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在內部,這也是一個神秘的組織,隸屬於馬蜂窩市場部。
馬蜂窩「未知旅行實驗室」是旨在探索「旅行與人性」奇妙關係的非常規理想主義營銷品牌,定期面向大眾發起以「未知」為核心的旅行實驗,期望與全球旅行者共同探索世界上與旅行相關的一切未知與可能。2016年9月成立至今三年,未知旅行實驗室推出的「一場未知的旅行」、「未知小黃盒」、「Tripmon Go」、「攻略全世界網紅牆」、「電梯裡的電話」等項目,已經成為網際網路行業的現象級營銷事件。
「Don’t fear the unknown(不要懼怕未知)」一直是馬蜂窩旅遊網秉持的價值主張與Slogan,未知旅行實驗室是對它的傳承與實踐。作為未知旅行實驗室的發起人之一,馬蜂窩旅遊網前公共關係總監劉洋碩帶領一群富有想像力與創造力的90後員工,基於對海量用戶的科學大數據分析,從社會熱點中挖掘人性洞察,大開腦洞,提出一系列天馬行空的營銷創意,將對旅行的理解、對人性的思考和對世界的感知整合提煉,努力將情懷付諸實踐,將理想變為現實。這一系列創意實踐,開啟了旅遊 行業的營銷新思路,在旅遊社交、目的地營銷、IP打造等方面,均開創了先河。
一、成立背景與理念詮釋
2016年9月7日零點,馬蜂窩旅遊微信公眾號(原名:螞蜂窩自由行)發出一條《再見了》的推送。這條類似訣別的微信,內容卻是:「我要用一段未知的旅行檢驗未知的感情。」當細心的人們發現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未知旅行實驗室」時,馬蜂窩的APP和PC頁面悄然發生了改變,沒有透露任何信息的「一場未知的旅行」倒計時突然上線。這一充滿了前衛行為藝術的「變化」,經過一夜的發酵,成為了微博的熱門話題。直到晚上8點,馬蜂窩才公布了這場「未知旅行「的全部細節——這是一款神秘的雙人自由行產品,價格1314元(喻意「一生一世」),限購27人,出發時間未知、旅行地點未知、旅行體驗未知。
馬蜂窩署名為「未知旅行實驗室」的文章寫道:「旅行中,人們最容易放下面具,也最容易暴露本性。某種意義上,旅行對於感情的考驗,可以放大到人類的一切關係中——無論一起生活,還是一起創業。我們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用一款產品,把旅行中『未知』的考驗放到決策和出發前——讓『未知』更加極端,這其實是一場感情測試。如果你們連去與不去都無法統一,還想著在旅行和未來的日子裡長相廝守?」
最終,27位消費者成功購買了一場用於情感測試的「未知旅行」。在第二天(9月8日)中午12點公布的結果中,他們欣喜地發現:每個人獲得的都是一段實際價值遠遠超過購買價格的旅行。他們獲得的旅行計劃其實早在8月底就出現在了馬蜂窩投放的地鐵、樓宇的廣告畫面裡——那是10款新奇、時尚、特別的出境自由行。「因為你所付出的『面對未知的勇氣』,也已經為這段超值的旅行『買單』。」未知旅行實驗室在微信文章裡寫道,「一切感情的關係與一段旅行的開始,都始於未知。無論收穫驚喜還是經歷失望,都將是它所帶來的美好的一部分。」
活動結束後,未知旅行實驗室透露了活動背後更多的判斷和思考:當下,人們越來越關注精神契合度,希望找到那個「對的人」。對此,旅行的性價比最高。一至兩周,置身於陌生的、充滿變化和挑戰的環境,人的本性得到80%的暴露,是不是碰到了對的人幾乎可以得到答案。馬蜂窩此前公布的《自由行情感報告》顯示,9成戀人認為共同旅行是檢驗「真愛」的一種重要且有效的方式。
整場營銷最終取得了超出預期的效果:以《你敢不敢?3小時後,用一場未知旅行檢驗一段感情》為代表的活動文章,在微信上的總閱讀量已超過500萬;而這場人性實驗,經過咪蒙、張佳瑋、Ayawawa等大V的熱捧,僅在微博話題的閱讀量就超過了1.6億,討論量達4.6萬。一位廣告業內人事對此評價:馬蜂窩沒有再玩城市青年逃離大都市的老梗,而是另闢蹊徑,打「情感」牌,在探索旅途的「未知」上加了一層外衣——情感的「未知」。參與討論的情感類自媒體則如此評價這起事件:「人家都只敢玩情懷,馬蜂窩敢玩人性啊!」
這是未知旅行實驗室發起的第一場活動,也是實驗室成立的標誌。對於彼時的馬蜂窩來說,實驗室的成立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2016年8月起,一貫低調的馬蜂窩聯合創始人、CEO陳罡忽然高調地對外公布了公司的戰略級秘密:攻略2.0系統——宣稱內容要成為在線旅遊的下一個入口。緊接著,從來不做線下廣告的馬蜂窩,又一反常態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地鐵和樓宇鋪天蓋地進行平面廣告投放。在重度擁躉們看來,從上半年的品牌營銷動作中,就已經能窺視到馬蜂窩對於時尚、潮流的大膽嘗試。比如聯合痛仰樂隊、700bike公司CEO張向東、青年作家蔣方舟、青年演員馬啟光、當紅漫畫家丁一晨,打造一系列「旅遊+X」的主題旅行線路等。未知旅行實驗室的成立,則是這一系列動作的延續與升級。
已知世界的盡頭,是未知旅行的開始,在馬蜂窩看來,旅行的本質就是探索未知。自由行時代,個性化旅行體驗對於很多用戶來說,同樣是旅行中的「未知」。網際網路生意的本質就是「連接」,攻略內容的「入口」加上大數據的「黑科技」,能有效彌補搜索框和貨架模式的不足,將新鮮且極具個性化的「未知」體驗與用戶需求更好地連接。馬蜂窩成立未知旅行實驗室,不僅僅是為了快速佔領年輕用戶心智,樹立「新」、「潮」、「酷」的品牌形象,更是為了將「未知」以最走心的方式傳達給用戶,幫助、帶領用戶發現「未知」,享受「未知」。
二、經典案例
案例一:Tripmon Go!
2016年9月27日,「十一」黃金周前夕,馬蜂窩未知旅行實驗室宣布發起一場覆蓋全球的「Tripmon GO」活動,號召所有」十一」出行者,在旅途中尋找馬蜂窩的「Tripmon小精靈」。10月2日8點至10月3日8點,未知旅行實驗室放出39種小精靈,分散在全球32個熱門旅遊目的地,如東京、首爾、清邁、杜拜、峇里島、聖託裡尼、北京、上海、廣州等。「Tripmon GO」借勢於火遍全球的AR遊戲Pokémon GO,不同的是,這一次,人們在旅途中遭遇的「小精靈」,將是現實旅行中的一系列未知當地旅行體驗。
利用地理圍欄技術,馬蜂窩能夠精準定位旅途中打開馬蜂窩旅遊APP的用戶的地理位置,判斷該用戶是否進入到發現精靈球的地理範圍。「Tripmon GO」的玩法與Pokémon GO大體一致:當遊客到達馬蜂窩的指定地點,就能在APP中解鎖虛擬的精靈球,獲得「超值且炫酷的當地旅行體驗」,如在紐西蘭皇后鎮玩高空跳傘,在東京體驗監獄餐廳,在聖託裡尼的懸崖旁享受落日晚餐等。
對於大多數年輕人,參與遊戲不存在太高門檻,通過「尋找」獲得「捕獲」的快感,實際上是一種最原始的遊戲動機。真正的門檻在於,遊客或許需要為了參與遊戲而特意改變原本已制定好的」十一」行程。而馬蜂窩正式期望通過這種「改變」,來改造人們的旅行。
劉洋碩說,如今都市人的旅行正在變得越來越功利,玩樂、購物、解壓、社交等工具性需求,往往凌駕於「旅行」本身之上,「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多數時候淪為空洞的情懷。在此判斷的基礎之上,未知旅行實驗室提出了「改造旅行」的號召:你其實不必像完成作業一樣去旅行,哪怕已經出發,也可以「說走就走」。比起克服種種困難收拾行李再出發,這樣的「說走就走」似乎更容易辦到。更重要的是,未知旅行實驗室希望旅行者能更多發現旅行目的地的驚喜,而不是循規蹈矩地去重複跟團遊的傳統線路。
案例二:尋找世界盡頭
2017年3月26日,馬蜂窩未知旅行實驗室與知乎共同發起「尋找世界盡頭」活動,在馬蜂窩社區與知乎上共同提問「我們能抵達的「世界盡頭」究竟在哪?」,號召網友回答自己心目中的世界盡頭,或為認可的答案點讚。最受歡迎的兩個地點,將被未知旅行實驗室認定為「真正的世界盡頭」。與此同時,未知旅行實驗室承諾將幫助給出「最受歡迎答案」的2位用戶開啟他們的「世界盡頭之旅」。
同樣在3月26日,馬蜂窩社區副總裁黃躍成登上知乎鹽Club演講臺,向人們闡述了這次實驗的意義所在:「世界盡頭遠遠不止那些旅遊目的地,每個人都可以定義自己心中的世界盡頭。我們試圖告訴這個世界的年輕人,世界比你想像的更廣闊,這個世界最迷人的地方,就是它永遠都會超出你的期待。為此,我們發起了這個有意思的活動。」
與以往的「未知旅行」相比,此次實驗的「未知」在於,連馬蜂窩也不知道最終世界盡頭會被定義到哪裡。劉洋碩在闡釋活動初衷時表示,從來沒有哪個人或者哪個品牌,認真想過去定義世界盡頭究竟在哪裡。世界盡頭是旅行領域裡的』終極未知』,這件事必須由未知旅行實驗室來完成,千千萬萬的旅行者正在使用馬蜂窩的攻略來完成旅行,我們也有義務為了他們去『攻略』更廣闊的未知世界。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最終,網友們選出的一定是具有非凡意義,同時又能帶給我們驚喜的目的地,我們非常樂意與所有人一起經歷這個刺激的尋找未知的過程。」
截至2017年3月31日,有1273人回答了馬蜂窩關於世界盡頭的提問,定義了上千個千奇百怪的世界盡頭。最終,在超過30萬位網友的投票下,南美小國烏斯懷亞和太平洋島國紐埃被公選為真正的世界盡頭。實驗室還為給出最受歡迎答案的兩位用戶——「平凡的尤物先生」與「路人李志強」——提供了前往各自世界盡頭的往返機票和一萬元旅行基金。
案例三:未知小黃盒
2017年7月18日至7月27日,馬蜂窩未知旅行實驗室聯合杜蕾斯發起以「深入未知,盡性攻略」為主題的未知旅行活動。7月18日,馬蜂窩與杜蕾斯共同送出5個未知目的地的雙人機票,為給更多關注「未知旅行」的用戶再次參與的機會,7月21日,馬蜂窩和杜蕾斯共同推出一款「未知小黃盒」聯名套裝,號召在這個夏天,年輕情侶們踏上旅途之前,都需要擁有一個小黃盒。這款未知小黃盒分為叢林、沙漠、海島、登山、自駕五大主題,包含「杜蕾斯AiR空氣套+馬蜂窩主題旅遊攻略包+和旅行相關的unknown thing(神秘彩蛋)」。
這是一場「上天入地」的全渠道大型營銷活動。在京東APP首頁,馬蜂窩APP開機屏,好奇心日報、咪蒙等熱門APP與微信公號,以及一則尺度頗大的朋友圈廣告上,「小黃盒」頻繁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隨著更多品牌的加碼,「小黃盒」甚至登上了街頭ofo小黃車,以及從天津飛往新加坡的酷航TR187航班。27日,馬蜂窩與酷航攜手,從天津飛往新加坡的酷航TR187航班被打造成小黃盒專機,艙門處以及空乘人員的胸針上,都標識了「歡迎來到小黃盒專機」字樣。機艙中,每一個乘機安全事項,都用「小黃盒」的有趣方式標了出來,例如「飛機已經在滑行,請確保您的小黃盒已抱好」等,趣味十足。網易美學、小米米家、Garmin、700Bike、氣味圖書館、歐珀萊共6大品牌,提供了包括對講機、運動手環、城市主題香水在內的各種奇趣旅行小物。小黃盒中甚至還藏有前往勘察加、摩洛哥、塞班島、塞席爾、新加坡的5份雙人往返機票。22日至23日,北京、上海、杭州、廈門、成都五大城市的街頭,還出現了裝載著「小黃盒」的ofo小黃車——用黃絲帶綁著「小黃盒」的共享單車整齊排列街頭,吸引了大量路人的圍觀甚至爭搶。
活動期間,「小黃盒」在社交網絡上的曝光量已超過3000萬,京東上線後僅不到100個小時便全部售罄,馬蜂窩的微信指數更是實現了300%的暴漲,吸引了包括杜紹斐、差評在內的眾多知名自媒體的關注。
與杜蕾斯的聯手,是未知旅行實驗室一次更具想像力且更大膽的嘗試。這次營銷的主導者、馬蜂窩市場部高級經理王曦嫻解讀說,通過「性」與「旅行」的奇妙組合,兩大品牌對「探索」與「保護」的意義做出了有趣的詮釋——馬蜂窩探索世界,杜蕾斯探索身體,而旅遊攻略與保險套,則共同為人們提供必要保障。旅行要盡『性』」這一語雙關,指出了這次營銷背後的深層含義:無論是遊記、攻略還是旅行產品,馬蜂窩的一切都是為了讓旅行者盡性,給人們指引與保障,未知旅行實驗室的每一場創意營銷都是基於這一點展開。
案例四:攻略全世界網紅牆
2017年12月8日至2018年1月1日,馬蜂窩旅遊網與三裡屯太古裡聯合打造「攻略全世界網紅牆」活動,將火遍全球的12款網紅牆搬到北京,打造浸沒式線下體驗館,讓用戶在北京便可打卡千本鳥居、西班牙紅牆、救贖山、天使牆、柏林圍牆、Paul Smith粉牆、人魚牆、火烈鳥牆、愛心牆、潮語牆、蒙馬特愛牆等紅遍社交網絡的網紅牆。同時,實驗室還發起了線上未知旅行活動,線上線下融合,為用戶提供12張卡牌,分別對應12個網紅牆所在地,在2017年12月14日至12月18日19點,用戶可以選擇最感興趣的卡牌分享給好友為自己投票,每個目的地下得票最多的小夥伴即可瞬間打開「任意門」,獲得前往該網紅牆實景地的單人往返機票。
「攻略全世界網紅牆」項目發起人、馬蜂窩市場部高級經理趙倩認為,攻略賦予人勇氣和力量,當人們從西班牙紅牆的幾何世界開啟「網紅牆之旅」,穿過橘色的日本鳥居滿足離開,每個人帶走的不僅是時尚大片、專屬明信片和嗨到爆的心情,還有踏上旅行的憧憬和信心。攻略不僅僅是教科書般的信息匯總、對舊有知識的概括,它更可以囊括世界上最新奇的旅行玩法,為旅行者打開通往世界的新的大門。「攻略是引導者、啟發者、開拓者,而不只是總結者;攻略不是一個名詞,而是一個動詞,旅行本身就是攻略全世界的過程。」趙倩說。
而這一年,「攻略你自己的世界「正是馬蜂窩全年的傳播和營銷主線。
活動開啟後,吸引了網紅自媒體、旅遊達人、普通人等無數人在寒冬中排隊幾小時打卡體驗,並通過曬照、視頻等形式安利自來水,微博等社交媒體上更是掀起了#攻略全世界網紅牆#話題風暴,這場「網紅牆風暴」持續了整整1個月,可謂火爆整個冬天,26天的活動時間,總計人流量超過11萬,活動總曝光3.3億人次。這場活動也因而成為了「把夢想變成現實」事件營銷的典範。
2018年春節後,成都太古裡慕名找到趙倩,請求馬蜂窩與成都太古裡合作一次,在這個西部城市的時尚地標腹地,兩個時尚品牌又開啟了一場「攻略全世界網紅牆」的營銷事件,在成都平原掀起了一場時尚旋風,周邊省市雲南、重慶、貴州、湖南等地年輕人紛紛請假乘高鐵前往成都,就為了與這十餘面網紅牆近距離合影。
案例五:電梯裡的電話
2019年7月初,馬蜂窩旅遊網將北京金融街一棟寫字樓的電梯,打造成了一個充滿驚喜的奇幻旅行空間。電梯四周掛滿了馬蜂窩用戶拍攝於世界各地的旅行照片,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部居中擺放的復古造型電話。當形形色色的職場青年、保潔阿姨、快遞小哥走入電梯,電話鈴突然響起,冰島的流水聲、歐洲的鐘聲、蒙古草原的風聲等來自世界各地的美妙聲音,便會通過話筒流入耳朵,成為人們平凡一天的小小驚喜。
一個不到兩平方米,停留不到一分鐘,平凡無奇甚至逼仄壓抑的密閉空間,在聲音與畫面的共同作用下,變成一扇瞬間通往廣闊世界的任意門。當下的職場人與遠方的旅行者,當下的電梯空間與遠方的未知世界,形成強烈的反差感。馬蜂窩用這種方式打造了一個極具創意的沉浸式電梯場景體驗,讓忙碌於工作與生活的人們,從壓力繁重的工作生活中得到片刻的抽離,來一次小劑量的旅遊充電。
本次活動耗時3個月,聯合50名用戶,從世界各地收集了上百組旅行聲音片段,最終選擇100段聲音,裝進了電梯裡的電話機中。除了聲音,這些用戶的旅行照片和故事,還出現在暑期北京的多條地鐵線路的車廂當中。6月中旬起,馬蜂窩在北京地鐵1號線、2號線、10號線等十餘條線路上投放了以「雙面人生」為主題的地鐵廣告,將不同職業的年輕人在生活中常聽到的職場對話,與旅遊場景中聽到的聲音做了有趣的對比,呈現年輕人在職場與旅行中所展現的不同個性。
「本次電梯場景營銷也是『雙面人生』主題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馬蜂窩旅遊網市場部高級經理王曦嫻表示,「電梯和地鐵都是當代人工作生活的典型場景,我們分別用畫面和聲音的方式營造了不同質地的衝突感,希望引發人們的思考。」參與這場浪漫行動的50名用戶,和大多數當代年輕人一樣,從事著普通的職業,來往於寫字樓的電梯中,但他們收集的旅行聲音卻極富感染力,凝聚著他們在旅途中感受到的震撼與美好,也體現著他們衝破生活桎梏,追求更好生活的嚮往與行動。
「現代都市生活的壓力束縛,常常讓人們逐漸喪失對世界的想像力,我們甚至會不自覺認為,眼前當下便是人生全部。但生活不止一面,我們希望告訴大家,兩平方米也有驚喜,哪怕是每天都會打開的電梯門,也有可能通往一個未知的世界。」王曦嫻稱,就像這些照片與聲音的提供者一樣,所有人都可以走出熟悉的生活圈,在旅行中發現世界和自己的多面。
三、實施過程
在公司內部,未知旅行實驗室是一個極具神秘感的部門,但同時也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組織。實驗室定期公開徵集未知旅行創意,除固定班底外,所有員工均可參與。作為項目的發起人與負責人,劉洋碩堅持採用「開放式提案」的方式來啟動每一次項目,即便每次提案會都要花費較大的時間成本,但劉洋碩認為,與產出和收益相比,這些投入是非常值得的。
馬蜂窩員工平均年齡為26.5歲,聚集了一大批想像力豐富且熱愛旅遊的年輕人,其中不乏在網絡上已具備相當人氣的旅行達人。這些年輕員工常常能提出讓人驚豔的提案,對於旅行、生活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碰撞之後產生的火花,經常能運用到實際項目中。劉洋碩曾對員工多次強調,每一次提案會都是無責任開放式腦暴,不管多麼微小的創意,只要自己感到興奮,就應該和所有人分享,但他同時也要求,每一項提案必須完整,不能僅僅停留在創意和想法,只有對項目策劃到實施的全過程,經過邏輯嚴密的思考和規劃,才能正確判斷創意的延展性與可執行性,並且用最高效的辦法打動所有人。
每項提案,均需經過實驗室評審會討論,歷經三輪審議,最終選出當期最佳方案。這種公開提案的機制,一方面能集思廣益,另一方面,也能調動更多馬蜂窩員工參與到對旅行的思考中,加深對品牌的理解與認同。但審議的標準是嚴格的,許多提案因缺乏創意或無法落地而被淘汰。例如,在2018年1月的一次項目提案會上,馬蜂窩市場部共產生12項較成熟的提案,但最終僅有「極簡旅行」這一項方案脫穎而出,成為第10期未知旅行。該方案的主要理念是:在現代城市生活中,人們選擇旅行往往是為了一場逃離,逃離喧囂、逃離複雜的人際關係、逃離時刻佔用精力的網絡去靜靜,然而很少有旅行者能真正丟下了想逃離的東西,只是換了個地方過一樣的生活。因此,馬蜂窩發起一場 「斷舍離」旅行實驗,提供的一個未知大小的背包,參與活動的用戶將所有旅行行李裝在背包內,除此之外不得攜帶其他背包或任何行李。這項令人期待的挑戰吸引了所有提案員工與評審的注意,最終當選最高票創意,並於2018年3月落地實施。
每期的「實驗人員」會閉關近一個月,進行技術研發和產品研發,並細化完善活動方案。雖然每次的選題和形式不一,但出發點皆為在未知旅行的主題之下,用實驗這種方式來檢測中國年輕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比如他們面對感情時的弱點,面對未知時的恐懼。
四、效果評估
馬蜂窩未知旅行實驗室成立三年以來,共發起15期未知旅行活動,取得數十億人次的關注,為馬蜂窩旅遊網的品牌打造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和成效。
1、提高品牌認知度
從2010年公司成立至今,馬蜂窩旅遊網經歷了從旅遊社區向在線旅遊平臺的蛻變,尤其在2017年底至2018年,更是通過D輪融資、品牌煥新到大規模廣告投放,向全量用戶時代邁進。未知旅行實驗室成立之初,人們對於馬蜂窩的認知普遍停留在旅遊社區、旅遊攻略階段,馬蜂窩不僅迫切需要讓更多人知道馬蜂窩,更需要讓人們知道,在馬蜂窩上能做些什麼——除了看遊記、查攻略外,馬蜂窩還是一個在線旅遊交易平臺,提供從籤證、酒店、機票、門票、當地遊、跟團遊、定製遊等全品類的旅遊產品。如今,馬蜂窩已基本完成這一歷史任務,向更廣闊的市場進軍,2018年末的數據顯示,馬蜂窩獨立用戶數已突破1.3億,月活躍用戶達1.2億,與此同時,馬蜂窩旅遊服務平臺還覆蓋了全球6萬個旅遊目的地,對接全球38,000多家旅遊產品供應商,SKU 超過218萬,提供60萬個細分目的地新玩法。這些海量優質旅遊用戶對旅遊信息不斷進行補充、完善、更新,馬蜂窩大數據引擎每時每刻都在「內容+交易」的系統內進行「新陳代謝」——馬蜂窩內容信息和交易產品所覆蓋的目的地越來越廣,服務能力越來越強。
2、提升品牌好感度
未知旅行實驗室從未設置任何以銷售為導向的目標,而是著眼於和用戶達成共鳴。實驗室每次發起的活動,大多以情懷至上和理想主義為主要特徵,用戶能夠從每次活動的立意、形式和結果中,感受到馬蜂窩的品牌調性和對旅行的追求,以及馬蜂窩對每一位用戶的用心。「用戶是家人」一直是公司上下一致貫徹的行為宗旨。所有參與過、了解過未知旅行實驗室的用戶,都能夠與品牌達成共鳴,從而提升對馬蜂窩品牌的認可度和好感度,繼而提高忠誠度與活躍度。
3、鞏固年輕化品牌定位,打造新旅遊企業標杆
與傳統OTA不同的是,馬蜂窩一貫保持著「新」、「潮」、「酷」的年輕化品牌形象,馬蜂窩也是旅遊 行業中最了解當下年輕旅行者的新型在線旅遊平臺。如今,年輕的消費者去到全球各地,不再是簡單地看名勝古蹟,而是渴望與當地的文化、風俗、飲食、藝術、生活等有深入的了解與連接。人們旅遊信息需求的維度更廣、顆粒度更細,對文化、體驗的要求越來越高高,表明了新一代旅行者對境內外的當地生活與經濟,有了更全面的參與。年輕、個性、分享、移動社交,這就是馬蜂窩1.3億用戶的典型用戶畫像。這樣的全新的年輕消費人群將改變並引領未來中國旅遊的格局。在傳統OTA提供千篇一律產品與服務的情況下,馬蜂窩從情感和人性關懷出發,以攻略、內容為核心,發掘更多個性化、差異化的產品和玩法,利用大數據引擎,精準的用戶畫像及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推薦,讓每一位不同需求的消費者都能快速找到合適的旅遊信息及產品,更加精準地能滿足年輕用戶的需求。而未知旅行實驗室,則是馬蜂窩與年輕旅行者建立聯繫的有效渠道,是馬蜂窩作為新旅遊企業標杆的重要行業布局。
Don’t fear the unknown!——未知旅行實驗室研發出的每一款營銷產品,也深刻傳遞了這一鮮明的價值主張,也是向這個「旅行方式與玩樂靈感分享平臺」發韌於10年前的一句口號致敬。這句口號曾常年掛在馬蜂窩PC官網首頁最下方一個不為人知的角落:向崇尚自由的加勒比海盜致敬!
來源: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