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0年11月18日下午,河南中醫藥大學「杏林丹心 致敬英雄」抗疫先進事跡宣講報告會暨啟動儀式正式拉開帷幕。為大力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持續深入推進「把災難當教材,與祖國共成長」主題教育活動,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厚植家國情懷,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我們將推出抗疫先進事跡系列報導。現推出【王明航】口號喊得再多再響,都不如迎難而上。
王明航在抗疫先進事跡宣講報告會上發言
王明航:口號喊得再多再響,都不如迎難而上。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事和學弟學妹們,大家好!我叫王明航,是第六批河南省援鄂醫療隊隊員、第三批國家中醫醫療隊隊員,同時也是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科的一名醫生,醫院隔離病區第五梯隊、發熱門診第九梯隊執行主任。
目前,全球確診人數已經突破5200萬,累計死亡127萬,美國感染人數已經突破1000萬,可以說是觸目驚心!而且感染人數和病死人數還在不斷攀升,疫情肆虐,全球蔓延。經歷過這段特殊考驗的我們,2月的中國,武漢告急,湖北告急,中國告急!有些人看到的可能只是一個個增長的數字,而對於醫生來講,看到的卻是一個個有可能失去的生命,妻離子散的家庭。
任務急迫,刻不容緩!1月24號除夕下午,我接到醫院緊急通知,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疫情防控工作總體安排,需要確定一名中醫呼吸專家赴武漢一線進行支援,要求1個小時之內就要確定人員名單。作為十幾年黨齡的我,主動請纓要求到武漢一線進行支援,因為那裡有我的同學,有我的同事,更有我的同胞!「平時口號喊的再多再響,都不如面對疫情的迎難而上!」因為時間緊急,甚至也沒有來得及和愛人進行商量。我愛人也是一名醫生,當時也是在她們醫院的發熱門診進行篩查工作。同為醫生的我們,在危難時刻,更能理解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深刻內涵。
在緊急時刻,我們醫院組織建立支援武漢的後備梯隊,呼吸科所有的黨員和醫護人員全體寫下請戰書,按下紅手印,紛紛要求到武漢一線進行支援,他們當中有的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有的是還只是母親眼中的孩子,有些人為了不讓父母擔心,甚至隱瞞了去武漢的真相。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在國家災難面前,沒有人能夠置身世外。
在經過緊急的感控培訓和物資準備之後,2月10日上午,由河南中醫藥大學三所附屬醫33名醫護人員組成的國家中醫醫療隊,在醫聖像前,莊嚴宣誓「不負組織重託,不辱光榮使命,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醫院領導親自到鄭州東站送我們上火車,當列車啟動,看到他們揮動的雙手,卻不知何時能夠再見,也不知是否能夠再見,淚水立刻模糊了雙眼。
下午5點到達武漢駐地,得知我們即將接手的是新建的江夏區方艙醫院,一切都要從零開始。所有隊員來不及休整,便立即開始了進艙前的準備工作。我們成立了臨時黨支部和黨員突擊隊,重溫了入黨誓詞,做好隨時衝向一線的準備。每天的感控培訓是每天最重要的演練任務,全員考核,相互監督,人人過關。防護服穿脫不合格不能上崗。因為對我們來講,防護服就是我們的盔甲。
2月14號我們醫療隊正式入駐方艙醫院收治病人。當天武漢飄起了雪花,江夏方艙醫院的總設計師、張伯禮院士也和我們一起入住方艙。張院士70多歲的高齡,仍然能夠不顧個人風險和安危,身先士卒,衝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讓我們所有的人都為之感動、鼓舞和敬佩。
在方艙裡面的工作忙碌、高效,同時又充滿了危險。我們所在的豫二病區累計收治患者106名,方艙內狹小的空間、巨大的人口密度,再加上不停的人員走動,所產生的氣溶膠讓所有人的神經都繃得很緊。一旦忙碌起來,所有人似乎又忘記了這巨大的感染風險。每次值班我們至少要給40多名病人進行查房,望聞問切一樣也不會少。取咽拭子核酸檢查、抽血化驗、病區消殺和清潔等,病人的衣食住行等事情也都需要我們進行考慮。同時我們還開展了穴位貼敷、耳穴壓豆、穴位按摩、八段錦等中醫特色技術,充分發揮中醫藥治療優勢,加速患者康復。讓中醫之光在江夏方艙醫院綻放。
在方艙裡面我們面對的最大的問題,就是護目鏡起霧的問題。雖然進入方艙的時候我們也會提前進行預處理,但經過一段時間的之後還是會起霧,嚴重影響工作效率。沒有辦法,我們只能通過不停的搖頭動作,讓霧滴從護目鏡上滑落,霧滴和汗水交織、尿不溼和防護服相伴,後背溼透、身上積水橫流,踐行的是初心,體現的是擔當,展示的是奉獻。
方艙是中國醫學史上獨一無二的存在,具有特殊的時代意義。雖然疫情蔓延,但生活還是要繼續,方艙裡面的故事也每天都在發生。生日蛋糕、讀書會、知識競賽、三好艙友,讓方艙的生活變得也有了溫度和顏色。照片中的阿姨全家感染無一倖免,愛人病重搶救,兒子從隔離點私自外出想去見父親最後一面,阿姨於是在方艙的入口處失聲痛哭、不知所措,我們的護士蘇杭和於莉輪流勸慰病人,聯繫家屬,直到病人情緒穩定下來,患者兒子返回隔離點。事後我問於莉,你哭了沒有?她說「哭了,但我只能裝作不哭,這樣才能讓患者更堅強」。
在日常工作中,我也經常用微信和患者溝通交流。考慮到每天只能在方艙呆6個小時,離開方艙了心裡始終放心不下病人,生怕他們遇到緊急情況聯繫不到我,所以建立了一個醫患微信交流群,起了個名字,就叫做愛心方艙。患者的問題涉及面很廣,個人治療、家人諮詢、生活需求、中醫康復等都會問到。在方艙裡面由於穿著防護設備,回復極其不便,於是我只能犧牲休息時間對患者的問題進行答覆,甚至有時候只能在凌晨回復患者的問題。愛在方艙,直到今天,我還經常瀏覽當時的微信留言,每一次翻看,都是一次鞭策、一次激勵。
2月21日晚上,回到駐地準備休息的時候,我習慣性地翻看一下手機,當看到妻子發過來的微信「我被隔離了……」我當時就懵了,差不多整整30分鐘,我就在房間呆坐著,大腦一片空白,也不知道在想什麼,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後來冷靜下來,才想起給愛人打電話詳細了解情況,知道了她因為接觸疑似病例被醫院隔離觀察了。因為家裡還有70多歲的老人,和10多歲需要上網課的孩子,所以當時非常非常擔心。在醫院的幫助下,我愛人已經做好了妥善安排。在等待愛人核酸檢測結果的那幾天,考慮到還要在方艙醫院繼續戰鬥,晚上只能靠藥物幫助睡眠,即使這樣,時常徹夜未眠。「還好,虛驚一場!」疑似病例被排除、我愛人核酸陰性,解除隔離,我也終於可以睡個安穩覺了。
盼望著,盼望著,終於來了!經過1個月的艱苦奮戰,武漢的新冠肺炎病例逐漸下降,3月10號下午江夏方艙醫院正式宣告休倉!就在當天,我們的無膽英雄,70多歲的張院士在摘除膽囊術後不久,不顧所有人的反對,再次和我們一線的醫務人員一起進入方艙,完成了最後一次查房,他在防護服上寫到「老張加油」,張院士說「今天是值得紀念的一天,江夏方艙完成了歷史性階段任務」。看著我們的領隊鄭福增院長緩緩的通過通道進入紅色區域,心中除了激動,更多的是敬重。而我自己也有幸成為方艙醫院最後一名出倉的醫生,戰鬥到最後的一刻。看著一個個患者歡呼雀躍的離開,看著曾經戰鬥了一個多月的人群擁擠的方艙醫院,如今變得空無一人,自己的內心深處也變得空蕩蕩,無處安放。我靜靜地坐在那裡,環顧方艙四周,心中只有一個念頭:讓我再看一眼寫滿患者心願的留言牆,再拍一張曾經寫滿工作備案的日記板,緩緩的轉身離開,慢慢的關上房門,當我轉身離開,卻發現這裡的一切已經在我的心底瘋狂生長,變得無比的留戀和懷念,淚水也再一次模糊了雙眼。
回到鄭州以後,經過為期14的隔離觀察之後,很快我和我的團隊就又投入到正常的醫療工作當中。疫情也進入到了常態化防控階段。我們醫院是河南省新冠肺炎定點救治單位,隔離病房承擔著境外人員回國後的篩查任務。我們的李振鵬9月28再披戰袍進隔離病房,做到了疫情不退,我們不退。宋國玲說,防護服是我穿過最美的服裝,讓我從一名護士成長為勇敢的戰士。我也於9月份接到醫院的通知,成為隔離病區第五梯隊、發熱門診第九梯隊執行主任,再上戰場。一樣的使命,不一樣的戰場,同樣會我讓我熱血沸騰。
許多人說,從武漢回來的人更加懂得生命的珍貴,也擁有了一顆更加懂得感恩的心。感謝你們在家守護大本營,讓我們穿上鎧甲、讓我們物資充沛;感謝河南中醫藥大學和醫院領導老師,為我們鼓舞鬥志,為我們解除所有的後顧之憂;感謝我們偉大的祖國、感謝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全中國把最堅硬的鱗甲都給了武漢,而武漢,也把最溫暖的愛給了我們!
抗疫中,中醫藥所展示出來的獨特優勢和顯著療效,進一步得到了老百姓的認可,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莫大尊重。作為一名中醫人,也感到光榮和自豪。
當前,隨著冬季來臨,局部病例的散發也給我們敲醒了警鐘,抗疫工作任重道遠,絲毫不能放鬆。我們堅信,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全國人民的眾志成城,我們一定能徹底戰勝疫情!
王明航簡介: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呼吸科副主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博士生導師,省級專家,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第三批國家(河南)中醫醫療隊隊員,第六批河南省援鄂醫療隊隊員,江夏方艙醫院豫二病區專家組成員、主任醫師,2月10號出發奔赴武漢,在武漢江夏方艙醫院工作26天,從事醫療救治工作,3月17號返回河南。累計共收治106名確診的輕型、普通型患者,治療總有效率100%,痊癒出院57人,按政策調整轉出49人,實現了零轉重症,零回頭、零死亡,零事故,零投訴,醫務人員零感染的戰績!