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祥符塔前土城村,位於祥符鎮北面,距城區16公裡左右,該村盛產黃牛,在村莊西北面有一個2米多下沉式的鬥牛場地,每年農曆五月十五,小暑節氣前後,為土城村鬥牛比賽活動的固定時間。
第133期
文/圖 胡金良
編 輯 胡金良
出品 煮杯咖啡看世界 公眾號
微視頻:《土城鬥牛》,請點擊觀看!
今年農曆五月十五,是高安祥符塔前土城一帶村民,為慶祝當地「吃新節」,而舉行一年一次鬥牛盛會的日子。由於是土城特別隆重的傳統節日,這一天,馬路上車流不息,人頭攢動,村民走親訪友,村子裡熱鬧非凡,到處洋溢著濃鬱的節日氣氛。
鬥牛前主人用木刨子刨削牛角。
其實,端午節一過,我便掐指惦記著祥符土城五月十五這天的日子,同當地村民一樣,我會如期而至。土城鬥牛的頭一天晚上,我早早地將相機放入攝影包,為防黃土泥巴粘腳,特地準備了一雙雨靴。次日早上七點,在去趕往土城村的路上,還有一同前往的好友華放。因為是第一次來土城觀看鬥牛比賽,一路上他特別激動,心中還帶有幾分猜想。
村民牽著健壯的黃牛來到鬥牛比賽現場。
來到土城村,離鬥牛開始還有一些時間,我們倆便到村莊裡轉了一圈。聽當地村民說今年有16頭黃牯牛進行比賽,鬥牛數量比上年略少,但鬥牛的熱情卻一點都沒減。準備參加鬥牛的村民,此時已將健壯的黃牛牽出了牛欄,在屋門前撫摸牛的頭角,輕拍膘肥的大腿。牛最通人性,雖然在鬥牛場上激烈瘋狂,但在主人面前卻變得特別溫順。鬥牛比賽前,主人和牛之間靜默交流後,一人抓住牛角,另一人用木刨子刨削牛角,再灌餵一些使黃牛性躁的酒糟食料,讓黃牛在鬥牛場上鬥性十足。村中有一頭拴在樹上的健壯黃牛,在等待中不停的叫囂、刨土、頂樹、擺尾,展現著自己無比的血性和鬥志。
拴在樹上的的黃牯牛,不停地刨土、頂樹,暴躁無比。
民間傳統民俗文化,是鄉村的根魂。高安各種民間民俗通過活動來凝聚人心,鼓舞鬥志,給人民帶來娛樂,促進交流,增進友誼與團結,反映了高安人民勤勞、勇敢、不服輸的堅強品格。土城鬥牛是高安鄉土民俗文化中的瑰寶,這項傳統的鬥牛比賽活動起源於何時,至今仍無定論,但高安祥符塔前、南山一帶流行的「吃新節」自古就有。
鬥牛現場,抽籤、編號,按序進行。
查閱《高安縣誌》,據記載:「小暑剛過,鄉人則選「辛酉」或「巳酉」日「吃新」。家家戶戶,採來新鮮蔬菜,用新米做飯。進餐時先盛三盅,上插稻穗,燒香鳴爆,供神敬祖,有條件者,是日每人食肉半斤,俗語說「吃新、吃新、每人半斤」。
鬥牛現場,抽籤、編號,按序進行。
由「吃新節」而興起的土城鬥牛,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是鄉村特有的文化符號。其文化元素,不同於高安其它傳統民俗文化,它以空曠的綠茵鄉野作為舞臺,以田野裡成熟的早稻為自然背景,以黃牛打架而取趣,讓鬥牛延伸的愉悅融入到繁忙農事中。
在鞭炮聲中,各自抽去牛鼻子上的繩子,拉開第一輪的鬥牛比賽。
土城鬥牛的場面十分精彩,極具趣味性、觀賞性。觀看時帶有強烈的視覺衝擊感和刺激感,人民在吶喊聲中享受著牛打架帶來的快感,但也存在一定危險性。因為是一項群眾性的民間傳統民俗活動,2010年6月,高安土城鬥牛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熊尚生為土城鬥牛傳承人。
激烈爭鬥,水花四濺。
在鬥牛現場,曾聽到有人說高安大城造理過去也鬥牛,故而土城鬥牛雖然過去好些日子,但卻也忍不住帶著幾分好奇,在前幾天抽空去了一趟大城的造理村。
鬥牛現場,兩頭牛激烈拼殺,在場的村民左躲右閃。
據《高安縣誌》節日廟會中記載,縣域各地以節日廟會進行牛馬交易,其中大城的「鬥牛會」,招來遠近耕牛,「鬥牛」取趣,且以此比較牛之優劣,挑選更換耕牛。由此可見,在過去大城塗家造理村確實有過鬥牛比賽活動。
土城村的下沉式土坑上站滿了觀看鬥牛比賽的人。
大城塗家造理村,鄰近高安祥符的南山村和塔前村,與奉新縣交界。經好友李桂林介紹,尋村問路,在造理村的田間,我找到了正在做農活的李顯文。李老今年74歲,他從1988年~1998年曾擔任過造理村的隊長。聽他講每年都要參與和組織村裡的鬥牛比賽活動,以前土城和造理兩地,都有鬥牛賽事,只是村與村之間選定的時間不同。
鬥牛現場,激烈拼殺。
造理有一理三村,村子生態環境極好,樹木蔥籠,山地多。在舊社會造理村一帶有「人力田地勢力山」之說,造理村民愛好武術,村中會高安字門拳人甚多,曾出過「打師」二十多個,可見,造理村是個有故事的村莊,也是個藏龍臥虎的地方。
鬥牛現場,激烈拼殺。
李老介紹,造理村的鬥牛比賽,在高安歷史悠久,解放前由民間自發,每年的廟會期間,選定五月初五舉行鬥牛比賽活動。最早的鬥牛場地設在小嶺,因小嶺鬥牛場地離村子太遠,解放後由小嶺遷至新老居劉家堎。劉家堎是一個天然的鬥牛場地,面積大約八畝左右,離村莊約1華裡,後山栽有供鬥牛歇息的闊葉林樹木,鬥牛場地十分優越。大約在八十年代後,經造理村民商議,將鬥牛時間改為每年的五月初七。
鬥牛現場,激烈拼殺。
每年有來自本土和周邊奉新、安義、新建等40多頭黃牯牛,在造理村擺陣廝殺,場面相當熱鬧。附近村民在此會挑選優勝黃牛,用于田地耕作,因此,當天鬥牛比賽下來的健壯黃牛非常搶手,交易也十分活躍。
鬥牛現場,激烈拼殺。
李老說:「鬥牛比賽的前幾天,黃牯牛要吃上好的青飼料和糯米飯,當天要將雞蛋拌入菜籽油內用竹筒灌喂,或臨近比賽前加餵一些酒糟,為的就是使黃牯牛暴躁、兇猛、好鬥。後來,大概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由於種種原因,大城造理村,便放棄了這項有著幾百年傳統民俗鬥牛活動」。
鬥牛現場,激烈拼殺。
至此,大城造理村的鬥牛比賽已離我們遠去,當時,在造理村這個天然的鬥牛場地上,我看著李老久久不舍離去。如今供鬥牛歇息的闊葉林樹木長勢茂盛,靜靜地在等待昔日激情鬥牛比賽回歸造理。
鬥牛現場,激烈拼殺。
雖然大城造理村放棄了鬥牛賽事,但祥符塔前土城村的鬥牛活動卻越鬥越興旺,這項非遺在土城傳承了下來。平日裡寧靜恬淡的鄉村,每年也因五月十五這天緊張刺激的鬥牛比賽活動,而變得熱血沸騰。
敗陣而逃,勝者窮追其後。
聽當地村民說,今年由於新冠疫情的特殊性,差點被取消,後來考慮非遺的延續性,臨時通知可以舉行。
鬥牛現場,聞著稻香,觀看比賽
土城鬥牛是一項傳統民俗活動,親臨現場,濃濃的民俗文化感染著我。依照往年慣例,今年16頭黃牯牛分成八組,抽籤編號,然後依序在土城村下沉式的土坑裡拼鬥。
附近村民從四面八方趕來觀看鬥牛比賽。
黃牯牛生性好鬥,性情暴躁。開始時兩頭牛相互繞圈、觀察、試探,四目怒視,突然便向對方衝過去,四角相撞,牛角互相頂著不肯示弱,各自使盡全力,奮力爭鬥,鬥牛現場拼得是水花四濺。敗者倉皇而逃,勝者則飛起四蹄,窮追其後,觀看的人民搖聲吶喊,萬聲喝彩,為牛助威,場面十分火爆精彩。
中午,塔前土城村民各家各戶家中大擺酒席,招待親朋好友。
中午時分,上半場鬥牛比賽活動暫告段落,鬥牛場地上的人漸漸散去,待下午再進行決賽。這時塔前土城村一帶的村民,家中大擺酒席,發糕、麻圓、茶蛋一一端上,各家各戶節日氛圍濃厚。親朋好友,各自問候,把酒言歡,盡醉而散。
大城塗家造理村的天然鬥牛場上,村民李顯文給我講述造理村過去鬥牛比賽的精彩故事。
| 關注我們獲得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