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雨採茶歌
清·乾隆帝
前日採茶我不喜,率緣供覽官經理;
今日採茶我愛觀,吳民生計勤自然。
雲棲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備清蹕處。
無事迴避出採茶,相將男婦實勞劬。
嫩莢新芽細撥挑,趁忙穀雨臨明朝;
雨前價貴雨後賤,民艱觸目陳鳴鑣。
由來貴誠不貴偽,嗟哉老幼赴時意;
敝衣糲食曾不敷,龍團鳳餅真無味。
穀雨,谷得雨而生也。
每年4月19日~21日時太陽到達黃經30°時為穀雨,源自古人「雨生百穀」之說。它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雨水後,土膏脈動,穀物得雨而茂盛,是播種移苗、種瓜點豆的最佳時節。
穀雨三候
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一個節氣十五天。
古人將「五天」分為「一候」,「三候」即為一個節氣。
中國古代也將穀雨分為三候:
一候,萍始生丨浮萍開始生長。
二候,鳴鳩拂其羽丨布穀鳥鳴叫,提醒人們要開始播種。
三候,戴勝降於桑丨桑樹上已經可以見到戴勝鳥。
百穀競生長春雨貴如油
穀雨有「雨生百穀」之意,這時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因此這一節氣與農事的關係最為緊密,穀雨農諺不勝枚舉。
「穀雨前,好種棉。
穀雨後,好種豆。」
「穀雨一點雨,河裡一個魚。」
「穀雨是旺汛,一刻值千金。」
穀雨習俗,源遠流長
採茶
民間諺雲「穀雨穀雨,採茶對雨」,穀雨,是新茶採收的時節。經過雨露的滋潤的穀雨茶,營養豐富,香氣逼人。傳說穀雨這天的茶喝了能清火、闢邪、明目。
食香椿
穀雨時節,北方有食香椿習俗。
穀雨前後是香椿上市的時節,這時的香椿醇香爽口營養價值高,有句老話這樣說:
「雨前椿芽嫩無比,雨後椿芽生木體。
祭倉頡
陝西白水縣穀雨有祭祀文祖倉頡的習俗。「穀雨祭倉頡」,是自漢代以來流傳千年的民間傳統。傳說在黃帝時代,倉頡在夢中說:「我想要五穀豐登,讓天下的老百姓都有飯吃。」第二天真的滿天落下穀粒。黃帝便把下穀子雨這天做為一個節日,叫做穀雨節。
賞牡丹
江南地區有句俗語:「穀雨三朝看牡丹。」穀雨三天後,正是牡丹怒放,觀賞牡丹最佳時。因此,牡丹亦被稱作「穀雨花」。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使得「穀雨時節賞牡丹」,已成為人們約定俗成的一種活動了。
穀雨養生
穀雨前後是神經痛、花粉過敏、風溼病等疾病的高發期,這個時節的養生應遵遁自然節氣的變化,針對其氣候特點進行調養。
飲食上仍需注重養脾,宜少食酸味食物、多食清淡甘味食物。
歸納起來就是四個字:
飲食要「清」,起居宜「閒」,運動適「緩」,心態從「淨」。
飲食要「清」
在飲食上要管住嘴,以清淡為主,在食物的烹飪上要突出「三少」,即少油、少鹽、少糖,如果非要加調料,儘量以少為佳。味道上要突出淡淡的感覺。
同時在食量上也要進行控制,以「少」為好,不要吃得太多、太飽,尤其要控制晚飯的量。在飲食的品種上要「素」、「鮮」,以各類時令蔬菜為主。
起居宜「閒」
在生活方式上要講究「悠閒」。「春眠不覺曉」,穀雨前後,人容易發困,尤其對小孩子來說,早起上學是一件比較痛苦的事。這時,就要學會自我調節,把生活的節奏適當慢下來。
但「閒」並不是叫人偷懶、坐著不動,而是倡導起居要「有節」,要走出去散步、郊遊、放風箏,使身心處在平和的狀態之下,使身心與節令同步同頻,起到養生的效果。
運動適「緩」
就是說不論從事哪項運動都不要太用力,以「舒緩」為宜,不急也不滯。
《黃帝內經》裡就有「廣步於庭,被發緩形」的闡述,意思就是讓人們在這個季節散開束髮,寬鬆衣帶,不讓身體受到束縛,到寬廣的庭院中散步,不讓行動受到束縛。
用今天的時髦話說,大概就是「有氧運動」吧。
心態宜「淨」
這個「淨」既是乾淨的「淨」,更是平靜的「靜」。穀雨前後萬物生發,人的內心也處於勃發時期,若果控制不好,就容易發怒、上火。所以,在這個時節,就要放下內心沒必要的「欲望」和「雜念」,對內心進行一次徹底的清理打掃,使心態處在「乾淨」的狀態之下。
總之,穀雨前後養生,概括起來,就一句話:「哀而不傷,樂而不荒」,就是要保持一種深厚的、有節制的生活態度和生存方式。穀雨,谷得雨而生也。
穀雨與倉頡
「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文字一出,人類從此由蠻荒歲月轉向文明生活。
據《呂氏春秋通詮·審分覽·君守》載:倉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生於陝西省白水縣楊武村鳥羽山(另一說山西臨汾人)。享年110歲,為軒轅黃帝左史官。我國原始象形文字的創造者,我國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創人之一。傳說他仰觀天象,俯察萬物, 首創了「鳥跡書」震驚塵寰,堪稱人文始祖。黃帝感他功績過人,乃賜以「倉」(倉)姓,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由於倉頡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賜給人間一場穀子雨,以慰勞聖功,這就是現在的「穀雨」節氣。倉頡去世後,當地百姓在其墓葬處修有廟宇,並將這裡的村莊取名為「史官村」。
建於漢代的倉頡廟內有一塊《倉聖鳥跡書碑》,黑色的石頭上刻著28個古怪的符號,相傳這就是倉頡當年所造象形文字的本形。
這些鳥跡書由小的圖形和畫面組成。
這是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
1984年,上海書店翻印的宋代王著《淳化閣帖》將它們破譯為:
「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X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
傳說人物
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
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有重瞳的只八個人:
倉頡、重耳、虞舜、項羽、呂光、高洋、魚俱羅、李煜。
倉頡是黃帝時代的造字聖人;
虞舜是禪讓的聖人,孝順的聖人,三皇五帝之一;
晉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
呂光則是十六國時期橫掃西域的後涼國王;
高洋是北齊建立者;
魚俱羅相傳是擊殺猛將李元霸隋朝名將;
李煜是五代十國時南唐後主,著名的詞人,文學家;
項羽則是曠古絕今的「西楚霸王」。
倉頡,中國原始社會後期黃帝的助手。
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
倉頡,史皇氏,今河南南樂縣西十八公裡吳村人那時制定曆法需要文字記載,制定神諭也需要行文,因此,倉頡應是顓頊部族人。
他「生於斯,葬於斯」,故造書臺北有倉頡陵墓。
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我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藉中都從未提及。
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
其後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
漢代後,在《淮南子》和《論衡》中,已從「倉頡造字」發展為「倉頡四目」,開始神化。
尤其是漢代的緯書,又進而渲染,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錄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春秋元命苞》)。
以後愈演愈神奇,發展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等傳說。
黃帝是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一,當時沒有國家機器,可見「史官」之說,顯然是後人用後代國家機器的職官名稱套用於史前傳說人物的結果。
倉頡造字的傳說
有一次,黃帝軍隊與蚩尤軍隊交戰,打得難分難解,勝負未分。
黃帝準備改變戰術,叫倉頡把作戰圖拿來,倉頡一摸,身上帶的作戰地圖早已丟失,黃帝又氣又急,只好暫且收兵回營。
黃帝對倉頡說:
「你是我身邊最聰明的一位大臣,怎能在打仗的生死關頭把作戰地圖丟失?
這是多大的過錯啊!
」倉頡回答說:
「黃帝,如今人多事雜,又要經常打仗,用結繩記事,刻木為號的傳令辦法已難以應付。
若照這樣下去以後還會出更大的亂子。
」黃帝問:
「那該怎麼辦?
」倉頡說:
「要是有一種圖,天下人一看,就能明白是什麼意思。
用這種圖把你要說的話畫出來,人們都會按照你的意思去做。
」黃帝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便說:
「好吧,今後邊你就不要隨軍打仗了,專門留下來給咱們畫圖造字吧!
這下可把倉頡難住了。圖和字怎麼造呢?他整天苦思冥想,半年過去了,眼看已到冬天,倉頡還沒有想出造字的辦法來,一天夜裡下了一場大雪,倉頡一早起來到山上去打獵,只見滿山遍野白雪皚皚,山川樹木全被大雪覆蓋。倉頡轉了一座山,也未見到一個獵物。正準備下山回去突然從樹林裡竄出來兩隻山雞,在雪地上覓食。山雞走過後,在雪地上留下了兩行長長的爪印。接著,又有兩隻小鹿也竄出樹林,發現人後撒腿跑掉了,雪地上又留下了小鹿的蹄印。倉頡看得出神,把打獵的事早已忘得一乾二淨。他把山雞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對比,發現形狀不一樣。於是他想,把雞爪印畫出來就叫雞,把鹿蹄印畫出來就叫鹿。世界上任何東西,只要把它的象形畫出來不就成了字嗎!
想到這裡,倉頡心花怒放,回去後就把他的這個想法向黃帝報告。黃帝聽後笑看說:「我說過,你是個精明人,果然不出所料。好吧!你就把天下的山川日月,飛禽走獸,都按照象形造出字來,我再頒布天下。」從這以後,倉頡每日仰觀日月星辰,俯察鳥獸山川,創造象形文字。不久,人、手、日、月、星、牛、羊、馬、雞、犬這些字都造出來了。可是象形文字越造越多,往哪裡寫呢?寫在石尖上拿不動,寫在木板上太笨重,寫在獸皮上也不合適,這又把倉頡難住了。一天,有個人在河邊捉住一隻大龜,前來請倉頡給它造字。倉頡把龜細看了一遍,發現龜背上有排列整齊的方格子,便照龜的象形,造了個「龜」字。然後又把字刻在龜背上的方格子裡,龜由於背上刻字感到疼痛,乘人不防時,爬進河裡去了。三年以後,這隻背上刻字的龜,在另一個地方又被人捉住。人們告訴倉頡,刻在龜背字的字不但沒有被水衝掉,而且還長大了,字跡也更明顯……
從此以後,倉頡就命人捉到龜把龜殼都取下來,他把自己造出的所有象形字都刻在龜殼的方格子裡,然後用繩子串起來,送給黃帝。
黃帝看了很高興,命人好好收藏,並給倉頡記了一大功。
傳說從這時起,我們中華民族就有了最早的象形文字和甲骨文。
- END -
文 字:鄧建人
編 輯:王曉芹
圖 片:網 絡
版 面:小 可
出 品:客家風骨新媒體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悅君兮君不知。伐木架橋,依山築屋,多少年來,我們的客家先祖,斬荊披棘,從北至南一路走來,行雙腳,用汗水,鑄就全球客家民系的榮光,請大家關注客家文化平臺一客家風骨,我們將與您一起,用專注,熱情,點燃自己心中熾熱的鄉愁與無限的人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