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萬年前,誰跨越白令陸橋從歐亞前往北美?誰又反向而行,從北美前往歐亞? | NSR論文
其實,這樣的物種擴散事件並不限於這一時期,幾千萬年前,歐亞大陸和美洲大陸之間存在一條可以跨越海峽的通道,這個通道就是白令陸橋。它的形成和變化直接影響了兩個大陸之間的動植物分布格局。(圖片為幾萬年前人類延白令陸橋的擴散事件,與本研究工作的歷史時期有所差異,僅做圖示,圖源[2])最近,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團隊綜合分析分子系統發育和生物地理數據,通過數據模擬,整合了92次跨越白令陸橋的物種擴散事件,對這條通道上曾經的繁忙圖景進行了重現[3]。
-
古DNA研究:洞察歐亞東部大陸人群歷史
古DNA研究:洞察歐亞東部大陸人群歷史 科學研究發現,在末次盛冰期之前,現代人祖先已擴散至整個歐亞大陸,北至西伯利亞、西至歐洲、東至亞洲,在這片大陸上繁衍生息。地球氣候在末次冰期時歷經數次冷暖更替的變化,使得現代人群或是為尋求宜居之地而不斷進行擴散與交流活動,或是因極端惡化的環境而遭受滅頂之災,由而帶來歐亞大陸區域性人群結構的相應改變,並逐漸演化成如今形色各異,從表面的語言、文化,到根本的遺傳上均存在差別的各類族群。 那麼,末次盛冰期前後,歐亞大陸曾經存在過哪些現代人群?
-
中國發現中新世犬熊屬新種 考證歐亞生物遠古交流頻繁
研究論文第二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李春曉博士展示新發現的佔祥犬熊化石。 孫自法 攝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團隊還通過進一步研究考證,證明在中新世時期,歐亞之間存在多次生物交流事件,犬熊屬從歐洲遷徙到亞洲至少發生過3次。該研究團隊最新完成的這一重要發現及研究成果論文,最近已獲美國《古脊椎動物學報》在線發表。
-
英國曾是「侏羅紀公園」 至少存在108種恐龍
(效果圖)地處生物大陸遷移的重要通道 至少一百零八種恐龍在英國土地上生活過英國境內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恐龍種類,是因為在1.4億年前的白堊紀,英國是生物在北美和歐亞大陸之間遷移的重要十字路口;在6500萬年前北美和歐亞大陸板塊分離之前,英國在這兩塊大陸之間充當了最後的「陸地橋梁」的作用。
-
歐亞大陸湖泊溫度變化遙感研究取得進展—新聞—科學網
湖泊變遷敏感地記錄著氣候與環境變化的信息,是全球變化的直接反映,因此湖泊變化及其驅動因素的研究受到廣泛關注。
-
東北地理所歐亞大陸湖泊溫度變化遙感研究取得進展
因此,湖泊變化及其驅動因素的研究受到關注。湖泊溫度是湖泊重要的物理特徵,是具有指示作用的氣候變化參量。開展湖泊溫度的相關研究,對氣候變化背景下湖泊的綜合響應、湖泊演化和格局的驅動機制等具有理論意義。歐亞大陸分布著較多湖泊和水庫,該大陸地形複雜,氣候帶分布廣泛,湖泊存在梯度差異。
-
陸龍驊:「極渦偏心」成為歐亞嚴寒主因
■「北極濤動」出現負位相,冷空氣從極地向低壓地區擴散,導致北半球大範圍異常寒潮天氣頻繁爆發。 ■ 北極極渦中心位置偏向東半球,造成低溫雨雪天氣主要集中在歐亞大陸。
-
人類如何從非洲遷徙到歐亞大陸?科學家發現12萬年前腳印
來源:海外網(圖:Getty)海外網9月18日電科學團隊日前在沙烏地阿拉伯發現的古代腳印,顛覆了科學家以往關於「人類如何從非洲遷徙到歐亞大陸」的結論。綜合加拿大《國家郵報》《沙特公報》報導,一個國際考古學家團隊的科學家們日前調查發現,人類曾通過內陸穿越沙烏地阿拉伯北部。除了人類的腳印,團隊還在內夫得沙漠發現了大象、駱駝和其他牛類動物的腳印,這些腳印的歷史都可以追溯到12萬年前。
-
歐亞大陸將擺脫困擾冰島火山灰 煙雲正飄向北極
世界氣象組織稱歐亞大陸將擺脫困擾冰島火山灰煙雲飄向北極 本報專稿 冰島火山噴發的煙霧形成的煙雲已在歐洲瀰漫近一周。隨著煙雲向東漂移,亞洲地區也繃緊了神經。 世界氣象組織說,火山灰煙雲之所以對歐洲航空業產生如此大的影響,主要原因是煙雲移動速度慢,遲遲不肯擴散,這與近幾天西歐地區被高壓氣旋控制、風速較小的天氣狀況有關。 該發言人說,一股低氣壓正在大西洋上形成,其登陸歐洲大陸後將帶來降雨,風力也會加大,這些都有助於煙雲的移動。在風力作用下,煙雲還會轉向北極地區,歐亞大陸上空的主要航線將擺脫煙雲的困擾。
-
歐亞、北美交界處:60米深大縫隙 水澈見底
根據地球七大板塊理論,原本所有陸地都是連在一起的,包括現在的歐亞板塊和美洲板塊。在就在你讀這篇文章的同時,大陸板塊之間的分離仍在繼續。板塊的運動也催生了許多壯麗的景觀,在歐亞板塊和美洲板塊的交界處,歐亞大陸猶如被大地之神高高舉起,使得兩大板塊的落差有十多米,這裡有一座平位利爾國家公園(Thingvellir National Park)。公園內有一條著名的大裂谷,這也是北美板塊和亞歐大陸板塊的分界線。裂谷最深可達61米深,湖水清得百米以外可見,湖底還有五顏六色的沙子,吸引了眾多遊客來此潛水。
-
最新研究:早期現代人擴散過程複雜 南北路線相差數萬年
不過,近些年來隨著古DNA分析技術的發展、新的測年技術應用、考古新材料的發現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將目光投向現代人擴散的「北方路線」。與擴散「北方路線」相關的重要遺址及其年代和出土的石製品。李鋒 供圖目前,早期現代人沿「南方路線」擴散到中國的考古學證據十分薄弱,而北方則發現明確的具有「西方」特點的考古學遺存,預示「北方路線」的存在。
-
亞洲首次發現雁形目羅曼維爾雁鴨亞科化石
)在中國乃至亞洲的首次發現。該項研究為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的演化和古地理分布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研究人員對新疆北部吉木乃晚始新世地層中新發現的兩件鳥類化石進行了詳細的對比研究,發現其中一件為鳥類跗蹠骨片段,該標本保存了多個雁形目鴨科鳥類的特徵,同時保存了水禽中僅見於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的特徵組合。
-
重寫人類從非洲遷徙的歷史:我們的祖先經歷了六萬年走進歐亞大陸
這項研究還聲稱移民分散在歐亞大陸幾萬年的波浪中,與他們一樣的人類表兄雜交。 圖為一幅新的研究發現的現代人在亞洲散布的地點和遷徙路線圖 人類何時離開非洲? 研究人員回顧了近十年來亞洲報導的人類新發現的大量新發現。 最近的研究結果顯示,智人到達了亞洲大陸的遠方,以及近大洋洲,遠遠早於先前的想像。
-
中國青銅時代的歐亞草原背景
那麼,東亞與草原之間是否存在交流?在哪些方面及何種程度上影響了中國?這是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共同關心的問題。王鵬的文章以歐亞草原為背景,構建了早期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基本框架,有助於讀者全面理解中國的青銅時代。
-
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 但最早發現北美大陸的卻另有其人
葡萄牙是當時的航海強國,在這裡,他學會了葡文及拉丁文,深入研究了航海所必不可少的宇宙學和數學,並且學會了繪製地圖和使用各種航海工具。 哥倫布發現美洲後,歐洲各國掀開了新大陸開發和殖民的新紀元,西方世界找到了繼續發展的新出口。15世紀,歐洲人口急劇膨脹,對原料和資源的需求也隨之增長。發現新大陸,歐洲人有了可以移民的『場所,也有了可以使歐洲經濟發生改觀的礦石和原材料。新航路的開闢,進一步地推動了世界各地之間的文化交流。
-
歐亞貿易遠至史前 牙結石考古檢測提供新證據
歐洲與亞洲之間的貿易由來已久,最出名的貿易路線當屬漢武帝時期開闢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將東方的絲綢等商品帶到地中海地區,同時也將胡蘿蔔、葡萄等植物以及各種香料帶入中國,成為歐亞大陸兩端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徑。
-
新疆阿爾泰山南麓發現國內首例入侵食肉動物北美水貂
、高水平和重要意義的研究成果。 在執行國家科技基礎性專項「中俄哈蒙邊境地區特有動物與動物地理研究」調查中,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蔣志剛團隊在野外考察中發現了原產於北美洲的北美水貂(Neovison vison)。
-
為什麼是歐亞大陸的文明徵服全世界
我們攤開歷史地圖,會發現,在近代之前,那些先進文明和先進國家,基本都出現在歐亞大陸——古埃及文明例外,但其文明區域也是緊挨歐亞大陸,遠離非洲大陸的中心。歐亞大陸的人類社會一直在科技和文化方面碾壓其他大陸,而且哪怕到了現代,歐亞大陸的這種優勢也沒有退去,而是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