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唐代張若虛的經典名篇《春江花月夜》賞析

2020-12-15 中國稅務網

  說起膾炙人口的《春江花月夜》,那可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傑出代表作。自誕生以來,引得無數文人墨客競相吟詠歌唱。該詩運用富有生活氣息的筆調,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描繪了一幅靜謐優美、詩情畫意的春江月夜圖,抒發了遊子思婦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況味。全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通篇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意境空明澄澈,語言清新雋永,韻律宛轉悠揚,洗淨了六朝宮體的粉黛,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素有「孤篇蓋全唐」之美譽。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讀詩歌原文:

  春江花月夜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指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讀完詩歌,給人一種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之感。不知讀者朋友們又是什麼感受呢?首先,我們來認識一下詩歌作者——初唐詩人張若虛,今天的江蘇揚州人,此地自古人文薈萃、底蘊深厚,他以文詞俊秀馳名京都,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為「吳中四士」,在初唐詩風的轉變中享重要地位。

  此詩題目,包含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也是詩歌中常用的五種意象,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奇妙的藝術境界。整首詩由景、情、理依次展開,第一部分寫了春天江面上的美景,第二部分寫了面對江月由此產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寫了遊子思婦的離愁別緒。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詩歌在開篇時,就在一個開闊的背景上勾勒出春江月夜的總貌和氣勢。一個「生」字,賦予了明月和潮水以活潑的生命。「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緊接著,詩人極力描寫春江月夜的靜謐美和生動美:灩灩的江波,皎潔的明月,似霰的花林,如夢的沙汀……一個個如夢如幻的意象,充分展示了大自然的明麗純美,讓人生發出無限美好的遐想。詩人以細膩的筆觸、生動的語言、悠婉的情愫,烘託出春江月夜的幽美恬靜。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集中在一輪孤月上了。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水與天空都那麼純淨,不染一絲纖塵,而空中的一輪孤月,引發了詩人對宇宙人生的思考。「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緊緊聯繫著人生,探索人生哲理與宇宙奧秘。在此處卻別開生面,賦予了一番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這和唐代詩人劉希夷《代悲白頭翁》中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年年對著明月,年年都會賞花,可是每一年的我們,卻變得不同了。這是時間推移帶給每個人不可逆轉的變化。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不是頹廢與絕望的情緒,而是緣於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是緊承上一句的「江月年年只相似」而來的。人生代代薪火相傳,江月年年俯瞰大地。一輪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著什麼人,但似乎又永遠不會等到什麼結果。月光下,大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隨著江水的流動,詩篇遂生波瀾,將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轉到了人生圖景,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這也是古詩詞中常見的表現手法,由情及景,情景交融,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這四句總寫月夜裡思婦與遊子的兩地思念之情。白雲飄忽,象徵「扁舟子」的行蹤不定;「青楓浦」為地名,但「楓」「浦」在詩中又常用為感別的景物、處所。「誰家」「何處」二句互文見義,因不止一家、一處有離愁別恨,在月光普照的中華大地上,有多少相思?又有多少閒愁?大概只有月亮能感知吧!或是遊子思婦自己才能體會其中滋味。

  接下來的「可憐樓上月徘徊」八句,寫出了思婦對離人的懷念。詩人不直說思婦的悲和淚,而是用「月」來烘託她的懷人之情。詩人把「月」比作有感情的人,「徘徊」二字用得極為傳神:月光浮雲遊動,故光影明滅不定;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婦作伴,為她解愁,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臺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這一切她可以看得見的地方。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這裡「卷」和「拂」頗為傳神,生動地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惆悵和迷惘。遊子思婦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相守,只得明月千裡寄相思。「鴻雁長飛光不度」一句,也暗含魚雁不能傳信之意,沒有了外界的幫助,相思也只是空相思。

  最後八句寫遊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託他的思歸之情。「扁舟子」連做夢也念念歸家——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遊子的青春與韶華。江潭落月,更襯託出他悽苦寂寞之情。沉沉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麼遙遠!「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沉重心情;「無限路」也就無限地加深了他的無限鄉思。他思忖:在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幾人能在月光下回到自己的家鄉呢?「落月搖情滿江樹」,這結句的「搖情」——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遊子之思,詩人之緒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間。

  聞一多先生曾如此讚譽《春江花月夜》:「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自此,《春江花月夜》擁有了「孤篇蓋全唐」之美譽。此般意境悠遠、文辭優美,給人以無限美的享受。無論是閱讀詩歌本身,還是朗誦它,吟詠它,腦海中總會出現唯美的畫面。在這種精彩絕倫的詩歌面前,一切讚嘆仿佛都是饒舌……筆者深表贊同,不知讀者朋友又是何看法呢?

相關焦點

  • 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唐代張若虛的經典名篇《春江花月夜》賞析
    說起膾炙人口的《春江花月夜》,那可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傑出代表作。自誕生以來,引得無數文人墨客競相吟詠歌唱。該詩運用富有生活氣息的筆調,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描繪了一幅靜謐優美、詩情畫意的春江月夜圖,抒發了遊子思婦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況味。
  • 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春江花月夜
    有這樣一首詩,一共36行,全篇252個字,1000多年來享受了太多讚譽,是的它就是《春江花月夜》。從來沒有人可以把一首寫景詩寫得如此生動傳情,一抹月色都有著萬種光芒。張若虛創造的這種詩歌語言形式,後來發展成為散曲和民歌中的「頂針續麻體」,至今中國詩壇還有很多人沿用,但是都不能及得上《春江花月夜》。聞一多先生曾給予這首詩極高的評價,他稱《春江花月夜》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對於這個說法,我也是相當認同,《春江花月夜》真的是一首絕美的詩,它不豔不俗,有種行雲流水的感覺。
  •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
    春、江、花、月、夜,多美好的五種事物啊,把他們集合到一起,展現出的更是一種別樣的光彩。《春江花月夜》本是樂府吳歌的曲牌,據說是陳後主陳叔寶創作的,不過他的詩文內容已經失傳。後來隋煬帝用這個曲牌寫過一些詩,但內容空洞浮誇,很難被人記住。 張若虛這首詩的具體寫作時間和背景已經不可考證,我們只知道張若虛大概生活在唐代前期,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
  • 此古詩是唐詩的頂峰,唐朝最美的古典詩詞,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附...
    聞一多評價這首詩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春江花月夜》在藝術上的成就達到了同類詩中的最高水平。整首詩的意境美到窒息。在這靜寞幽深的春江花月夜裡,有多少人天各一方,依託著月光遙寄思情,而落月的餘輝只能是無可奈何地帶著不能寧靜的情思,把樹影灑滿了漫漫無盡的江邊。原文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 「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何為獲此讚譽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詩詞中,月是重要的意象和情感寄託。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就是一首明月的頌歌,被聞一多先生讚譽為「詩中的詩, 頂峰上的頂峰」。那麼,這首詩為何享有如此高的讚譽?接下來,讓我們在時空轉換中一起探究,月作為這首詩的中心意象,如何將景、情與理貫穿在一起,從而蘊含深沉的哲理思辨和浪漫的美學情懷。
  •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壓全唐,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作者】張若虛(約 660—約 720),字號不詳,初唐詩人,揚州(今江蘇省揚州市)人,曾任兗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齊名 ,號稱「 吳中四士」。《全唐詩》只存詩二首,《春江花月夜》是張若虛的名作,歷來為人們所稱頌。
  • 張若虛和楊廣都寫了《春江花月夜》的詩,究竟誰的更好
    中國詩詞源遠流長,正所謂唐詩宋詞,要說起詩,那定然是唐朝最佳,而說起唐朝古詩的巔峰,便是經典佳作層出不窮的李白,不過也有一個人僅僅憑藉一首詩,就聞名千百年之久,此人名為張若虛,現代人認識張若虛的途徑,大多是語文課本上那一首《春江花月夜》,詩詞是順應時代而生,唐朝時期的詩,很多大氣又豪邁
  • 史上最神秘的詩人,一生只留下兩首詩,卻被稱為唐詩頂峰中的頂峰
    說起唐詩,很多人都會想到,詩仙李白的豪邁,詩聖杜甫的憂國憂民,詩鬼李賀的奇才妙思,在那個無數詩人大放光彩的時代,與眾多熠熠生輝的詩人不同,有一位詩人可以說是最神秘的,他流傳下來的詩篇也非常之少,只有兩首詩,還差點淹沒在歷史之中,但其中一首詩被稱為「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被後人譽為
  • 詩中的詩|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他僅有兩首詩歌流傳於世,收錄於《全唐詩》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婦孺皆知的傳世佳作,被後人冠以「孤篇橫絕,壓倒全唐」的美譽。世人很難相信,這首詩從唐至元,幾乎沒人提及。直到明朝的時候,才有詩集開始收錄這首詩,也有不少明代學者開始關注《春江花月夜》。到了清末,學者王闓運對這首詩大加讚賞。他在《論唐詩諸家源流》中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成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
  • 詩中的詩 |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他僅有兩首詩歌流傳於世,收錄於《全唐詩》中,其中《春江花月夜》世人很難相信,這首詩從唐至元,幾乎沒人提及。直到明朝的時候,才有詩集開始收錄這首詩,也有不少明代學者開始關注《春江花月夜》。到了清末,學者王闓運對這首詩大加讚賞。他在《論唐詩諸家源流》中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成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
  •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一生僅留下兩首詩,卻孤篇壓倒全唐!
    《春江花月夜》是張若虛的代表作,也是他「孤篇竟為大家」之作。關於張若虛的生平和其他記載非常之少,他的一生流傳下的詩作也只有兩首。一首就是被大家廣為熟知的春江花月夜,千萬讀者為之傾倒。另一首就是《代答閨夢還》。張若虛的這首《春江花月夜》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 「孤篇壓全唐」《春江花月夜》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
    唐朝是一個浪漫的時期,有無數的詩歌高峰立於此,詩的創作達到了高峰。初唐夾雜著稚嫩的羞澀,對詩的的探索從未停止。提起張若虛,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但說起《春江花月夜》,恐怕沒有人不知道。這首詩被譽為孤篇壓全唐,聞一多先生也說它是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那究竟是什麼樣的詩能受到如此大的誇讚,成為初唐詩歌的頂峰。
  • 不要曲解 聞一多、王闓運從未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
    前言昨天寫《上合青島03-88年前31歲的聞一多在國立青島大學開設了唐詩課》,又看了一遍聞一多先生《宮體詩的自贖》。這篇文章之所以著名,是其中有一句評價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話:「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 用散文解讀《春江花月夜》,聞一多說它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春江花月夜但是《春江花月夜》卻出類拔萃,有孤篇壓全唐的氣勢。文章不在多而在精,乾隆天天晚上加班一輩子寫了四萬多首詩,留在教科書裡的只有一首還是模仿的。一首《春江花月夜》讓張若虛的名字帶著光環永遠流傳。春:春是宜人的春天,春是思人的春天。江:江是澄明的江水,奔騰到海是它的方向,帶著濤濤思念。
  • 《春江花月夜》賞析並「孤篇壓全唐」質疑
    《春江花月夜》賞析並「孤篇壓全唐」質疑文/南郭居士有一首詩給人無限遐思,無限美感,自《詩經》之後的一千幾百年中,沒人把一輪江月寫得如此悽美多情。這就是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這其後的一千多年,又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張若虛一生僅留下兩首詩,卻因這一首詩而「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現在我們先欣賞一下這首千古名篇!
  •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
    春、江、花、月、夜,多美好的五種事物啊,把他們集合到一起,展現出的更是一種別樣的光彩。《春江花月夜》本是樂府吳歌的曲牌,據說是陳後主陳叔寶創作的,不過他的詩文內容已經失傳。後來隋煬帝用這個曲牌寫過一些詩,但內容空洞浮誇,很難被人記住。 張若虛這首詩的具體寫作時間和背景已經不可考證,我們只知道張若虛大概生活在唐代前期,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
  •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何以「孤篇橫絕,竟成大家」?
    另一首就是著名的《春江花月夜》了,這首詩在唐宋元明時期都沒有什麼地位,一直到清代末年才被學者王闓運發掘,並在《論唐詩諸家源流》中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成大家。李賀、商隱,挹其鮮潤;宋詞、元詩,盡其支流,宮體之巨瀾也。」由此評價,《春江花月夜》得以流行,被更多的人傳頌。而《代答閨夢還》這首宮體詩較為冷僻,很少有人知道。
  • 《春江花月夜》是不是唐詩的頂峰?
    這個問題大概是來自於民間對《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的稱讚。那麼《春江花月夜》是不是唐詩的頂峰?盛唐詩歌頂峰,唯李杜可爭輝,沒有爭議。大唐詩文飛揚,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在當時是排不上號的。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這首詩呢?甚至捧為至寶。因為詩詞是屬於大世界觀下的小情趣,是可以帶有濃重的個人色彩的。李杜詩雖好,意氣飛揚,縱橫萬千,代表了大唐冉冉上升的昂揚氣象,也有反映社會現實的沉鬱作品,但是總的來說,詩作是與社會積極關聯的,是外向型的詩詞類別。
  • 此古詩是唐詩的頂峰,唐朝最美的古典詩詞,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賞析,附...
    聞一多評價這首詩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春江花月夜》在藝術上的成就達到了同類詩中的最高水平。整首詩的意境美到窒息。在這靜寞幽深的春江花月夜裡,有多少人天各一方,依託著月光遙寄思情,而落月的餘輝只能是無可奈何地帶著不能寧靜的情思,把樹影灑滿了漫漫無盡的江邊。原文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在唐宋元朝默默無聞,因這4個貴人逐漸登上頂峰
    漏轉霞高滄海西,頗黎枕上聞天雞。蠻弦代雁曲如語,一醉昏昏天下迷。四方傾動煙塵起,猶在濃香夢魂裡。後主荒宮有曉鶯,飛來只隔西江水。這五位詩人中,張若虛留下來的詩最少,只有兩首。而這首《春江花月夜》除了在郭茂倩的《樂府詩集》中被收錄以外,從唐朝開始一直到明朝前期,就再沒有人提起了。因此很多人認為,這首詩之所以被郭茂倩注意,僅僅是因為這是一首樂府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