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是王傑精神的發源地,淮海戰役的首捷地,英雄先驅的故裡。早在土地革命時期,就擁有了「紅邳縣」的美譽,從硝煙中走來了許多曾讓我們為之感動的時代英雄——「黃花崗起義72烈士」之一徐國泰、紅十四軍軍長兼政委李超時、共和國的最小烈士「小蘿蔔頭」宋振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締造者王傑等。65年前,為了勝利,邳州人民以空前的熱忱和偉大的犧牲精神,全民支前、全力支前,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動人樂章:「最後一口糧做軍糧,最後一尺布做軍裝,最後一個兒送戰場」。陳毅元帥感慨道:「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在邳州,軍民情誼體現在城市的每個細節裡,彰顯在軍民同心的每次交往中,雙擁之花在這片紅色的沃土上爭相綻放。近年來,邳州市發揚「兩不怕」精神,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關於雙擁工作各項要求,不斷發揚光大擁軍擁政優良傳統,著力夯實雙擁模範城基礎,連續8屆被省委、省政府、省軍區命名為「雙擁模範城」。
政府主導 凝聚合力
長期以來,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雙擁工作,把雙擁工作納入全市發展大局,聚焦優撫安置政策落實、聚集國防教育和雙擁陣地功能、聚力擁軍典型人物引領帶動、聚合軍民融合式發展,形成統一領導、部門協調、軍民共建、社會參與的雙擁工作新格局。成立了由市長擔任組長的雙擁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市、鎮(街)、村(居)緊密配合,人武部、消防大隊、武警中隊協作聯動的雙擁組織機構,完善了黨委議軍、軍政座談、國防動員等工作協調機制,構建了黨政軍三位一體、群團組織廣泛參與、全方位覆蓋的社會化雙擁工作組織領導體系,為雙擁工作持續健康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全市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介,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教育,激發廣大群眾的愛國擁軍熱情,在全社會形成人人擁軍優屬、人人關心國防的良好風尚和濃厚的社會氛圍。同時,努力把群眾自發的擁軍活動同社會服務結合起來,把群眾性服務組織同為優撫對象排憂解難等擁軍活動結合起來,將擁軍優屬工作從過去的由政府部門唱「獨角戲」,變為政府策劃引導下的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大合唱」,使擁軍活動真正做到了社會化、實體化。
優撫安置 落地生根
邳州市是革命老區,兵員大市,優撫安置對象數量眾多,其中享受民政、人社部門定期補助的優撫對象上萬人,4年來累計發放優撫安置補助資金近5億元,有力保障了優撫安置對象共享社會發展成果,感受黨和政府的溫暖,大幅提升其獲得感、榮譽感和自豪感。
撫恤優待標準執行到位。全面落實上級文件精神,建立撫恤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重點優撫對象(一至六級殘疾軍人除外)的年撫恤補助全部高於國家規定標準。義務兵優待金、大學生入伍獎勵金和現役軍人立功獎金等標準也同步提高並及時足額發放到位。
醫療保障政策執行到位。依託市人民醫院、中醫院、各鎮醫院等醫療機構建立優撫醫療門診28個、優撫診所126個、優撫病房56個,建立了優撫對象門診有優惠、住院有保障、大病有救助的醫療保障體系。優撫門診享受「三減四免四優先」的醫療優惠,即藥費減收10%,住院費、檢查費減收50%;免收掛號費、診療費、注射費和門診觀察費;優先掛號、治療、取藥、住院。六級以上殘疾軍人納入公費醫療範疇,醫療費用實報實銷,其他重點優撫對象免費參加醫療保險,參保標準由130元提高到180元。4年來,全市共支出重點優撫對象醫療資金1100 餘萬元。
安置培訓紮實有效。近年來,全市財政累計投入2064萬元為困難企業軍轉幹部解困,保障了企業軍轉幹部的思想穩定。同時認真落實退伍士兵安置培訓政策,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全部安置到位;紮實開展退役士兵技能免費培訓,開設汽車駕駛、計算機應用、電腦維修等7個培訓項目,先後為上海大眾、江蘇遠洋等數十家公司推薦用工,退役士兵參訓率達到85%以上,「雙證」獲取率和就業率達到95%以上。
上學減免政策落實到位。對優撫對象及其子女接受教育實行優待,烈士子女免交高中階段的學雜費,每月給予寄宿生生活補助。烈士子女報考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的,加20分投檔;報考高等學校的,加10分投檔。榮立二等功的現役軍人子女報考高中、中專和高等學校的,優先錄取。全市現役軍人子女優先進入公辦幼兒園,全部實現就近入學。
豐富載體 氛圍濃厚
邳州境內紅色資源豐富,現有王傑烈士陵園、碾莊圩戰鬥紀念館、禹王山抗日阻擊戰遺址紀念園等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3處,省級紀念設施李超時烈士紀念館1處,莊印芳擁軍陳列館、王傑烈士陵園、碾莊圩戰鬥紀念館、小蘿蔔頭紀念館等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4處,每年接待參加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人士及社會各界遊客90餘萬人次。
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紀念設施場館資源的開發與保護,不斷加強國防教育和雙擁宣傳教育載體建設,挖掘整合紅色資源,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激發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社會化擁軍,成為百姓新時期精神家園,在推動全市精神文明建設和弘揚民族精神、踐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近年來先後投入3億餘元重點實施王傑烈士陵園改造提升工程、碾莊圩戰鬥紀念館新館建設工程和禹王山抗日阻擊戰遺址紀念園修建工程,加快禹王山4A級景區建設,紀念場館建設總量和管理利用走在全國縣級市前列;無償劃撥主城區黃金地段8畝土地支持愛國擁軍模範莊印芳建設「莊印芳擁軍事跡陳列館」,王傑烈士紀念館、莊印芳擁軍事跡陳列館先後被省軍區命名為國防教育基地;精心打造佔地1000餘畝的國防雙擁主題教育公園——桃花島公園,城區主幹道解放路建設為「雙擁一條街」,人民廣場建設為雙擁廣場;利用全市黨員幹部大講壇、「精進書院」等平臺組織開展國防教育專題講座,3萬餘名黨員幹部接受了專題教育;團市委主持開發了《小蘿蔔頭的故事》動漫,市農商銀行積極支持拍攝「尋找小蘿蔔頭紀錄片」,入圍省委宣傳部「第五屆江蘇網絡文化季」活動。
軍民融合 共謀發展
軍歌嘹亮軍旗揚,魚水相擁情誼長。在邳州雙擁的大合唱中,迴旋著許多動人心扉的精彩樂章,雪域高原、三軍儀仗、海疆駐地、搶險一線,處處留下了邳州兒女擁軍的足跡。
全市社會化擁軍優屬活動蓬勃開展,共建立了25個鎮級擁軍優屬服務站、490個優撫之家,5000餘名黨員幹部及擁軍志願者活躍在田間地頭、鄰裡之間,釋疑解惑主動靠前、節慶慰問走到跟前、立功授獎送喜門前、住院就醫服務床前、病故去世祭奠靈前。多部門聯動的擁軍服務體系,讓軍人和軍烈屬在辦事、出行、就醫等方面充分享受優先優惠待遇。市司法局掛牌成立「軍人軍屬12348法律服務工作站」,組織360名法律工作者參加「擁軍法律服務隊」;中國作協會員、著名作家周唯一致力謳歌革命先烈,先後出版發行《李超時傳》等多部歌頌我市英雄人物的文藝作品。各類社會團體的自發、廣泛參與,匯聚成擁軍優屬的強大合力,邳州的擁軍之花,競相開放。
邳州市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每年都專題研究雙擁工作,積極解決雙擁工作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堅持春節、「八一」期間走訪慰問駐徐、駐邳部隊和優撫安置對象;市財政先後投入3800餘萬元新建特勤消防站、購置新型消防車以及大批先進消防應急處置器材,投入420萬元建成民兵訓練基地食堂、防汛綜合訓練場、戰備功能提升改造工程等重大基礎設施,投入20萬元改善武警中隊執勤訓練和文化生活設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平戰結合,修建民防設施10萬多平方米,投入資金數十億元。
軍民共建彰顯特色。邳州廣泛開展「雙擁共建」活動,建設軍地軍民共建點20餘個,40多個單位與市人武部、武警中隊、消防大隊結成共建對子,18個共建點被評為市雙擁文明集體。「王傑民兵班」與王傑部隊「王傑班」結對共建,大力弘揚「王傑精神」,被省委、省軍區表彰為民兵工作先進單位;汽車站、火車站與武警中隊攜手共建,保障客運高峰期的安全秩序;運河高等師範學院、市圖書館與武警中隊多次開展「讀好書、長知識」的讀書會活動;運河派出所與駐邳部隊緊密協作,共同維護社會治安。
濃厚的雙擁氛圍,鼓舞著有志青年獻身國防,4年來該市累計向部隊輸送優質兵員2500餘人,徵兵工作多次受到上級機關表彰;1937名邳州籍現役軍人立功受獎,為軍隊和國防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邳州,工業立市強力推進,軍民融合不斷發展,軍民兩用新產品、新材料不斷湧現,積極服務國防建設。江蘇阿斯美特精工科技有限公司、徐州南方永磁材料有限公司、江蘇博康光刻膠有限公司等高新技術企業生產的新技術、新材料廣泛用於航空、航天事業,逐步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需求為導向、軍民結合、互動發展的軍民融合體系。
與時俱進鑄鋼鐵長城,開拓創新建全面小康。在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徵途上,邳州市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雙擁工作新路徑,大力弘揚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優良傳統,不斷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的大好局面,繼續譜寫省級雙擁模範城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