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9月21日電(記者 晏國政、馬曉媛)今年3月以來,太原市按照山西省的部署,針對城中村痼疾狠下決心,舉全市之力加快推進改造。各級各部門嚴守廉潔發展底線,依靠公開透明的制度設計和優良的工作作風,贏得群眾擁護和改造企業信任,短短半年時間整體拆除30個城中村。
從11年改3個村到半年拆30個村
環境衛生惡劣、汙染排放嚴重、違章建築密布、安全隱患突出、公共服務不足、治安案件頻發……多年以來,居住著市區1/3人口的173個城中村,成為山西省太原市城市發展的「暗點」和民生短板。
早在2003年太原市就已啟動城中村改造,但受各種因素影響,11年間僅完成3個村的整村改造。山西省委書記王儒林去年10月在太原調研時,對城中村種種亂象和改造情況提出批評,責成太原市從城中村問題入手倒查為官不為、治吏不嚴,甚至違法違紀問題,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
今年3月2日,太原市召開城中村改造動員大會,表示將把城中村改造作為推動全市全局工作的重要突破口,舉全市之力,堅決打贏城中村改造這場硬仗。其中,今年啟動54個城中村整村拆除及同步建設,5年內全部完成170多個村的改造任務。
截至8月底,太原市已有30個村基本完成整村拆除任務,34個村啟動拆遷安置房建設。
端平利益「一碗水」政策亮給百姓看
「不管是黨員幹部還是群眾,不管早籤還是晚籤協議,補償都是一個標準。把『一碗水』端平了,老百姓就信服。」太原市晉源區木廠頭社區居民梁改蓮說。
今年城中村拆遷改造進展神速,除了各級黨委政府和各個職能部門的高度重視與精心組織外,還得益於改造政策與各個環節的公開、公平和公正。
「以前有的幹部和開發商勾結,把城中村拆遷改造當『唐僧肉』。」太原市一位城區幹部說,此次改造由政府主導,一攬子推介改造項目,邀請有實力、有信譽的企業進場;改造合作協議由政府、企業和村集體三方籤訂,著力保障村民的合法權益。
太原城改還堅持「安置優先」,打消群眾顧慮。包括優先拆除回遷安置地塊、優先轉讓安置地塊、優先辦理回遷安置房手續、優先啟動回遷安置房建設,並規定回遷房建設不啟動,對外銷售的商品房不得開工建設。同時出臺多項優惠政策讓利於民,包括市財政返還85%土地出讓金用於支付村民徵收拆遷安置成本、安置村民住宅項目減免多項規費等。
記者走訪多個城中村了解到,拆遷改造中的各事項都要經過「四議兩公開」程序。小店區龍保村改制企業負責人常守成說:「從開發商的引進、開發商和村集體的分成、各戶補償方案,到建成住宅的選址、戶型,每一個環節都要過會討論、上牆公示,保證公開透明,讓老百姓明明白白。」
管好幹部防貪腐優良作風聚民心
「要是在過去,這30個村子100年也拆不完。現在幹部們專心幹事業、謀發展,效率高了,心離老百姓更近了。」一名家住城中村的老黨員說。
在今年的城改過程中,太原市始終保持懲治腐敗、狠剎「四風」、打黑除惡的「三個高壓態勢」,為改造創造了良好環境。各項制度措施堅持公平公正、陽光操作,約束了幹部權力。太原市委表示,目前相關部門沒有接到一件在城改中幹部腐敗的舉報,也沒有發現領導幹部打招呼、要地塊、拿項目的現象。
幹部優良的工作作風獲得了群眾的理解與支持。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書記吳政隆指出,太原城中村問題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幹部缺乏擔當和作為精神。「這次改造,我們將其視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同時作為檢驗全市各級幹部作風的試金石。」
萬柏林區後北屯社區被稱為太原第一大城中村,拆遷改造難度極大。社區居民吳愛旺家有兩處宅基地,動遷人員開始入戶時,他要麼鎖起大門,要麼躲著不見。可不管啥時候回家,總有人等在門口,講補償方案,講安置政策,講未來發展。「開始覺得他們真煩,可慢慢理解改造不是咱一家一戶的事,再看這些幹部沒白沒黑地工作,人家圖個啥呀!」門打開了,老吳的心結也打開了。
在後北屯拆遷改造過程中,萬柏林區各級各部門300多名幹部堅持深入群眾,有的入戶達五六十次,有的帶病堅持,最後被送進重症監護室。萬柏林區委副書記馬金安說:「深入群眾的過程,也是幹部增長群眾工作本領、密切幹群關係的過程。幹部離群眾越近,群眾與幹部的心就貼得越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