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天府老味道】品出川菜背後的文化

2020-12-26 四川新聞網

【尋覓天府老味道】品出川菜背後的文化
——專訪四川省美食家協會副會長麥建玲

推薦閱讀

  四川新聞網成都12月11日訊(記者 謝慧然 蔣思靜)滋味,是進餐者的精神享受。味道,制味之道,卻絕不僅僅是指滋味。時至今日,吃,於我們早已不只是果腹而已。也許從來沒有哪個地方,能像成都這樣,將文化與美味結合得如此緊密。楊子云、杜甫、蘇東坡、郭沫若,張大千、李喆人無一不是「饕餮文人」。詩意情懷與美食連結,他們用吃來詮釋生活,這仿佛也是成都人生活的大樂趣之一。

  四川省美食家協會,這個由我四川熱心美食文化事業的文化名人、美食品評專家、美食研究專家所組成的,以弘揚四川美食文化為宗旨的組織無疑在川菜文化這方面有著深刻的研究。為此,我們專訪了四川省美食家協會副會長麥建玲女士。

  記者:在您看來,什麼味道稱得上是天府老味道?

  麥建玲:用四川傳統製法做出來的味道,自然就是老味道了。在我的記憶中,回鍋肉一定稱得上是老川菜的代表。家常的烹飪方法是用蒜苗做配料,但現在出現了許多創新的做法。比如用虎掌菌做輔料,也成了現今餐桌上的新貴。還有小吃,我對於餈粑印象非常深刻。紅糖、黃豆面的老味道一直停留在記憶裡。還有賴湯圓,這如今已經形成產業化、規模化生產的老品牌都已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了。

  記者:您覺得,這些老味道除了「味」本身而外,是否還承載著其他的東西?

  麥建玲:餐飲對於人類具有兩大功能,一是維持生存需要,二是精神享受。味道,是制味之道。但卻不僅僅是味覺享受的「滋味」。其味,還應該有「意味」、「趣味」、「品味」、「回味」。川菜承載的是我們四川獨有的文化,老味道更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傳承。川菜是有故事的,老川菜的文化意味是我們更應該去「品」的內容。

  記者:您如何看待老川菜、老味道的傳承和發展?

  麥建玲:川菜幾千年來一直在發展。對於老味道、老菜品,好的、精華的一方面我們當然要繼承,但一些不好的,尤其是不健康的內容,我們應該逐步摒棄。不是所有老的味道,都是好的。

  如今,有一些老味道已經消失,沒有傳承下來,我認為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老的烹飪技藝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髮揚;二則是因為一些老味道已經不適宜現代人的生活,自然被淘汰掉。

  做為我們,四川美食家協會在保護髮揚我們的老烹飪技藝方面一直在做出應有的努力。對老烹飪方法做挖掘和整理,積極參與到川菜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的工作中,去年我們積極配合《中國川菜》一書的出版,選出180道川菜進行標準化的菜譜整理和英文翻譯,讓省外、國外進一步加深對川菜的理解,加深對川菜的喜愛。

  文化是美食的附加值。如今,我們已經不能僅僅停留在「好吃」,還應該「會吃」。吃出美麗、吃出健康,更要吃出文化。(四川新聞網吃喝玩樂頻道)

相關新聞

點擊進入四川新聞網爆料微博 轉麻辣微博
四川新聞爆料qq: 1292456313 爆料電話:85175623

相關焦點

  • 經典川菜上桌「天府家宴」開席啦
    本報記者肖雨楊攝   ●16道菜品由網友投票與專家意見確定   ●浸潤式用餐展示川菜文化   ●一把「摺扇菜單」展開放在每張桌子中間   離開席還有40分鐘,法國人克萊蒙已經迫不及待。   他受邀請來擔任成都熊貓亞洲美食節「生活美學體驗官」,當天剛從巴黎到達成都,就直奔「天府家宴」。
  • 品味川菜的幸福味道 從「新」開始
    近年來,成都餐飲同業公會在承擔社會責任、規範行業管理、推進行業發展、弘揚川菜文化方面起到了示範引領的作用。 順著成都餐飲同業公會的眼光,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歷史節點,連續四期報導,通過找尋成都極具代表性的餐飲企業,勾勒奮進中的國際美食之都。今日,系列報導迎來第四期,也是最後一期——「品味川菜的幸福味道,從「新」開始」。
  • 石光華:文人美食家的川菜生活
    14日,作為美食節的歡迎晚宴——天府家宴在萬達瑞華酒店開席,這是嘉賓們到達成都後的第一道盛宴,其中燈影香魚片、天府回鍋肉、陳麻婆豆腐、椒麻春筍尖、菜根老罈子、魚香酥皮蝦、樟茶煙燻鴨、開水白菜心、金湯養生鍋等16道主菜將川菜的「麻、辣、鮮、香」演繹得淋漓盡致,讓來自遠方的朋友們開啟了一次地道的川菜美食文化體驗。
  • 「傳說中的」老川菜,重回瀾亭敘餐桌
    危機:部分老川菜面臨失傳  提到川菜,大家熟悉的菜品很多:像宮保雞丁、辣子雞、水煮魚、毛血旺等等,早已是大眾餐桌上非常常見的家常菜。但實際上,川菜並不僅僅包含這些鹹鮮、麻辣的「重口味」大眾菜品。川菜講究「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 中國年成都味 川菜年夜飯擺到了倫敦、都柏林
    當地時間1月17日下午,正是中國的小年夜,「行走的年夜飯—品味成都」中華美食文化推廣活動來到愛爾蘭都柏林,在一棟建於1909年的老郵局歷史建築裡的知名中餐廳鴻軒,中國駐愛爾蘭大使何向東與愛爾蘭政商文界人士,以及成都代表團一同品鑑處處洋溢著成都元素的年夜飯,通過舌尖上的美味感受天府文化的韻味。
  • 打卡味美四川活動周|吃+逛+買,這場川菜大展不擺了!
    以地方特色為主題的11個特裝館,將四川美食餐飲、美食文化展現到淋漓至盡。川菜作為中國八大傳統的菜系之一,以味見長,其豐富味道受無數人追捧。在這場大型展會上,不僅開啟了一場令人垂涎的「味蕾之旅」,更能看到一幅完整的「川菜畫像」。如何做出一碗地道的成都麻辣乾鍋、麻辣燙甚至是麻辣魚?
  • 《天府文化》雜誌評選出十本天府文化推薦圖書:阿來、龔學敏作品入選
    在此次聯歡會上,《天府文化》雜誌評選出十本天府文化推薦圖書。這十本書經《天府文化》雜誌精心評選,是展現天府文化、成都生活美學的優秀書籍。其中,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的《花重錦官城·成都物候記》名列其中。
  • 品味川菜的幸福味道 從「新」開始
    近年來,成都餐飲同業公會在承擔社會責任、規範行業管理、推進行業發展、弘揚川菜文化方面起到了示範引領的作用。 順著成都餐飲同業公會的眼光,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歷史節點,連續四期報導,通過找尋成都極具代表性的餐飲企業,勾勒奮進中的國際美食之都。今日,系列報導迎來第四期,也是最後一期——「品味川菜的幸福味道,從「新」開始」。
  • 名菜有故事-川菜篇:扒一扒川菜代表作背後的故事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商周時期,我國的膳食文化就已有雛形;唐宋時,南食、北食各自形成體系;清朝初年,川菜、魯菜、淮揚菜、粵菜,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地方菜,被稱作「四大菜系」;到了清朝末年,浙菜、閩菜、湘菜、徽菜四大新地方菜系分化形成,共同構成漢民族飲食的「八大菜系」。其中,從民間中走出來的川菜,不僅味道贊,文化底蘊更是深厚。
  • 賞美景、品美食、感受天府文化 臺灣旅遊達人玩轉四川
    位旅遊達人在7天的時間裡,賞美景、品美食、感受天府文化、體驗天府旅遊。走進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有『東方阿爾卑斯』之稱的四姑娘山、攝影家天堂新都橋、亞洲最低海拔現代冰川海螺溝、中國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樂山大佛等感受文化和自然魅力;走進世界上唯一一座可以吃的博物館川菜博物館、樂山蹺腳牛肉、缽缽雞等進行四川特色美食品鑑;通過甲居藏寨、藏羌歌舞等領略民族風情;並住進川西民宿、泡冰川溫泉、做地道川菜、觀夾江造紙,多角度體驗四川文化,給臺灣的旅遊達人留下了好看好吃好耍的深刻印象
  • 尋覓老上海街坊的味道
    揚州劉慧,在國慶前夕,來到上海觀光,專訪特色街區,尋覓老上海味道。出站不遠就是華山路,轉角處就見到上海交大的徐匯校區,老校區的大門充滿皇家貴族氣息,紅墻青瓦,一對石獅靜靜地守護著大門,見證了1896年盛宣懷督辦的南洋公學,到1921年改組為交通大學的辦學歷程,這座古老大門屬上海文物建築了。
  • 尋找2020天府美食地標|川菜之父故裡 雙江書院中藏著最地道的川菜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王攀 王祥龍 攝影攝像報導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為弘揚天府美食文化,強調區域特色餐飲地標作為四川第二批歷史文化名人,清代才子李調元被譽為「川菜之父」。川菜歷史上第一部飲食專著《醒園錄》,先由其父李化楠整理,後經李調元編撰完成。他們父子的故裡,就在如今的德陽市羅江區。老街巷,沉澱著一座城市的記憶。天府四川,美食遍地,幽深小巷中,往往還藏有人間煙火氣。
  • 蘭亭感恩日之「舌尖上的天府之味---川菜」
    本月感恩日菜品由蘭亭匯行政總廚劉波親自掌勺,打造「舌尖上的天府之味——川菜」。蘭亭匯行政總廚劉波曾得全日空北京新世紀飯店行政總廚川菜大師「黃佑仁」先生授藝,既繼承了黃佑仁先生的廚藝,又在其基礎上深加學習,創出了屬於自己的專屬味道,本月感恩日就讓我們一起品嘗「舌尖上的天府之味」。
  • 2020年德陽市川菜川劇文化周調元菜系品鑑會活動在羅江舉行
    據悉,調元菜系品鑑會是羅江建設「川菜之鄉」的重點工作,是繼續深挖「調元文化」潛力的有效路徑,是豐富川菜文化內涵的重要法寶。調元菜系品鑑會是對羅江川菜發展的一次檢驗,希望以食為媒、以品會友,共同推進川菜產業發展!
  • 借傳統川菜和創新川菜,談繁體字與簡體字:守住靈魂
    ,是巴蜀的文化味兒,是天地賦予的人情味兒。天地山川、岷峨江沱,造就了水土丰韻的天府之國,孕育了包羅萬象的動植物產,川人憑著勤勞和智慧,於天地間取物,於萬物中取味,生產出各種食材和調料,為川味奠定了夯實基礎。二是,精於調味。
  • 打造川菜全產業鏈示範 眉州東坡·世界川菜園開建
    萬宇 四川在線記者 樊邦平 文/圖11月16日,在第十二屆中國泡菜食品國際博覽會·第三屆世界川菜大會開幕之際,眉山市舉行了眉州東坡·世界川菜園項目啟動儀式,宣告項目正式動工。據悉,園區將致力於打造成為川菜產業四大平臺,即以東坡文化、川菜文化底蘊為切入點,打造成為獨具特色的文化展示平臺,以升級眉山川菜產業為著力點,打造成為美食朝聖地、世界大廚房和世界各國餐飲大師烹飪技藝的學習交流平臺,以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為抓手
  • 川菜文化體驗營圓滿落幕 兩岸學子收穫滿滿
    (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中國臺灣網7月27日成都訊 7月26日,「尋麻問辣品四川」川臺學生川菜文化體驗營圓滿落下帷幕。在結營儀式上,20名川臺學子用PPT、視頻等主題作品和精彩的文藝節目為8天的四川之行畫下精彩句號。  四川省臺辦副巡視員楊志學出席結營儀式並對活動進行了總結。
  • 蜀意我創過真招百變川菜品文創
    連日來,麻婆豆腐、宮保雞丁、回鍋肉等道地川菜與龍抄手、鍾水餃、酸辣粉等名小吃給臺灣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前往四川旅遊學院的路上,來自臺灣實踐大學的林昭辰就開始對「百變川菜品文創」主題活動表達出強烈的期待:「臺灣有句話:『吃飯皇帝大』,意思是吃是人間最重要的活動,天大的事也等吃飽了再說,而今天我們不只吃,還學如何做吃的!」
  • 時尚購熊貓遊川菜行 世警會天府文化魅力行火熱啟動
    這也是世警會首次在亞洲城市舉辦,成都將藉此契機針對所有赴蓉參賽人員、家屬及遊客,策劃一場以宣傳天府文化、展示成都魅力、推廣「離境退稅政策」為主要目的的系列活動。活動以「時尚旅遊」、「美食體驗」及「文化感知」三大主題出發對應舉辦若干場體驗行活動,活動內容全方位覆蓋文、旅、商、體多個領域,帶領世警會參賽選手作為國際體驗官深度體驗天府文化魅力、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魅力。
  • 為生活立美,為非遺傳承|成都天府新區非遺文化精彩出圈
    視頻講述了一個哈佛女孩重回故土探訪天府新區非遺項目,用年輕人的視覺,見證傳統文化在傳承中不斷創新,見證成都的生活美學。花邊織造、周家刀、牛水煮、吹糖人……多個成都天府新區非遺文化在視頻中展現。,尤其是老成都的風味,總能抓住每個食客的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