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繁華中的真誠回望——論隨遷一代鄉土情感的淡化與重塑

2020-12-17 大江9656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口流動加劇。許多人走出鄉村來到城市,開始人生新徵程,謀求人生新機遇。特別是在沿海發達城市,大量人口湧入,這些人在城市長期居住下來,並把孩子接來,隨遷子女產生。這些隨遷子女由於長期生活在城市,幾乎中斷了和家鄉的深層聯繫,對家鄉的認知越來越少,對故鄉的情感越來越淡。為此,重塑隨遷一代的鄉土情感顯得特別重要。

一、鄉土情感及其內容

鄉土情感是指一個人對於本鄉本土的一種感情。這個人可生活在家鄉,也可生活在異鄉,或往返於家鄉與異鄉之間。對生活在異鄉的人來說,這個鄉土,就是家鄉,和附著「家鄉」上面的土地、鄉親以及文化傳統、風俗習慣,甚至是家鄉人特有的審美觀等。對於鄉土的那份情感是複雜而多樣的,它既有家鄉的認同感、責任感,也有對故園的依戀感和歸屬感。正如柯靈說的「一個人的出生地不僅給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給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為『這個人』,而不是另一個人,故鄉的文化起了決定性作用」。所以說,鄉土是人之根所在,而鄉土情感則是成為一個有根之人必須具備的情感,這種情感讓我們即使置身現代都市文明之中,依然能保持那份對故土家園的熱愛與感激,依然能夠擁有那種最觸動人心的自然、樸實、純粹、寧靜,依然能在新時代中保持最本真的自我,成為一個精神富有的人。

二、隨遷一代鄉土情感淡化的原因

1.城鎮化進程加快和都市文明的衝擊。

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加速了大量鄉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生活在城市的鄉村人,他們的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在都市文明的衝擊下,正被肢解,雖說鄉土文明具有天然的抵抗性,但鄉土文明正面臨斷裂與失衡。大量隨遷子女從小就離開鄉村,有的就在城市出生,雖說戶口依然在鄉村,重要的節日依然會回鄉村,但他們已經完全能接受都市的生活與思想方式。而事實上,他們要真正融入都市,並讓都市完全接受,成為都市文明中的真正一員還有距離,但他們內心是完全願意融進來的。再說,他們年紀還小,接受新事物能力強,完全能以新的思考方式來應付當前的世界。而在全球化、科技化、現代化背景下的城市化浪潮中,鄉村情感在隨遷一代身上淡化也是不爭事實。特別在筆者生活的蘇州地區,教室裡隨遷一代的比例不低,而單從外表來看,已看不出與城市人有明顯區別了。

2.融入化措施的加速和認同度的提升。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要求,各地政府先後出臺一些措施,確保隨遷一代在生活的地方接受義務教育並參加升學考試,越來越多隨遷孩子進入了當地的幼兒園、小學及初高中,與城市孩子一起接受教育,其中不乏優秀者。就我所任職的四星高中,依然能看到許多隨遷學生,他們生活樸實,學習刻苦,擔任學生幹部,也是優秀生的有力競爭者,在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與城市孩子有著一樣的待遇。他們正以出色的表現逐漸被這裡的老師、同學以及這座城市本身認同,同時他們自身對於城市的認同感也逐步上升。有些學生在演講中甚至稱自己有二個家鄉,而其中一個就是居住的城市。這些年來,隨著政府出臺一系列隨遷子女融入城市政策,越來越多的隨遷一代城市歸屬感增強,城市認同感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3.遠離鄉村生活和重新定位自我角色。

隨遷一代遠離了耕作的鄉村生活,接受城市文明薰陶已是事實。孩子們大多在重大節日才回鄉村,特別在「成績大於天」的今天,即使寒暑假,家長們也是想方法讓孩子多學習,不輸起跑線,而孩子們也習慣了城市生活,不適應老家生活。我甚至在某個暑假的一天,看到這樣的場景,母親一邊打孩子,一邊要求他暑假回老家陪爺爺奶奶,可孩子卻哭著說,他死也要死在這個地方。事實上,這孩子後來因在湖裡遊泳溺水而死,死在了城市。這確實是個悲傷的故事,但說明了因遠離鄉村而淡化了對故土的感情,同時也重新定位了自我角色,他更願意生活在城市,雖然依然保留著鄉村的某些習慣,如夏天在河水隨意遊泳。從鄉村進入城市,他們再也不是留守兒童,他們已適應這裡教學環境和城市生活,更願意把自己看作城市真正意義上的一員,而城市人也開始接納這些新成員。

三、如何重塑隨遷一代的鄉土情感

隨遷一代不斷融入城市生活,但城市生活必然消解鄉土情感。而鄉土情感是人類最深沉的情感之一,也是人們構建圓滿精神世界的重要內容,更是對全面構建和諧社會有著推動作用。為此,重塑隨遷一代的鄉土情感是必要的,更是有益的。那如何重塑隨遷一代的鄉土情感?

1.傳承鄉土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現在許多隨遷子女不肯回家鄉,一方面原因還是老家條件不行。當下,國家正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可吸引部分人回流,也可吸引隨遷孩子回去看看,感受家鄉新變化。但這種鄉村建設千萬不要模式化,一定要有本地特色。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推進鄉村建設的進程中傳承鄉土文化,建設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鄉村。山區茶鄉,可以茶文化建設為重點來打造鄉村;竹木之鄉,可從發展竹木產業入手來打造生態鄉村;農田水鄉,可打造農耕文化的鄉村……要結合自身特點,挖掘本土文化特色,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鄉村。這樣可在發展產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經濟,使家鄉發展得越快,建設得更好。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城裡人來鄉村,也會讓更多走出去的村民回鄉村,更讓那些對家鄉已經陌生的孩子回來體驗鄉村生活,感受鄉村美麗,了解家鄉文化,並深深熱愛這片土地。

2. 深入鄉土鄉村,體驗鄉村情懷。

隨遷一代來到城市,以及城市孩子對於鄉土鄉村的陌生,應該讓他們對鄉土鄉村及其生活有了解,甚至要讓他們了解鄉土鄉村的精神。費孝通先生說過「中國精神從本質上講是鄉土的」,了解鄉土鄉村,培育對鄉土鄉村的情感,是所有孩子都需要的。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讓他們走進鄉土鄉村,真正體驗鄉村的情懷。假期或周末與家人一起回鄉村,也可到附近的鄉村,去欣賞鄉村美景,去體驗鄉土鄉村文化;學校組織鄉村生活體驗營,讓學生深入鄉村,嘗試各種農活,做一回農人;把各種農業活動搬進校園,如池塘裡種藕,園裡種上蔬菜,校內各處空地種上果樹,城市的校園也可以成為「農場」,成為接受鄉村文化,領略鄉土精神,體驗鄉村情懷,培育鄉土情感的場所。我們一定要擴大學校教育內容與鄉村生活經驗之間的融合,讓孩子們了解鄉土鄉村,成為具有鄉土鄉村情懷的人。

3.加強鄉土教育,培育鄉土情感。

鄉土教育有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及世界觀人生觀教育的功能。在孩子發展的過程中,鄉土文化有著獨特的優勢和價值,並與城市文化在作用的方式和範圍上相互補充、相互完善。老師有責任在日常教學中融入鄉土教育。語文老師,柯靈的《鄉土情結》、韓少功的《我心歸去》、劉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證據》等,都是進行鄉土教育,培育鄉土情感的好文本。語文老師還可在演講、寫作與閱讀中開展鄉土方面的教學與訓練,來進行鄉土教育和鄉土情感培養。當然開設關於鄉土的校本課程以及進行鄉土文化方面的研究性學習,同樣是培育鄉土情感的好方法。當然,歷史老師、地理老師等則更有多種方法與手段來進行鄉土教育,培育孩子們的鄉土情感。總之,對包括隨遷一代在內的孩子進行鄉土教育,絕對是件有著重大意義的事情,學校有義務在這方面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4.重視鄉土文學,激發鄉土意識。

在課程學習中,特別語文課程中可適當增加鄉土文學比重,對隨遷學生比例較大的學校,可編寫鄉土文學作品的校本課程,語文老師更可推薦鄉土文學作品,如沈從文的《湘行散記》《邊城》、 張煒的《古城》《九月寓言》、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一片葉子下生活》等。要知道,鄉土文學作品的靈魂是其鄉土意識,而鄉土意識對人而言,不僅可培育其對家鄉土地生命的熱愛,更可激發其民族意識、家國情懷,甚至可解決人生歸宿問題,即找到人生的精神家園。當然,相關部門還可利用其它形式來進行文化的引領,如可拍攝些表現鄉土情感的影視作品,可組織人員創作些以展現鄉土感情的表演藝術作品來校園巡演,可進行一些以謳歌家鄉的詩歌朗誦或文學創作比賽等。我們不僅要用鄉土文學作品,還可以以其它形式來呈現鄉土文學作品,使隨遷一代和城市孩子,甚至每個人都從中汲取營養。

今天,隨遷一代已習慣城市的繁華與喧囂,成為城市的一份子。但他們中的一些人開始疏離鄉村,忘卻家鄉,這是讓人擔憂的。為此,在推進融合化措施的過程中,也要對隨遷一代進行鄉土情感的培養。而隨遷一代自身也要在都市的繁華中真誠地回望那片鄉土。一個具有鄉土情感的生命體,才是一個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體,才是一個完整而健全的生命體。時代需要這樣生命體,也必須要有這樣的生命體。

參考資料:

1.羅遠玲.鄉土情感:傳統節慶現代轉型的文化血脈[J] . 《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

2.吳龍川.鄉村樸素情感的淡化與重塑[J].《職業圈》,2007年第13期

(文章原創,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向左走,向右走:試論幾米漫畫中都市情感主題表達的多元化
    光怪陸離的繁華都市到處充滿了誘惑,一派歌舞昇平、燈紅酒綠,而這一切常常只是屬於別人,對於大多數最為普通的都市人而言,有的只是自己的一間小木屋,有的只是孤獨與寂寞。在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中,無助地尋找一個陌生又熟悉的身影。」短短幾句就道出了都市男女的情感經歷:邂逅、分離、執著、緣分,這也許就是我們內心深處的都市愛情。男孩與女孩之間雖然經歷了從陌生、相遇、接觸、失去聯繫、相思、不停追求到失望與絕望的情感經歷,但是在故事結束的時候,愛情的力量使他們在絕望中再次重逢,使人們看到對於愛情執著追求的美好結局。
  • 鬱達夫小說中日本形象的構建——自然景物、都市形象、社會形象
    都市形象——籠罩「自然」風光的都市形象1913年鬱達夫跨越時空的距離隨兄從落後國家---中國來到發達國家---日本。面對日本高度發達工商業與城市的繁華,鬱達夫感慨良多,他筆下也提到了日本的都市形象。如前所述,明治維新後,日本進入了現代化發展快車道,東京迅速發展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大都市。
  • 還原南京城中「新村」原貌 回望百年繁華
    2020-10-23 08:08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多元形態研究下的南京城市記憶還原「新村」原貌 回望百年繁華 《一代水工汪胡楨與南京「新村」建設》 三年多來,南京地方文史研究者尹引一直著手收集、研究南京的這一段幾乎被人所忘的歷史點滴,以《一代水工汪胡楨與南京「新村」建設》一書,儘可能真實地還原了這些「新村」的原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京民國時期的繁華一面。而民國建築中的「新村」,成為從民用建築和小社區回看「《首都計劃》建設」的標本,這些不僅是難得的建築遺產,也成為難得的城市人文遺產。
  • 2019中本貫通、中高職貫通、隨遷子女錄取分數線!2020屆參考~
    以下是上海市中職學校2019年招生、中高職提前招生、隨遷子女2019年各專業錄取最低分數線、2020屆的家長可作為參考~相關內容:中本貫通、中高職招生計劃1、 中本貫通2、 「五年一貫制」3、 中高職銜接4、 中職自主各專業的具體錄取分數線請參照各招生學校。
  • 戶口隨遷需要的失業證明辦理
    戶口隨遷需要失業證,否則辦不了。  隨遷要準備的材料:  深戶方要準備的材料  1,去居委會開計劃生育證明  2,拿著再去開計劃生育服務證(本子)  3,去派出所把戶口本從未婚改成已婚(帶結婚證,戶口本)  隨遷方要準備的材料:  1,去居委會開居委會及其上級的計劃生育證明.
  • 2021成都市隨遷子女就學政策發布!
    2021成都市隨遷子女就學政策發布!》,明確提出:從2021年起,成都市隨遷子女就學將全部實行網上申請、網上審核、簡化手續、一鍵辦理,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路。
  • 略論《物不遷論》中僧肇所述「旋嵐偃嶽而常靜」等4句之意
    略論《物不遷論》中僧肇所述「旋嵐偃嶽而常靜」等四句之意(一) 引言魏晉時代,中國思想史上出現兩大彗星:王弼與僧肇。前者開創玄學清談先河,使成為魏晉思想的主流;後者《肇論》一出,震鑠古今,一掃般若玄學化之風,將正確般若中觀思想,發揚於中土,成為「中國佛學」的先行者。
  • 論《邊城》與《受戒》的鄉土人文氣息,「烏託邦」的理想構建
    一、論景與環境——桃花源般的理想世界1.《邊城》:兩人一狗,一戶人家,「烏託邦」的理想構建《邊城》寫於1931年,小說中的女主人公翠翠,其原型是一個絨線鋪的姑娘。二、論鄉土風情——渾厚淳樸的民風民俗,溫婉自然的人性美1.翠翠《邊城》以沈從文的故鄉湘西為背景,那是一個遠離塵囂卻又充滿人情味的地方,一個不被功利化世俗玷汙的「湘西世界」。
  • 鄉土與文學的根性
    正是懷著這樣的信念,無數人在鄉土上稼穡,繁衍子孫。哺育自己的鄉土具有不可替代性,當然這並不是說這裡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有人因為出嫁遠離了鄉土,有人大學畢業後留在城市裡工作……在遠離鄉土之後,在經歷了人世的風霜之後,對故鄉的理解會更加深刻。
  • 《我是幸運兒》亮相上視節 引領都市情感劇新風
    網易娛樂6月7日報導 都市情感劇一直被當成「螢屏寶藏」不斷挖掘,其內容大多圍繞時下熱門話題來探討婚姻、親情、友情、愛情的真諦,並以其貼近生活、直面現實的劇情獲得了廣大觀眾追捧。在第二十二屆上海電視節上,眾多都市情感劇題材再度雲集,其中不乏佳作。都市情感劇《我是幸運兒》拒絕狗血情節以及惡俗撕逼大戰,主打溫情牌,以人性化的眼光關注現代人的心理與人際狀況,大有引領都市情感劇新風之勢,獲得了媒體和購片方的廣泛關注。
  • 推薦5本鄉土流小說,見慣了都市繁華,過過種田打魚的生活也不錯
    2、黃金漁村作者:全金屬彈殼簡介:在大城市打工多年的敖沐陽回到養育他的家鄉小漁村,歸途中遇襲落海,揭開了一段草魚跳龍門的傳奇……深洋千珍、淺海萬魚,神奇的海洋,絢麗的生命;漁家捕撈、山澗耕種,悠然的田園,簡單的鄉野;萌寵機靈、天水共色
  • 京華時報:《杜拉拉追婚記》從職場回歸都市情感的陸地
    原標題:從職場回歸都市情感的陸地 《杜拉拉追婚記》除了無法迴避的職場要素,更多的是在都市男女的感情上做文章,回歸到了都市情感的大陸地。   舊的感情可能因錯位的忙碌而撕裂,這是每一個都市男女要面對的問題,而新的誘惑也可能從天而降,這也是每一個都市男女不可迴避甚至暗暗希冀的遭遇,如何在誘惑中守住或找到自我,這是《杜拉拉追婚記》給觀眾打的一個心結,也是它想解開的心結。
  • 2021成都市隨遷子女就學政策來啦
    :從2021年起,成都市隨遷子女就學將全部實行網上申請、網上審核、簡化手續、一鍵辦理,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路。2021年4月20日起,家長通過電腦或手機登陸「成都市隨遷子女就學服務管理平臺」,足不出戶就可辦理隨遷子女就學了!隨遷子女就學怎樣辦理?2021年政策有哪些變化呢?發布君來給你劃重點了隨遷子女就學政策有三變三不變!
  • 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四證」內容
    來源: 西安晚報居住證明:隨遷子女父母雙方取得的西安市居住證,居住證地址必須與實際居住地址一致。同時,租房人員須提供房屋租賃備案登記證明或與房屋產權所屬人籤訂的合法有效的房屋租賃合同;購房人員須提供房產證或購房合同等有效證明材料。
  • 2021成都市隨遷子女就學政策來啦
    近日,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市場監管局五部門聯合下發《關於做好來蓉就業人員和本市戶籍跨行政區域居住就業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從2021年起,成都市隨遷子女就學將全部實行網上申請、網上審核、簡化手續、一鍵辦理,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路。
  • 藝術創作與傳播深耕鄉土文化
    從宏觀層面看,鄉土文化是具有完整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文化體系,集儒家文化和各類地域文化於一體;從微觀層面看,人們在對四季輪迴、陰陽八卦、生老病死的認知中,逐漸形成了對開田播種、作業管理和生活方式的經驗傳承,在不經意中解答了一系列哲學命題。在傳統社會中,人們往往「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對天地自然充滿敬畏。
  • 廣州隨遷子女報考2018中考資格:父母社保購買要求
    根據廣州市目前就讀隨遷子女及其家庭的實際情況,擬在2018年報考省、市屬公辦普通高中和畢業學校所在區屬公辦普通高中的隨遷子女,其具體資格條件有五條,其中一條是:關於參加社會保險。  隨遷子女父親或母親在我市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含單位為省屬、軍隊駐穗、中央駐穗等單位的,參加省直基本養老保險和我市基本醫療保險)的繳費年限累計滿3年的予以認定(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應分別累計滿3年且是同一方購買)。
  • 李德揚新書《日落之前叫醒我》都市情感生活的浮世小繪
    在媒體見面會上,李德揚和記者們暢談對都市情感、都市文化、青春生命的思考和感悟。《日落之前叫醒我》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李德揚·著《日落之前叫醒我》由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是作者李德揚的自選文集。全書分為四部分:日落之前叫醒我,是由19個短篇都市小說組成。
  • 《最好的遇見》熱播 王小康王靜茹解讀都市情感新視角
    《最好的遇見》熱播 王小康王靜茹解讀都市情感新視角 原標題:   《最好的遇見》海報  由著名導演王小康執導,金牌編劇王靜茹擔任總編劇的都市情感電視劇《最好的遇見》,10月3日於山東衛視獨家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