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為什麼一邊輔佐曹操,一邊忠於漢室,他到底怎麼想的?

2020-12-16 情懷與歷史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九錫是古代帝王對大臣的九種賞賜,有車馬、衣服、樂器、武士、弓矢等,這是對大臣的最高禮遇)。荀彧認為:「(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因此「心不能平」。

同年,曹操徵孫權,讓荀彧到譙郡勞軍。荀彧到達以後,曹操乘機把他留在軍中。封荀彧為侍中、光祿大夫。曹操軍至濡須,荀彧因病留在壽春(今安徽淮南市壽縣一帶),不久憂慮而亡(關於荀彧的死,《魏氏春秋》還有這樣的說法:當時曹操贈送食物給荀彧,荀彧打開食器,見器中空無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盡),時年五十歲。諡號敬侯。其子荀惲嗣,後官至虎賁中郎將。次年,曹操進封魏公。

在很多人看來,荀彧之死,在於他忠於漢室的態度,和曹操篡權野心之間的矛盾。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曹操之所以能夠篡奪東漢朝廷的大權,離不開荀彧的輔佐,正是荀彧等人的鞍前馬後,讓曹操擁有了取代東漢王朝的實力(雖然最後是由他兒子曹丕篡漢自立的)。那麼,問題來了,荀彧為什麼一邊輔佐曹操,一邊忠於漢室,他到底怎麼想的?

首先,在很多人看來,輔佐曹操和忠於漢室之間,是存在矛盾對立的。誠然,如果從曹操後期的行為來看,他確實是一個想要篡漢自立的權臣。不過,人是不斷變化,東漢末年的曹操,和荀彧一樣心懷漢室,這是他們可以走到一起的重要原因。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光和三年(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徵召,任命為議郎。此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謀劃誅殺宦官,不料其事未濟反為宦官所害。曹操上書陳述竇武等人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奸邪之徒滿朝,而忠良之人卻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辭懇切,但沒有被漢靈帝採納。爾後,曹操又多次上書進諫,雖偶有成效,但東漢朝廷已經是積重難返,曹操知道無法匡正。

對此,在筆者看來,年輕時的曹操,可以說是一位滿懷報國之志的青年。對於東漢朝廷的問題,曹操非常關心,想要根除這些問題,從而挽救不斷衰微的漢室。不過,曹操的努力,最終無法挽救東漢王朝。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拜為騎都尉,受命與皇甫嵩等人合軍進攻潁川的黃巾軍,結果大破黃巾軍,斬首數萬級。

雖然黃巾起義得到了平定,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各個州郡的刺史、太守,則逐漸掌握兵權,乃至於形成割據一方的諸侯。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駕崩,太子劉辯登基。同年,大將軍何進被宦官殺害,董卓趁著這一機會來到都城洛陽,以此篡奪了東漢王朝的大權。曹操見董卓倒行逆施,不願與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師洛陽(今洛陽市)。曹操到陳留後,「散家財,合義兵」,且首倡義兵號召天下英雄討伐董卓。

對此,在筆者看來,在討伐董卓之前,曹操都可以說是東漢朝廷的忠臣。如果能夠消滅董卓,曹操自然會繼續輔佐漢獻帝劉協。不過,關東諸侯之間的貌合神離,逐漸讓曹操心灰意冷。在討伐董卓的行動失利後,曹操明白不能將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面對群雄逐鹿的局面,曹操想要一統天下,結束東漢末年的戰亂。初平二年(191年),荀彧離袁紹而投曹操。曹操見荀彧來投,大悅,說:「這是我的子房啊!」於是任荀彧為別部司馬,荀彧時年二十九歲。

在公元191年的時候,曹操空有遠大志向,卻只有非常有限的實力。而就荀彧來說,也希望輔佐一位諸侯,以此來匡扶漢室。在此基礎上,曹操和荀彧之間可謂一拍即合,類似於三顧茅廬之後的劉備、諸葛亮,彼此信任,互相支持。初平三年(192年),曹操領兗州牧,後為鎮東將軍。荀彧則以司馬身份隨其徵戰。建安元年(196年)七月,漢獻帝劉協在楊奉、董承等護衛下,從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返回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許縣的問題上,曹軍內部發生了爭執。多數人不同意迎接漢獻帝劉協,理由是徐州還未平定,韓暹、楊奉剛剛將天子迎到洛陽,往北連結張楊,暫時還不能控制他們。

在這個關鍵時刻,荀彧則對曹操說:「從前晉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諸侯服從,漢高祖東徵項羽,為義帝穿素服發喪而天下歸心。自從天子蒙亂,將軍您首先倡導義兵勤王,只是因為關東地區紛擾戰亂,還不能遠赴關中,但還是分派將領,冒險與朝廷通使節,雖挽救國難於朝廷之外,而心無時不繫於王室,這是將軍誠扶天下的一貫志向。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人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不能為累,明矣。韓暹、楊奉怎麼敢為害呢?如不及時扶正朝廷,天下將生叛離之心,以後即使考慮此事,也來不及了。」

在荀彧的勸說之下,曹操親率大軍進抵洛陽,被任命為司隸校尉,奉迎獻帝遷都許縣(今河南許昌東)。曹操被封為大將軍、武平侯,荀彧也升為東漢朝廷的侍中,尚書令。對此,在筆者看來,曹操迎奉漢獻帝劉協的選擇,從此造成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優勢,並為其之後消滅群雄,一統北方中原奠定了良好基礎。對於曹操來說,固然有利用漢獻帝劉協的考慮,但是,不得不說的,曾經為東漢王朝憂慮奔走的曹操,還是對漢室存有感情的。而就此時的荀彧,則希望藉助於曹操之手,以此重振東漢王朝。換而言之,荀彧希望曹操可以成為周公姬旦一樣的人物。

不過,曹操顯然不滿足於此,而是希望自己成為周文王,這促使兩人最終分道揚鑣。當然,因為當時還存在袁術、袁紹、劉表、孫策等強敵,曹操沒有著急暴露自己的野心,這促使他和荀彧之間,依然保持著比較默契的關係。但是,到了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這讓曹操的野心暴露無遺。在漢朝歷史上,公爵是比較罕見的,曹操之前進位公爵的,就是打擊熟悉的王莽。所以,曹操此舉,已經意味著自己要取代東漢王朝了,只是時間上早晚的問題。對此,在筆者看來,這無疑打破了荀彧的幻想,促使他鬱鬱而終。

相關焦點

  • 荀彧忠於漢室,為何不去輔佐「匡扶漢室」的劉備,卻投奔了曹操?
    曹操將荀彧比作漢高祖的謀臣張良,可見荀彧的才智之高,對曹操有多麼的重要,很快就給他委以重任。此後荀彧不僅為曹操舉薦了很多潁川人才,而且為曹操屢獻奇策,在曹操統一北方的過程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可是隨著曹操勢力的擴大,君臣二人最終還是產生了分歧,曹操逐漸表現出了代漢的傾向,而荀彧則始終認為要忠於漢室,不可篡漢自立。最終,曹操無奈地賜死了荀彧。
  • 曹操給荀彧送去一個空碗,荀彧選擇了自盡,這個空碗什麼意思呢?
    ——《魏氏春秋》反正我是不大相信荀彧是病死的,《荀彧傳》自己說荀彧是因病留在壽春的,但死因卻是憂鬱而死,他憂什麼呢?為什麼早不憂、晚不憂,偏偏在生病的時候憂,而且剛好就憂死了呢?所以《三國志》這是話中有話。
  • 荀彧為什麼老年背叛曹操?漢朝的國輝對得起士子的心,要光復漢室
    當初的關羽為什麼不投靠曹操?就是關羽早就看出了曹操就是一個奸雄,所作所為就像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小人。關羽投靠曹操也是迫不得已,受到曹操的威脅。可是關羽一身正氣又怎麼可能受到如此小人的矇騙,最後當然是甩手不幹,離開了曹操,來到了他兄弟劉備身邊。
  • 荀彧輔佐曹操二十多年,為何在最後反對曹操加九錫?
    荀彧雕像荀彧可以說是曹操身邊最重要的一位謀士,他直接規劃了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略藍圖和立業的政治綱領,同時還為曹操舉薦了如鍾繇、郭嘉、陳群等大量人才,曹操在外徵戰時,都是荀彧以尚書令的身份居中持重曹操稱他為「吾之子房」,實際上,荀彧不僅是曹操的張良,還是他的蕭何。歷史上像這樣的沒有兵權的文臣,在主公功成名就後都會加官進爵,安享晚年。而在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想要進魏公,加九錫之時,荀彧卻意外地提出了反對意見,最後遭到曹操排擠,不久憂慮而死。
  • 荀彧宣稱自己是漢臣,為何不去輔佐劉備,卻成為曹操之臣
    荀彧宣稱自己是漢臣,為何不去輔佐劉備,卻成為曹操之臣荀彧是曹操手下最為重要的謀士,輔佐曹操數十年,期間身兼重職,被人尊稱為荀令君。雖為曹操之臣,卻是一心向漢,最後還因為反對曹操,遭到曹操的猜忌,抑鬱終日,最後服毒而死。
  • 為何荀彧如此盡忠漢室,卻選擇幫助曹操,而不是幫助劉備?
    荀彧的這一生可以說一直都在幫助曹操打天下,基本上大小戰役荀彧都有參加,生怕曹操打敗仗,遇到生命危險。難道荀彧不知道曹操是一個實打實的國賊嗎?荀彧不僅僅自己一個人幫助曹操打天下,更是舉薦了一大批能人為曹操小李,像什麼郭嘉、程昱、陳群、鍾繇等等,都是荀彧舉薦給曹操的。
  • 曹操給荀彧送去一個空碗,荀彧選擇了自盡,這個空碗什麼意思呢?
    ——《魏氏春秋》反正我是不大相信荀彧是病死的,《荀彧傳》自己說荀彧是因病留在壽春的,但死因卻是憂鬱而死,他憂什麼呢?為什麼早不憂、晚不憂,偏偏在生病的時候憂,而且剛好就憂死了呢?所以《三國志》這是話中有話。
  • 荀彧一生與曹操如君如友,為什麼在晚年的時候阻止曹操稱王
    在當時天下大亂之時,擁有王佐之才的荀彧嘔心瀝血的輔佐曹操成就大業,君臣關係又非常好,可是到了荀彧晚年的時候,他為什麼要阻止曹操稱王,這件事情導致他們這對知己好友最終分道揚鑣,荀彧是什麼原因要阻止曹操稱王呢?第一:荀彧一直都想匡扶漢室。
  • 同樣都是出謀劃之人,為什麼曹操更信任郭嘉,提防荀彧呢?
    荀彧,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可見曹操對荀彧之倚重。可是就是這般舉足輕重的人物,曹操仍舊是提防著。就是因為荀彧太過於高尚,太過於忠誠。曹操認為,荀彧之所以盡心盡力的輔佐自己,其實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匡扶漢室的大業,並不是為了曹操的大業,所以曹操心內是兩種極其矛盾的情緒在相互折磨。曹操愛才,捨不得荀彧,再說荀彧還未曹操出謀劃策無數,於曹操來說不該對自己的謀士如此,可曹操本就生性多疑,一遍用著荀彧,又是一邊提防著荀彧的存在。
  • 荀彧催促曹操打官渡之戰,官渡勝利後為何不讓曹操打劉表?
    ——《隆中對》既然是主要說荀彧,我們就繼續往下看他接下來做的事情。往死裡打多好建安六年,曹操用為數不多的糧草用來安民,到最後自己的糧食根本不夠河北的用度。糧食再次告急,曹操想出了一個辦法:進攻劉表,以戰養戰。
  • 一直強調自己忠於漢室的劉備稱了帝,可為何曹操到死都沒這麼做?
    令人諷刺的是,曹操一直被稱之為漢室奸臣,然而儘管他擁有最強大的實力,卻到死都沒有稱帝;而劉備一直以「復興漢室」標榜自身,最後卻選擇了稱帝割據一方,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深入了解曹操和劉備,我們會發現兩人的形象並沒有與表面上那麼吻合。先說說曹孟德。
  • 此人為漢室同曹操反目,抑鬱而終
    諸侯割據勢力則逐漸擴大,當時,很多諸侯首領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發動戰爭,但實際上,並沒有幾個是真心效忠漢室的。今天,小編就來介紹3位真正想要匡扶漢室的人。第一位便是跟隨劉備的關羽。關羽一生轟轟烈烈。他武藝高強,可在片刻間砍下華雄的腦袋,無數人都被他嚇破了膽。此外,他誓死效忠漢室,一心一意輔佐劉備。不過,關羽對劉備的忠誠,實際上可以說是對漢室的忠誠。
  • 荀彧為什麼老年背叛曹操?漢朝的國輝對得起士子的心,要光復漢室
    當初的關羽為什麼不投靠曹操?就是關羽早就看出了曹操就是一個奸雄,所作所為就像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小人。關羽投靠曹操也是迫不得已,受到曹操的威脅。可是關羽一身正氣又怎麼可能受到如此小人的矇騙,最後當然是甩手不幹,離開了曹操,來到了他兄弟劉備身邊。
  • 曹操麾下第一謀士荀彧,立下大功,為何結局很悽涼?
    彼時的荀彧為了制止曹操受九錫之禮,勸告曹操:若是一旦其受九錫,原本忠於漢室的大臣也必然會站出來反對。這句話可謂是直指曹操的要害,點出了曹操心中害怕的事情,也成了曹操和荀彧之間不可彌合的矛盾來源。事實上,荀彧對於曹操並非是一味的「死忠」。他並不是曹操的私臣,他更像是漢室的臣子。
  • 投靠曹操是荀彧正確的選擇嗎?想要復興東漢的他為何不投靠劉備?
    荀彧在死前可稱得上是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他幫助曹操制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提出「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和「迎奉天子」等戰略,另外在建計、密謀、匡弼、舉人等都多有建樹,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荀彧後來還活著,未必真會三分天下。
  • 荀彧既然一心向漢,為何不幫助劉備,反而多次勸曹操殺掉他?
    大家都知道,自從郭嘉死後,曹操手下的首席謀士就成了荀彧。荀彧是個特別有能力的人,在光榮三國志遊戲中政治第一的竟然不是諸葛亮,而是荀彧,他的水準之高可見一斑。 不過大家有一個疑問,荀彧骨子裡是一個忠於漢室的人,為什麼加盟曹操的團隊,而不是加盟一直打著匡扶漢室旗號的劉備的團隊呢?
  • 如何評價荀彧?三國時期曹操麾下第一謀主,穿越必選人才!
    荀彧年輕的時候被稱為王佐之才,他很早就看出天下大亂的跡象,並且家鄉潁川將是四戰之地。於是把家人都帶到河北避禍。袁紹佔據河北後,荀彧的弟弟荀湛,以及潁川老鄉辛評、郭圖都覺得袁紹四世三公,是最有可能笑到最後的。但是荀彧覺得袁紹不是一個成大事的人。於是就拋下袁紹投奔曹操。
  • 立下汗馬功勞的荀彧、崔琰、毛玠、婁圭,為何最終被曹操賜死?
    還未發跡的曹操,就懂得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道理,也因此一切阻礙他前進發展的障礙,都會被他一一清除,哪怕是曾經有大功於他的大功臣。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荀彧。在曹操麾下二十多年,曹操能夠統一北方,最大的功臣就是荀彧,他為曹操規劃制定了完整的方案,還多次修整曹操的戰略方針,更是多次力挽狂瀾,救曹操於水火之中。可以說沒有荀彧,曹操幾乎是不可能一統北方的。但即便如此,因為荀彧忠於漢室,反對曹操加封魏公,在政見出現分歧,曹操便毅然決然的選擇掃清障礙,賜死了荀彧。
  • 荀彧的一位兒子,輔佐司馬懿父子,成為西晉開國功臣!
    後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書令,被人敬稱為「荀令君」。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進爵魏公、加封九錫(九錫是古代帝王對大臣的九種賞賜,有車馬、衣服、樂器、武士、弓矢等,這是對大臣的最高禮遇)。荀彧認為:「(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曹操因此「心不能平」。
  • 荀彧到底算不算漢室的忠臣?真有為自己所守的道而殉身的人麼?
    他與荀彧定位不同,倒是能跟荀攸放一起說說。荀彧與其說是曹操的謀士,不如說是曹操的導師,他幾乎沒有參與前線戰鬥,只是總領全局,高屋建瓴。曹操的謀士中,荀攸是謀主,但曹操最愛的應該是郭嘉,郭嘉用兵奇詭,不拘常理,雖然身體孱弱,但氣度灑脫,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的風格都與曹操相投。荀攸郭嘉前期很多謀略都是綁在一起,而且智謀誰更高這種事實在沒個準,「奇佐」是中允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