藥70畝,建設高標準溫室蔬菜大棚39個,規劃奶山羊養殖小區15個,建設完成養殖示範基地1個。成功爭取到中央彩票公益金道路建設項目,該項建設完成後,能更好地帶動周邊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
  • 朝陽雙塔區打好精準扶貧組合拳
    找準貧困原因 實施精準幫扶  不搞「一刀切」、一切從實際出發是雙塔區貫徹精準扶貧的重點。致貧的原因各不相同,我家缺資金、你家缺技術、他家缺勞力……種種原因,不一而足。他拉皋鎮他拉皋村依託愛家家居項目,將財政補助資金37.5萬元放大到200萬元,帶動貧困戶145戶、273人,每人每年分紅1420元; 他拉皋鎮木營子村依託慕容果蔬合作社「農產品網上商城」項目,對大棚蔬菜整體網上銷售,帶動該村166戶、270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每人每年增收963元;長寶鄉駱駝山子村、平房村依託永豐梨業合作社梨樹產業,與洪宇建設集團朝陽分公司合作開發民俗遊、生態遊項目,已完成土地流轉67
  • 託起貧困群眾的小康夢——遼寧方大集團在東鄉的扶貧實踐
    怎樣找到適合東鄉的扶貧路子?怎樣找準東鄉扶貧的突破口?  2019年5月,遼寧方大集團實業有限公司入駐東鄉縣開展產業扶貧工作後,通過調查研究,現場論證,座談交流,把「貧」脈找「窮」根,針對性地制訂精準脫貧措施,確定了 「全面幫扶、項目運作、微利持久、讓利東鄉」的扶貧模式,積極投身產業扶貧。
  • 【精準扶貧】山海協作:產業扶貧的「青島模式」
    【精準扶貧】山海協作:產業扶貧的「青島模式」 2020-05-07 20: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延壽縣「鴨稻米」入圍首屆全國紅十字系統眾籌扶貧項目決賽
    近日,經「全國紅十字系統首屆眾籌扶貧大賽」初賽評審會評審,由哈爾濱市紅十字會聯合延壽縣東安村發起的「東北延壽珍品糧——原生態鴨稻米」眾籌扶貧項目成功入圍決賽。據悉,這是哈爾濱市唯一入圍決賽的項目。
  • 東莞鎮街創新舉措精準扶貧
    面對精準扶貧,東莞各鎮街結合當地及自身實際,創新扶貧舉措,有效發揮扶貧的力量,清溪、厚街、萬江、石龍、虎門等成績突出。近年來,東莞市安排32個鎮街強化組織領導,壓實各級責任,切實落實對口扶貧協作工作內容,推動脫貧攻堅工作不斷向縱深發展。
  • 長洲區以「扶貧車間」為突破口帶動貧困戶就業增收
    3月23日,在梧州恆聲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扶貧車間內,來自長洲區長洲鎮竹灣村竹灣六組的貧困戶甘球加快速度完成自己崗位的工序,確保車間流水線順利運行。  2017年,在長洲鎮政府的幫助及親友的介紹下,甘球來到梧州恆聲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擔任生產工。如今,甘球已是車間生產流水線上的老師傅。像甘球這樣到扶貧車間工作的貧困戶還有5名,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讓各自的家庭增加了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