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發現大規模膝根群落

2020-12-13 客家新聞網

興國發現大規模膝根群落

林業專家稱:只有三種樹能長出膝根

「大個頭」的膝根。

在興國園嶺省級森林公園存活著的落羽杉。

9月4日,記者獲悉,在江西省第七次森林資源二類調查中,調查人員在興國縣園嶺省級森林公園內發現了一個膝根群落,為落羽杉膝根群落。市林業部門相關專家稱,只有三種樹能長出膝根,如此大規模膝根群落的發現在贛南尚屬首次。

這次發現的膝根群,位於興國縣園嶺省級森林公園與江西瀲江國家溼地公園重疊區域,長岡水庫東岸邊,原興國縣園嶺林場場部碼頭的船篷旁。膝根群分散生長在長30多米、寬5米至6米的區域,共有300多棵。這些膝根形狀千姿百態,有的呈棒狀、有的呈曲膝狀,有的像獸形、有的像石形,有的纖細,其直徑僅有1釐米,有的粗壯,直徑達10釐米至20釐米,高度10釐米至30釐米,看上去像十八羅漢,還有的呈簇狀或線狀連生,像山峰微縮景觀。該區域存活著上世紀70年代種植的落羽杉9棵。

膝根像剛鑽出土層的竹筍,因此又俗稱「樹筍」。這次發現的膝根屬於杉科落羽杉屬落羽杉的根部長出。從細微處看,膝根表皮栓化,根部深褐色較厚,向上逐漸變淺,並皸裂脫落變薄,露出嫩皮呈現棕紅色,剝去嫩皮層後的形成層為蛋黃色。

據市林業部門相關專家介紹,膝根是一種呼吸根,僅池杉、水松及落羽杉三種樹能長出膝根。生長在水邊的樹木由於土壤潮溼、空氣缺乏,導致淹水根系缺氧。淹水根係為避免發生窒息死亡的危險,會從受窒息的根部長出反向細胞,垂直向上生長,露出地面,從而實現在空氣中自由呼吸。「膝根」現象是淹水根係為了應對代謝缺氧的問題而產生的一種生理反應,對於植物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李森代 記者 蕭森 文/圖)

相關焦點

  • 興國縣發現膝根群落
    8月中旬,在全省第七次森林資源二類調查中,調查人員在興國縣園嶺省級森林公園內發現了一個膝根群落。此次膝根的發現在興國縣尚屬首次。 這次發現的膝根群,位於興國縣園嶺省級森林公園與江西瀲江國家溼地公園重疊區域、長岡水庫東岸邊,原興國縣園嶺林場場部碼頭的船篷旁。
  • 青海首次發現大規模白藍翠雀花群落
    青海海西高寒荒漠區的白藍翠雀花。受訪者供圖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於本年度植物多樣性和藏藥材資源調查過程中,新發現白藍翠雀花分布的新形式——蔚為壯觀的白藍翠雀花(Delphinium albocoeruleum)群落,其以帶狀分布於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轄高寒荒漠區,分布平均海拔4300米,分布面積約5000公頃。
  • 保康發現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喜樹群落
    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陳泉霖 付樂 程傳宏) 11月10日,工作人員在保康縣五道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一處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喜樹群落,這是該縣首次發現該物種的群落分布。  經實地調查,該喜樹群落位於保康縣後坪鎮後坪村羊明洞,海拔550米。
  • 古村影像| 興國竹壩
    興國縣城瀲江鎮壩南村陳氏祠堂,是很吸引風水師研究考察的一幢古建築。壩南陳氏南宋末年從河南遷居於此,明初永樂年間建祠,請三僚風水名師廖均卿擇址定位。背後祖山為興國名山方石嶺(又名統制山),前朝平川,右側文峰有朱華塔,後有東河,左側青龍北河合江,形似玉帶纏腰。陳氏祠堂1898年重修,請廖均卿第十六世孫廖平榮先生定位。
  • 尋烏髮現我國最大野生觀光木群落
    尋烏髮現我國最大野生觀光木群落初步估算總面積約0.2平方公裡4月16日,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對外發布消息,在尋烏縣晨光鎮龍圖村十八渡水的山坡林地溝谷,發現罕見的大型觀光木野生群落,初步估算總面積約0.2平方公裡,為我國目前現有記錄的最大觀光木群落。
  • 永州陽明山發現千年猴頭杜鵑群落
    野生猴頭杜鵑群落。蔣秦棟 攝   湖南日報12月13日訊(記者 唐善理 通訊員 潘芳 蔣秦棟)在永州陽明山海拔1000米左右的原始森林中,近日發現大面積連片野生猴頭杜鵑林,面積近1000畝,樹齡大都在500年以上,部分樹齡已有上千年。   12月13日,冒著嚴寒,記者跟隨雙牌縣林業部門工作人員走進了這片野生猴頭杜鵑林。茂密的猴頭杜鵑樹依舊枝繁葉茂,樹林裡幾乎沒有雜草和其他樹種。
  • 海底下洋殼中發現活性微生物群落
    科技日報北京3月11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1日發表一項生物學研究,美國科學家在海底以下750米處,發現了微生物群落。這一發現增進了人們對微生物「資源競爭」的理解,也為進一步探索極端環境下微生物的生存開闢了新途徑。
  • 南洞庭湖發現野生荇菜群落,可能是歷年最大的一片
    由於湖水阻隔而形成的島嶼灘地是溼地植物群落,如菰草、蘆葦、香蒲、荇菜等最為集中的棲息地。 相比較於水深的湖區,島嶼外圍湖汊地內的水位較淺,犬牙交錯的陸地形成植物群落天然的避風港,而這些湖汊地區也較容易遭受圍墾,或者闢為漁場。所以,儘管洞庭湖很大,但作為浮生植物旗艦物種的野生荇菜群落卻很少見到。明朗山獨特的水文地理環境,提供了一些可能。
  • 湖南城步發現珍稀華南五針松天然群落
    中國園林網11月22日消息:近日,城步苗族自治縣雲馬林場技術員實地採集綠化樹種時,在人跡罕至的懸崖絕壁發現一個珍稀樹種華南五針松天然群落。該群落位於城步金童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海拔1600米的深山峽谷,樹齡均在100年以上,林下有散生幼苗,其中最大一棵胸徑達60釐米、高近20米,銀色針葉樹冠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該群落株數之多、生長之好在湖南實屬罕見。
  • 尋烏髮現我國最大野生觀光木群落
    4月12日,中國科學院廬山植物園標本館對尋烏縣的木蘭科植物進行資源考察,發現了十分龐大的觀光木群落。觀光木又名香花木、宿軸木蘭,隸屬木蘭科的單種屬觀光木屬,是為了紀念中國植物學奠基人鍾觀光而命名。現有記錄的觀光木野生種群非常小。
  • 湖南發現罕見的大面積華南五針松天然古樹群落
    來源:新華社新華社長沙5月9日電(記者 席敏)技術人員近日在湖南南山國家公園進行自然資源調查時,發現大面積集中連片華南五針松天然古樹群落。這是迄今為止在湘西南地區發現的面積最廣、株數最多的華南五針松天然古樹群落,在湖南範圍內也屬罕見。
  • 五峰發現紅翅槭群落
    首頁楚天都市報荊楚各地  五峰發現紅翅槭群落  (2005-10-13 07:49:04)  荊楚網消息(楚天都市報)10月9日,五峰林業技術人員在野外考察中,偶然發現了一種新的珍貴樹種——紅翅槭(音同「器」)。  該樹種分布在五峰海拔500米至10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中。
  • 探索 | 全世界發現的樹齡最長的古銀葉樹群落
    深圳鹽灶銀葉樹群落現存100年以上樹齡的銀葉樹有55株,其中,樹齡200年以上的古銀葉樹32株,樹齡500年以上的古銀葉樹1株。首先,通過微型無人機對這片古銀葉樹群落進行了全景拍攝,獲取到了每棵古銀葉樹的冠層位置;再通過高光譜探頭,獲得了古銀葉樹高光譜影像,通過計算植被指數,最終得到了這片古銀葉樹群落的健康狀況圖譜,結果發現健康狀況較差的銀葉樹群落主要分布在濱海沼澤溼地生境和鄰海陸地生境,而健康狀況較好的銀葉樹群落主要分布在遠離海岸的陸地生境。
  • 湖南:八大公山發現大喬木檀梨群落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科研工作者日前在湖南八大公山自然保護區內發現了天然大喬木檀梨群落。這一發現,無疑擴延了人類對檀梨樹種的認知。經野外調查測定,八大公山自然保護區天然大喬木檀梨中,有11株平均樹高達14米,最高達21米,平均胸徑28釐米,最大胸徑43釐米,平均樹齡56年。檀梨屬檀香科檀梨屬植物,自然分布於我國中南及西南中高山地區,印度、尼泊爾、錫金也有分布。
  • 四川首次發現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傘花木群落
    12月22日,記者從四川省林草局獲悉,經專家鑑定,確認四川發現野生傘花木群落。2019年5月,四川林業和草原調查規劃院鍾金工程師和桂林華高級工程師在邛崍市道佐鄉野外調查林木種質資源時,發現了一個野生的傘花木群落,成年大樹有4株。
  • 河南輝縣關山景區發現省內面積最大野生牡丹群落圖
    河南輝縣關山景區發現省內面積最大野生牡丹群落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23日 22:27 來源: 來源:華夏經緯網牡丹群落 圖片來源:大河網-大河報4月19日,河南科技學院生命科學院植物學教授孟麗帶領學生,在輝縣市關山景區發現了省內面積最大的野生牡丹群落。這對研究野生牡丹中原種群有重要意義。
  • 竹山首次發現千畝珍稀野生楠木群落 價值巨大
    5月22日,我縣首次發現珍稀野生植物群落——潤楠、白楠、楨楠和黑殼楠,這也是我縣首次發現的楠木群落。
  • 永州陽明山發現千年猴頭杜鵑群落:樹徑如碗口 枝條似蟠龍
    樹徑如碗口 枝條似蟠龍 永州陽明山發現千年猴頭杜鵑群落 野生猴頭杜鵑群落。蔣秦棟 攝 華聲在線12月13日訊(記者 唐善理 通訊員 潘芳 蔣秦棟)在永州陽明山海拔1000米左右的原始森林中,近日發現大面積連片野生猴頭杜鵑林,面積近1000畝,樹齡大都在500年以上,部分樹齡已有上千年。 12月13日,冒著嚴寒,記者跟隨雙牌縣林業部門工作人員走進了這片野生猴頭杜鵑林。
  • 紅樹林形成群落的原因,這些佔很大因素,百聞不如一見
    紅樹根處於淤泥細緻而缺氧的土壤環境,又受到潮汐和風暴濶的浸潰及衝擊;紅樹根系產生各種形態適應,這有助於植物呼吸和抵抗風浪衝擊的固著作用紅樹植物很少具有深扎和持久的直根( tap root),而多生長靠近地表耐泥埋的水平分布纜狀根( cable root)和表面根( surface root),還有特別適應泥灘生境的從枝上向下垂的氣生根( aerial root)、擴大固著能力的板狀根( buttress
  • 紅薯變成「金元寶」——興國工商服務倒蒸紅薯幹品牌發展側記
    一直以來,在興國,每到冬天紅薯成熟後,客家老表每家每戶都會加工倒蒸紅薯幹,作為零星小吃款待客人,當地農貿市場上也有少量交易。倒蒸紅薯幹的製作,是興國人特有的「絕活兒」,產品紅潤透明、柔韌可口,深受消費者喜愛。然而,無規模化生產、無標準、無品牌的「三無」狀況,使該產品一直以來沒有迸發出應有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