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弟挖回幾棵柏類植物做盆景,二大爺:送我都不要

2020-12-14 彝鄉蘭緣

「二大爺,二大爺,你看我這幾棵柏類植物造型怎麼樣啊?做盆景一定很不錯吧!」。二大爺:「送我都不要!」。這是什麼情況,柏類植物不是做盆景和根雕的好素材嗎?怎麼到了二大爺這裡就送人都不要了呢?

8月12日,堂弟花了三個多小時從山裡挖回幾棵柏類植物,造型還算不錯。於是,堂弟就向喜歡玩盆景的老前輩二大爺炫耀。誰知卻得來二大爺一句「送我都不要」。

原來,堂弟聽說崖柏非常值錢,於是便進山碰碰運氣,遇到幾棵樣子很似崖柏的樹,二話沒說就挖了回來,自以為是撿著寶貝了。誰知,玩了十多年盆景的二大爺火眼金睛一看,堂弟挖回來壓根兒就不是崖柏,而是珍珠地柏,所以二大爺才說「送我都不要」!

據二大爺介紹,珍珠地柏是柏類植物的一種,在國內比較常見,誇張點說多如牛毛。珍珠地柏價格低、伺候起來幾乎不要什麼技術,沒有升值空間。

二大爺說:「雖然珍珠地柏沒有崖柏那麼名貴,不過玩玩還是可以的。因為珍珠地柏有天然彎曲的特性,下山的珍珠地柏大多具有懸崖態勢,樹樁老態比較快,達到一定粗度的珍珠地柏比較容易出作品。並且珍珠地柏的樹皮比真柏的要漂亮,做成爆皮盆景也很漂亮。」

盆栽珍珠地柏要注意預防針葉發黃,珍珠地柏針葉發黃的原因大多是盆土過幹、溼度不夠和光照不足。所以在平時的養護過程中要注意光照、澆水和保溼。也有一部分是因為自然的新陳代謝而造成的,對此不必在意。

各位盆友,珍珠地柏真的就如二大爺說的送人都不要嗎

相關焦點

  • 大爺挖來野芋燉排骨 吃完後口腔糜爛吐鮮血
    本以為可以美餐一頓,沒想到,第二天陳大爺一口下去,嘴裡的「芋兒」瞬間成了「硫酸」。灼熱刺痛,口吐鮮血,被家人緊急送醫。而讓陳大爺想不明白的是,這看著像美食的野味為何這麼衝?  挖野生「芋兒」燉著吃  陳大爺67歲了,沒別的愛好,就愛到處尋覓美食。10月2日下午,正當他在小區撿拾掉落在地上的銀杏果時,忽然眼前一亮,花壇裡有棵「芋兒」。
  • 農村一種「樹」,全身都是刺,野外挖棵老樁樹,能做精美盆景樹
    我國的野生植物資源非常的豐富,深山老林裡面就生長著非常多的珍貴植物,而在農村的野外、山坡上面也有非常多的植物,這些植物除了作為藥材之外,還可以帶回家做成老樁樹呢。農村一種「樹」,全身都是刺,野外挖棵老樁樹,能做精美盆景樹。
  • 農村不起眼的樹,挖一棵做盆景,比買得還要好看!
    在家憋著這一個多月,養花人簡直各出奇招,什麼修剪、換盆、施肥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動手欲了,接下來就要做盆景了!這做盆景的花,也不是什麼名貴物種,身邊隨手可見的就能用,甚至路邊挖的也能用呢!榆樹不少地方都有榆樹,特別是清明節前後,還會去摘榆錢吃。在大門口挖一小棵榆樹,在盆裡養一養,就變成了漂亮的小盆景!
  • 大爺教你這樣養山桔,兩年養成附石盆景,800元一盆也不捨得賣!
    農村挖一棵山桔,兩年養成附石盆景,800元一盆也不捨得賣!前不久李大爺家中的一盆附石盆景有人出上千元他也沒捨得賣!大爺講,這個植物自己是在山裡採挖的,當時覺得植株長得小,根系很不錯,就想著拿回家栽種觀賞,後期或許也能結出果子。就這樣栽種了,沒想到後來偶然機會竟然養出了奇妙的附石盆景,現在給錢也不捨得出手了!
  • 1種「莢果蕨」,生長在山谷下,挖2棵種植起來,變成盆景,值錢!
    ,再經過幾年的養護和修剪,那植株的株型就會變得很美,這時候觀賞價值也提升了,同時也有一定的經濟價值,看起來就是一種很不錯的盆景樹,相信有不少的花友也喜歡這幾種盆景樹,甚至已經在自家的陽臺或者庭院裡養了好幾棵了。
  • 盆景技藝:一棵鵝耳櫪老樁盆景的造型過程
    這棵鵝耳櫪是7年前從山上挖下來的,它的主幹被石頭砸斷了。Graham非常擅長收集這種斷樁,然後培育一段時間後再造型。這棵鵝耳櫪挖回來後地栽了兩年,然後就移栽到這個盆子裡面。從斷口出發出了一圈的枝條,有粗有細,這是非常不利於製作盆景的,所以必須要去除一些。但是去誰留誰一定要謹慎。4號枝條是正面枝,擋住了樹幹,這種枝條在做盆景的時候是必須要去掉的。3號枝條,很直,呆板,前端二級枝太細,也要去掉。2號枝條太細,對造型沒有任何作用,也去掉。5號枝條過渡比較自然,上部枝條豐滿,正好可以用來做頂,但是太平,所以需要向上牽引才行。
  • 挖了一棵板根的大果榆,想做成盆景欣賞,怎麼造型好呢?求指點!
    挖了一棵板根的大果榆,想做成盆景欣賞,怎麼造型好呢?求指點!這是一棵大果榆,在嶽先生老家後山的山坡上長了挺多年,最近這片山被承包了,他準備將這棵樹挖回家做盆景。嶽先生表示,這是他第一次玩,還什麼都不懂呢,希望大家幫忙看看,這棵大果榆挖回家後,怎麼修剪造型才好看呢?求高手指點下!
  • 山上挖一棵「石榴樹」,做成小盆景,掛滿果子美觀漂亮
    小編認識的一位花友今年4月初的時候就在他們家後山挖了一棵石榴樁子,他先是將園土、腐葉土、沙土按照比列攪拌在一起,提前放在太陽下面曬,用強光殺死土壤裡的細菌,然後將挖來的石榴樹樁根部浸泡在多菌靈溶液中,大約浸泡了4個多小時,栽種在盆裡,覆上土壤壓實,一次性的給它澆透水定根,擺放在光線良好的地方。
  • 回老家山上「挖棵花」,養在盆裡這麼美!別花錢買了!
    回老家山上「挖棵花」,養在盆裡這麼美!別花錢買了!當我們在花市上轉悠,打算買幾盆花卉回家養時,一些人早就到野外把剛露頭的野花野草挖回了家。其實野外的花草同樣美麗,很多還兼具藥用價值,抽空回老家挖些野花野草,養在花盆還可以省下我們買花卉的錢。
  • 他在山上挖到「何首烏」,3年養成一個盆景,外商:給他一千都不賣!
    說到何首烏,相信有許多的小夥伴們都在很多電視劇或者是廣告中,聽說過這種植物,何首烏一般都會被運用到洗髮產品中,因為何首烏有非常高的藥用價值,所以在市場上的價格還是比較高的。他在山上挖到「何首烏」,3年養成一個盆景,外商:給他一千都不賣!
  • 百年榕樹因拆遷被砍,老人憐惜挖一條根做盆景,價值上萬
    文/花大伯 爺爺家門口有一棵百年的大榕樹,爺爺從小就在這棵樹旁邊玩耍,一直陪爺爺到老,爺爺和它有著深厚的感情,爺爺經常坐在大榕樹下和我講他的故事,他對大榕樹的愛是不會間斷的。
  • 這種紅果樹長在山上,枝條上全是果子,可以挖一棵能養成盆景
    這種紅果樹長在山上,枝條上全是果子,可以挖一棵能養成盆景山上有許多植物,很多可能我們都叫不出名字來,今天我們來說一種長在山上「果樹」,這種植物有一個特點就是它可以長出非常多的果子。它的果實很小,但是數量一多就很有觀賞性。
  • 從活化石到搖錢樹:瀕危植物遭盜挖20餘年,一棵樹最高可賣上百萬
    後來,當地人發現,他們平時用來燒火做飯的對節白蠟樹蔸(樹幹接近根部的部分),因造型奇特,非常適合做盆景。於是人們變廢為寶,開始經營起對節白蠟的樹蔸盆景生意。
  • 從活化石到搖錢樹:瀕危植物對節白蠟遭盜挖20餘年,一棵樹最高可賣...
    後來,當地人發現,他們平時用來燒火做飯的對節白蠟樹蔸(樹幹接近根部的部分),因造型奇特,非常適合做盆景。於是人們變廢為寶,開始經營起對節白蠟的樹蔸盆景生意。
  • 盆景知識:在農村有哪些植物可以挖來做盆景?
    在村落,良多野花野草看似不起眼,然則稍作潤飾可以就會變成身價上萬的盆景供人來賞識。下面就來講一下可以做盆景的植物。1.黃荊。黃荊在我國良多的荒山野地都能看到,取材隨意。通俗盆景會選擇用小葉榔榆。小葉榔榆樹形誇姣,樹皮呈班駁狀,枝葉邃密,具有很高的不美不雅觀不雅觀不雅觀不雅觀不雅觀不雅觀鑑賞價值。小葉榔榆喜陽,耐旱、耐旱、對土壤哀告低,不必要過量打理便可以長的很好。3.松樹。做盆栽的松樹通俗是羅漢松樹,然則本身做盆栽也可以選擇其他松樹品種。
  • 大爺栽種野草「石菖蒲」,養出九節,一盆價值500!真正稀罕貨!
    溝邊野草「石菖蒲」,農村見到挖一棵,養出九節,一盆價值500元!說農村地區遍地是寶,真的沒錯!但前提是你得有「眼光」!那些山間的花草,只要你感興趣挖回家養護好了都是一盆不錯的盆栽,而且十有八九都還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緊急時候說不定還能派上用場。都說農村貧窮無聊,現在可不一樣了!
  • 野外挖一棵薔薇,嫁接不同顏色的月季上去,一樹多色盆景月季
    盆景月季是一種很特殊的月季題材,一般月季花我們最常見的都是灌木叢或者盆栽,但是嫁接成盆景月季卻是比較少見的,甚至很多人還以為月季很難嫁接成盆景呢,其實盆景月季最難的不是砧木,而是嫁接的品種,只要品種解決了,從野外挖一棵薔薇樁子,回來盆栽養活以後,然後在樁子的側分枝嫁接即可,非常簡單
  • 松林裡挖到一棵「黑松」,發了一個朋友圈,還沒下山就1200元賣了
    現在說道朋友圈相信大家一點都不陌生。只要互相加了好友,朋友圈信息一發誰都知道。這裡就有一個大哥,跑到松林去找盆景素材,突然發現一棵造型很獨特的黑松,於是就高興的拍了一張照片發朋友圈,結果當他剛把這棵黑松挖出來,就被微信裡的一個好友預定,並以1200元一口價從他手中買走。
  • 喜歡盆景的有福了,這是我見過最全的盆景樹種名錄,收藏,真有用
    玩盆景,樹種的選擇也是眼花繚亂,就造型製作的角度來說,到底是有沒有先後順序呢?這是一個網友問我的問題,按理說,我很想告訴他,別糾結那些,按照自己當地的條件,結合自己的喜歡,啥樹也能完成精品。但是,這樣肯定是不負責的。相對來說,一些比較符合盆景創作的樹種,在先天條件上就具備優勢。
  • 一棵植物,一捧土,就能製作出美輪美奐的苔玉盆景,值得你擁有
    我在之前的一些文章裡,就聊到過日本的盆景,大概在我國的隋唐時期,就開始學習我國的盆景藝術和文化,經過1千多年的借鑑吸收、蛻變發展,形成了他們自己特色的盆景文化,現在的日本國內,喜愛盆景的人比比皆是,更是把盆景藝術和文化推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