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大教堂是歐洲哥德式建築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見到它的真容之後,那是發自內心的震撼,不愧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於1248年興工,由建造過亞眠主教堂的法國人設計,有法國盛期的哥德式教堂的風格,歌壇和聖殿同亞眠教堂的相似。它的中廳。內部高達46米,僅次於法國博韋主教堂。西面雙塔高152米,極為壯觀第一眼看到科隆大教堂的時候,便被震驚了。其宏偉之勢,超越了迄今看過的所有教堂。圍繞教堂走一圈,抑或坐在教堂前的臺階,也可以坐在教堂裡面,感受這座歐洲大教堂帶來的莊嚴。教堂周圍也有很多流浪藝術家,有用粉筆寫生的,有用樂器演奏的,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讓這座教堂充滿了生機。
集宏偉與細膩於一身的科隆大教堂,中世紀哥德式建築的完美典範。此教堂以輕盈、雅致著稱於世,是中世紀歐洲哥德式建築藝術的代表作,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德式教堂建築。高塔將人的視線引向上天,高塔直向蒼穹,象徵人與上帝溝通的渴望。大教堂的外觀極盡奢華,入口大門上面的精雕細琢、細緻繁複、栩栩如生,如此的工作量確實需要耗費600年。教堂內部從視覺感覺非常高,增添了許多莊重、肅穆之感。進去時,正趕上做活動,遊客不能靠近,唱詩班在唱歌,虔誠的信徒在祈禱。教堂地處市中心,前面的廣場人頭攢動,非常熱鬧。
科隆大教堂除了有重要的建築和藝術價值外,還在於它是歐洲基督教權威的象徵。罕見的五進建築,內部空間挑高又加寬,高塔直向蒼穹,象徵人與上帝溝通的渴望。1164年,德意志帝國皇帝、科隆大主教萊納德徵戰義大利米蘭時,奪得一件珍貴的戰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東方三聖王的遺骸。於是,科隆成為繼西班牙的聖地亞圖、義大利的羅馬和德國的亞琛之後最有名的朝聖地。它與巴黎聖母院大教堂和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並稱為歐洲三大宗教建築。科隆大教堂本身既是一個傳奇,也是藝術史上非常出眾的題材。傳說舒曼進入這個大教堂即震攝於其氣勢,而萌發了寫作〝萊茵交響曲〞的意念。
它的兩個巨大的塔樓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雙塔,站在塔上可以縱覽科隆 (Kln) 及城郊的盛景。 需要注意的是,科隆大教堂原本是獻給聖彼得和聖瑪利亞,而並非「東方三王」,雖然他們的遺骨在 12 世紀就從米蘭來到科隆,從此之後就一直安放在金色的三王聖龕中,並使得科隆大教堂一躍成為重要的朝聖地之一。 在教堂的珍寶館中收藏有許多無價之寶,其中包括彼得魯斯權杖和彼得魯斯項鍊以及歐洲已知最古老的大型雕塑作品:格羅十字架 (Gerokreuz)。 除此之外,窗戶上的彩色玻璃畫、精雕細刻的唱詩班座椅以及出自 14 世紀的繪畫作品也定會令人目不暇接。 大教堂內外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同樣不容錯過,例如夏日時分每個周二舉行的管風琴音樂會,或者從九月至次年六月每月一次在三王聖龕前進行的合唱團演出。 被稱為「第五季」的科隆狂歡節 (Klner Karneval) 絕無一絲宗教含義,但它和科隆大教堂一樣,同為科隆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走到教堂跟前,就能感到它的宏大,只有仰望,否則根本無法看到其高聳入雲的兩座高塔。教堂正門上的雕塑非常的精美和繁複。教堂內部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教堂四壁彩色窗戶了。彩色花窗在各個教堂中並不少見,但像科隆大教堂這樣數量眾多,色彩之鮮豔還是罕見的。科隆大教堂中花窗的總面積達1萬多方米,裝有描繪聖經人物的彩色玻璃,被稱為法蘭西火焰式,使教堂顯得更為莊嚴。畫面只用4種顏色:金色--代表人類共有一個天堂,寓意光明和永恆;紅色--代表愛;藍色--代表信仰:綠色--代表希望和未來。在陽光反射下,這些玻璃金光閃爍,絢麗多彩,是教堂的一道獨特的風景。教堂內參觀的遊人非常多,很多都在聽導遊講解一塊塊基石、浮雕以及聖棺等。幾幅石刻浮雕描繪了聖母瑪麗亞和耶穌的故事。
從中央火車站出來,旁邊就是著名的科隆大教堂了,哥德式的建築,特意修復成被火灼燒後的樣子,表示德國人銘記歷史。從教堂正門進入,正趕上做禮拜之類的儀式,莊嚴正式,兩旁的彩色玻璃據說每一小塊都價值不菲。要登上塔高處遠望只能從邊上的塔內轉著圈的上樓,很狹窄卻不擁堵,大家秩序井然。哥德式建築的特色就是可以很高,卻不能很大,聽說是因為不能解決建築力學的原因。因為科隆大教堂就在中央火車站旁邊,附近還有很多其他景點,是科隆不可錯過的遊覽地。最後再推薦一家肘子館,在大教堂去巧克力博物館的那條路上,有一家做肘子的百年老店。
走在各種建築中,當你步入科隆大教堂的那個廣場的瞬間,整個教堂突然進入你的眼帘,非常高大,直插雲霄的感覺,那一瞬確實特別震撼。當排隊進入教堂的時候,才發現裡面的精美更是無與倫比。各種彩色的玻璃,高大的建築處處透漏著歷史的信息。在教堂裡面的紅衣主教們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而遊客們也非常小心的參觀,非常有序。這座教堂給人的是十足的震撼,雖然目前還有多處正在維修中。建築本身確實很壯觀。尤其是聯想到教堂的建成年代,就更令人感嘆。走的地方多了,就知道「勤勞、智慧、勇敢」的並不只有古代中華民族,各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民,無論古代還是現代,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中國人有自己的優勢,但也要虛心向世界各國各地區各民族學習。接納和學習,這也該是大國開放心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