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節
仙女節又被稱為天母節,一般在每年藏曆十月十五日舉行慶祝活動,屆時,西藏各地都要舉行一些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宗教活動。
在西藏,婦女們都認定這個是自己的節日,因此這一天她們表現得最為活躍、最為高興。關於仙女節起源於何時?歷史上並沒有非常明確的記載,但是民間卻流傳著一個非常美麗的傳說。
剛開始時,女孩子們要的數額還是不大的,只是為了用這樣一種形式來烘託節日的氣氛。可是到了後來,女性要的數額大了起來,有的男人因為給不起或捨不得給那麼多,節日時總會故意躲起來,以避免給自己造成尷尬。
吉祥天母節
吉祥天母節,藏族人也稱之為仙女節,藏語為「白拉日卓」,在每年藏曆十月十五舉行。
屆時,木如寺(坐落於拉薩北京路,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四層藏式建築)的全體僧人都要為拉薩大昭寺的護法王尊吉祥天女舉行隆重的年祭活動。
這個節日一般14日晚上就要開始,屆時僧人們要迎請天母像到釋迦牟尼佛殿,讓它和釋迦牟尼佛對坐在一起。
到了十五日早上,太陽剛剛升起,僧人們就用頭頂著天母的像來到八角街,很多善男信女則開始向天母像敬獻哈達。
舉行了一系列降神活動後,僧人們會把天母像抬回大昭寺,並重新安放在原來的寶座上。
在拉薩地區,藏族的婦女對這個節日最感興趣。每年到了這個時候,她們都要刻意打扮一番後到天母像前焚香祈禱,並虔誠地許下心願。
燃燈節
在藏語中,燃燈節被稱為「噶登阿曲」,俗稱五供節,是藏傳佛教中格魯派信眾的傳統宗教節日,在每年藏曆的+月二十五日舉行,一般為期一至兩天。
之所以要過這個節日,是因為這一天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圓寂的日子,格魯派人士為了紀念自己的宗教領袖,規定每到這一天,所有的寺廟和信徒都要舉行誦經、磕頭、燈供儀式等祭祀活動,以此來祭祀宗喀巴大師的在天之靈,祈求大師賜給自己吉祥和幸福。
每到節日的晚上,寺院和百姓家的房屋內都會燃起無數盞燈:殿堂屋頂佛塔周圍、窗臺、室內佛堂、佛龕、供桌等地方都會點一盞酥油供燈。屆時佛塔、殿宇、佛堂、屋子都被照得燈火通明。喇嘛們誦經紀念宗喀巴大師,寺院裡的轉經隊伍也一直不斷,信徒們還不斷把桑枝投入寺院的香爐,以祈求神佛為自己帶來好運。
每年大昭寺的燃燈節都在二十四和二十五這兩天舉行。到了二十四日這天的傍晚,活動正式開始,晚上則進入高潮。屆時,大批的信眾從四面入方湧到大昭寺。大家手裡拿著轉經輪,口中念著六字真言,沿著環繞大昭寺的街道順時針繞行,然後來到大昭寺前的香爐旁,把桑枝投進香爐裡,為來年析福大昭寺裡更是千餘盞油燈一起閃爍,把寺院照射得一片輝煌。
在日喀則地區的扎什倫布寺,當夜幕降臨時,人們就會在佛像前點燃金屬的酥油燈,百姓的房頂、窗臺、臺階上也排列一盞盞用洋芋捏制的酥油燈。因此,每年的這個時節,日喀則都會成為燈的海洋,非常壯觀。信教群眾們還會帶著香柏枝、酥油到神殿內朝拜佛像,虔誠地表達自己對這位傑出宗教領袖的敬意。
驅鬼節
在藏語中,驅鬼節被稱為「古突」,一般在藏曆的十二月二十九日舉行。每到這一天,布達拉宮都要舉行一次盛大的跳神活動,各地的其他寺廟也要舉行類似的活動。
這天傍晚,家家戶戶必須團聚(這和漢族人吃年夜飯有些類似),一起吃「古突」(麵團),然後點燃火把,四處遊走,高聲吶喊,以示驅邪。因此,每到這個節日,無論城鎮還是村莊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場面蔚為壯觀。
之所以要舉行這樣的活動,原因很簡單,藏族人認為在新的一年即將到來之際,為了迎接新年,必須把妖魔和髒物全部清除,這樣才能保證來年風調雨順、人壽物豐。因此,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扔掉一些廢棄物,把自己的家布置得煥然一新。
日喀則新年
日喀則新年是從藏曆十二月二十九日開始的。這一天,人們首先要舉行古恰活動,即打掃屋子、廚房和院子內外的衛生,並於當晚舉行驅邪送鬼的儀式。
大年初一,家裡的媳婦或大女兒要早早起床熬酒(一種傳統的釀酒方法),雞叫時就要把酒敬給家人。喝了一兩碗後,如果有人說自己不想喝了,就要按照傳統罰酒三碗,如果連罰的酒都喝不下去,剩下的酒就會被全部倒在他頭上。
天剛亮,人們就帶著切瑪和糌粑去取「四新」。所謂四新,就是從別人家的牛糞堆裡取新土,從水源處取新水,從狗窩裡取新糞,從樹林裡取新柴。取「四新」時,還要在這四個地方分別撒上一些糌粑。
天完全亮了之後,人們就穿上新衣到附近的山上祭神,祈禱來年豐收。
晚上,家家戶戶都要舉辦新年宴,並儘量把家人、鄰居、親戚、朋友以及能歌善舞的人都請來,擺上藏切瑪、糌粑、青稞酒,讓大家盡情歡慶。
酒宴結束後,每個人再拈上一點竹素切瑪裡面的糌粑,然後高聲祈禱新年吉祥。
風情濃鬱的飲食
藏族的傳統飲食是藏餐,口味清淡、平和,除了鹽巴和蔥蒜,很少放辛辣的調料。藏區傳統的待客筵席一般由奶茶、大燴菜、蕨麻米飯、手抓羊肉、灌湯包子、酸奶六道食品組成,飽含著民族習慣。
20世紀50年代後期形成的現代飲食體系中的藏菜主要原料為牛、羊、豬等肉食和土豆、蘿蔔等蔬菜,狗、驢、騾、馬肉等在禁食之列,主食方面則以米、面、青稞為主。從整體來看,現代藏族飲食的特點為:喜歡重油、厚味和香、酥、甜、脆的食品,常用烤、炸、煎、煮等方法。
西藏的拉薩、日喀則、澤當等地有許多各種檔次的餐館,不管是高檔的還是簡陋的,其裝潢設計都體現著濃鬱的藏族特色:繪著花紋的藏式「狗蹄」木桌、鐵皮火爐、「八瑞」瓷碗、藏式蒲團等。
主要為客人提供灌腸、青稞酒、酥油茶、牛羊手抓肉、涼拌犛牛舌、包子、糌粑、各種糕點,以及甜茶、奶茶、酸奶、烤腸、風乾肉、夏普青(肉漿)等等,極大地豐富了藏族人民的飲食。
藏餐原料廣博,高原上的犛牛肉、羊肉、雞、青稞及珍貴的冬蟲夏草、藏紅花等都成為做菜的原料,很多常用的原料還具有藥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