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護城河畔,有一處雄偉的建築十分引人注目,它就是解放閣。對老濟南人來說,有著特殊的情結,它是解放濟南的見證,也是一座城市的榮光。
那個午後,我走進濟南解放紀念館,館內人流稀少,望著那些黑白照片、珍貴地圖,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一位老者,背有些駝,他用放大鏡在看一些小字,蹙眉注視的瞬間,著實令人感動。是怎樣的重溫才能牢記那段歷史?是怎樣的體悟才能銘記光輝歷程?這使我不禁想起齊邦媛女士的一段感受:「半世紀以來,我曾在世界各地的戰爭紀念館低回流連,尋求他們以身殉國的意義;珍珠港海水下依然保留著當年的沉船,愛丁堡巨巖上鐵鑄的陣亡者名單,正門口只寫著:lest ye Forget!(勿忘)———是怎樣的民族才能忘記這樣的歷史呢?」勿忘,是神聖的使命;勿忘,是生生的綿延。
1948年9月24日,經過八天八夜的浴血奮戰,濟南戰役取得全面勝利,殲敵11萬人。這場戰役,意味著濟南成為解放戰爭時期關內解放最早的城市,標誌著全國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序幕,成為城市脊背上的一塊胎記。這場戰役的突破口,就在解放閣,解放閣原來是濟南內城牆的一角,人們稱為「解放閣」,其實,當時有臺無閣。
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濟南市政府在閣基之上修建了閣樓,以緬懷革命先烈。高臺用渾厚的石塊砌成,周圍四面砌有石欄,臺子西面有石階可攀登。然而,很多人所不知的是,解放閣除了臺基,還建過其他建築:清朝末年,建有一座魁星閣,也叫「三角樓」,後來被拆除,蓋起了氣象臺,即山東省建設廳氣象測候所,濟南戰役打響後,測候所被炸毀。
1986年,解放閣正式落成。建築採用中國古典形式,金黃琉璃瓦,外用花崗石貼面。閣分兩層,四面方形,下層四周環廊,廊與閣由抱廈連接。有閣西臺基拾級而上,原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題寫的「解放閣」三個字映入眼帘,外壁上鑲著八組反映濟南戰役場景的灰色大理石浮雕,畫面生動,筆調雄健,四面建有漢白玉石護欄,可憑欄觀景。
走出紀念館,來到解放閣下,陽光兜頭拋灑下來,金燦燦的。一群穿校服的小學生在閣下合影留念,有說有笑的,大風吹過衣角,徒生幾分悵惘。腳下的這片土地,經歷過硝煙炮火,遭遇過敵機嘶鳴,沐浴過屈辱血淚,最終迎來了勝利的時分,勝利的背後是多少鮮活生命的無私拋擲,是多少失敗重來的堅定信念!
城市的日新月異吞噬著歷史的浩淼煙波,但是,見證者就在那裡,血淚史就在那裡,提醒著我們過去的崢嶸歲月。———解放閣,它是我們的精神重心,它是所有濟南人的信仰皈依。今日的解放閣,成為市民日常的一部分,也是精神生活的中樞:打泉水的人,路過這裡,匆匆而過;遛彎兒的人,休閒散步的人,短暫停留;還有些年輕人,久居外地的遊子,回到家鄉後會登上解放閣,振臂高呼,高空環視,像是被攬入母親溫暖的臂彎,那麼的自足與喜悅。
每年的9月24日,很多參與濟南戰役的老兵會自發的來到解放濟南戰役革命烈士紀念碑前,緬懷逝去的老戰友,和他們說說話,追憶過往歲月。其中,有一位老英雄,格外熟悉,他就是戰鬥老英雄袁永福爺爺。「不能忘記老戰友,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每每提起那段歷史,他都眼角噙著淚花,難抑激動之情:「不忘歷史就是對歷史的尊重。」綠色的軍裝,綴滿的勳章閃閃發光,深情的敬禮,莊重的姿勢令人動容。從軍三十餘載,他身經百戰,屢立戰功。濟南戰役中,他打死了敵人情報處長和他的參謀,俘虜了敵人繳獲重要軍事情報,為解放濟南贏得了時間,成為八縱駐守立功第一人。面對老英雄的溫熱目光,我徒生難以言述的敬畏,這敬畏是接近,是觸摸,也是一種內心生發出來的美好憧憬。
沿著東南角的臺階而下,就來到了護城河邊,一下子變得喧鬧起來,仿佛進入到另一個世界。不遠處,有一市民拎著水桶,握著拖把,在地上練習寫大字,水墨無香,卻似有香:那是生活的大美。柳絲繾綣,紅荷初綻,解放閣安靜地矗立在護城河畔;與散落的眾泉子一樣,它雖不語,也是大音,也是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