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天國際義工,5天在「輕旅遊」
有的國際義工項目公益性變了味,交錢就能做
通過官方渠道申請AIESEC(國際經濟學商學學生聯合會)國際志願者項目,王怡婷來到泰國曼谷附近的一所學校參與英語支教。在她看來,無論自己的「私心」有多大,國際義工的公益性不能被掩蓋。 受訪者供圖
「異國他鄉,一起做一件有點辛苦又很快樂的事情。」山東財經大學宋香凝談到自己正在參加的一項國際義工項目,聲音中透露出驕傲和自豪。國際義工項目,源於國際間的人道主義援助,是公益行為,但是,隨著參與國際義工的途徑增加,門檻降低,專業性淡薄,其商業性目的逐漸掩蓋公益性,成為大學生「看世界」的一種進階旅遊方式。
本報記者 郭立偉
實習生 胡夢霞
遠離城市住在鄉村
一天到晚都在教課
接受記者採訪時,山東財經大學的宋香凝和王怡婷正身在泰國參加AIESEC(國際經濟學商學學生聯合會)的支教項目,為那裡的孩子進行英語支教,直到8月25日。
這個泰國支教項目從7月14日開始到8月25日結束,一共六周42天。前七天由泰國項目方組織這些來自中國、土耳其、埃及、葡萄牙等各國的志願者參加一系列本地化培訓,彼此相互了解,適應泰國文化並為後期的支教活動打下基礎。
剩下的時間,成員被分成兩兩一組,去往各個學校支教,宋香凝和王怡婷就這樣結成了伴兒。因為王怡婷有哮喘,為其安全考慮,她們兩個被安排在離曼谷較近的學校。「其他成員,去的村莊都距離曼谷非常遠,有的得三四個小時的車程,有的甚至得七八個小時的車程。」
考慮到王怡婷的身體情況,她們一天上三節或者四節英語課,剩下的時間便是跟著小朋友上泰國舞蹈課以及音樂課,並承擔一定的助教任務。即使這樣,一天也有六節課的安排,每堂課課間有十分鐘的休息時間。「其他成員的工作任務就沒有這麼輕鬆了,他們住在村子裡,需要一天到晚都上課,工作比較辛苦。」王怡婷介紹。
大一時,宋香凝就聽說了學校有AIESEC組織的分支在寒暑假期間會有一些國際志願者的項目。AIESEC是世界性學生組織,各個學校都有分會,每個學校每年的項目不同。
參與到這個支教項目並不容易,王怡婷是兩次申請才有幸被選中。大一時,她準備面試AIESEC去烏克蘭的項目,但面試時沒有通過,「之後更加注重英語的學習,有了上一次的經驗積累,此次的泰國支教項目才能順利通過。」
面試要經過兩輪,第一輪面試是由AIESEC組織方進行,中英文面試,一個人得進行一個多小時的面試,共有二十多個問題。通過之後,還要進行泰國項目方的面試,「泰國項目方的面試是線上全英文面試,對英文水平要求很高。」
用國際志願者證書
吸引報名者
「國際義工是變相的旅行嗎?」當記者拋出這個問題時,王怡婷已經感覺出了社會對國際義工的誤解。當然,她也對這種誤解表示理解。
此前,當她產生想要做國際義工的想法時,有人向她推薦過,「花3980元去峇里島一周。」「當我問她需不需要面試時,她說不需要,交錢就好了,我覺得這個活動就沒有意義了。雖然也會有幫小朋友預習功課的內容,但公益性已經變了味道。」王怡婷說。
而交錢就能做國際義工的途徑和項目幾乎遍地都是。記者隨便在搜尋引擎中搜索國際義工,各種「引人入勝」的標題就會映入眼帘,彈出各種各樣的國際義工組織。他們紛紛打出「暑期義工旅行」「輕遊學」等概念,甚至各類介紹中也與遊記相關,並用「當地政府+支教學校」蓋章籤字的國際志願者證書來吸引報名者。
記者從某個商業性的國際義工組織官方微信號看到,最近該組織正在舉行尼泊爾文化教學志願者招募。記者從該組織負責報名的李老師處了解到,七天行程,第一天到機場兌換貨幣和更換電話卡後,統一前往義工之家;第二天與當地小朋友互相認識,向當地人學習如何製作尼泊爾特色咖啡;第三天上午支教,下午向當地人學習製作當地晚餐;第四天上午支教,下午學習製作唐卡;第五六兩天就是支教、到訪老人和孤兒院,第七天吃完早餐之後,頒發義工證書。
雖然行程是7天,而真正用於支教的時間,最多僅有2天,其他時間基本都是與旅遊相關。報名該義工項目的條件也相對寬鬆,填好報名表交上以後,當天就可以收到電話測試,主要考查英語口語,一般包括簡短的英語個人介紹。此外,參加這次支教,需要交2800元的報名費,項目包保險不包籤證,包住宿三餐不包往返機票。每一個批次有4-20人同行。
公益性色彩被掩蓋
成「新興旅遊方式」
目前國際義工項目,除了AIESEC、IVHQ(國際志願者總部)等一些較為成熟的國際志願者組織官方途徑招募之外,另外就是商業機構或其它非營利性機構組織的活動。前者由機構全包或者承擔一部分費用,招聘名額有限,而且屬於專業領域,需要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比如宋香凝參加的泰國項目,雖然交了2500元的項目費,但活動結束後,會返還700元。而後者,需要個人自費一定的項目,這種項目,對於申請人的條件、工作經歷等沒有特別的要求,大多只需要能夠進行英語的日常交流,更多是一種文化體驗或者旅遊活動。
當國際義工的「旅遊商業性」漸漸掩蓋公益性時,它也漸漸影響到大學生對國際義工的認識。「我理解的國際義工體驗是一種新興的旅遊方式,相比於傳統走馬觀花式的跟團遊,以義工的身份參與其中能夠更好地融入當地生活,更深入地了解異國文化,更有助於開闊眼界。」類似的評價與體會,在各類國際義工組織的平臺上比比皆是。
另一方面,許多國際義工組織抓住了學生的名校情結,著力宣傳志願者證書在申請學校或求職時的含金量,吸引學生參與其中。某國際義工商業組織的李老師說,現在申請留學都會被問到志願者經歷,該支教項目結束後,會收到一個義工證書,義工證書由項目國家當地政策的NGO非政府組織頒發,正規受認可。當記者要求看一下義工證書的模板時,李老師拒絕了。
有留學機構負責人表示,志願者經歷是加分項,但絕不是必備項、唯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