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口流動加劇。許多人走出鄉村來到城市,開始人生新徵程,謀求人生新機遇。特別是在沿海發達城市,大量人口湧入,這些人在城市長期居住下來,並把孩子接來,隨遷子女產生。這些隨遷子女由於長期生活在城市,幾乎中斷了和家鄉的深層聯繫,對家鄉的認知越來越少,對故鄉的情感越來越淡。為此,重塑隨遷一代的鄉土情感顯得特別重要。
一、鄉土情感及其內容
鄉土情感是指一個人對於本鄉本土的一種感情。這個人可生活在家鄉,也可生活在異鄉,或往返於家鄉與異鄉之間。對生活在異鄉的人來說,這個鄉土,就是家鄉,和附著「家鄉」上面的土地、鄉親以及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甚至是家鄉人特有的審美觀等。對於鄉土的那份情感是複雜而多樣的,它既有家鄉的認同感、責任感,也有對故園的依戀感和歸屬感。正如柯靈說的「一個人的出生地不僅給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給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為『這個人』,而不是另一個人,故鄉的文化起了決定性作用」。所以說,鄉土是人之根所在,而鄉土情感則是成為一個有根之人必須具備的情感,這種情感讓我們即使置身現代都市文明之中,依然能保持那份對故土家園的熱愛與感激,依然能夠擁有那種最觸動人心的自然、樸實、純粹、寧靜,依然能在新時代中保持最本真的自我,成為一個精神富有的人。
二、隨遷一代鄉土情感淡化的原因
1.城鎮化進程加快和都市文明的衝擊。
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加速了大量鄉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生活在城市的鄉村人,他們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在都市文明的衝擊下,正被肢解,雖說鄉土文明具有天然的抵抗性,但鄉土文明正面臨斷裂與失衡。大量隨遷子女從小就離開鄉村,有的就在城市出生,雖說戶口依然在鄉村,重要的節日依然會回鄉村,但他們已經完全能接受都市的生活與思想方式。而事實上,他們要真正融入都市,並讓都市完全接受,成為都市文明中的真正一員還有距離,但他們內心是完全願意融進來的。再說,他們年紀還小,接受新事物能力強,完全能以新的思考方式來應付當前的世界。而在全球化、科技化、現代化背景下的城市化浪潮中,鄉村情感在隨遷一代身上淡化也是不爭事實。特別在筆者生活的蘇州地區,教室裡隨遷一代的比例不低,而單從外表來看,已看不出與城市人有明顯區別了。
2.融入化措施的加速和認同度的提升。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各地政府先後出臺一些措施,確保隨遷一代在生活的地方接受義務教育並參加升學考試,越來越多隨遷孩子進入了當地的幼兒園、小學及初高中,與城市孩子一起接受教育,其中不乏優秀者。就我所任職的四星高中,依然能看到許多隨遷學生,他們生活樸實,學習刻苦,擔任學生幹部,也是優秀生的有力競爭者,在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與城市孩子有著一樣的待遇。他們正以出色的表現逐漸被這裡的老師、同學以及這座城市本身認同,同時他們自身對於城市的認同感也逐步上升。有些學生在演講中甚至稱自己有二個家鄉,而其中一個就是居住的城市。這些年來,隨著政府出臺一系列隨遷子女融入城市政策,越來越多的隨遷一代城市歸屬感增強,城市認同感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3.遠離鄉村生活和重新定位自我角色。
隨遷一代遠離了耕作的鄉村生活,接受城市文明薰陶已是事實。孩子們大多在重大節日才回鄉村,特別在「成績大於天」的今天,即使寒暑假,家長們也是想方法讓孩子多學習,不輸起跑線,而孩子們也習慣了城市生活,不適應老家生活。我甚至在某個暑假的一天,看到這樣的場景,母親一邊打孩子,一邊要求他暑假回老家陪爺爺奶奶,可孩子卻哭著說,他死也要死在這個地方。事實上,這孩子後來因在湖裡遊泳溺水而死,死在了城市。這確實是個悲傷的故事,但說明了因遠離鄉村而淡化了對故土的感情,同時也重新定位了自我角色,他更願意生活在城市,雖然依然保留著鄉村的某些習慣,如夏天在河水隨意遊泳。從鄉村進入城市,他們再也不是留守兒童,他們已適應這裡教學環境和城市生活,更願意把自己看作城市真正意義上的一員,而城市人也開始接納這些新成員。
三、如何重塑隨遷一代的鄉土情感
隨遷一代不斷融入城市生活,但城市生活必然消解鄉土情感。而鄉土情感是人類最深沉的情感之一,也是人們構建圓滿精神世界的重要內容,更是對全面構建和諧社會有著推動作用。為此,重塑隨遷一代的鄉土情感是必要的,更是有益的。那如何重塑隨遷一代的鄉土情感?
1.傳承鄉土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現在許多隨遷子女不肯回家鄉,一方面原因還是老家條件不行。當下,國家正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可吸引部分人回流,也可吸引隨遷孩子回去看看,感受家鄉新變化。但這種鄉村建設千萬不要模式化,一定要有本地特色。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推進鄉村建設的進程中傳承鄉土文化,建設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鄉村。山區茶鄉,可以茶文化建設為重點來打造鄉村;竹木之鄉,可從發展竹木產業入手來打造生態鄉村;農田水鄉,可打造農耕文化的鄉村……要結合自身特點,挖掘本土文化特色,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鄉村。這樣可在發展產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經濟,使家鄉發展得越快,建設得更好。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城裡人來鄉村,也會讓更多走出去的村民回鄉村,更讓那些對家鄉已經陌生的孩子回來體驗鄉村生活,感受鄉村美麗,了解家鄉文化,並深深熱愛這片土地。
2. 深入鄉土鄉村,體驗鄉村情懷。
隨遷一代來到城市,以及城市孩子對於鄉土鄉村的陌生,應該讓他們對鄉土鄉村及其生活有了解,甚至要讓他們了解鄉土鄉村的精神。費孝通先生說過「中國精神從本質上講是鄉土的」,了解鄉土鄉村,培育對鄉土鄉村的情感,是所有孩子都需要的。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讓他們走進鄉土鄉村,真正體驗鄉村的情懷。假期或周末與家人一起回鄉村,也可到附近的鄉村,去欣賞鄉村美景,去體驗鄉土鄉村文化;學校組織鄉村生活體驗營,讓學生深入鄉村,嘗試各種農活,做一回農人;把各種農業活動搬進校園,如池塘裡種藕,園裡種上蔬菜,校內各處空地種上果樹,城市的校園也可以成為「農場」,成為接受鄉村文化,領略鄉土精神,體驗鄉村情懷,培育鄉土情感的場所。我們一定要擴大學校教育內容與鄉村生活經驗之間的融合,讓孩子們了解鄉土鄉村,成為具有鄉土鄉村情懷的人。
3.加強鄉土教育,培育鄉土情感。
鄉土教育有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及世界觀人生觀教育的功能。在孩子發展的過程中,鄉土文化有著獨特的優勢和價值,並與城市文化在作用的方式和範圍上相互補充、相互完善。老師有責任在日常教學中融入鄉土教育。語文老師,柯靈的《鄉土情結》、韓少功的《我心歸去》、劉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證據》等,都是進行鄉土教育,培育鄉土情感的好文本。語文老師還可在演講、寫作與閱讀中開展鄉土方面的教學與訓練,來進行鄉土教育和鄉土情感培養。當然開設關於鄉土的校本課程以及進行鄉土文化方面的研究性學習,同樣是培育鄉土情感的好方法。當然,歷史老師、地理老師等則更有多種方法與手段來進行鄉土教育,培育孩子們的鄉土情感。總之,對包括隨遷一代在內的孩子進行鄉土教育,絕對是件有著重大意義的事情,學校有義務在這方面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4.重視鄉土文學,激發鄉土意識。
在課程學習中,特別語文課程中可適當增加鄉土文學比重,對隨遷學生比例較大的學校,可編寫鄉土文學作品的校本課程,語文老師更可推薦鄉土文學作品,如沈從文的《湘行散記》《邊城》、 張煒的《古城》《九月寓言》、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一片葉子下生活》等。要知道,鄉土文學作品的靈魂是其鄉土意識,而鄉土意識對人而言,不僅可培育其對家鄉土地生命的熱愛,更可激發其民族意識、家國情懷,甚至可解決人生歸宿問題,即找到人生的精神家園。當然,相關部門還可利用其它形式來進行文化的引領,如可拍攝些表現鄉土情感的影視作品,可組織人員創作些以展現鄉土感情的表演藝術作品來校園巡演,可進行一些以謳歌家鄉的詩歌朗誦或文學創作比賽等。我們不僅要用鄉土文學作品,還可以以其它形式來呈現鄉土文學作品,使隨遷一代和城市孩子,甚至每個人都從中汲取營養。
今天,隨遷一代已習慣城市的繁華與喧囂,成為城市的一份子。但他們中的一些人開始疏離鄉村,忘卻家鄉,這是讓人擔憂的。為此,在推進融合化措施的過程中,也要對隨遷一代進行鄉土情感的培養。而隨遷一代自身也要在都市的繁華中真誠地回望那片鄉土。一個具有鄉土情感的生命體,才是一個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體,才是一個完整而健全的生命體。時代需要這樣生命體,也必須要有這樣的生命體。
參考資料:
1.羅遠玲.鄉土情感:傳統節慶現代轉型的文化血脈[J] . 《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
2.吳龍川.鄉村樸素情感的淡化與重塑[J].《職業圈》,2007年第13期
(文章原創,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